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他們看起來都像我,但是沒有一個是我!”

《我,機器人》中,機器人桑尼對著主角

戴爾說出這樣一句話,語氣悲傷。

從電影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關機器人的影片。故事發生在2035年,智能機器人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機器人總公司USR開發出更先進的NS-5型超能機器人,但就在新產品上市前夕,機器人的創造者去在公司離奇自殺。黑人警探戴爾接手此案,懷疑對象鎖定了機器人桑尼。而後,戴爾與專門研究機器人心理的女科學家蘇珊一起調查案件,真相被一步步揭露出來:機器人竟然具備了自我進化的能力,它們已經脫離了“機器人三大法則”的限制,變成了人類的“機械公敵”,一場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我,機器人》是一部現代科幻電影,主演是威爾·史密斯。雖然威叔一直陪跑奧斯卡,但他的演技卻不容置疑,尤其是在這部電影裡,他完美的詮釋了一個正氣凜然的暴烈警探形象,將對正義的追求和執著演繹的淋漓盡致。影片一經上映,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8.1分。

這部電影雖然是科幻片,但它卻緊貼現實,拋開機器人“造反”這個太過虛無縹緲的情節,

電影裡的機器人在很多工作上替代了人類,就和職場中無處不在的競爭者一樣。

今天,我們就換個角度,從職場的層面來探討一下【如果不想被人替代,我們必須具備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我,機器人》

01、如果不想被人替代,我們必須具備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我,機器人》中,機器人已經徹底融入了人類的生活,比如,它們可以深海救援,可以送快遞,可以當管家保姆,可以回收垃圾,可以當司機開車等。這些機器人不怕髒不怕累,任勞任怨,雖然貴是貴點兒,但卻非常適用,物超所值。可以說,機器人已經在各個領域替代了人類。

這種現象,並非僅是科幻電影的虛構。202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裡曾經公佈這樣一組數據:“大約在2030年之前,全球將會有三億七千五百萬人因為自動化而失去工作。”——這裡的自動化,其實就是AI的雛形。

無獨有偶,赫拉利博士曾在《今日簡史》一書中也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會造成人類社會的大規模失業,而這一次失業與過去發生的失業完全不同,它會讓大部分人變成無用階層。總之一句話,人工智能會搶走人類的飯碗!

現實社會中,AI已經出現,在某些領域替代了人類的工作,比如說掃地機。

除此之外,職場中的我們還要面對其他人的競爭,隨時有可能被人替代。所以,提升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每個人刻不容緩的任務。

今天,我們就從《我,機器人》中AI的崛起,來探討一下現代職場中,如果我們不想被人替代,就必須具備以下三大核心競爭力:

  • 批判性思維能力
  • 溝通能力
  • 創造能力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戴爾追兇機器人桑尼

02、批判性思維能力——關注3V,確定5W1H,學會優質提問,提升批判性思維

如果我不能比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還能更好的反駁我自己擁有的觀點的話,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查理·芒格

在《我,機器人》中,最先進的NS-5型機器人雖然已經超出了“三大法則”的限制,但是它們依然不具備批判性思維,所思所想還是按著固定的規則在進行,就連自主意識最強的桑尼也不例外。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它們終究還是要遵循矩陣VIKI的掌控。

相較於AI,或者其他競爭者,我們都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思維邏輯,可以思考、判斷、分析一件事情,最後得出獨一無二的見解。這個見解,就是我們獨有的批判性思維,誰也不可能雷同,自然也就無法替代。

在《學會提問》一書中,作者指出,“所謂批判性思維,包括提出一系列相關的批判性問題的意識,以及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並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意願。”

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的本質,其實就是不斷提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論證並對這個論證過程進行提問的過程。所以,要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我們一定要學會提問。

根據《學會提問》一書,提問分為四種:輕鬆提問、優質提問、劣質提問、沉重提問。如下圖: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四種提問類型

很明顯,我們需要的是優質提問,也就是能讓被提問者不假思索就樂意回答並能帶來新發現的提問。

為了做到優質提問,我們需要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1、關注3V,確定主題並收集關鍵詞

每個人的理想、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樂意回答的提問也不一樣,心理學上稱之為“內化的提問”。

