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的孤仄句,是诗词的忌讳吗?

用户65268104


这个问题由于牵涉到我上一个“平平平平平平仄”回答中的讨论,在这里一并回答。

很显然题主这个关于“孤仄”的问题,有一个限定条件,那就是在律诗中。

而关于“孤仄”这个概念,是格律诗并不重视的。因为如果按照严格的平仄格律来创作,是基本上不会出现“孤平”、“孤仄”这类错误的。那为什么相对于“孤仄”,我们平时说“孤平”说得比较多呢?

因为“孤平”确实能引起吟诵不畅,所以共识为格律诗之大忌。而“孤仄”却不一定,而且由于其他平仄规则的限制,能出现“孤仄”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历来并没有把“孤仄”当作很严重的问题来看待。

而且在诗词界关于“孤平”的定义也有几种,有王力版、启功版、王世桢版,并没有定论。关于“孤仄”就更加没有说法,我们在看到“平平平平平平仄”这种格式,自然地就想到孤仄,其实这种句子问题更严重的是在二四六位置上失替,与是否“孤仄”关系不大。

比如“仄仄平平仄”,按首字不论平仄,我们作诗用“平仄平平仄”,这在“孤仄”认定中,除了尾字之外,就只有一个仄音,可以称之为“孤仄”;在另一个版本中,因为两平夹一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孤仄”。

可在实际创作中,这是没问题的。

所以,在格律诗中,只要满足其他的格律要求的句子,“孤仄”并不是忌讳。

顺便回答一下在上一篇解答“平平平平平平仄”出律的文章下面有人的回复举例。

这位朋友举的例子是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之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位朋友认为这首绝句首句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第二句是“仄平平仄平平平”,这都是仄音极少,连平出律的格式。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错误,是对唐音平仄划分的误解。

古汉语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平声呢,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飞、肥”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匪”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废”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却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我们看第一句:“糁径杨花铺白毡”,首先“糁”字为多音字,这里读(sǎn),发仄音,散落的意思;“铺”为多音字,但这里确实读(pū),为平声;另外“白”为入声字,也发仄音,所以这句诗实际上的平仄标注为“仄仄平平平仄平”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变格,是七绝的“仄起平收”格式。

同理“点溪荷叶叠青钱”中的“叶”、“叠”都是入声字,发仄音,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既不是三平尾,仄音也不少,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变格。

根据平仄推导关系,可以得出整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下入声字,就会发现杜甫这首七绝完全是一首符合平仄格律的七言绝句,并不会出现“孤仄”现象。

另有一点,杜甫作为格律诗的集大成者,在进入化境之后开启了追求拗救的突破,开创了一种专门突破格律的“拗律体”,后来黄庭坚的风格就走了杜甫的这一条偏路子。但是事实证明这毕竟是一条偏路子,便是在才华横溢的唐宋元明清文人士子手中,也越走越死。

我们今天学习格律诗,当以正格为基础,摈除诗病。等到哪一天大家感觉自己水平和杜甫、黄庭坚差不多了,再去追求拗律体吧。

那也不要说什么突破格律了,彼时大家的水平足以开宗立派,横亘李杜之上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唐宋诗就没那么多禁忌。如果读唐宋写的诗话,多数是如何教你写好诗,极少提出孤平、孤仄、三尾平、三尾仄、拗句、撞韵、等问题。有些东西是明清文人为了彰显自己在诗词上的造诣,创造出来的条条框框。

格律诗的兴起源自科举考试。真正格律诗的正格只有仄起首句不押韵两种。所以赋得、试帖、应制诗都必须严格按照正规的格律来写,不能出律。这就像你参加聚会要衣着得体,在家穿什么都可以随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秋日悬清光》唐朝·王维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这些都是正规的格律诗,赋得体用错了格律是要被同行笑话的。黑体字都是孤仄。

另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前四句不符合格律,却也被称为律诗。所以说唐宋人写诗是比较自由的。到后来条条框框多了,诗反而不好写了。明清的诗比唐朝的是不知道多出多少倍,乾隆写的就有几万首,但是和唐宋相比脍炙人口者寥寥无几。


默梅轩


问题:格律诗中的孤仄句,是诗词的忌讳吗?


