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關的?當時的歷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嗎?

佛曰不可說13579


函谷關乃是戰國時期秦國東部極為重要的關隘,是秦國抵禦山東六國進攻的重要關隘,山東六國曆次合縱攻秦,往往最終只能望關興嘆。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函谷關僅僅被攻破了一次,正是齊國名將匡章率領齊、魏、韓聯軍攻秦的這次(後期趙、宋加入),而匡章也成為了整個戰國時期唯一一位攻入函谷關的將領,那麼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關的呢?

△函谷關地形復原圖

函谷關作為戰略要地,為何難以被攻破

函谷關在歷史上一共有三座,即秦函谷關、漢函谷關和曹魏函谷關,而三座函谷關中戰略位置最為重要,最為難以攻克的,便是秦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長安古道”之上,因長安古道有一段經過稠桑原,其道路深險如函,因而得名“函谷關”。而所謂的古道,其實只是稠桑原上的一道裂縫而已。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頂部平坦如原,但高度卻非常高,加上四周峭壁陡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緊貼原壁流過,因而關中與關東之間想要來往,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通過“長安古道”,且必須路過這道裂縫。

雖是道路,但卻寬不過數米,乃是真正的“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當真可謂“泥丸可塞”,而函谷關便位於這道裂縫的開口處,即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王垛村。

函谷關的東面,即函谷關的關前,則是緩緩流過的弘農河,這條河雖然如今水量較少,但在古代卻是一條水量充足的大河,而這條河則無疑形成了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如果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大軍根本排布不開。

既然函谷關如此難攻,那麼有沒有可能繞過函谷關呢?實際上並不可能,原因在於古代的稠桑原上森林密佈(從稠桑原這個名字也不難看出森林的密集程度),從崤山到潼津這一百多里路,到處都是密集的森林,古代又被稱為“桃林之塞”、“松柏之塞”。由於森林太過密集,行人都難以通過,更何況是軍隊。

正是由於這種天然的地利優勢,使得秦國在面對山東六國進攻時,只要守住了這條裂縫,便等於徹底斷絕了東西交通。再加上函谷關周圍的地形,使得敵人面對函谷關時,根本沒有其他辦法,只有正面進攻一條路可選。

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關的?秦國自身的問題或許是主因

如上所述,想要攻破函谷關除了正面進攻之外,再無其他辦法。然而面對這樣一座要塞,又是大軍難以排布的地形,想要強攻難度恐怕不小,而偷襲等方式也難以使用,因此我認為除了匡章採取正確的策略之外,或許秦國自身的問題才是主要原因。

1、秦國過於輕敵。當時的天下形勢是,前301年秦國聯合齊、韓、魏三國大敗楚軍之後,趙國“結秦連宋”,從而形成了秦、趙、宋集團與齊、魏、韓集團互相對峙的局面,兩個集團戰鬥力相差不大,誰也無法壓倒對方,局勢相對焦灼。這種形勢下,再加上函谷關的堅固,或許導致秦國一定程度放鬆了警惕,對於齊、韓、魏聯軍的進攻並未真正放在心上,而這或許也就是《戰國策》上所說,秦昭襄王放走田文之後,即使田文合縱依然看不起孟嘗君的原因。

2、秦國兵力分散。雖然函谷關是秦國的重要關隘,但由於第一點的存在,秦國當時的兵力並未集中起來對付來犯的聯軍,反而出現了兵力分散的情況。一是因蜀地郡守、蜀侯公子煇在蜀地作亂反叛,司馬錯於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前往蜀地平叛,尚未平叛回返。二是就在函谷關正面吃緊的情況下,秦國卻還在與楚國衝突不斷,就在聯軍進攻函谷關的同一年,即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秦軍還發兵出武關,攻打楚地。

