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他们看起来都像我,但是没有一个是我!”

《我,机器人》中,机器人桑尼对着主角

戴尔说出这样一句话,语气悲伤。

从电影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关机器人的影片。故事发生在2035年,智能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机器人总公司USR开发出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但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去在公司离奇自杀。黑人警探戴尔接手此案,怀疑对象锁定了机器人桑尼。而后,戴尔与专门研究机器人心理的女科学家苏珊一起调查案件,真相被一步步揭露出来:机器人竟然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它们已经脱离了“机器人三大法则”的限制,变成了人类的“机械公敌”,一场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我,机器人》是一部现代科幻电影,主演是威尔·史密斯。虽然威叔一直陪跑奥斯卡,但他的演技却不容置疑,尤其是在这部电影里,他完美的诠释了一个正气凛然的暴烈警探形象,将对正义的追求和执着演绎的淋漓尽致。影片一经上映,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8.1分。

这部电影虽然是科幻片,但它却紧贴现实,抛开机器人“造反”这个太过虚无缥缈的情节,

电影里的机器人在很多工作上替代了人类,就和职场中无处不在的竞争者一样。

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从职场的层面来探讨一下【如果不想被人替代,我们必须具备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我,机器人》

01、如果不想被人替代,我们必须具备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我,机器人》中,机器人已经彻底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比如,它们可以深海救援,可以送快递,可以当管家保姆,可以回收垃圾,可以当司机开车等。这些机器人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虽然贵是贵点儿,但却非常适用,物超所值。可以说,机器人已经在各个领域替代了人类。

这种现象,并非仅是科幻电影的虚构。202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里曾经公布这样一组数据:“大约在2030年之前,全球将会有三亿七千五百万人因为自动化而失去工作。”——这里的自动化,其实就是AI的雏形。

无独有偶,赫拉利博士曾在《今日简史》一书中也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会造成人类社会的大规模失业,而这一次失业与过去发生的失业完全不同,它会让大部分人变成无用阶层。总之一句话,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类的饭碗!

现实社会中,AI已经出现,在某些领域替代了人类的工作,比如说扫地机。

除此之外,职场中的我们还要面对其他人的竞争,随时有可能被人替代。所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每个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今天,我们就从《我,机器人》中AI的崛起,来探讨一下现代职场中,如果我们不想被人替代,就必须具备以下三大核心竞争力:

  • 批判性思维能力
  • 沟通能力
  • 创造能力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戴尔追凶机器人桑尼

02、批判性思维能力——关注3V,确定5W1H,学会优质提问,提升批判性思维

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能更好的反驳我自己拥有的观点的话,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查理·芒格

在《我,机器人》中,最先进的NS-5型机器人虽然已经超出了“三大法则”的限制,但是它们依然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所思所想还是按着固定的规则在进行,就连自主意识最强的桑尼也不例外。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它们终究还是要遵循矩阵VIKI的掌控。

相较于AI,或者其他竞争者,我们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逻辑,可以思考、判断、分析一件事情,最后得出独一无二的见解。这个见解,就是我们独有的批判性思维,谁也不可能雷同,自然也就无法替代。

在《学会提问》一书中,作者指出,“所谓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其实就是不断提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论证并对这个论证过程进行提问的过程。所以,要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学会提问。

根据《学会提问》一书,提问分为四种:轻松提问、优质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如下图: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四种提问类型

很明显,我们需要的是优质提问,也就是能让被提问者不假思索就乐意回答并能带来新发现的提问。

为了做到优质提问,我们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关注3V,确定主题并收集关键词

每个人的理想、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乐意回答的提问也不一样,心理学上称之为“内化的提问”。

  • 如果你提问的对象是个小孩子,你的用词就不能太过深奥,否则对方听不懂。
  • 如果你提问的对象是个老学究,你的问题就不能浅显幼稚,否则对方会觉得没有深度。
  • 如果你提问的对象是自己的老板,你的问题就要明确简单,否则对方根本没耐心听下去。

创造优质提问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对方内化的提问,具体方法就是关注对方的3V,分别是Vision(理想)、Value(价值)、Vocabulary(词汇和常用语),这些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以及文章作品中整理出来。

举个例子,假如你要提问的对象是一个演讲者,你可以从他过去的演讲中整理出来3V,形成一个关键词的词汇表:

  • 名词:演讲、舞台、勇气、登台、计划、自信。
  • 动词:练习、收获、成长、蜕变、呼吁。
  • 形容词:完美的、叹为观止的。

通过这样的整理和筛选,你就能够大致了解对方的3V,从而去寻找与对方已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确定主题和关键词。

2、深入挖掘5W1H,确定疑问词

确定了主题和关键词后,我们还需要筛选出合适的疑问词,这一点可以通过经典的六何分析法——5W1H来确定。

  • 对象(What):公司生产什么产品?这个产品好不好?能不能生产别的?
  • 场所(Where):生产是在哪个地方进行的?为什么偏偏选择那个地方?换个地方行不行?
  • 时间(When):这个产品是什么时候生产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生产?能不能换个时间?生产工序的时间顺序可否进行调换呢?
  • 人员(Who):这个事情是谁在干?为什么要他干?他这个人怎么样?如果他的效率不行,可不可以换一个人干呢?
  • 原因(Why):这个产品为什么采用这个技术参数?这个参数可否修改一下?为什么会是这个形状?为什么非要是这样操作?
  • 方式(How):我们是怎样干的?有没有别的工艺方式可以到达这个效果?到底应该怎样干?

