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如何看待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呢?

阴阳相交


我觉得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小时候家里穷食不果腹营养不良,现在生活好了吃的太好,前半生胳膊腿字没张粗,后半生把肉全部长在了腰和肚子上,所以得这个病的人大部分都是中间肥胖型的人。


家具帮帮棒


我是西医医生,有20多年的糖尿病治疗经验,简单说一下我认为的中医和糖尿病的关系。

应该说我国关于糖尿病的记载还是比较早的。公元前1122年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尿病”。更确切的即在见于《黄帝内经》,其中曾提到过糖尿病的症状,称之为“消渴”,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即由此而来。当时的医生就意识到此病多发生于贵族之中,汉武帝刘彻就是糖尿病人,病因与多食甘美膏肥食物有关。

在我国古籍中提到的糖尿病在现代的分类中应该都是2型糖尿病。因为1型糖尿病在既往的医疗条件下存活不下来,而以往早夭的儿童有非常多,未必会有记载或者明确的诊断。

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讲述糖尿病,对“三多一少”症状开始记载,并提出以白虎人参汤治疗上渴,以肾气丸治疗下渴,开糖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

隋唐时期,隋朝太医描述了糖尿病的症状、病因、病机,还记录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疖肿和糖尿病肾病、肺部感染、眼部并发症、下肢坏疽等。

隋唐以后,中医对消渴症的认识日渐深入,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配伍药房,如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饮子等,补肾的六味地黄丸、金贵肾气丸等。除了中药治疗,也开始了对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提出了饮食和运动治疗,“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现代中医继承了这些珍贵的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特色,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糖尿病饮食指导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人冒充中医,假借中医的所谓“纯中药”、“祖传秘方”等含有磺脲类降糖药物的西药降糖成分,看似效果挺好,但是价格非常高,并且剂量较大,成分不明的重要副作用不明,有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或者其他损害。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期待真正的中医、中药能在糖尿病的治疗上有新的传承和发展,造福糖尿病患者。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有帮助请点赞,有疑问请留言,必复!

孙医生讲糖


谈谈本人根治糖尿病的经历。

首先糖尿病的人,全身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症状,那么说明这个毒素是存在身体的任何组织的。也就是代谢障碍。

也就推出,垃圾也可能在每个细胞周围 阻止细胞新陈代谢。那么就出现了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我们凭时对待堵塞的河道 首先就是清理垃圾,进行疏通。那么疏通之后,水也就干净了……,生态也恢复了。

所以针对糖尿病的得病原理,我们也要想办法疏通人体消化系统,营养供给系统,神经管理系统。

然后把该排出体外的垃圾置换出体外,恢复因为垃圾侵蚀的细胞和器官。把身体重新塑造一次。也可以说全面,安全的用调配好的糖尿病药,把人体透析一次(只是比喻)。

这样一来,人体生物钟恢复了正常,循环,代谢系统都正常了,免疫力也提高了。糖尿病也就得到根治了。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就是对身体全面调理,达到根治糖尿病的效果。

如果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或者哪里出问题医哪里,血糖高了降,血糖低了升,这些方法,都只是糖尿病患者的安慰剂。永远不可能根治糖尿病。

因为理念和糖尿病的形成,危害原理差了十万八千里。


糖药仙仙58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2000多年历史,迄今为止使用中药治疗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较多。中医治疗适用于血糖稍高或糖耐量异常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

中药目前没有特效的可以降糖的草药或中成药,但是部分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如口干口渴,乏力,肢体麻木等,相关的中药单味药有:黄芪,生地,熟地,玄参,黄精,枸杞,葛根,黄连,地骨皮,天花粉,五味子,玉竹,桑白皮,石斛等。

<strong>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也有很多,像降糖胶囊、消渴丸、参芪降糖胶囊等中成药,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若患者血糖进一步升高,胰岛功能进一步下降,建议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对于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中药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

还有一点值得提醒大家,糖尿病用中药也不能进行彻底治愈的,而且要根据患者症状以及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更不能盲目听信社会上流传的偏方,灵丹妙药。

纯手打,码字不易。若您赞同文中观点,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留言或邀请“三诺讲糖”回答!


