农村务农人员如何保障他们老有所依?

亦客0711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关于农村务农人员如何保障老有所依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村务农人员的生活现状,务农人员的收入来源,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物质生活需要靠一双勤劳的手去创造,在我国有7亿农民,有老人和留守儿童4亿,还有3亿是靠出去打工挣钱,以养家糊口,在家务农的大多是老人。他(她)们靠种地为生已经有几十年了,种了大半辈子的地,可现在的年龄已经进入老年人的阶段,劳动能力已经慢慢丧失。可谈到种地的收入,确实让人心酸,由于务农人员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时候价格蛮高的,比如购买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再加上机械作业的费用,不计算人工工资的费用,一亩地生产的粮食1000斤左右,不包括有灾情,比如遇到了龙卷风、旱灾、洪灾、虫灾等,如果风调雨顺,一亩地的收入有300元到500元,这个收入可真的是来之不易!


了解了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也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虽然有许多年青人在外打工,打工的收入看似还可以,但是他们的开支也比较大,跟现在房价、物价上涨的情况比较,他们的收入距离现在社会需求消费能力还远远不够,即使银行存了一些钱,房价一涨,钱就贬值了。

了解了收入的情况,才能更清楚务农人员养老的真实情况,在农村有孤寡老人,他(她)们的养老主要靠地方政府,各个地方的敬老院收养了许多这样的老人。有儿女的老人靠自己的儿女养老,有的老人手里有一些钱,可以维持生活。

关于养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今种田有补贴了,养老保险基金在上调,农村养老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信国家还会出台许多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的好政策的,因此农村老人的老有所依的政策是深入人心!


江苏盐城的彬哥


你好,我来发表一下我的关点。农村务农人员要想老有所依,还是要靠自已,要趁年青时去外面打工挣钱,学门技术也可以,我也是农村人,我是干建筑的,在工地上干活,点工一天是三百一天,要是干包活的话,一天基本是五六百块。要是不想学技术,干小工也是可以的,一天二百块。不能在家混日子。

只有趁年轻多挣点钱,老了才有保障。还有一定要交社保,多交点,以后可以多拿点吗。要是年轻不努力,老了想依靠別人救济,那人就活得没有尊严了。


荆州赵哥


农民70-80岁。还在干活。就为吃口饭。交了半辈子公粮。到死算退休。子女50-60岁。还在背井离乡。当农民工。一亩地辛辛苦苦一年赚不到500元 孙子辈30-40岁。背负房贷。远走他乡。留下10岁左右的留守儿童。到农村看看吧。摸着良心说话


东山青尘子


可以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养老保险也是政府依法建立的保障劳动者在老年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力队伍后的基本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政策规定,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农村居民年满60周岁以后可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对于缴费满15年,却不到60周岁死亡的,国家依法足额一次性退回个人所缴全部养老金。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新老更替,实现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能够激励年轻人奋进,提升工资标准,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有利于从侧面上促进经济发展。



秦小磊


你好!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农村务农人员如何保障他们 老有所依?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养儿防老。有的家里,有儿子又有女儿。女儿一般是嫁出去 ,儿子在家承担养老送终的 责任。如果是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要招一个上门女婿。女儿和上门女婿一起,供养老人。有的农村家庭,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在他们 到了一定年龄有能力的情况下,有的就抱养一个孩子。养大以后也是为了给自己养老。有个别偏远地区的农村人。还存在这样的思想。存钱不如存孩子。孩子生的越多越好,他们认为到老了的时候!这个孩子指不上可以指另外的孩人,到将来也能为自己养老。

二 有的农村里的人,虽然都把儿女养大了,他们年轻的时候,学一门手艺。但是他们还是在外面尽量赚多多的钱。他们认为儿女有再多的钱也不如自己有钱好。这些人平时过日子都比较节俭,他们从来不乱花一分钱。把钱攒下以后,为了 自己老了干不动活的时候,自己还能有钱花。所以这也是解决他们的今后养老的保障问题。

三 还有一种情况是:农村人有的年纪大了有的生活困难,国家把他们列为低保户,每个月有一定的生活补助。五保户 所有开支全部有国家来供养。

四 现在我国农村有居民养老保险 制度 ,农村人年轻的时候把它交上,到老了六十岁以后能领到一些养老金。

五 有的务农人员,出去打工,进了一些正规的工厂,他们有的有五险一金,在工厂勤勤奋奋的工作 15年以上。到了退休年龄,就有了自己的退休金。

以上这些情况,都可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li沧海


农村务农人员如何保障他们老有所依?