5W1H是找到合适疑问词的最佳方式,深入解析后,确定你要提出的优质问题是属于5W1H中的哪一个。

3、将3V与5W1H组合,快速创造提问

当我们确定了3V和5W1H后,我们只需将它们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快速创造出优质提问来,方法有两种:

①将不常用的疑问词与3V关键词组合起来,因为常用的疑问词与3V的组合可能已经是内化的提问,只要换成不常用的疑问词,很可能就会创造出优质提问。

比如:“阿峰,这次营销活动不是很理想,你觉得咱们公司以前的案例中,‘哪个案例’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在这里,把常用的“如何提高营销活动”(How),换成“哪个案例”(What)。前者是一个常用的套路,而后者则换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②使用两个以上的3V关键词,创造新的组合。

比如:“阿峰,这次的营销活动不是很理想,你认为我们‘什么时候’再开展一个活动,到时‘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这里,就有两个疑问词,“什么时候”(When)和“怎么做”(How)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颖的提问,同时还衍生出一个计划诉求,这也体现了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就是指我们分析、解读和融合信息的能力。而要获取信息,我们首先就要分析对象的3V,然后确定5W1H,从而创造优质提问。我们平时一定要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自己在职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学会优质提问,提升批判思维

03、沟通能力——避免“确认偏误”,三种方式提升沟通能力

越是懂得面对面沟通的人,机器越是无法取代。——杰瑞·卡普兰。

在《我,机器人》中,绝大多数的机器人都是无法沟通的,即便它们被矩阵电脑VIKI设定了规则并给予了很多信息流,它们依然无法沟通。五代机器人桑尼是个例外,它可以说话,却也只是能表述一些极其简单的术语而已,而且它无法控制住自己说话时的情绪。这,仅仅是说话,根本算不得沟通。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到一致和感悟的通畅。沟通的主要作用是领会别人的情感,理解别人,读懂别人的心思。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沟通的模式

很多人认为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些时候我们明明讲的很有道理,逻辑也很缜密,但对方依然听不进去,表示无法接受,最终驳回你的要求或者请求。

其实,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又称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是指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都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

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证据支持它,而当我们去用一种新的观念去与他们沟通时,他们就会产生确认偏误的心理,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别想说服我”。

其实,沟通并不是强硬的去说服对方,而是采取一定的策略去解答对方的疑问,与对方达成共情。沟通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缥缈,它是有迹可循、有法可依的。在这里,我就给大家三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1、验证假说

《精准表达》中,作者就解答对方的疑问,提出了一种沟通方式,叫作验证假说,共分五步:

①提出目的。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你是要对方作判断,还是要对方倾听?只有明白了交流的目的,你才能确定以一种什么姿态来进行这次沟通。

②把握论点。

我们要找出讨论的要点,也就是所谓的论点,弄清楚对方有什么需求,明确对方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找出对方所需判断的各个因素,然后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当两人的论点不一致时,一定不要强行争辩,而应该找出原因所在,尽快找到一个点,作到求同存异。

③构建假说。

在对方的心里,可能会有很多可能的情况存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论点来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然后自我排除,在心里为对方缩小选项的范围,最终给出不超过3种的可能性来进行沟通。记住,构建假说一定要以某些信息为依据而出现,而且要时刻围绕论点进行,确保准确度。

④验证假说。

假说构建成功后,我们需要用客观事实和逻辑来验证假说是否成立。在这里,最有效的信息当然是数据、一手的资料或者权威的观点,这样的验证才有说服力。

验证假说,并不需要完全正确,也很难达到完成正确,我们可以依据二八原则:只要假说的正确性达到了80%左右,这个假说就已经成立了,对方也能够接受。

⑤提取启发

所谓启发,就是有益于把握论点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总结成一句话,来作为自己的结论。启发不一定要完全正确,只要可以达到推动事情进展的目的,就能完成沟通的效果。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精准表达,验证假说

2、故事化思维

之前说过,想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其实是很难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办法激发对方的兴趣,引起对方的注意力,提升沟通的共情性。而这种沟通方式,就是故事化思维。

在沟通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故事,利用故事的方式一点一点的铺垫,设计好触发点,同时根据对方的反馈来不断的调整故事走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核心观点以及会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效果。

就比如在工作中,你如果想向同事或者领导展示一个方案,你就可以选择一个大家都喜欢的职场故事,来间接的传递你的核心观点,这样的沟通更容易被人接受。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故事化思维