三诺讲糖


糖尿病,在中医治疗是消渴症,消渴症分为三消,上消,中消,下消!也可说上中下三焦之病辨,此病乃湿郁上中焦,郁火制肺气不行,脾不散津,则渴不已,肺不化气,则小便而多,脾肺二经之气化失职,诸症亦随之而起,脉是濡而不是虚,而是湿郁阳气阴滞底畅之象,舌质粗,苔白腻满有根足,舌尖边无淡嫩之色,是脾湿郁热之象,唇色紫黄,乃湿邪困脾,应用,“青天饮","三消饮"随调解!




顺世随缘383093579


中医研究记载中,和糖尿病相对应的病症为“消渴症”。中医消渴症诊断依据主要是: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体型消瘦或体重减轻、尿有甜味等,这与现代西医所说的糖尿病症状一致。

中医认为消渴症的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遗传家族聚集史或早期营养不良),饮食失宜(包括饮食无节制、饮食不洁、饮食偏嗜),情志失调(怒喜思悲恐忧惧七情内伤,指肌体对外界环境的不同情绪反应,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影响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阴阳失调,从而致病),劳逸失度(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

很多中医典籍都有消渴症的记载,也有一些消渴处方,但主要是调理减缓症状,并无治愈之法。个人觉得中医治疗糖尿病并不现实,不说中医研究传承过程中的缺失断层,单说现在的中药材药效就远不如中医盛行时中药材的药效,即没有专一的研究,也没有好的药效,临床治疗从何说起?看到过很多宣称中医能够治愈糖尿病的言论,不敢苟同。遇到好的中医大夫开出对症的好处方,再加上有好的中药材,倒是可以好好调理一下,对于远期并发症预防或有帮助。

从功能恢复角度考虑,中医养生对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活性和糖耐改善均有帮助。中医养生提倡阴阳调和、饮食有节、情志调和、劳逸有度等,跟现代西医治疗糖尿病所提出的饮食治疗、运动处方大多是一致的,饮食疗法和运动养生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饮食不必多说,运动里有传统的太极拳、易经筋、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无论是非药物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过程,中医里提倡的体质调养、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起居调养、经络保健(针灸按摩、穴位敷贴)、药物养生、娱乐养生(琴棋书画、花木鸟鱼等)、精神养生等,都值得糖尿病患者学与用。


控糖俱乐部


从结果逆推,西医根本不靠谱,不然今天的病人就不会越来越多,这都是因为前面治不好,后面又源源不断的新增导致的。

西医擅长治外伤,但对内症真的就是无能为力。看看西药的治疗手段:(1)控制(2)替代(3)抑制;再看看西医的治疗理念更是和中医差了无数个代沟。

所以现在很多的患者都变聪明了,不相信西医,也不想要吃西药,因为你吃不好。

但是不得不说,西医的很多技术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很多先进的萃取技术等,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你做理论和方向,我做技术支持,中西医结合才是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正确姿势。

本文全程手打,每个字都是我手打敲出来的,所以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那么请点赞、关注,转发,还有任何问题欢迎评论或者私信,更多糖尿病、慢性病信息尽在本头条号,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码字动力,谢谢。


糖尿病养生大讲糖


中医辨症施治论疾,大部分可临床治愈与根治,因人体质问题,后晚期只能维持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症),部分民间掌握了疾病相克之药,花费不高,医患相合,效果皆大欢喜。

由于中医几十年断层,部分知识缺乏的人认为是骗局,建议正确认识中医,相信中医。


民间传承9


中医讲六经分病,太阳病、阳明明、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糖尿病是西医的名称,中医称‘消渴’,太阳消渴有五苓散方证,阳明消渴有麻仁丸方证,厥阴消渴有乌梅丸方证……《内经》讲:二阳结谓之消,就是说的阳明消渴,大肠和胃的病,不更衣(不排大便),腹中有燥屎。阳明统五味,司出纳,当肠胃吸收排泄功能不正常,就会出现痞、满、燥、实、狂躁、谵语、男不得隐曲、女子不育。


用户9652809520611


无方可治。朋友患糖尿病去中医门诊求治,那个中医专家直接开出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控制不佳,转西医后只使用小剂量的降糖药血糖就直接达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