3、秦國政局不穩。齊國合縱伐秦之時,秦昭襄王繼位還不足十年,此時秦國的政局其實並不穩固,先有季君之亂,後有蜀地叛亂,再加上前300年相國樗裡疾剛剛病逝,之後秦國相國接連變動,可見秦國的朝堂其實並不平靜。這種情況,秦國是否能夠全力應對齊國的合縱進攻,其實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4、齊國國力不弱。公元前300年前後,齊國乃是除秦國之外的又一大國,此時距離導致齊國衰弱的“五國伐齊”事件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因此,無論從國力還是從軍力上來講,秦齊兩國的差距其實都不大,合三國之力進攻秦國,秦國應對起來其實還是比較吃力的。此外,再加上戰爭後期趙、宋兩國的加入(另說破函谷關後兩國加入),秦國應對起來便已經極為艱難了。

如上所述,由於齊國國力並不弱於秦國,再加上秦國自身的問題,這場戰爭的結局其實並不出乎意料。至於匡章攻破函谷關到底採用了何種方式,由於史料記載實在有限,恐怕已經很難知道其中的細節了。

關於這一戰,史料記載實在有限,例如《戰國策》只有“三國攻秦,入函谷”短短几字,而《秦本紀》也僅有“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一段記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同樣也只有“二十六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二十八年,秦與韓河外以和,兵罷”寥寥數語,我們甚至連秦國此戰的主將是誰都不知道。

因此,我們只能確定,齊、韓、魏聯兵進攻秦國,最終攻破了函谷關,而秦昭襄王則被迫各地求和,三國這才罷兵。


香茗史館


齊閔王三年(前298年),孟嘗君出任相國,隨即糾合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並由匡章擔任主帥。匡章連戰連捷,一口氣打到函谷關下,趙、宋兩國認為有利可圖,便也加入到伐秦隊伍中。作為秦國東進的第一關口,函谷關不僅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駐有大量的秦軍精銳,任山東六國費盡心機也始終難以攻破,例如當年信陵君便數次率聯軍伐秦,但每一次都是在函谷關下鎩羽而歸。

​匡章自然懂得進攻函谷關的困難性,因此他並沒有採取立刻進攻的態勢,而是在城下紮營建寨,跟秦國打起了持久戰,時間長達3年之久。在此期間,匡章一直派間諜刺探秦軍的情報,收集對手的動態,在得知秦國抽掉部分函谷關兵力南下侵奪楚國的土地時,才立刻發動對函谷關的進攻。

由於雙方僵持日久,守城秦軍早已鬆懈,絕沒想到聯軍會在此時發動進攻,因此一戰便被擊潰,函谷關也被攻克,時在齊閔王五年(前296年)。匡章攻佔函谷關後,繼續率聯軍進攻秦國內地。此時,秦國主力尚在南方攻楚,一時間難以抽調回來禦敵,因此秦昭襄王急忙遣使向聯軍求和,並割取大部分領土作為條件。

​按照匡章的建議,聯軍應該拒絕秦國的求和,並一鼓作氣將它擊滅,唯此才能消除心腹大患。但是,孟嘗君聽信秦使韓慶的勸說,再加上燕國此時已在蠢蠢欲動,想要趁著齊國主力伐秦的良機實施偷襲,因此便同意秦昭襄王的求和要求,自此錯失滅秦良機。此後,匡章的事蹟便不再出現於史冊中,宛如人間蒸發一般。

匡章作為齊國大將,歷仕齊威王至齊閔王三世,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匡章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唯一可惜的是司馬遷並未對其列傳。其事蹟主要從先秦諸子典籍中查考。雖然匡章打的仗不多,但都是改變戰國格局的名役。

桑丘之戰

桑丘之戰是匡章指揮的第一次大戰,也是商鞅變法後秦國與鄒忌變法後齊國的首次交鋒,匡章運用間諜戰術打得秦惠文王自稱西藩之臣。此後二十年齊秦二國再無交兵。

滅燕之戰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匡章利用燕國人心離散的機會,北上五十天滅掉燕國(戰國策記載三十天),此戰過後燕國喪失大片領土,直至燕昭王繼位才恢復元氣。

垂沙之戰

在垂沙之戰中,匡章利用地形戰略,南下大破楚軍精銳,誅楚相唐昧。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人民起事,起事隊伍一度攻下楚國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將楚國的統治區域分割成幾塊。

