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隐太子李建成?

小龙81739


史书上评价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其实,翻看李建成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李建成不是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他的身边也不是些酒囊饭袋。

促李渊起兵

历史上都把李渊起兵的功劳归于李世民,而对李建成只字不提。那么,晋阳起兵李建成真的无所事事吗?

在晋阳起兵之前,李渊坐镇晋阳,安排长子李建成携带家眷在河东居住,这时候的李建成就遵李渊之命在河东秘密结交天下英才。

眼看天下大乱,各地义军此起彼伏,裴寂、刘文静和李世民等都劝李渊起兵自立,李渊对此却严词拒绝。直到李建成从河东地区赶来,李渊非常高兴。有了李建成的劝言,李渊才同意起兵。

为什么李渊如此重视李建成的意见?晋阳起兵之时,作为长子的李建成29岁,而李世民只有20岁,成熟长子的意见肯定更为重要。

能文能武,才智非凡

李建成在起兵后的第一仗是平定西河。西河拦在李渊攻取长安的必经之路,李建成带领新招募的义军奉命攻取西河。面对未经训练的新兵,李建成严明军纪、整肃三军,并且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西河军民在李建成的恩威之下纷纷投降,往返仅仅九天时间就平定了西河。

平定宋老生显现了李建成的战术谋略。李渊攻打霍邑,担心守将宋老生避而不出。李建成进言说宋老生虽然之前可以平定盗贼,但他出身寒微,有勇无谋,可以引诱他出战。李渊采纳建成之言带几百骑兵出战,果然宋老生以为李渊势弱率军出城应战,最后被唐军斩于城外。

在李渊建国后,建成被封为太子。据载“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也就是说李渊把建成作为储君去培养,非军国大事都有建成裁决,说明李渊对他能力还是肯定的。

贤才云集,非博徒大侠

李建成的幕府也是人才济济,武有薛万彻、冯立,文有王珪、魏征等。薛万彻在贞观时期曾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被李世民评为是与李勣和李道宗并列的贞观三大名将。王珪也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而魏征则更是家喻户晓得名臣。

陈寅恪曾评价李建成说“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这句话来评价李建成是相当客观的。如果不是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李建成应该也会是一位好皇帝。


时光山人


由於李建成是这场斗争的失败者,而史书又是胜利者所写。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史书中几乎被写成昏庸无能之辈,甚至在三陷害李世民。最骇人听闻的说法是说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数升。但是,史学界也对这一类的史料产生怀疑。投毒事件其实十分可疑,那时兄弟早已势成水火,李世民又怎麼会去东宫和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杀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数升未死,岂不是医学上的奇迹?因此不少史学家认为:李世民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便在史书中捏造了很多栽赃李建成他们的传闻。

李建成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无能吗?通过新旧〈唐书〉和以后的〈资政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建成虽然没有其弟李世民那样战功赫赫、声名远播,但其本身也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人物,加之在‘良禽择木而息、豪杰择主而侍’的动乱年代,李建成可以使如魏征、王圭等当时豪杰在其麾下效命,其本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必须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行。因此,我认为李建成决不会像历朝历代所说的那样无能昏庸。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当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李建成、李元吉淫 乱后宫。武德九年,李世民向李渊‘密奏建成、元吉淫 乱后宫’。在建成太子之位非常巩固的时期,李世民没有确实的证据,焉敢在李渊面前打建成的小报告?退一步说,如果李世民所言属实,李渊在这等有关国家继承人道德有亏的大问题上又怎可能不大查特查?连宋代主编〈资政通鉴〉的司马光都说‘宫禁深秘,莫能明也’。小弟认为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史臣恶意中伤建成,因为自古在中国‘以蒸父姬’这种罪名最容易搞臭失败者。



小灰LX


李建成是一个好儿子,好兄长,却不是一个好太子。

李渊任隋朝千牛卫期间,生下建成,世民,建成作为儿子,处处遵守父亲的命令,不敢有违,作为兄长,呵护世民。李渊后来脱离隋炀帝的监控,到了太原做留守,从此有了自己的本钱,不在为生存而战战兢兢。

李建成是一个好儿子。

李建成作为家里的长子,不仅仅提父亲分担了照顾弟妹的责任,而且在起义之后追随父亲,带领左军,攻打送老生,讨伐刘黑闼等等,立下了不少战功。因为起义后立为世子,作为大业继承人,他不能再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可是他研习政务,保障后勤,留心人才,替父亲处理政务,也为大唐的建立不世功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好儿子。