前言

格律诗忌讳孤平,但是不忌讳孤仄。

王力教授解释的孤平是指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是仄的话,就是“孤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前人把不能连续出现两个平声的情况叫做孤平。格律诗中不能出现孤平,但是可以出现孤仄。

一、关于孤仄

孤仄是格律诗中很正常的现象,并不忌讳。格律诗有四种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也是平:平平平仄平,依然是格律诗,而且应用的非常多。。

其他3种句式如果出现只有一个仄声的情况,就肯定不是格律诗了。

下面老街举几个例子看一看“平平平仄平”的情况。

二、平平平仄平

1、五言绝句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其一》(唐·李白)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宁知湖水遥,平平平仄平。

绝句二首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风花草香,平平平仄平。

2、五言律诗 

《济上四贤咏 崔录事》(唐·王维)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因家沧海隅,平平平仄平。

《野望》(隋末唐初·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五律两句孤仄。山山唯落晖:平平平仄平;长歌怀采薇:平平平仄平

3、七言绝句

李白《横江词》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汉水东连扬子津,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塞二首 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万里长征人未还,仄仄·平平平仄平。

4、七言律诗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昨夜微霜初渡河,仄仄·平平平仄平。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已映·洲前芦荻花,仄仄·平平平仄平。

结束语

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其实常常被标记为:平平中仄平,表示第三个字平仄不限。

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如果是仄的话,为了本句救孤平,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两种句式都是很常见的律句。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诗词的格律是约定俗成的,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完成,方能彰显艺术意境情景的丰富多彩。

所以在古诗词作品中,一般不应该出现孤平孤仄的情况。而当代人学写古诗词,似乎也该尊受古人的规律规则格式。如果你以"五言,七言,绝句,词,牌,令”等明示的,则严格尊受其要求更好。

附:孤仄孤平乃大忌,因为诗词讲求韵律美 ,和唱歌一样。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孤平就是说一句诗里除了尾字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举个例子:只是风雨满小楼,您看这就孤平了。整句只有两平声,风,楼。楼是尾字,韵字,还不能算到一平声字。所以严格来说就只要一个平声字风。此谓孤平!

总结一下:一般一句诗歌,尾字平,整句诗里面必须还有两个平声字才不患孤平;尾字仄,整句诗里面必须还有两个仄声字才不患孤仄。

另附上林黛玉的一段对话

一、林黛玉关于诗歌的观点

林黛玉论诗,见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因香菱欲学诗而起。文字如下: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南倡北道757


在格律诗中,是严禁犯孤平的,对孤仄的要求不是太严格。先说什么是孤平,这个问题到现在还留有争论。启功认为:两仄夹一平就是孤平。王力先生说:只有在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就会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清初大文学家王士祯认为:在一句中致少要有两个相连的平才不算孤平。

出现了孤平就是拗句,就要救,如:杜荀鹤《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这两句的句式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第二句的欲字用了仄声,如果不救,第二字就是孤平,只有在第三字也用一个平声就不孤平了,〈欲妆临镜慵〉就成了仄平平仄平。当然,这也不能算孤仄。

王力先生说:格律诗有四个基本格式(我以前在问答里讲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准律句,就是:平平仄平仄,这里的仄也不能算孤仄。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七句,都是准律句:平平仄平仄。

又如:李白《渡荆门送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里的第七句也是平平仄平仄。这种准律句在古诗中数不胜数,尤其是在律诗的第七句中非常普遍。所以,这种两平夹一仄是许可的。

一般要求在格律诗中,尽量避免孤仄,但决不许出现孤平;在句尾尽量避免三仄尾,决不许出现三平调。


楊宝刚


律绝和律诗平仄,“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的。律绝和律诗认可的孤仄位置在前,若孤仄在后,是律诗“忌讳”。

这是依据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论述的“前宽后严,仄宽平严”的变格潜规则而言的。以五言句式为例,分析如下文。

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首句从启功先生“平仄杆”截取可得,后面三句是依据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原理及格律诗“粘对”规则推出的正格平仄。

在有效规避孤平、后孤仄、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可依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前宽后严,仄宽平严”的变格,作“宽格”处理。