我认为,一靠儿女,二靠个人,三靠国家。

其实这个民生问题国家早已提上议事日程。现在每年缴纳的社保基金就是以及一个很好的措施。

但是仅仅靠这一项措施远远不够。首先是60岁以后每月领到的钱根本不够生活所需,其次是没有生活能力的时候谁来照顾。再有就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何解决。

好在我们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农村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所以老有所依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

在农村,95%以上都是两个孩子,独生子女的很少,这也就不至于把赡养老人的负担压在一个人身上。

而作为儿女,应该努力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光是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在精神上也要时常给老人以安慰。尽量抽时间多陪伴老人。虽然儿女也都有自己的小家庭,也会有诸多生活压力,但是老人在世的时间还有多少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能等父母故去了才后悔没有多陪伴他们一刻钟。

有句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其实人到老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吃多好穿多好,而是儿女的陪伴,精神的慰藉。

靠个人的意思是,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等到老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就会失去经济来源。所以要趁早缴纳社会保险,根据条件尽量每年多交,到六十岁的时候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能领多少,就看以前缴纳的多少了。

另外,农村老人还要提前树立养老意识,趁着有能力挣钱的时候,为自己存一些养老金。这样儿女的负担就会相应减小一点。

将来,国家的养老制度会慢慢健全,养老机构的条件也会逐步完善,务农一辈子的老人会得到政府更多的补贴和照顾。





静夜听雨179500434


其实我觉得这就牵扯到民生问题了,我本身是生活在农村里的,看到过太多的农村老人年经大了以后,孤苦伶仃、老无所依。辛苦了大半辈子靠着种田等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还要养活儿女。到头来换来儿女的不孝顺、不体贴以至于丧失劳动力以后生活的很艰难。其实现在国家出台了不少惠民政策,目的就是想让一些农民的生活收入得到改善。比方说新农合、医保什么的,关键还是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风之男的自媒体


这问题在类似的问题中评论过一次再评论一次。

实行农业人员退体制度,资金来源牛毛出在牛身上加上政府适当补贴。首先农民生产粮食必须卖给国家,把生产粮食与养老金挂钩,这个需要专业评估计算,这样有利于粮食生产利国又利民,而国家要给农民开拓农业副产品市场保障农民日常收入。要有效管理好"三农"必须实行集体所有制,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管理,集国家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及市场对农业生产进行引导性生产避免盲目无序生产,使农业资源丶劳动力价值迖到最大利用。我在这所陈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论,如果实施是国家层面的,可行性还必须进行专业的详细论证。





用户840炊事班


务农人员不外乎老农民吧。对老农民而言,老有所依我认为两点,其一是依钱,因为钱是生活的硬头货,在当今金钱社会的氛围中,钱优其显得更为重要。钱从那里来,这是非常关键的。国家也尽量想办法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但老农民的庞大人数和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实力还达不到老农民老有所依的程度,所以,六十岁以上的农民还得尽量自己计划养老问题,只要身体可以苦个十来八年还没啥问题,自已存一点,再等国家对养老金陆续涨一点以达到老有所依。其二,重点靠儿女来照顾。这主要就看儿女的经济状况了,如果儿女的经济状况好,当然老人生活肯定没啥问题,反之,老人也得理解儿女的难处,尽量不要给儿女增加负担,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个人认为这样。





用户董永华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时代,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农村老龄化的水平高于城镇,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的农村老年人“留守”、农村养老变得棘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农村务农人员如何保障他们老有所依?以下是个人看法

一是现在经济压力较大,老而无休。一直以来,与城镇老年人晚年依靠养老金为生不同,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种地自养,其次来自于子女的经济支持。过去,即使老人和子女住在一块,老人也会劳作来增加家庭收入。更别说现在,子女们外出打工,出于对子女在外生活成本高的考虑,或是对孙辈教育的考虑,老人也会自己出份力补贴家用,因此,经济压力还要更大。

二是日常生活照料缺失,老而无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不可避免会患上慢性疾病,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只能陷入“看病无人陪,看病无人管”的境地。假如晚年丧偶,独居生活,就更雪上加霜了。

三是精神慰藉、情感需求缺乏,老而无欢。对于老年人来说,安度晚年离不开精神满足。

可以尝试“互助养老”模式。

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政府很难用充足的经费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农村互助养老就是民间的有益尝试,其中,“幸福院”经验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推广。

以幸福院为代表的“互助养老”以低投入集中可用资源,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农村幸福院的最初尝试起源于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2008年前屯村为了解决村子里养老难题,将一所闲置的小学教舍改建成免费供独居老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幸福院。互助幸福院中不设专门的服务人员,老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比如做饭、生活照料、打扫卫生等都源自老人们制定的不成文的分组轮流制度或者自愿服务。没想到,这种老人们互助养老的方式竟然行得通。马昕在论文《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以河北肥乡互助幸福院为例》中,对肥乡互助幸福院的走访调查显示,居住在其中的老人们生活满意度比较高。

在互助幸福院这种模式中,不仅投入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同村的老人们住在一起,相互照应,在减轻养老负担的同时,也不会与生活习惯有太大冲突,还满足了基本生活照料需求、精神需求、甚至是生产帮扶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