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荒年太多?

木疙瘩H5


因为以前没有冰箱,肉类没办法长时间保存,又不能一次吃完,又或者想慢慢的吃,一直都有肉吃,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摸索,慢慢的发现把吃不完的肉晒干或烟熏过后能长时间保存,而且风味独特,所以这种办法慢慢的就流传到现在。我也是猜的,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


简单易学的家常菜


我是某中部人口大省农村的,主要是生活习惯不同,第一是穷,我小时候觉得吃肉只有过年才会割几斤猪肉包饺子,其余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人会买肉吃,更别说做腊肉了,新鲜的都不舍得吃!我20岁以前都觉得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以前记得看过一个新闻,贵州贫困山区扶贫,孩子没钱上学,家徒四壁,就梁上挂着半头猪的腊肉,这在我们那边是不敢想象的,家里养的猪从来没听说谁家自己吃了,都是卖掉给孩子交学费和过年添新衣服了!前几天一个朋友我们一起喝酒聊天,喝着正开心他哭了,说家中老父亲前几天打电话聊天,父亲说了句他想吃肉了,他听到难受极了!现在虽然条件比以前好了,老年人节俭一辈子,习惯了,还是不会买肉的!

我小时候做过香肠,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北方普遍的了另外南方潮湿,北方冬天保存食物相对容易!

猪在秋冬季节最肥,过完冬脂肪都消耗光了,所以杀猪都在秋冬!

而杀完的猪肉需要存放,南方做成腊肉,而北方生肉往雪里一放就能过冬!


周周周树人


中国人艾爱做腊肉香肠是什么由来?是不是历史上灾年太多?

我老家有做腊肉的习惯,我们家每年都做,也是我们那里一个传统,所以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做腊肉实质作用是便于储存!在古代,没有冰箱,家畜杀了之后不迅速吃完,很容易腐烂。所以古人想了一个办法。把杀掉的家畜先用盐腌制,这样是防止肉生蛆,再把肉进行熏干,这样肉放置一年或者数年都不会变质腐烂。

第二:以前自然灾害频发,便于储存的腊肉就有了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救急的作用。但是这个救急也只限于地主富人,农民家粮食都没有,何来的腊肉,这个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

所以我觉得做腊肉香肠实质作用就是防止变质,便于储存,对抗灾年应急只是附带作用。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谈谈谭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中国人做腊肉和香肠并不是为灾荒年准备的,如果用腊肉来抵御灾荒,那只会让粮食更加紧缺!

举个例子,平时吃饭时我们炒新鲜的肉可以吃下一碗饭,如果有腊肉或者香肠之类的菜,饭就容易吃多,因为这菜香,而且咸!特别是川菜和湘菜的做法,里面加入辣椒、花椒之类的调料,更是增加食欲。

灾荒到来的时候,我们主要缺的不是菜,而是主食。本来家里就剩一缸米了,计划吃一个月的,结果来几挂腊肉,这缸米只吃了半个月,所以腊肉还真不是为灾荒准备的。

腊肉和腊肠的由来

腊肉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是在腊月里制作的食品,因为那时候天气干燥,是制作腊肉的好天气。

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礼》上已经有了“肉脯”的记载。古人对腊肉还是比较喜爱的,不仅是家庭餐桌的美味,还可以用它来“交学费”。孔子的学生就是用腊肉来代替学费的,《论语·述而》有记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的“修”就是指腊肉,而“束”则是一个计量单位,十条为一束,要去孔子那里上课,就要有十条腊肉。

腊肠是腊肉的升级版,北魏《齐民要术》里已经有记载,当时称为“灌肠法”,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先进了:

《齐民要术·炙法》记载:“取羊盘肠,净洗治。细剉羊肉。细切葱白,盐、豉汁、姜、椒末调和,令咸淡适口,以灌肠。”

当时使用的肠是羊肠,如今很多地方使用猪粉肠,制作方法差不多,只是调料会有些差别。记得小时候家里制作腊肠,一般是自己准备好“料酒”,这个料酒就是用茴香、八角、花椒等香料泡在酒里一段时间,然后浇在肉里再灌进猪粉肠里面。

现在一些卖猪肉的会帮忙代加工腊肠,他们有自己秘制的配料,有些是偏甜,有些偏辣,风味可以自己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腊肉还是腊香肠,都不属于灾荒储备用粮,而是属于美味佳肴。