李建成是一个好兄长。

李建成是看着弟弟妹妹长大的,不管是世民,玄霸,元吉,平阳公主等,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起事之处,远赴中原迎接妹妹,跟世民一起带领起义军队,攻打宋老生,军队接连大雨,都有归心,建成确能够鼎力支持世民。后来世民带领军队驰骋沙场,建成一样在后面鼎力支持。即便李渊多次表露要把帝位传给战功更大的世民,建成一样顾忌兄弟情义,而迟迟没能够对世民尽早下手。

李建成不是一个好太子

李建成作为太子虽然总体是一个守成之君。可是身处乱世,却存在着很多不称职的地方。主要有三点。第一,留在父亲身边,没能够统领天下兵马,建立绝对的军队威信。战乱年代,军队才是最重要的,可李建成确以为留在父亲身边,研习政务,孝敬李渊,就能够坐稳江山,导致世民有机会收拢一大批的人才。且自身军事才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生。第二,忧患意识比较差,不能够尽早布局和防范。未能够尽早的看出自己所处的困境,在战争后半期,才想着在战场上立功,并结交军队。第三,优柔寡断,小恩小义。看出世民势力膨胀,功臣名将环绕的李建成没能够尽早下手,导致李世民抢先。又顾忌名义太多


考古论今


由于李建成是历史中的失败者,他的为人如何在新旧两本唐书中基本都记载为是个一无是处,无才无能的人。那么李建成其为人到底如何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历史上怎么评价他的:

1、李世民亲信温大雅评价:“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2、《旧唐书》的署名刘昫评价:“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

3、明末王夫之评价:“太原之起,虽由秦王,而建成分将以响长安,功虽不逮,固协谋而戮力与偕矣”。

<strong>

4、著名学者陈寅恪评价:“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

以下是我的个人评价:

李建成太子其实是个可怜的人,他本是个识人识才的贤能之人,身边有王珪、魏征这样的贤能人士,如果真的是一无是处,魏征为何不早早的投靠李世民。难道不怕在两兄弟的争端之中送了性命,魏征至少不会是个不会知道跟随的“主公”是个怎样的人的傻子吧。

从李建成多次的战役如平刘黑闼时部将钱九垄、窦琮之功;攻克长安时部将雷永吉的先登之功等功绩来看,李建成身边的人也不差。

只不过,李世民更绝下手更快,李建成一命呜呼。

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上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strong>


南岭说史


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并不是不学无术、心胸狭窄,他比李世民强

如果要说到唐朝哪一任太子最被低估,我想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李建成。李建成是唐朝建立以后的第一任太子,也是李世民的大哥。李渊起兵之后,李建成跟随自己的父亲南征北战,立下功劳无数。李建成在身份、能力上都无可挑剔,他继承皇位是毫无争议的。但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礼贤下士的太子,却被史官写成是一个不学无术,心胸狭窄小人,这实在是天大的冤屈。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他在正史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根据史书记载,李建成虽然在和李世民的斗争中失败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才。不得不说,李渊教育儿子的能力是真的强,不管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哪怕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李元吉都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的好手。和他的弟弟李世民一样,李建成不仅仅是李渊的好帮手,他还是唐朝建立的功臣之一。

在李渊起兵之前,他一共构建了两个军事基地,一个是他所在的太原,另外一个就是河东,太原是李渊还有李世民共同负责,而河东则是李建成单独负责。河东军事基地比太原还要重要,李渊想要出兵关中就只能够走河东一条路,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李渊对李建成是非常器重的。在李建成出发去河东的时候,李渊就特地吩咐他要结交河东英豪,笼络当地的人心。李建成并没有辜负自己父亲的期望,他成功的结交到了一批有抱负、有才能的英豪,而且他礼贤下士,后来更是有很多人不请自来。李渊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高兴,于是就决定让他单独率领一支军队。

在李渊起兵到唐朝建立的这段时间内,李建成都是作为一军统帅单独存在的,李渊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儿子,自古以来一个合格的君王无一不是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没有经过战场的洗礼,充其量也就是做一个仁君,而不能做一位明君。李渊入关之后的第一战就是西河之战,这一战对于李渊来说非常关键,在这种关键战役中,李渊非常大胆的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负责指挥。李建成在达到战场之后立刻就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并且他制定了军容军纪,在士兵中建立了威信。仅仅用了九天的时间,李建成就把西河给攻克了,他也因此被李渊封了官。

