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宋代苏洵《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说的是作为大将,必须能够临危不乱,心神安定,跟随的士兵才能临危不惧勇猛杀敌,记得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林彪:敌人都快到指挥部了,警卫员急忙忙地催着林彪转移,但是林彪不慌不忙的说:“急什么,不是还没到门口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的确体会到“冷静知是非,理性出智慧”。那些急火攻心、贸然冲动、意气用事的做法,造成了多少让人悔恨的事啊!

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我们认为理性和理智是人的秉性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素质之一。但是理性和理智往往又和胆识相挂钩的,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是很难临危不乱的。但胆识又和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联系的,所以如此种种,人的各种素质之间是互相关联的。

由上而知,理性和理智是一种思维和情绪的习惯,也是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小的结果,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就像上进心和辛苦耐受力一样,理性和理智是通过各个成长阶段的养成固化形成的,开始时是一种做事习惯、后来是一种思维习惯、再后来是认知、能力和胆识。

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大概在孩子2岁之后到上幼儿园之前,这段时间里孩子已经开始逐渐通过学习形成自己意识化的自我认知和理解。两岁的孩子因为独立意识开始萌发,自尊心越来越强,他内心开始渴望去做什么事情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一味听从父母的命令。如果他的这种独立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各种坏情绪,两岁也是孩子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期是家长培养孩子理性和理智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好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家长应该借着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思考意愿、自主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成长的良好机遇,引导孩子形成第一步的理性和理智的行为习惯--冷静、分析、判断、行动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


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这个时期在孩子的理性与理智培养方面,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多和孩子讲道理,尽量的不能大吼大叫、生气辱骂、甚至是拳脚相加;这里说的讲道理,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听从家长的道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可能真正的听明白、理解得了家长的道理,因为毕竟家长认为正确的道理都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在孩子的眼里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讲道理的目的是在向孩子身体力行的传送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不是以冲动、打闹、谩骂为主的行为模式,而是以思考、判断、行动为主的行为模式。当然,这些道理讲多了,也自然会成为孩子的一部分。例如一个孩子抢了别人家孩子的玩具,作为家长可能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担心人家会愤怒,就会训斥孩子,把玩具抢过来还给人家,但这对孩子来讲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应当和孩子讲道理:“人家的东西不能乱拿,可以和小朋友商量一起玩,自己的东西才可以随便拿”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慢慢的就学会了家长的做法。当然包庇孩子抢别人的东西就更不对了。


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其次在遇到孩子淘气、哭闹、倔强、撒泼时,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保持冷静、温和与关怀,指导孩子冷静下来。比如当孩子开始要发脾气时,家长可以蹲下来,牵着孩子的小手,对孩子说:“宝宝,来看着妈妈的眼睛,看妈妈眼睛里有什么,嗯,是一个会自己思考的小大人啊!”这样的话孩子一般会冷静下来看着妈妈,这个时候再以互相交流的方式开始和孩子讲相应的道理:比如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再说说那些想法不合适、哪些想法有道理。尽量不要强硬的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长此以往,孩子理性思维的行为习惯就慢慢养成了,遇到事情就会先分析、再判断、再行动了。而不是遇到事情马上先把强烈的情绪调动起来。

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理性思维的养成(三):让理性一开始就成为孩子最基础的核心素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