3、非暴力沟通

平时,我们的沟通方式都是脱口而出,就算有些时候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说得较为委婉一些,却也有可能不小心伤害到对方的感情,给人一种评判、批评的印象。

在《非暴力沟通》中,马歇尔博士将这种沟通方式叫作暴力沟通,与之相反的,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是指用心观察和倾听对方,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求,用一种不指责不批评的方式沟通,使人情意相通,最后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非暴力沟通有四大要素,分别是事实、感受、需求、请求。这四大要素,刚好对应着非暴力沟通的四大步骤:

①描述事实:

事实,一定要准确、不可争辩,而且要客观中立,不能带有形容词。

就比如:“阿峰,你怎么总是迟到?”——这里面的“总是”就可以争辩,什么样的频率算是“总是”呢?一周一次?还是一周五次?

又比如:“今天好冷啊!”——这里面的“好冷”就是形容词,好冷是多冷呢?东北人认为是零下算冷,广东人觉得20度就很冷了。

在这一步中,我们不仅要描述准确的事实,而且不能妄加评论。

②谈出我们的感受:

表达感受的好处是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同理心,同时也可以让对方更了解我们内心的想法。如此情况下,整个沟通才会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感受不是想法,很多人经常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

比如:“阿峰,你又迟到了,我觉得这样不好。”——这,就是想法。

而换种说法:“阿峰,你又迟到了,我感觉很失望,很心痛。”——这,才是感受。

③表达我们的需求:

说出我们最真实的需求,最好能够突显出对方在职场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对方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比如:“阿峰,你是公司的老员工了,我特别希望你能给同事们树立个好榜样,我相信,这样一来,团队的未来肯定会更加团结。”

④说出我们的请求:

请求一定要越具体越好,这样别人才知道你希望他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如此一来,整个沟通才算卓有成效。

比如:“阿峰,从下周起,如果你有事要请假的话,可不可以提前给我发个邮件呢?如果实在事情太紧急,我希望你能在工作群里给大家说一声,这样大家也好安排工作,你看这样行吗?”

综上所述,三种沟通方式各有优劣,如果我们熟练掌握了其中的一种或者全部,我们的沟通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现代职场,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沟通型的人才非常稀缺。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多加强沟通能力,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

从《我,机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04、创造能力——遵循“创造者的时间表”,锻炼创造性思维

在《我,机器人》中,机器人可以作很多工作,比如送快递、照顾病人、当管家保姆等。但是,它们却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发明创造、学术研究、创意写作。

在我看来,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需要的是灵感,这也是人脑比电脑优秀的地方。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再加上经历不同,感悟不同,每时每刻都会涌出无数个与众不同的灵感。

正所谓,花有百样红,人有千万种。每个人的创造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未来最不可替代的能力,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关于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

1、不要模仿别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模仿是最快的学习途径。这个观点,本身是没错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模仿,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而且还会形成“路径依赖”,从此就不再想着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了。

大时代品牌的创始人老光曾经说过一句话:“愚蠢的人都在寻找捷径,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套路。”

我们要做聪明的人,多去研究套路,然后再进一步,从套路中脱离出来,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就拿写作来说吧,一开始时都是模仿著名作家的写法,比如开篇惊雷,凤头猪肚麒麟尾等。但是,如果我们一直这样模仿,永远都不可能超越前人。所以,我们要从这些套路里跳脱出来,开创自己独有的方式,才能真正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大成就。

2、遵循“创造者的时间表”

很多人之所以在工作的时候觉得很累,缺乏成就感,是因为他们的时间被分成了以小时为间隔的片段,他们的注意力不断地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说白了,就是人们把时间都给弄碎了,这种方式或许适合一般的工作,但却非常不利于创造性的工作。

硅谷YC的联合创始人保罗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想要产生创意,我们就需要有整块的黄金时间段来专注于工作上,这样才能激发出灵感来。而这样的整块时间段,就是“创造者的时间表。”

为了避免碎片化时间的出现,我们都应该学会“深度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外界的干扰,也就是减少“流入”进我们工作中的各种无效信息。比如说,我们可以两个小时不上网不看社交APP。这样一来,我们就拥有了两个小时的“创造者的时间表”,不仅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思维也可以更加深入进去,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3、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若是受阻,不会拘泥于某一种模式,而是寻求新的思维路径,从而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①辐射思维:以一个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就像是太阳光线一般,理论上可以分支出无限条路径,尽可能多的思考可取选项,扩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多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某一个问题或者现象时,我们应该多换换角度去思考,这样可以对整体得到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③反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去入手,由果导因,寻求与众不同的方案。

④原点思维:遇到问题,先回到原点,去分析整个事件的源头,或许会给你一种截然不同的启发。

当然,创造性思维并不止这些,比如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等,都是不错的思维模式。

总得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增强职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结语:

《我,机器人》虽然是科幻片,却也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延伸。今天,我们从职场的角度解读了一下这部影片,围绕着【如果不想被人替代,你必须具备的三大核心竞争力】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了现代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分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