现在的很多人认为,李建成和李世民在获取的战功上面是不相伯仲的,李建成攻克了隋朝的陪都长安,而李世民则是攻克了洛阳,这两座城池都是隋朝的都城,重要性几乎等同,所以那些说李建成才能平庸的人,是在说李世民和李建成一样平庸吗?唐朝统一天下的最后一个障碍是刘黑闼,他原来是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造反以后,李渊先后派遣李世民还有李元吉去讨伐,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彻底消灭刘黑闼的势力。仅仅一年之后,刘黑闼再次起兵对抗李渊,这一次刘黑闼的声势更加浩大。在自己手下幕僚的建议之下,李建成决定亲自带兵讨伐。

李建成征服刘黑闼的做法和李世民大不相同,李世民是靠着武力强行镇压,而李建成则是以士兵为出发点,刘黑闼的士兵都是当地人,他派兵去安抚当地百姓,让百姓们对他产生好感。刘黑闼的士兵一看李建成这么善待自己的家人,就没有人继续为刘黑闼卖命了,于是刘黑闼军队就不攻自破了。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李建成的确是强过李世民的。

当然了,如果光从打仗的次数上来讲,李建成并没有李世民多,但是这并不是李建成自身不行,而是因为李渊不让他去打仗。作为李渊的大儿子,他早早的就被李渊立为储君了,既然当了太子,再随便出去打仗就不合适了,万一遇到了生命危险那可不是小事。而且国家刚刚建立,李渊有很多事情都忙不过来,他自然需要有人帮助自己,李建成作为太子自然是最佳人选了。因此虽然在后来李建成没办法征战沙场,为国家开疆扩土了,但是他却稳固了国家的统治,所以如果就战功和政绩综合起来说的话,李建成还要比李世民强上那么一点。

再说说李建成的礼贤下士,李建成待人宽厚,和任何人交流都没有高高在上的语气,尤其是与那些有才能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更像是一名学生,而不是太子。魏征最开始跟随的就是李建成,魏征是一个什么人我想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吧,那可是非常正直的人,这样一个正直的大臣,怎么会看上一个不学无术、心胸狭窄的人呢。所以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李建成是一个有容人之量,而且没有什么坏毛病的正人君子。

至于尹、张两位妃子替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说好话这件事,其实和李建成也并没有什么什么关系,他们两个人之所以会替李建成说好话,是因为两个人的亲戚都在东宫任职,李建成对这些亲戚都很好,再加上两个人和李世民有矛盾,因此她们就顺便帮李建成说了几句好话。

李建成是一个好太子,只可惜他生在了一个不好的时期,有一个野心极大的弟弟。从李建成对于李世民射出的箭毫无反应来看,他不是害怕,而是因为他无法相信自己的弟弟居然会想要杀自己。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从来都不会因为别人和他不对付而报复别人,但这也恰恰是他最致命的缺点。




爱剪辑nice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唐朝开国太子!617年,李建成帮助李渊太原起兵,率军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在唐朝建立后,率军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东。626年,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终年38岁,其五子一并遇害。628年,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追谥曰“隐”,642年,又追赠为皇太子,史称隐太子。

唐朝建立之初,李建成就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建成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一直深得李渊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杀害!决不是史书描写的“建成残忍,岂主申易之才,”而是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尤其他实行的安抚政策,为唐太宗实行“让步”政策提供了经验。

可以这样说,李建成作为唐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在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主要在于鼎助李渊密谋反隋,统兵征伐,稳定后方,礼贤下士,广罗人才。

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对“玄武门之变”和李建成的功绩等历史进行了篡改!

对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李建成当了皇帝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也不会太差;可于仁义道德上,李建成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一点!


大江侃历史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从历史上看,李渊是在公元617年11月成为了唐王,李建成便是世子。第二年5月,李渊称帝,李建成6月就成为了皇太子。从时间点上来看,李渊对李建成是满意的,否则不会马上立他为世子、太子。

由于李建成是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因此多是深居京城以辅佐李渊。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在外建功立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即使如此,李渊依然无意废除李建成。站在李渊的角度来看,李建成是长子,有没有明显的过错,能力也不差(当然比不了李世民)。因此,他是支持李建成的,所以一直在居中调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

从古代的礼法来看,李建成是长兄,又是储君,是名正言顺大唐的继承人,加上还有皇帝李渊的支持,等待下去对他有利,所以史书中记载李建成如何通过各种阴谋手段谋害李世民多半不符合事实。

对于这一点,从李建成的洗马魏征和李世民的对话就能够看出来:

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征曾经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可是李建成并不愿意这样做。可见,在李建成看来,是有办法解决兄弟之争的,不必采取最极端的方式——杀掉自己的弟弟李世民。

实际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关系上,李世民是不利的,处于被动的。因为名义上李渊和李建成的权力比李世民大,可以解除李世民兵权,慢慢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只要天下慢慢太平下去,随着时间的增长,他的势力越来越弱。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要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李世民不光杀了李建成,并且某种意义上软禁了李渊。不过这件事情始终是违背礼法的,因此李世民一直有沉重的精神负担。

过去史官秉笔直书,皇帝是不能看史官关于自己的记录的。不过李世民一直想看,后来还命人修改了自己的实录,这就是为什么李建成评价不好的重要原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浑蛋史官一笔勾销;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他一直深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可于仁义道德上,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的贡献。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们只能叹息地说一声: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将篡改《旧唐书》的许敬宗凌迟。如果不是他,有关李建成的事情不会只寥寥数笔,李建成也不会变得面目全非。幸运的是,我们从关于李建成的几件事上还是可以看出其真实面目的。历史掩盖不住李世民篡改国史、弑兄囚父的丑恶,更掩盖不住李建成的真善。 第一件事是玄武门兵变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翊与冯立痛哭不已,与众将士言:太子生前对我等不薄,此刻正是报恩之时。遂奔赴玄武门,为李建成报仇。古来“士为知己者死”,二冯所为正是这一俗语的最好注解。 第二件事是破刘黑闼之战。作为唐朝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场战争,它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李建成破刘之前,已有李元吉与李世民征讨过,但二人不仅没有对刘黑闼等实行安抚政策,反而还施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再加上这些人对李家的疑惧心理,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再次造反,抵抗大唐。 李建成只好亲自征讨之。他接受了魏徵“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互相转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李建成没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了下来。在这一事件中,虽然采取的宽大安抚政策是出于魏征之谋,但实施者却是李建成。 和李世民一样,李建成也曾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在建唐前后,李建成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后来的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如李建成的谋臣魏征后来在贞观年间以谏诤之臣而闻名,李建成曾甚礼之;武将中的冯立也在后来的贞观年间“甚有惠政”,也曾被李建成视为心腹;名臣韦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还有郑善国、李纲等,都受到李建成的优待。 那么,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个人被许敬宗描绘成什么样了吧。《旧唐书·隐太子传》记:“(建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这段精彩的描述,丝毫不比武侠小说的盘肠大战逊色。在这里,除了把李建成描述成一个阴狠歹毒的人外,还将其描述成了一头猪。 这只是史书中一个小片段,还有一件事是,李建成给了李世民一匹根本已经站不起来的劣马,想摔死李世民。李世民这个打了半辈子仗的人骑上马时却还没有感觉出是一匹劣马,于是,在高祖眼皮子底下摔倒了。即使这件事是真的,那也是李世民在高祖面前做秀。 李建成真的就这样愚蠢和冷血吗?所有的事实已经证实这是胡编出来的。唐朝时小说还不发达,所以许敬宗编的这两个故事在当时可能会蒙住一群人,但现在,恐怕只能蒙住傻子。史书上有确切记载,在李建成死后,其党徒散亡于民间。李世民费了很大的劲儿也没有捉到这些人,不是因为这些人神通广大,而是因为人们同情李建成,所以想办法将这些人藏到朝廷无法找到的地方。 贞观元年(627年),一直支持李建成的燕郡王罗艺造反。不久,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造反。 可见,李建成还是颇得人心的。 假设没有玄武门之变,这些大臣们会继续跟随李建成。李建成上台的第一件事必是轻徭役,这是肯定的,也是由当时的条件决定的。这些大臣们在李建成的领导下未尝不能创造出另一番大唐盛世,而这样的大唐盛世是真实的,因为是真正的准皇帝李建成创造的。




原始鸿蒙


在历史上,有无数的太子都是富贵在身,而且也是有权在手,一般来说,有太师的教导,能力都不差,而且大多非常出色。但是有这么一位太子,在不少的史书当中将他说的不仅无能而且还荒淫好色。因此,反馈到电视剧的制作当中,他的形象自然也就不会好到哪儿去了,不仅能力平庸,而且人品还差。