  • 如果你提問的對象是個小孩子,你的用詞就不能太過深奧,否則對方聽不懂。
  • 如果你提問的對象是個老學究,你的問題就不能淺顯幼稚,否則對方會覺得沒有深度。
  • 如果你提問的對象是自己的老闆,你的問題就要明確簡單,否則對方根本沒耐心聽下去。

創造優質提問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對方內化的提問,具體方法就是關注對方的3V,分別是Vision(理想)、Value(價值)、Vocabulary(詞彙和常用語),這些可以從對方的談話以及文章作品中整理出來。

舉個例子,假如你要提問的對象是一個演講者,你可以從他過去的演講中整理出來3V,形成一個關鍵詞的詞彙表:

  • 名詞:演講、舞臺、勇氣、登臺、計劃、自信。
  • 動詞:練習、收穫、成長、蛻變、呼籲。
  • 形容詞:完美的、歎為觀止的。

通過這樣的整理和篩選,你就能夠大致瞭解對方的3V,從而去尋找與對方已內化的提問距離相近卻又像盲點一樣被忽略的要點,確定主題和關鍵詞。

2、深入挖掘5W1H,確定疑問詞

確定了主題和關鍵詞後,我們還需要篩選出合適的疑問詞,這一點可以通過經典的六何分析法——5W1H來確定。

  • 對象(What):公司生產什麼產品?這個產品好不好?能不能生產別的?
  • 場所(Where):生產是在哪個地方進行的?為什麼偏偏選擇那個地方?換個地方行不行?
  • 時間(When):這個產品是什麼時候生產的?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生產?能不能換個時間?生產工序的時間順序可否進行調換呢?
  • 人員(Who):這個事情是誰在幹?為什麼要他幹?他這個人怎麼樣?如果他的效率不行,可不可以換一個人幹呢?
  • 原因(Why):這個產品為什麼採用這個技術參數?這個參數可否修改一下?為什麼會是這個形狀?為什麼非要是這樣操作?
  • 方式(How):我們是怎樣乾的?有沒有別的工藝方式可以到達這個效果?到底應該怎樣幹?

5W1H是找到合適疑問詞的最佳方式,深入解析後,確定你要提出的優質問題是屬於5W1H中的哪一個。

3、將3V與5W1H組合,快速創造提問

當我們確定了3V和5W1H後,我們只需將它們進行排列組合,就可以快速創造出優質提問來,方法有兩種:

①將不常用的疑問詞與3V關鍵詞組合起來,因為常用的疑問詞與3V的組合可能已經是內化的提問,只要換成不常用的疑問詞,很可能就會創造出優質提問。

比如:“阿峰,這次營銷活動不是很理想,你覺得咱們公司以前的案例中,‘哪個案例’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在這裡,把常用的“如何提高營銷活動”(How),換成“哪個案例”(What)。前者是一個常用的套路,而後者則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正是批判性思維的體現。

②使用兩個以上的3V關鍵詞,創造新的組合。

比如:“阿峰,這次的營銷活動不是很理想,你認為我們‘什麼時候’再開展一個活動,到時‘怎麼做’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這裡,就有兩個疑問詞,“什麼時候”(When)和“怎麼做”(How)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穎的提問,同時還衍生出一個計劃訴求,這也體現了批判性思維。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能力,其實就是指我們分析、解讀和融合信息的能力。而要獲取信息,我們首先就要分析對象的3V,然後確定5W1H,從而創造優質提問。我們平時一定要鍛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增強自己在職場上的不可替代性。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學會優質提問,提升批判思維

03、溝通能力——避免“確認偏誤”,三種方式提升溝通能力

越是懂得面對面溝通的人,機器越是無法取代。——傑瑞·卡普蘭。

在《我,機器人》中,絕大多數的機器人都是無法溝通的,即便它們被矩陣電腦VIKI設定了規則並給予了很多信息流,它們依然無法溝通。五代機器人桑尼是個例外,它可以說話,卻也只是能表述一些極其簡單的術語而已,而且它無法控制住自己說話時的情緒。這,僅僅是說話,根本算不得溝通。

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悟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到一致和感悟的通暢。溝通的主要作用是領會別人的情感,理解別人,讀懂別人的心思。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溝通的模式

很多人認為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些時候我們明明講的很有道理,邏輯也很縝密,但對方依然聽不進去,表示無法接受,最終駁回你的要求或者請求。