不过古代畜牧养殖的规模不大,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因此每年冬天大家杀猪宰羊准备过大年。过完年后的一段时间,杀猪的人就比较少了,这时候肉类的供应会出现短暂的紧缺,所以腊肉也是为这段时间准备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关于“肉脯”和“腊味”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是有记载的。在当时政府有专门管理官员和百姓纳贡肉脯的机构,在民间,学生也有用肉干赠送老师作为学费和礼物的相关习俗,当时孔圣人教徒弟就是收每人3块腊肉作为学费的,当时这种腊肉叫做“束修”。

在清朝初期,太平盛世,百姓生活富庶,六畜兴旺,当时的猪肉除正常屠宰销售外常有剩余。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个村民把剩余的猪肉用食盐铺撒面上,次日又将用盐腌制了一夜的猪肉用绳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那户人家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煮食,却发现味道不同一般,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工艺便流传开来。

1912年,关遂昌等人对腊味的加工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用杉木做成支架,以竹笏扎搭做成五、六米高的晒棚,在顶部盖上松树皮,四周没有任何遮挡物体,以便通风,避免太阳直接晒射。白天在凉棚里晾晒,晚上五更天将腊味从棚里拿出晾晒于露天外“打冷风”,到了日出后再将腊味放回凉棚,反复晾晒直到腊味风干至成品。经过经验的不断积累,终于创造出了别具一格、风味独特的腊味。由于这种腊味品质独特,浓香可口,回味无穷,一时间这种腊味声名远扬。20世纪三十年代,老字号“遂昌号”腊味已远销香港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大部分地区。

现在的腊味品种更加丰富,有腊肉、腊肠、腊狗、腊鸭、腊鸡等等很多品种,一般材料都是选用农家饲养的活猪、鸭和鸡等家禽。

腊味的品质与季节的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年只能利用寒露节至小寒节之间的秋冬季进行生产,提前或超出此时间生产出来的腊味,就没有腊味独有的风味。

在南方过年之前,富裕的人家都会宰杀年猪,吃不完的猪肉,都会盐腌制保存,再用柏树枝熏烟,增加猪肉的风味,这以行为逐渐变成了民俗,但起过程很难考证。但民俗已经形成,过年吃点腊肉还是不可少的。

公元前


香肠是泊来品,中国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香肠这种吃法,哪有什么腊肠?貌似还没有听说过哪本古籍上记载?古人吃香肠的


勿相忘66


古人对肉类食物进行腌腊,是在食物原料剩余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食物易腐变质的特质,如何保存食物以供食物短缺时享用,成为早期人类思考的重要问题。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食物都是百姓生存下来的最根本的东西。古代没有冰箱,不用讲灾荒年,冬季就没有东西吃。古人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日常短缺以及冬季和荒年之需。

《尚书》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天然果品“梅子”与“盐”是人类早期的调味品,梅子果实味酸,人们常用梅子来做调味。食物通过盐、梅的调制,可以长时间贮藏。

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人们掌握了“水、火、醯、醢、盐、梅”不仅可以烹制鱼肉,而且可以加工贮藏食物,食物可以通过“水与火”的加工加热或利用“醯醢盐梅”的加工使食物原料长久地存放而不腐败,这就是古代人们加工贮藏食物的最基本方法。

有关肉类的腌制,早在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先民们就在灶坑上用树枝挂肉熏烤,以后逐步改烟熏为日晒。

宋代是肉制品加工贮藏的大发展时期,从宫廷到民间腌腊制品已十分的普遍。在肉制品加工中,增加了新的品种,最明显的是发明了火腿。

在历代的饮食菜谱中,几乎都有腊肉之类的记载,这足以说明腌腊制品在民间的普遍性。通过腌腊的方法对肉品进行加工,不仅可以延缓食物的享用时间,供随时需要之用,还增加了食物原料的风味和花色品种,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物质也丰富,喜欢做腊肉香肠,一方面是对于这种有特色风味食物的爱好;另一方面,腊月里做腊肉香肠这个习俗可以讲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个人的口味受家族的影响很深,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化成一种自觉形影相随,所以中国人爱做腊肉香肠,跟灾荒年没什么必然的关系。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阅读,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烹饪方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大家能为我点个赞,并关注我一下,最后别忘了帮我分享,转发一下哦!特别感谢!