但其实历史上的李建成并没有这么的不堪,即便能力可能没有特别的出众,但是至少也是个太子啊!在不少的史书对他的抹黑,对他负面的描写,原因就是他没有守住自己的位置,导致帝位落入李世民的手中。那么,在正史当中,他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在正史当中,他人品并不差,相反他人缘还算不错的了。在历史上,也没有像野史和小说的滥杀无辜的记载。关于他的人缘,正史当中有这么几点记载,一是在他和李世民开始对立的时候,他获得了齐王和其他许多的王爷的支持。二是像魏征这样的名臣,原本就是在他的手下做事,可见他的人缘并非像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当中那么的差。

而且他带兵打仗的能力其实还算不错,虽然可能比不上李世民,但当时在打天下的时候,他还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的。

在起兵之前,他一直在招收兵马做准备。因为当时加入他的军营的大多是百姓,李建成为了培养他们,去掉他们的市侩之气,让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可以上战场作战的军队,所以他对纪律非常的严格。他更是直接和所有的将士都住在一起和吃在一起,感同身受,让士兵们更加心安。李渊看到他的部队,更是加强了起兵信心。

两人本来打仗其实功劳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收复了天下之后,李建成就鲜有接触军事了,被立为太子之后,他主要是处理政务。而李世民则依旧带兵出征,攻打游牧势力。

现在的有一些史书,其实是经过“处理”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胜者才可以改写历史,而史官的记载得要有侧重性,甚至要美化当政者。而当时在斗争当中,李世民获得了胜利,他当然不会让自己的丑绩记录在历史当中,而李建成作为失败者当然会被抹黑。

李建成并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的坏。在政变之前,当时李世民要去齐王府,于是李元吉就建议他这个时候是除掉他的好时机,询问他的意见,问他是不是要出手。可李建成却阻止了他,不让他对李世民下手,这才有了后面的事。

当时李渊的大多数妃子也都是站在他这边的,但并不是像电视剧当中演的那样,搞得好像他和妃子有暧昧一样。当时,确实李建成是得到了妃子们的一直认同的。

他和士兵同吃住,说明他体恤将士。有魏征和齐王等人站在他这边,说明他人缘并不差。他制止齐王残害兄弟,也算是一个大哥所为吧。


多尔衮爱新觉罗


也许是因为成王败寇的缘故,李建成来历史上的形象一直都不够正面,似乎他是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人。尤其是经过很多影视作品的渲染,李建成的越发的摆脱不了马太效应,甚至有了更多的“欲加之罪”,令得观众对于李建成更加的无感。然而,现如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建成并非如同正史中记载的那般毫无作为,若是没有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也许李建成的功绩能够堪比李世民。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无论李建成原本有何丰功伟绩,都难逃不过成王败寇的结局,所以我们如今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挖掘李建成本来的形象特征,当然其中尽管也会有所偏颇之处,所以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李建成“性仁厚”

在《资治通鉴》中便描述李建成是“性仁厚”,这一点和很多史书中的“喜酒色游猎”有所迥异。毫无疑问,历史上对于李建成有所抹黑,其原因不言自明。当然我认为“性仁厚”很可能也是李建成的一个性格弱点,甚至是导致他在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频频失利的主要原因。据说,在皇太子的位置上,李建成曾经有过很多次机会能够除掉李世民,并且在他身边的幕僚谋士都劝说李建成当断则断,以防后患,然而李建成均未采纳,以至于李世民逐渐做大,对李建成皇太子的位置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当然,从权谋斗争中这不可谓不是一种性格短板,然而若是李建成能够安然的坐稳自己的皇太子位置,依照这种性格,却能够做成不少大事,之前在文治上能够有所作为的。就拿魏征来说吧,我们都知道魏征贞观时期的杠把子,硬生生成了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最大的镜子,也正是这样两个人成就了历史上难得的君臣佳话。不过我们早知道,就是这样一个不畏强权勇于谏言的人物,还是李世民从李建成那挖过来的,虽说这也能够体现出李世民的宽宏大度与知人善用吧,但是却仍然能够反映出李建成的“人格魅力”,因为曾几何时魏征是不愿意舍弃旧主投奔李世民的。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建成能够任用魏征作为自己的东宫属臣,很大程度上也同样说明李建成远非史书中所说的昏聩,主明方能臣贤,若是没有李建成的礼贤下士,魏征又怎会长久以来都为东宫效劳,甚至在玄武门之变后仍然有意虽先主而去,可见李建成“性宽厚”、“得众心”也是颇为客观的。另外,我们应该还能够注意到李建成身边的一个李元吉,实际上李元吉对于李建成委实是特别的尽心,他曾经拾掇李建成趁李世民来齐王府之际将其除之而后快,不过这个建议被李建成给否决了,这个时候李元吉也直言“只是为大哥着想而已,对我有什么相干!”虽说其中也有责怪的意味,但是也不免能够看出李元吉是颇为希望李建成能够守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的。

