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要摒棄孫劉聯盟偷襲荊州,若不偷襲荊州東吳又會如何?

MiSS文


孫權若不偷襲荊州,那就會強攻荊州。

咱們都說三國魏蜀吳,有意思的是,三國有一個地方分別由魏蜀吳先後統治過,這就是荊州。有人曾說:一部荊州史,半部三國史,三國史繞開荊州?繞不開的。

荊州處四戰之地,北邊是曹魏,西邊是蜀漢,東邊是東吳。魏得荊州則順江向東可攻吳,溯江向西可攻蜀。蜀得荊州則順江向東可攻吳,向北可攻魏。吳得荊州則能守住江東門戶,進而向西溯江可攻蜀,向北可攻魏。

東漢時的荊州在地理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北有伏牛山、漢水、大別山,西有三峽,東有羅霄山,南有五嶺。荊州的北部有江漢平原,南部有洞庭湖平原,還有其他適合耕種的平原地區,也可以稱為天府之國。

對於荊州,吳蜀兩邊的戰略家都非常看重。諸葛亮在茅廬給一無所有的劉備畫大餅,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吳臣魯肅同樣看到了荊州之於江東的重要性,他對孫權說:“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

荊州對三國來說都非常重要。不過魏失去荊州,還可以攻吳之江北;蜀失去荊州,還可以走漢中攻魏,但吳一旦失去荊州,則大事去矣!所以東吳對荊州的渴望程度是三國中最高的。

歷代北軍攻南方,往往會先攻淮河防線。淮河在三國時全屬魏,東吳雖然控制長江下游,可吳魏邊界只在長江北岸不遠。更要命的是,荊州位於長江的中游,魏軍佔據荊州,可以兵分兩路攻吳,這是東吳的國力承受不起的。

東吳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揚州、荊州、交州。揚州包括現在的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江西、浙江、福建。荊州包括現在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貴州省東部、廣西的北部、廣東的北部。交州包括現在的廣東和廣西的大部、越南北部、海南。

對東吳來說,揚州是東吳的本部,但荊州作為揚州的大門在劉備之手,你讓孫權能睡安穩嗎?赤壁之戰後,曹操佔據了襄陽和南陽,不過這兩個地方對揚州還構不成威脅。劉備佔據荊州之後,扼長江中游,一旦劉備與曹操聯手,魏攻吳之江北,劉備則從荊州順江東下,你讓孫權怎麼防守?

即使劉備與“漢賊”曹操勢不兩立,孫權也不是不知道劉備的野心。諸葛亮的《隆中對》原文是一定會傳到孫權耳朵裡去的,孫權心裡怎麼想?諸葛亮說“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看似對孫權很友好,但這是建立在劉備牢牢控制荊州基礎上的。

劉備盤踞在孫權的大門,對孫權院子裡有幾隻雞鴨貓狗都看得一清二楚。這種情況下,劉備說:“仲謀,咱們永遠做好鄰居吧。”你覺得可能嗎?曹操佔據漢中時,如果對劉備說:“玄德,咱們永遠做好鄰居吧。”劉備同樣不會答應,反而是不惜代價奪取漢中。這樣的心態,孫權是一樣具備的。

劉備在荊州還沒有進攻西川時,吳將周瑜和甘寧等人就勸孫權越過劉備取西川。取蜀對東吳來說當然重要,可以擴大戰略縱深,更重要的是可以“憋”死劉備,最終兵鋒所指還是荊州。等到劉備取得西川后,孫權就派人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捨不得給,那孫權只好動兵,派呂蒙攻佔了長沙和桂陽、零陵三郡。

劉備被迫與孫權簽訂和約,吳蜀以湘水以界,瓜分荊州。此舉對劉備來說已是能讓步的極限,對孫權來說卻只是個開始。只要長江中游還在劉備手上,孫權依然睡不著覺,他必須奪得荊州的全部。

有人說關羽如果不北伐襄陽,東吳也許就不能偷襲荊州得手了。以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來說,即使關羽不北伐,孫權也早晚要出兵,只不過是智取還是強攻的選擇而已。東吳襲取荊州,在道義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對東吳來說,是道義重要還是生存重要?