笑笑的麦子


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束脩:指10条腊肉)。自宋代以后腊肉已经成为宫庭贡品和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间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腊肉”一说。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之前,湖南是一个属江南百越民族分支——扬越人居住的地区。在长沙的战国墓中,出土了牛、羊、猪、鸡的遗骸,还出土有肉脯(即今日之腊肉),这说明腊肉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主要副食品。至今烟熏腊肉已成为湖南饮食习俗中的一大特色,享负盛名。

  另有史料记载:“越人风干(肉)而后熏”。除上面所提到的畜牧和采集品等副食外,楚越人也喜欢捕获猎物,如野兔、野猪、野鸡,这些捕猎所得的野味,往往一次性吃不完,需要储存,先人为防止其他动物偷吃,就把肉挂在高处,成风干。

  腊肉是湖南、四川、广东等地区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经湖湘儿女游历中原,而走出三湘四水,美味传播四方。著名作家梁实秋说湖南的腊肉最出名,此言不虚。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的楚地(湖南)腊肉招待过他。

  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湖南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腊肠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食物生产和肉食保存技术,指将动物的肉绞碎成泥状,再灌入肠衣制成的长圆柱体管状食品。

中国的腊肠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腊肠约创制于南北朝以前,始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的“灌肠法”,其法流传至今。中国灌肠腊肠不加淀粉,可贮存很久,熟制后食用,风味鲜美,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远胜于其他国家的灌肠制品,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享誉海内外。

从上面的内容看,和灾荒关系不太大啊!


雪夜de惊鸿


腊味的起源

提起腊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又有谁会去探索它的来由呢?

具有香、脆、爽、回味无穷的腊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远在清朝初期,太平盛世,人生活富庶,六畜兴旺,当时的猪肉除正常屠宰销售外常有剩余。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有一个村民把剩余的猪肉用食盐铺撒面上,次日又将用盐腌制了一夜的猪肉用绳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那户人家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煮食,却发现味道不同一般,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工艺便流传开来。

到可追溯的上世纪的1912年,以关遂昌等人为代表,对腊味的加工制作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他们以杉木为支架,以竹笏扎搭五、六米高的晒棚,顶部盖上松树皮,四周无遮挡,以便通风,避免太阳直接晒射。白天在凉棚晾晒,晚上五更天将腊味从棚里晾出露天外“打冷风”,至日出后又将腊味收回凉棚,反复晾晒直至腊味风干至成品。经过不断积累经验,终于创造出别具一格、风味独特的腊味。由于品质独特,浓香可口,回味无穷,一时间,腊味声名远扬。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字号 “遂昌号”腊味已经远销香港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的腊味品种更为丰富,有腊肉、腊肠、腊狗、腊鸭、腊鸡、腊蛋等品种,一般选用农家饲养了200天到250天以上的生猪、鸭和鸡,选用农家野外饲养的鸡、鸭,约重3市斤左右,腊狗则选用5-7市斤左右的小狗。

腊味的品质与季节的选择有密切的关联,每年只能利用寒露节至小寒节之间的秋冬季进行生产,提前或超出此时间生产出来的腊味,就会失去腊味独有的风味。






水水牛农人自制


香肠腊肉是现在我们四川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食物,必须有他们的存在才是完整的团年饭,它的由来并非是因为灾荒年太多的原因,是非常古老的肉食保存技术,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卖猪肉粥的,一向生意平稳,有一年的冬季持续奇冷,无人上街吃粥,逼得他只有将准备应市的猪肉腌制起来。过得两三日,发现腌肉不但没有变坏,反而有一阵异香扑鼻,但他不敢拿来煮粥给顾客食,恐卖坏招牌,便打算将它晒干,自己分餐作为下饭。但肉已切片,如此晒来太麻烦了,见有现成猪肠在,便灵机一动,将猪肠掰衣,将肉切细粒,塞入肠衣,用水草分截绑起来晒。经过几天风吹日晒,爽而有香味,吃起来别有风味。以后,遇来同样情况,便如法炮制,如此反复,不断改进,便放胆试销,果然大受欢迎,生意日渐兴隆。

图片是我家过年吃的腊肉和香肠,看起来是不是特别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