函谷關之戰

匡章在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函谷關(戰國時期唯一入秦關的將領),秦昭王遂歸韓河北及武遂、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跪射俑


我字多,看我!秦國不可磨滅的恥辱,天險函谷關被攻佔,還要割地賠償。

春秋戰國是歷史上非常精彩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中有孔子為推崇儒家而周遊列國,有諸子百家為了自己的言論而爭論不休,有愛恨情仇,也有白骨露野,最終秦國憑藉著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平定天下,在春秋戰國中好像秦國一直屹立不倒,雖然早期為了限制秦國蘇秦獻計連橫,但是也只是片刻,最終被秦相張儀以合縱破之,可是饒是如此大國,也有被攻破函谷關,被迫割地賠償的時候。


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對函谷關的稱謂,雖然有些許的誇張手法,但是不難看出函谷關對於世人來說是何等雄偉壯闊,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能夠一直穩定發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著函谷關的存在,秦國雖然跟中原接壤但是因為想要攻打秦國就首先要攻破函谷關,除此之外別無他路,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各國寧願賠償秦國土地也不願意攻打函谷關,這其中有秦國強大的原因,但是更多的還是函谷關的天然優勢造成的,那麼齊將匡章又是如何攻下函谷關的呢?

從前因說起

賈誼:“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這件事的起因還是因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田文是齊國的貴族,一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交朋友,於是他下面有門客數千,這些門客可都不是白吃白喝之輩,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其中還有人在後來救過孟嘗君的命,但是也正是因為太過出名從而導致出現了禍端。

秦昭王聽聞田文的才能之後就非常想要讓他來秦國當相,為此秦昭王讓自己的親弟弟涇陽君去齊國當人質,為的就是想把田文給請回來,但是門客對田文進行勸阻,最終田文也並沒有前往,到了公元前299年,這個時間是匡章攻破函谷關的前一年,在這一年裡齊湣王讓田文出使秦國,這次是因為國君的命令,所以田文就帶上部分門客前往秦國。

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秦國向來反覆無常,等到了秦國之後秦昭王的臣子就說“孟嘗君確實是個賢才,但他跟齊王同宗,如果擔任我們秦國宰相,這必然對齊國有利而對秦國無益”,這番話點醒了秦昭王,確實有些危險,於是按著一不做二不休的態度就要處決田文,因為在當時齊國是可以跟秦國抗衡的,所以讓齊國可以少一個人才,何樂而不為呢?

當田文知道危險的時候已經晚了,秦昭王已經決定要殺他了,田文被逼無奈只好向秦昭王的寵妾求救,寵妾雖然答應了但卻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田文獻給秦昭王的那件天下間只有一件的白色狐皮裘,在田文以為自己馬上就要死了的時候,他的門客發揮了作用,半夜披著狗皮偷摸進秦昭王的倉庫,最終將寶物給偷了出來,寵妾也沒有食言。

秦昭王在寵妾的說情下就放了田文,於是田文一行人趕緊逃跑,秦昭王過了一會就又後悔放了田文,接著就派兵要把他給抓回來,要麼怎麼說秦國反覆無常呢,但是田文一行人早就跑了,於是派兵追捕,因為函谷關有個規定,必須黎明雞鳴的時候才能打開城門,於是門客中的一位就模仿雞的叫聲成功逃離,秦昭王再也沒有辦法,後世將這個事件記載為成語“雞鳴狗盜”來告誡別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本領,關鍵時刻也能救人。

看後果如何

回國之後田文自然怨恨秦國,想自己堂堂戰國四公子之一,才高八斗之人,如今受到這般待遇,於是在次年,也就是公元前298年聯合韓魏讓匡章帶兵攻打秦國。

三國攻秦,入函谷。秦王謂樓緩曰:“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慾割河東而講——《戰國策》

關於此戰的記載少之又少,不過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由於此戰是三國聯合所以肯定是力戰,就好像五國伐齊一樣,齊國雖然強大但依然被瓦解,放到秦國自然也是,並且秦國這時候並未太過強大,而反觀韓國和魏國: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荀子·儀兵篇》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天下寶劍韓為重

