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制度到底是8个旗还是“24个旗”?有何依据?

卢沟晓月lxy


清朝的前身呢,就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女真人,后来变成了满族,后金在明朝后期趁着明朝内部大乱,在吴三桂的帮助下顺利进关。

满清在进关以前已经完成了八旗的建立,努尔哈赤在1615年建立满洲八旗完毕,在1616年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就开始了蒙八旗的建立,在努尔哈赤死去以后,在1635年蒙八旗建立完毕。

他的接任者皇太极,在1631年开始建立汉八旗直到明朝灭亡的前两年1642年才建立完成。

所以八旗分为,八旗满洲 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


小金学历史


清代八旗制度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部分,旗色均相同,每部分各八个旗,共有24个旗,建制都一样,所以可以称为,清代八旗制度下的编制共有24旗,地位最高是满洲八旗,其次是蒙古,最后是汉军八旗。

图为八旗军人像。

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满洲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旗原则上是25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共7500人,随着时间推移,每旗人数都在增加,并随着皇帝的喜好不断变更旗籍,比如努尔哈赤后期,正黄旗有45个牛录,镶蓝旗有33个牛录,镶红旗26个牛录。

八旗盔甲。

当年努尔哈赤建立满洲八旗时,已有76个蒙古牛录编进了满洲八旗,1635年满洲八旗征服了漠南蒙古,皇太极将原有的蒙古牛录和新纳入的蒙古人,正式编为蒙古八旗,当时仅8000人,到雍正时蒙古八旗增至204个蒙古年录。

图为八旗健锐营的演武厅旧址,为清代军营古建筑。

同一情况,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下江山时,掠了很多汉人从事生产或奴仆,后来抽调壮丁为军户,慢慢的也有很多归附的汉人,并在满清征战中立下功勋,随着归附的汉人日益增多,在1642年皇太极正式建立汉军八旗,王世选为正红、镶红两旗主,石廷柱为正白、镶白两旗主,巴颜为正蓝、镶蓝两旗主,马光远为正黄、镶黄旗主,这里面的马光远、王世选、石廷柱均为明军将领,带兵投降满清后建功立业,成立汉军八旗时封为旗主。

石廷柱,辽东汉人,明末为广宁守备,降后金授游击,在伐明征战中立下功勋,是首任两白旗主。

八旗旗主是世袭的,满洲八旗有3支是皇帝亲掌,剩下5支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掌握,然后延绵下去,皇太极创立蒙古和汉军八旗时,旗主是由皇太极任命的,可随时调换,所以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均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一般听到满人即旗人之说是错误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也有蒙古人和汉人。


图文绘历史


你好,我是明哥日志,我给您解答:

清代八旗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八旗满洲是八旗制度的核心,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

而八旗汉军、蒙古则指八旗中的汉军、蒙军旗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汉军旗,部分误称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与八旗满洲构成八旗军的整体,皆以兵籍编制。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由此创建了八旗制度。

顾名思义,八旗是由八种旗帜来区分的,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旗的最高领导人称旗主。

八旗中的成员平时皆民,战时皆兵,因此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随着满清地盘的不断扩大,人口也在急剧增多。除了满人外,还有许多投靠和俘虏过来的蒙古人、汉人。为了便于管理和减少内部矛盾。满清皇帝皇太极对八旗制度进行了扩充。原来由满人组成的八旗,称为满洲八旗。新增了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八旗”,和由汉人组成的“汉军八旗”。

因此,清朝的八旗制度,同时包括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二十四旗。

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属于皇帝的亲兵,待遇条件优厚,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分领,称为“下五旗”。

希望能帮到您,望您采纳,谢谢。


明哥日志


准确来说是二十四旗,从开始编制的四旗,一路发展壮大扩充到二十四旗。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17世纪初清兵入关以前,清太祖努尔哈赤为方便编成和管理军队,按照七千五百人为一旗,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即后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4旗。

后来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这就是最早的满洲八旗。

自此创立了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天命年间努尔哈赤又设蒙古旗,1635年皇太极将蒙古旗扩编成蒙古八旗。

1631年皇太极设立汉军旗,1642年汉军旗扩编为汉军八旗,合称八旗,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所以说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




洪果果


严格意义上说,是二十四旗。但是人们习惯于称八旗,是有历史缘由的。

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入关前,它买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问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这里,对八旗制度做一简要介绍。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拉开了征伐诸部统一全国的序幕。经过60多年的战争,在顺治元年(1644)统一了全国,建立大清王朝。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由于人口的增加,打破了5个甲喇编一固山的限制,所以清朝只有八旗。