其實,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又稱肯證偏誤、驗證性偏見,是指個人無論合乎事實與否,都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見、猜想的傾向。

當人們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總能找到證據支持它,而當我們去用一種新的觀念去與他們溝通時,他們就會產生確認偏誤的心理,說白了就是一句話:“你別想說服我”。

其實,溝通並不是強硬的去說服對方,而是採取一定的策略去解答對方的疑問,與對方達成共情。溝通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縹緲,它是有跡可循、有法可依的。在這裡,我就給大家三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1、驗證假說

《精準表達》中,作者就解答對方的疑問,提出了一種溝通方式,叫作驗證假說,共分五步:

①提出目的。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交流的目的是什麼,你是要對方作判斷,還是要對方傾聽?只有明白了交流的目的,你才能確定以一種什麼姿態來進行這次溝通。

②把握論點。

我們要找出討論的要點,也就是所謂的論點,弄清楚對方有什麼需求,明確對方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上,找出對方所需判斷的各個因素,然後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當兩人的論點不一致時,一定不要強行爭辯,而應該找出原因所在,儘快找到一個點,作到求同存異。

③構建假說。

在對方的心裡,可能會有很多可能的情況存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根據論點來構建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然後自我排除,在心裡為對方縮小選項的範圍,最終給出不超過3種的可能性來進行溝通。記住,構建假說一定要以某些信息為依據而出現,而且要時刻圍繞論點進行,確保準確度。

④驗證假說。

假說構建成功後,我們需要用客觀事實和邏輯來驗證假說是否成立。在這裡,最有效的信息當然是數據、一手的資料或者權威的觀點,這樣的驗證才有說服力。

驗證假說,並不需要完全正確,也很難達到完成正確,我們可以依據二八原則:只要假說的正確性達到了80%左右,這個假說就已經成立了,對方也能夠接受。

⑤提取啟發

所謂啟發,就是有益於把握論點核心的信息,提取出來,總結成一句話,來作為自己的結論。啟發不一定要完全正確,只要可以達到推動事情進展的目的,就能完成溝通的效果。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精準表達,驗證假說

2、故事化思維

之前說過,想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其實是很難的。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辦法激發對方的興趣,引起對方的注意力,提升溝通的共情性。而這種溝通方式,就是故事化思維。

在溝通時,我們可以設置一個故事,利用故事的方式一點一點的鋪墊,設計好觸發點,同時根據對方的反饋來不斷的調整故事走向,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讓他們看到我們的核心觀點以及會達到一個怎麼樣的效果。

就比如在工作中,你如果想向同事或者領導展示一個方案,你就可以選擇一個大家都喜歡的職場故事,來間接的傳遞你的核心觀點,這樣的溝通更容易被人接受。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故事化思維

3、非暴力溝通

平時,我們的溝通方式都是脫口而出,就算有些時候會考慮對方的感受,說得較為委婉一些,卻也有可能不小心傷害到對方的感情,給人一種評判、批評的印象。

在《非暴力溝通》中,馬歇爾博士將這種溝通方式叫作暴力溝通,與之相反的,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指用心觀察和傾聽對方,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求,用一種不指責不批評的方式溝通,使人情意相通,最後達到一種共贏的局面。

非暴力溝通有四大要素,分別是事實、感受、需求、請求。這四大要素,剛好對應著非暴力溝通的四大步驟:

①描述事實:

事實,一定要準確、不可爭辯,而且要客觀中立,不能帶有形容詞。

就比如:“阿峰,你怎麼總是遲到?”——這裡面的“總是”就可以爭辯,什麼樣的頻率算是“總是”呢?一週一次?還是一週五次?