李建成对于大唐建立也有贡献

《资治通鉴》引述唐史,有过这样一段记载:“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上谓李世民日:‘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李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李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李世民固辞而正。”在很多人看来,虽然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然而最大功绩者乃是李世民。然而实际上,李渊远非是如同史书上所说的次要人物,而是直接拍板决定各项决策的人。尽管在起兵以及后来的四处征战之时,李世民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却并不足以将建立大唐的功劳尽数由其揽取,对于这些在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描述的颇为客观。所以,在唐太宗李世民后来有更改史籍的可能性下,我们再来看看李建成对于创建大唐中发挥的作用。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

在李渊决意起兵反隋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所承担的角色都弥为重要,可谓是李渊创业的左膀右臂。正如温大雅所描述的那般,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在河东和晋阳招揽贤才,兵分两头,各有建树。当然,虽然说李建成在用兵上并没有李世民那般优秀,然而却并不能够否认他在创建巩固大唐之时的作用。



于时义师初会,未经讲阅。大郎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三军闻者,人皆自肃,兵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风尘警急,身即前行。民间近道,果菜已上,非买不食。义士有窃取者,即遣求主为还价,亦不诘所窃之人。路左有长老或进蔬食壶浆者,重伤其意,共所见军人等同分,未尝独受。——《大唐创业起居注》

正如以上文字记载,在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表现不遑多让,大体上都是能够体恤下情,这才令得军风整肃,民众拥戴。所以从种种记载表明,李建成的军功虽说总体比不上李世民,但是却也并没有正史中所说的那般毫无作为,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整军肃纪方面也是不遑多让的,故此方才使得大唐军队能够在纷争乱局中脱颖而出,逐渐地有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李建成理政能力并不差

温大雅对于李建成的评价不可谓不低,在他看来,“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我们在上文中便已经提到了,李建成是能够礼贤下士的,虽说这一点和李世民的光环相比不足挂齿,然而我觉得对于“污点满身”的李建成来说,这确实是比较中肯客观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宇文化及于江都弑杀隋炀帝杨广之后,李渊便开始另立门户改隋为唐,自称为帝,与此同时也将李建成确立为皇位继承人。

作为皇太子,李建成是能够参与到日常理政工作中去的,并且李渊的态度来看,李建成的所作所为甚得他心。比如在武德九年,李渊曾经就灭佛一事询问过李建成的意见,称“朕惟佛教之兴其来自昔,但僧尼入道本断俗缘,调课不输丁役俱免,理应尽形寺观履德居真,没命释门清身养素,比年沙门乃多有愆过,违犯条章干烦正术,未能益国利化……”可见当时李渊在深思熟虑之下认为佛家不能够利于自己的统治,遂有意取缔佛教。而这个时候李建成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也令得李渊最终打消了灭佛的念头:

“臣闻三乘启辙,诸子免火宅之灾,八正开元,群生悟无为之果……二子虽复非人,犹不亏两君之圣,今忽因愚僧之过,欲毁尊像之形,进退商量理为未可。”



如此可见,李建成在治国理政方面是有着自己的主见的,不会一昧地顺从父皇的心意,这对于一个未能真正执掌皇权的太子来说也是颇为难能可贵的。当然,在一些史书上也加载着李渊对李建成颇为不满,而后有意将皇位传给李世民,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性并不大,毕竟李建成一直都是公认的皇太子,是具有合法意义的,而且若是李渊对于李建成不满意,是不会容忍李建成担任太子如此多年的。并且再看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的处境,可见李渊并没有强调太子之位的更换意愿,否则李世民也没有必要迅速地将看重自己的父皇给“软禁”,所以其中必然也是有所值得推敲的地方,也侧面反映了李建成的“冤屈”。

总而言之,虽说李建成不见得能够比李世民更加英明神武,但是却远没有史书中所记载的那般不堪。也许在权力的斗争中他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李世民相匹敌,然而在政务上乃至创建大唐的过程中的功绩却不见得会低。故此也只能够说李建成是权势斗争的失败者,却不能彻底地否认他曾经对于大唐的贡献。毕竟,历史从来就是成功者书写的,尤其是在“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兼修国史”的情况之下,李建成自然而然就免不了要背上更多的污名,所以也就有了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李建成。而对于真正的李建成,则需要通过更多的史料进行公正的判断与客观的评价,如此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