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

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八旗汉军。

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色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成为清朝入关和统治人民的支柱。

八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其子侄宗亲分领八旗,称“和硕贝勒”或“固山贝勒”(贝勒,意为旗之王,是宗臣贵族的统称)。满洲的各阶级都包括在八旗之中,“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而封爵有亲王之名,即仿明制,定为十四等,等级较明为多,而待遇较明为薄。清皇子封王,除开国八王外,例不世袭,封王无国,皇子受封,或仅称公。

清代八旗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是皇帝与诸王旗主权力斗争的产物。

上三旗为天子自领,包括正黄、镶黄、正白旗;下五旗为诸王贝勒贝子公分封之地,按爵位大小分给领地及属人,下五旗王公的权力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各旗旗主与旗内属人隶属关系加强,分别是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

清军入关后,八旗的攻战职能削弱,防御职能加强,以后佐领增加,各旗也分设前锋、护军、火器营、亲军、步军等营伍。章制日趋完备,兵数也不断增加,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禁卫营和驻防两类。

禁卫营又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御帝室,在上三旗中选拔,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守卫紫禁宫阙、皇陵、皇家林苑等,以护军统领、参领、前锋统领统率。兵卫包括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步军营等。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点、重镇及军事关隘,八旗驻防兵有四类:即畿辅驻防兵、东三省驻防兵、各省驻防兵、新疆驻防兵等,分由各地将领统率。

八旗制度在清朝统一全国后,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八旗军变成了职业军。清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加强八旗制度的军事职能,对八旗兵丁的人身自由有着严格的限制。规定守卫北京城和驻防旗人不得擅自离开驻地,因事出境,必须去衙门告假领票,否则依法惩办。禁止旗民交产、不许旗民通婚、不许旗人经商、做工,只许做官、当兵、当差。从而把北京和驻防旗人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切断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选择,成为皇权巩固其江山的御用工具。

清朝定都北京后,确定了八旗常备兵制,固定兵额,加强训练。八旗兵每月练习弓马6次,春秋两季则集中操练马步骑射和火器。入关以前实行“挑补”旗兵的办法是三丁一兵,康熙年间是五丁一兵,乾隆年间八丁一兵,以后兵的比例逐渐缩小。北京八旗兵的任务是:对内,平时守卫首都,宿卫扈从;遇事则派往各地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对外,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国侵略。


牛克思


八旗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其它六旗分别由皇帝的子侄统领,之后多尔衮收归的正白旗也顺治皇帝统领。再之后又增加了蒙古八旗,汉八旗,在八旗中,都统为一旗满洲、蒙古、汉军的最高长官,既负责军务,又负责一旗民政事务。所以八旗也可细分为二十四期,但都以满洲旗为主。




历史是神马


满族的八旗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明末时期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打败了李自成,从而取得了山海关之战的胜利,从那开始清军就进入了中原,也是清朝正式在中原立足了,不过清军入关后战争还是没有结束,不过八旗旗主有一个权利,就连官员升官后也不敢不听,究竟是什么权力呢?

  清朝这个时候的制度可以说在封建社会中,算是最完善的官职制度了,那些官员们入关想要犯上作乱是几乎没可能的,因为官职制度非常的严格,正因为有这样的制度,所以不管是何人,只要在朝廷中担任任何官职,就连一品的官员也需要磕头,只要你是朝廷命官,那么见到旗主就一定要进行磕头之礼,所以那时候的八旗旗主比起官职一品的官员来说还要高。

  八旗虽然让人很难理解,但原本就是属于八支队伍,因为战争分军指挥容易,所以才会被分开为八旗,而且每个旗中都会有相应的中层军官,在努尔哈赤在世时,八旗一开始就是他指挥的,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将八旗的指挥权交给了四个大儿子,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四大贝勒。

  所以那时候除了天子皇帝以外,不管是谁见到本旗主都必须要请安,这也就是旗主最大的权力,所以很多官员最怕见到的就是旗主,在他们看来只有对皇帝才愿意请安,对旗主请安他们并不是非常愿意,不过八旗在战争上可以说是以一敌十的存在,八旗如此的强悍,那么旗主可能也更不用说了。

  小编见到旗主的身份,对于那些朝廷命官来说,见到他都是非常毕恭毕敬的吗,就算不是自己旗的旗主,那么也需要毕恭毕敬,否则就很可能会后患无穷,毕竟能成为旗主,那么肯定是皇帝的亲信,所以以这个身份很多人都不敢惹,不知道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点滴见证


