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感触作家笔下的母爱

回到地坛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读书|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感触作家笔下的母爱

我虽然一直向往着地坛,却从没有去过。对我而言,那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圣地,一处象征,所以我宁愿守着史铁生的描写留给我的印象,也不愿去把它对应到现实之中。

缺月高悬,疏桐婆娑,寂静的地坛中草木葳蕤。这是我脑海中的画面。它有着一种沉静却又蓬勃的张力,虽然地面上只有一个人落寞的车辙,但每一声的风吹叶动里又有着思绪的灵光。这里只容纳着一个人的投奔,这里也收留、滋养了一个人所有的流浪。

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般,真是一个铁质的生命。在洪水中的一次浸泡让他失去了两条活蹦乱跳的腿,随后十多年的透析更是让手上的经脉都成了蚯蚓状。生活,趋于零度,无尽的痛苦铺展成生命上空永久的极夜。但他并没有囿于其中,或许是自我意识的呼唤,或许是命运角色的需要,又或许是母爱的救赎,他硬是用笔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


读书|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感触作家笔下的母爱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段话在我的心底唤起了极大的共鸣。初三的时候母亲突患脑溢血去世,还在童年的舒适区里无忧无虑的我立时就呆住了,悲伤与迷茫成了那个夏天的主色调。心头积聚的情绪总要释放,百般尝试想要分散注意力但无果后,写作就成了最后的一条出路。

刚提起笔的时候,往往才写几行,剩下的纸张就已经全湿了。回忆是不受控制的飞鸟,听见哨声便翔集而来,把一颗心啄得千疮百孔。后来,心里的愧疚占了上风,写作成了迟到的感恩与歉意的宣泄口,那些曾经难以启齿的絮语终于学会了大大方方,纷纷在笔尖落成经年的雪。后来,写作更多地是因为一种执念。我想用文字把母亲留存下来,让她以另一种形式重现于世间。这份执念根植在心头,让我不至于半途而废,被眼泪粘在路边动弹不得。或许,还有一份隐隐约约的恐惧吧。童年时背了再多遍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没想到母亲会突然撒手离去,所以当时生活得浑浑噩噩,导致现在寻找回忆困难无比,母亲的音容笑貌也渐渐模糊。我生怕有一天我会忘记母亲的样子,会忘记被母亲的关爱怀抱着的童年生活,所以我不断地写,让它们定格成实体的铅字,这样,哪怕以后记忆生锈,我也可以从文字中找到扳手,帮我撬开回忆。

其实,写作也是生命探索的一种途径。在写作中,会渐渐地触及一些哲学命题,比如生死,存在,过程,来路与归途等等。它们会一点点完善我们的哲学体系,启迪着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寻找到深入下去的方向。这会让我们感到一种宁静与满足,它不一定能帮助我们的生活取得什么奖励,却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豁达,不至于最后庸庸碌碌,丢失自己,灵魂彻底陷在肉体之中不得解脱。

在书中,史铁生写道,“(写作的)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每当我感到浮云遮住了望眼时,便会闭上眼睛,想像着那个地坛,想像着地坛里那个隐隐约约的身影,于是风烟俱静,耳边,有洁白的羽毛轻轻飘落……

我也渐渐地明白了这句话,“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读书|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感触作家笔下的母爱

(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