東吳奪得荊州之後,由於吳蜀再次聯合,荊州的重要性似乎沒有那麼突出。但當公元263年蜀漢被西晉司馬氏(此時魏帝雖在卻形同傀儡)滅亡後,西晉同時佔據長江北岸和長江上游(西川),荊州就成了東吳保命的重鎮。東吳置重兵守荊州,又有陸抗這樣的頂級名將在,才讓晉軍不敢輕舉妄動。

東吳於公元280年被西晉滅亡,比蜀漢晚了17年。如果沒有荊州防線,東吳早就被西晉滅了。


地圖帝


孫吳之所以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有以下原因:

一,東吳如果沒有佔領荊州,將失去軍事緩衝區,江東非常危險。孫權和他的一眾謀士都很清楚守江先守淮的道理,江東地區欲想長治久安,必須要擁有江漢平原和江淮地區。所以東吳對荊州志在必得。

二,劉備在入川前對孫權有過承諾,在佔領益州後,會將荊州“還”給東吳,但後來劉備派關羽守著荊州,再也不提“歸還”。所以從道義上說,劉備先背信棄義了。

三,關羽性格孤傲,自高自大,多次羞辱東吳和孫權本人。東吳上下對關羽暗地裡恨之入骨,一直在準備著攻佔荊州,殺一殺關羽的威風。

四,關羽倉促北伐並且與魏軍在襄陽的戰鬥呈膠著狀態,不斷將荊州守軍調往襄陽前線,造成荊州守備空虛,為東吳軍偷襲提供了良機。最後東吳抓住了這個機會。

五,東吳作為三國鼎立的一方,根本不願意看到關羽北伐成功,他們深知關羽一旦取得北伐勝利必會打破目前的三方勢力平衡。所以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東吳就想與魏軍結盟,前後夾攻使關羽失敗。


上策視覺


一、荊州易手始末

劉備落難時,攜百姓落荒而逃,被曹操窮追猛打,不但丟兵棄甲,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管,不知所處。北方的曹操打垮劉備後,招降納俘,兵力達到空前,欲趁勢將東吳吞併。孫劉兩家聯盟,共同在赤壁抵禦曹軍,曹操大敗。赤壁之戰後,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佔據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則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

荊州本是劉表之地,被曹、劉、孫瓜分後,劉備以其所佔地少不利發展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孫吳一片反對之聲,唯獨魯肅贊成借地於劉備,待一定時機成熟後,再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借荊州後站穩腳跟得益州,領巴蜀,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根基漸穩後,孫吳多次向劉備討還荊州,不料劉備以各種理由推脫:要麼是剛剛恢復生產,還需要調養生息,再借一段時間吧;要麼是得了益州之後就換荊州。總之一句話,到口的肥肉絕對不會吐出去。為此,圍繞荊州也有不少典故膾炙人口,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丟了夫人又折兵,關雲長單刀赴會,孫吳欲和親關羽卻大受其侮,關雲長夜走麥城等等。

二、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

1:是劉備所借荊州只是荊州南郡,自古土地便是立國之本,孫權、魯肅絕對不會把自己所佔的荊州全部拱手相讓。 2:是孫權肯借給劉備南郡,是出於戰略考慮。曹操雖然新敗,但其實力仍存,落魄的劉備加上勢弱的孫權,不可能長期與曹操對峙,所以,劉備就成為了他們培養的對象,可以將來北御曹操,西和劉備。再者,孫吳曾搞過一個屠殺,南郡人民對其印象極差,不如給了劉備,緩和一段時間。

三、劉備失荊州,魯肅去世後,呂蒙接任。魯肅是文官,為人和遜,他採取的多是溫和型的戰略,呂蒙可就不同了,出身武官,是當時典型的主戰派,必須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而在受到關羽“虎女怎麼能嫁犬子”的侮辱後,孫權亦加強了他武力奪回荊州的態度。呂蒙不斷向關羽示弱,令關羽麻痺大意,關羽北進樊城時,覺兵力不濟,便不顧大後方強行調兵,雖然獲得了水淹七軍,于禁投降,生擒龐德的經典戰例,但是卻埋下了禍根,空虛的後方被呂蒙偷襲,荊州失掉不說,又兩頭受敵,最終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四、孫權為什麼偷襲荊州

孫權偷襲荊州不僅僅是土地得失問題,更關係到孫劉聯盟。荊州的戰略地位及其重要,乃天下之中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退可據守,進則可攻,多有得荊州得天下之說,所以孫權要奪荊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足見孫權討還荊州的艱辛,又受關羽侮辱,孫權要討還荊州。當然,孫權亦有其短視的一面,就當時的形勢,完全可以聯劉滅曹,卻焦灼在荊州上,算是其一個敗筆。






文史墨客


所謂的偷襲其實也不對,本來荊州就應該是孫權的,赤壁之戰時主導者可是孫吳一方,劉備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荊州八郡在赤壁之戰之後被劉備趁機奪取了南郡,武陵,零陵,長沙,桂陽五郡,因為實現說好這是孫權借給劉備的,等劉備入蜀之後要還給孫權,荊州地處東吳上游,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土地肥沃,孫權怎麼可能放手?