清朝的八旗制度,同时包括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二十四旗。

  • 八旗制度是清代的一个独特制度。大清是满洲人创立的,满洲人又自称为旗人,所以满洲为大清国之本,而旗人是满洲人之本。
  • 满洲八旗本称八旗满洲,简称满洲或满洲旗,旗下之人称满洲、满洲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明朝末年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部分东海女真所组成,是八旗制度的最原始成员和主干。
  • 八旗制度的起源——从骑射狩猎到八旗劲旅,满清是诞生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一个渔猎部族,渔就是捕鱼,猎就是弓马骑射。这是满族人与汉人最大的不同。内地汉人最擅长的就是种庄稼,世代精耕细作,面朝黄土背朝天,以此谋生。而东北的渔猎部族,除了部分区域农业种植之外,还可以在靠弯弓射猎的方式谋生。清代以“骑射”为国本,就是要保持这一民族特性。

“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清太宗实录》

八旗制度起源于满族人漫长的狩猎史:

  • 满洲人打猎,为了更容易成功打猎,大多是数十人结队而行,组成一个包围圈一起狩猎,所以有“围猎”之称。一般是十来个人组一队,选一个本领高的做领头的,这个领头的就叫“牛录额真”,“牛录”满语是“大箭”的意思,“额真”是主人的意思。这种十来人的小队伍,狩猎之时相互配合,打仗时候,也是一个单位。

围猎图

  • 努尔哈赤在万历十一年(1583)凭祖上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之后,就有了以牛录额真为统领的队伍。之后势力渐增,一个牛录增加到三百多人,这时候的牛录额真就是个不小的将官了。
  • 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设黄、红、蓝、白四旗,统辖的战士有一千二百多名。之后努尔哈赤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掠夺周边各部族人口,编入行伍,牛录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从万历二十九(1601)年到四十三(1615)年,十五年间,牛录数量增加到了四百个!
  • 随着牛录数越来越多,努尔哈赤为了更好管理,提高战斗力,于是就在牛录额真之上,添加若干个小队长等中层领导,采用多层级的管理方式。

“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禄厄真,五牛录立一扎拦厄真,五扎拦立一固山厄真,固山厄真左右立美凌厄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武皇帝实录》

  • 这样八旗制度的雏形就慢慢出现了:

  • 内容: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管理;五牛录为一甲喇(扎拦),设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在原来黄、白、蓝、红四色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色,组成八旗。固山额真为旗主。旗帜式样:黄、白、蓝、红四色旗为方形云龙纹,黄、白、蓝三色镶红边

  • ,红旗镶白边。满族等游牧民族有个特色,就是身体强壮,擅长骑马射箭,天生就是战士。所以游牧民族诞生了不少即是兵又是农、兵农合一的制度,把女真部族民众直接编入军事组织,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跨上战马变身战士。

八旗兵

安居的民众和奋勇的战士,身份转换就在一声号令之下。动员十分迅速,又能节省兵饷。满洲的八旗制度也是如此,军政合一,兵农一体,不打仗就和普通民众一样,安居乐业,一有战事,马上弯弓上马,军械粮草自备,所向披靡。骑射出身的民族,以骁勇为利箭,以荣誉为信仰,战斗力强悍。
这就比汉人的征兵制和募兵制强多了。努尔哈赤最大的敌人——大明王朝,因为与东北崛起的满清频繁交战,屡屡战败,只好国库出巨资,养大兵,征辽饷,民怨腾。最后还是因为部队缺乏训炼,指挥不力,战斗力弱,被满清骑兵打的满地找牙。

满洲八旗创建之后,取得了赫赫战功,努尔哈赤凭借训练有素的八旗兵,将东北收入囊中,一统松嫩辽河平原。而后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也按照满洲八旗的编制形式,设置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 蒙古八旗,旗下之人称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八旗旗分中人口最少的,主要由科尔沁、喀喇沁等临近后金之地的漠南蒙古内附降人所组成。在后金对蒙古各部和明朝的战争中,蒙古八旗常常担任向导全军的角色,这是其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 八旗汉军,简称汉军,旗下之人称汉军、汉军人或汉军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八旗旗分的一种,主要由满化的汉人所组成,是清朝能够统治中原最关键的武装力量。不得不说的是其中的八旗汉军,对大清夺取大明江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虽然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八旗,满洲骑兵很厉害,满人从小就骑马射箭,故而奔驰疆场,尤善野战。如果对方有坚固的城池,据城坚守,满洲骑兵就没太多的办法了,除了围城、诱敌出城决战,没有其他有效的办法。