又比如:“今天好冷啊!”——這裡面的“好冷”就是形容詞,好冷是多冷呢?東北人認為是零下算冷,廣東人覺得20度就很冷了。

在這一步中,我們不僅要描述準確的事實,而且不能妄加評論。

②談出我們的感受:

表達感受的好處是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產生同理心,同時也可以讓對方更瞭解我們內心的想法。如此情況下,整個溝通才會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

感受不是想法,很多人經常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

比如:“阿峰,你又遲到了,我覺得這樣不好。”——這,就是想法。

而換種說法:“阿峰,你又遲到了,我感覺很失望,很心痛。”——這,才是感受。

③表達我們的需求:

說出我們最真實的需求,最好能夠突顯出對方在職場和工作中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對方才會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才會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比如:“阿峰,你是公司的老員工了,我特別希望你能給同事們樹立個好榜樣,我相信,這樣一來,團隊的未來肯定會更加團結。”

④說出我們的請求:

請求一定要越具體越好,這樣別人才知道你希望他怎麼做以及做到什麼程度。如此一來,整個溝通才算卓有成效。

比如:“阿峰,從下週起,如果你有事要請假的話,可不可以提前給我發個郵件呢?如果實在事情太緊急,我希望你能在工作群裡給大家說一聲,這樣大家也好安排工作,你看這樣行嗎?”

綜上所述,三種溝通方式各有優劣,如果我們熟練掌握了其中的一種或者全部,我們的溝通能力一定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現代職場,溝通能力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溝通型的人才非常稀缺。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多加強溝通能力,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

從《我,機器人》AI的崛起,解析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04、創造能力——遵循“創造者的時間表”,鍛鍊創造性思維

在《我,機器人》中,機器人可以作很多工作,比如送快遞、照顧病人、當管家保姆等。但是,它們卻無法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比如發明創造、學術研究、創意寫作。

在我看來,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需要的是靈感,這也是人腦比電腦優秀的地方。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再加上經歷不同,感悟不同,每時每刻都會湧出無數個與眾不同的靈感。

正所謂,花有百樣紅,人有千萬種。每個人的創造能力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未來最不可替代的能力,是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關於創造力的培養和提升,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

1、不要模仿別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模仿是最快的學習途徑。這個觀點,本身是沒錯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模仿,我們就會失去自己的個性,而且還會形成“路徑依賴”,從此就不再想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那條路了。

大時代品牌的創始人老光曾經說過一句話:“愚蠢的人都在尋找捷徑,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套路。”

我們要做聰明的人,多去研究套路,然後再進一步,從套路中脫離出來,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產生真正的創造力。

就拿寫作來說吧,一開始時都是模仿著名作家的寫法,比如開篇驚雷,鳳頭豬肚麒麟尾等。但是,如果我們一直這樣模仿,永遠都不可能超越前人。所以,我們要從這些套路里跳脫出來,開創自己獨有的方式,才能真正在文學創作上取得大成就。

2、遵循“創造者的時間表”

很多人之所以在工作的時候覺得很累,缺乏成就感,是因為他們的時間被分成了以小時為間隔的片段,他們的注意力不斷地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說白了,就是人們把時間都給弄碎了,這種方式或許適合一般的工作,但卻非常不利於創造性的工作。

硅谷YC的聯合創始人保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想要產生創意,我們就需要有整塊的黃金時間段來專注於工作上,這樣才能激發出靈感來。而這樣的整塊時間段,就是“創造者的時間表。”

為了避免碎片化時間的出現,我們都應該學會“深度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外界的干擾,也就是減少“流入”進我們工作中的各種無效信息。比如說,我們可以兩個小時不上網不看社交APP。這樣一來,我們就擁有了兩個小時的“創造者的時間表”,不僅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思維也可以更加深入進去,釋放自己的創造力。

3、鍛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思路開闊,善於從全方位思考,若是受阻,不會拘泥於某一種模式,而是尋求新的思維路徑,從而產生獨創性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①輻射思維:以一個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就像是太陽光線一般,理論上可以分支出無限條路徑,儘可能多的思考可取選項,擴展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

②多向思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某一個問題或者現象時,我們應該多換換角度去思考,這樣可以對整體得到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③反向思維:從相反的方向去入手,由果導因,尋求與眾不同的方案。

④原點思維:遇到問題,先回到原點,去分析整個事件的源頭,或許會給你一種截然不同的啟發。

當然,創造性思維並不止這些,比如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維等,都是不錯的思維模式。

總得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上三種方法來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增強職場上的不可替代性。


結語:

《我,機器人》雖然是科幻片,卻也是在現實基礎上的延伸。今天,我們從職場的角度解讀了一下這部影片,圍繞著【如果不想被人替代,你必須具備的三大核心競爭力】這個話題進行了討論,指出了現代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競爭力,分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創造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