如果不是曹操的威脅還在,孫權早就動手了,哪裡還有白衣渡江一說。

在劉備拿下成都以後,孫權就動手了,當時為了抵抗曹操爭奪漢中,劉備主動送回了長沙和桂陽兩個郡,這才有了關羽很不高興的理由。

本來雙飛相安無事,關羽擅自發動襄樊戰役,偏偏還順利的一塌糊塗,侵于禁,斬龐德,把曹操的荊州司令曹仁都圍在樊城出不來了。孫曹劉三個老大都懵了,這和他們的劇本對不上!

劉備方面的隆中對是兩路齊出,讓曹魏首尾不能相顧,結果關羽要看一個人就搞定了,自然是很高興,況且此刻曹操正在和劉備爭奪漢中,關羽能為劉備這邊減輕壓力。

曹操也害怕的想遷都,中原已經沒有兵可以支援了,再說支援也不是關羽的對手。所以他只能派徐晃從南陽趕往襄樊戰線,遠水解不了近渴,只能當做活馬醫了。

孫權比曹操更害怕,如果讓關羽得逞,三國鼎立估計就變成二人轉了,無論是誰得到了中原,東吳就是滅亡的命運,比起曹操不善水戰,劉備佔據益州荊州都是長江上游,對東吳的威脅已經超過了曹操,為了自身安危,盟友也會變成敵人,所以不是孫權破壞聯盟,而是關羽打破了平衡!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孫權固守東吳,日子一長,必定不穩。再說曹魏和蜀都在你爭我奪,東吳能安然一方,那就不是孫權了。


劉備和曹操在爭地盤,關羽從荊州也沒停熄,先發制人給曹操一個打擊。劉備也準備攻擊曹操,眼看蜀國就是主角了,連曹操都要敗北了,東吳的孫權自然不會在自己家裡睡大覺。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形勢。

魏和蜀在交戰,蜀國憑藉先機,搶佔了許多地盤,曹操這樣的北方霸主都被打得快不行了,試想一下,如果曹操真被劉備,關羽給打殘,那麼蜀國的地盤將要擴大到哪裡?劉備的目的是關中乃至於整個中原,如果這些目標都達成了,東吳還能跟蜀國稱兄道弟嗎?到時候劉備還記得這個東吳嗎?不要說劉備了,連關羽都不會多看一眼孫權。

東吳不止是固守自己了,最後要麼歸順劉備稱臣,要麼被滅。

如果孫權不背棄孫劉聯盟,偷襲荊州,乘關羽大勝之際,攻擊曹操後方,曹操即使不被滅,至少能讓曹操安分好幾年不敢南下。


如此一來荊州還在劉備手裡,北伐可以有立足之地,關羽無後顧之憂,等待劉備大軍合兵一起,曹操就要真的害怕了,雖說不能一統北方,佔據中原,但日子久了,不好說。關羽在,張飛就在。這對於劉備來說,實力就在。

東吳孫權不偷襲荊州,可以得到什麼?這就要看孫權在曹操的後方作為了,不過孫權在攻擊合肥的時候,都沒成功。如果曹操回兵,孫權就更沒有機會。而劉備就不一樣了,關羽這支偏師都佔據了不少地盤,劉備大軍來了,地盤更加就大了。所以東吳孫權不偷襲,什麼也沒有。劉備不可能把得到的地盤拱手讓人的。

孫權會想到,劉備既不會主動還荊州給自己,再說了荊州並不屬於孫權的,而是屬於劉表的,劉表死後屬於劉琦的,劉琦死後屬於劉備的,(這是劉氏的江山,劉備繼之,也說得過去的)。東吳孫權居然說成是自己的,這就是有點喧賓奪主了。

孫權不偷襲關羽,只能讓劉備變得更加強大,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自己都不願意成為他們的附屬國,所以孫權做出了,違背孫劉聯盟的宗旨,偷襲了荊州,讓劉備不能成為霸主。那樣自己面臨兩個強敵,自己的危險也就更大了。

偷襲荊州成功的意義更大,一個君王的想法是以時局來權衡自己的,不是和誰好,而是怎麼做利益最大。所謂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歷史戲語


荊州乃戰略要地,孫權屢討不得,利用關羽北取樊城之機,白衣渡江,巧取荊州,使"物“歸原主。


田長旺


關羽偷襲湘關,導致呂蒙大軍軍糧被關羽劫獲,孫權命呂蒙奪荊州解恨。

因為孫權大軍在合肥附近,呂蒙大軍突然沒了糧草,孫權軍不得不從自己糧倉給呂蒙運糧草,孫權大軍沒有足夠的糧草,也失去了進攻合肥的能力。

所以孫權是沒辦法進攻合肥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攻打荊州。這是關羽自己弄的結果


不應該32


荊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他人佔領對孫吳潛在威脅很大。


王澤莘芸


歷史不能重來,發生的都是註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