  • 袁崇焕在宁远孤城凭借红衣大炮坚守,努尔哈赤数次指挥骑兵冲锋,均被重炮轰散,最终这个号称“生平无败绩”的常胜将军,就这样一败而终。

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就意识到满洲骑兵的这些缺点,开始注意收编汉军,发挥汉军善于攻城,制造精良火器的优势,将汉军收入八旗编制。虽然当时的汉军在八旗中地位低于满、蒙,但是在清朝入关夺取大明河山的过程中,汉军八旗确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著名的军事将领如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在清初均以军功封王。

清入关后,八旗制度随之发生了不少的演变。

  • 旗兵不再是兵农合一了,有几千万汉人种地交租,旗人还种什么庄稼嘛,清廷按时发俸禄,八旗军变身为只管操练、征战的职业军队。之前的牛录——甲喇——固山,也变了名称,成为佐领(正四品官职)——参领(正三品)——都统(从一品)。八旗的兵种也逐渐细化,分为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健锐营等。

  • 大清皇室与国家的诸多重要活动,都离不开满人和八旗的影子。

  • 紫禁城里,皇帝和皇室的衣食住行,由内务府的上三旗包衣来张罗。

  • 大内有从八旗中挑选的精英组成的侍卫处、御用营保障皇室的安全,皇上选秀女,优先从八旗旗人女子中选择,在东北,有旗人专门为皇室挖人参,采东珠,捕鲟鳇鱼,打松子,酿蜂蜜……可以说,八旗与国事和皇家之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大清律规定,旗人“生则入档,壮则为兵”,意思是生下来就进入“编制”,长大成人之后,就去当兵。


  • “世袭”的旗人除了去参军打仗,别的事情都不用做了。

  • 顺治朝的时候,国家规定,旗人除了服兵役之外,其他的赋税徭役统统免了,这还不算,按每一家的人丁数,大清还要给补助口粮。如果闲得荒,想去种点庄稼,或者想去经商赚钱,不行,大清不允许旗人干别的,只能练习弓马骑射,以护国本。

  • 而清朝对八旗的恩养,也换来了八旗兵的奋勇作战,誓死卫国。

  • 在清前中期,清朝入关后,铁蹄所向,肃清了李自成和南明的残余势力,一路秋风扫落叶,八旗劲旅功不可没。

  • 而在之后的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以及西征大小金川,北抗沙俄的战斗中,八旗兵都是一马当先,不畏牺牲,为大清版图的扩展和守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定都北京后,清廷挑选占总数之类的的八旗精锐,守卫北京城,这就是“禁旅八族”。


  • 另外的一半八旗兵,在全国水陆紧要之地,设置“八旗驻防城”,分兵驻守。

  • 在各直隶省,有荆州、杭州、福州、成都、开封等驻防之地。

  • 在东北龙兴之地,有盛京、吉林、黑龙江驻防地。

  • 在西北,有西安、新疆、绥远、宁夏、热河、察哈尔等驻防城。

  • 这些八旗驻防之地,大多是设驻防城,或者划定专门的区域,号称“满城”或“满营”,形成一个与当地民人隔开的八旗兵丁驻地,有专门的训练场所,有驻防官兵营房,有朝廷发放的饷银和物资,成为大清军事上镇抚全国的有效有段。在清代,生为旗人,还是相当爽的。满族的女人,可以不用缠脚,满族的男人,天生就是战士,不愁没工作,全由国家供养。八旗俸禄优渥,不败家的话,足以养家糊口。


但是到了清中期之后,国家承平,多无战事,八旗兵逐渐开始懈怠,生活腐化,日渐堕落。晚清的八旗,随着僧格林沁的阵亡,真正成了落日余晖。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清末的内忧外患下,清廷也无力供养八旗,薪俸日减,甚至长久拖欠,旗人生活窘迫,困苦万状。旗人的命运也象征着大清的国运,随着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旗人和大清,均成为过往,昔日的八旗雄姿,也消逝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白话历史1973


入关之前为满洲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旗原则上是25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共7500人,后来也有改变。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发生了改变,又加入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样总共是24旗。


举杯邀明月了吗


八旗是努尔哈赤在杀死其胞弟舒尔哈奇、长子褚英之后,意识到政权分裂的危险,更是为了脱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遂于1615年建立并慢慢衍化而来的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 努尔哈赤以五牛录编为甲喇(汉释为队),五甲喇为一固山,共八固山,约有六万人。八固山各有不同的旗帜颜色,即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种,是为八旗。

皇太极继位后,又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皇太极削弱与他实力相当的三大贝勒,直接控制了上三旗,改变了八旗旗主平起平坐的惯例,加强了中央集权。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