當時魏國有著戰國最強的步兵魏武卒,而韓國有著戰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冶鐵技術,齊國則是一個老牌強國,國力強盛,並且聯軍的統領是匡章,有人說他可以稱之為戰國第五大名將,可以跟白起、李牧他們並列,在匡章的帶領下三國聯軍在函谷關對陣秦國長達三年之久,並且最終趙、宋兩國也參與到攻打秦國的陣營當中,函谷關最終被攻破。

從這點可以看出,雖說是三國聯軍但是再加上後來加入的趙國和宋國,這已經是五國伐秦,並且後加入的趙國已經進行“胡服騎射”此時正處於巔峰時期,就算沒有其他四個國家,也可以跟秦國抗衡,前提是在函谷關外。在五國軍隊一同征討秦國的情況下,秦國自然戰敗,我們甚至也可以理解為“人海戰術”

攻破之後秦王償還了曾經佔據韓國的武遂和魏國的封陵,此戰之後因為孟嘗君田文聽信了韓慶的話,決定跟秦國議和,最終秦國向齊國俯首稱臣作為代價,齊國並沒有對秦國進行滅國,就是不知道後來孟嘗君對當時所做的這個決策後悔嗎?

結語:此戰的起因和結束都是從孟嘗君說起,匡章在此中記載頗少,但不可否認的是匡章所做出的貢獻,唯一一個可以攻下秦國函谷關的將軍,這一點就已經證明匡章此人的謀略,但是觀史書發現,史書上對於匡章的記載甚少,就連匡章攻打下函谷關這樣的大事也是一筆帶過,不知為何?

本文文獻節選自:《戰國策》、《荀子·儀兵篇》、《史記》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您的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謝謝您。


文青聊史


匡章是戰國中期齊國人,早年間遊學魏國,曾拜“亞聖”孟子為師,是後者甚為器重的學生。匡章擅長辯難,在徐州相王期間,曾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成功地促成齊威王、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經此一事,齊威王對匡章的才能甚是欣賞,經常命他從事外交工作。

齊威王中晚期,齊國名將凋零,熟讀兵法的匡章臨危受命,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戰場上。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為了擊敗山東六國中最大的勁敵-齊,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並在桑丘同匡章率領的齊軍相遇。匡章深知,秦國孤軍深入,唯恐魏、韓在背後截斷它的歸路,所以只能虛張聲勢威脅齊軍,但實際上卻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正是利用秦軍進退維谷的矛盾心理,匡章連番設計,在數次派人出使秦軍大營,聲稱要協商停戰協議同時,卻藉機變更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使其混雜到秦軍當中做內應。僵持半年之久後,匡章突襲秦軍,並在內應的協助下重創對手。此戰過後,秦惠文王被迫向齊威王稱臣(“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見《戰國策·卷八》),使得齊國的威望遠超其他各國。

齊閔王三年(前298年),孟嘗君出任相國,隨即糾合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並由匡章擔任主帥。匡章連戰連捷,一口氣達到函谷關下,趙、宋兩國認為有利可圖,便也加入到伐秦隊伍中。作為秦國東進的第一關口,函谷關不僅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駐有大量的秦軍精銳,任山東六國費盡心機也始終難以攻破。

匡章自然懂得進攻函谷關的困難性,因此他並沒有採取立刻進攻的態勢,而是在城下紮營建寨,跟秦國打起了持久戰,時間長達3年之久。在此期間,匡章一直派間諜刺探秦軍的情報,收集對手的動態,在得知秦國抽掉部分函谷關兵力南下侵奪楚國的土地時,才立刻發動對函谷關的進攻。

由於雙方僵持日久,守城秦軍早已鬆懈,絕沒想到聯軍會在此時發動進攻,因此一戰便被擊潰,函谷關也被攻克,時在齊閔王五年。匡章攻佔函谷關後,繼續率聯軍進攻秦國內地。此時,秦國主力尚在南方攻楚,一時間難以抽調回來禦敵,因此秦昭襄王急忙遣使向聯軍求和,並割取大部分領土作為條件。

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先秦的記載比較零散,有些部分還有不同,所以詳細情況很難得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