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表述为中平平仄仄,因此,(平)平平仄仄,三平首位置距离句末较远,是在诗界认可范围内的宽格。若第三字变格为仄平(仄)仄仄,第二字孤平位置距离句末较远,但三仄尾位置距离句末较近,依据“前宽后严,仄宽平严”的潜规则,这样的平仄句式显然不在诗界认可的范围内。

平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变格为(仄)仄仄平平,三仄首与三平首同理,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平仄变格。若第三字变格为平仄(平)平平,致使第二字孤仄,距离句末位置较远,三平距离句末较近,明显不在诗界认可的变格范围内。

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变格为平仄平平仄,第二字孤平位置距离句末较远,依据“前宽后严,仄宽平严”的潜规则,在诗界认可范围内。若第三字变格为平仄(平)平平,三平尾不在诗界认可的范围内。

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变格为,仄平仄仄平,虽然第二字孤平距离句末较远,但孤平是诗界公认的格律“硬伤”,依据“仄宽平严”的潜规则,也不可能在诗界认可的范围内。若第三字变格为平平平仄平,致使第四字孤仄距离句末较近,依据“前宽后严”的潜规则,不在诗界认可范围内。

剩余的平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等平仄变格大同小异,有兴趣者,可仿此推论,恕我不再一一赘述。

从上述分析比较,不难明白,平仄变格中,“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的,“二四六分明”是必须遵守的,否则会严重破坏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鲜明而突出的平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即平仄“失替”。

平仄失替的诗,不是律绝或律诗,而是古体诗。古体诗名篇不胜枚举,如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诗仙的《静夜思》、诗圣的《复愁十二首》其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孟浩然的《春晓》……是古圣先哲不会写格律诗吗?不是!而是古体诗本身就无严格的平仄押韵规则要求。用古体诗否定律绝和律诗体裁赖以存在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体裁不分的畸格怪体,奇谈怪论,列举再多,也只能是偷梁换柱,哗众取宠!

除诗界认可的宽格外,“孤仄”与“孤平”相对而言,都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原理,是古体诗常见现象,是客观事实,不是源于哪个古名人或古名著的只言片语,也可说是论述平仄格律的术语。








格律酌词炼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懂这“格律诗中的

孤仄句”是指什么样的孤仄句?后面又说:

“是诗词的忌讳吗?”到底这个孤仄句仅指格

律诗还是通指诗和词?笼统的讲一句,既然

是格律诗了,孤仄句肯定不是忌讳。因为律

诗是由律句组成的,而律句无论孤仄与否都

不存在也谈不上忌讳之说。

具体的根据格律诗律句孤仄的概念,先作一

解义。律诗律句有两种形式,即五言律句和

七言律句。既然是律句孤仄,就是指句子去

掉句尾最后一字,律句的前四字(指五言律

句)和前六字(指七言律句)当中只有一个

仄声字。即五言律句“平平平仄平”或“平仄平

平仄”七言律句“平平平仄平平仄”这三种情

况。这很明显,所谓此种孤仄,并不违反律

句原则,也就谈不上忌讳。除了以上三种情

况以外的孤仄,则肯定是忌讳。因为除以上

三种形式外的孤仄句,肯定不是律句是拗句

是大忌。有拗句存在岂能称为格律诗?

下面另说下,对于词句中孤仄的判定。因词

是长短句,一般从一字到九字句式不等。一

字句自然谈不上孤仄。二字句中“孤仄”即“平

仄”或“仄平”,这显然是词允许的;三字句中

“孤仄”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三种

情况,这也是词所允许的;四字句中“孤仄”

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显然这四种形式也是词所允许

的。不过最后一种情况少见,词中尽量避免

而已;五字句中“孤仄”即1.“平平平平仄”、

2.“平平平仄平”、3.“平平仄平平”、4.“平仄平

平平”、5.“仄平平平平”五种形式。显然1、

3、5三种形式是拗句。一般情况下词中有孤

仄的少量拗句是允许的(一般指一二处),

但多了则也属于犯忌。至于2、4两种形式是

允许的,第4种形式在律诗是拗句,但在词

中是允许的,然一般也尽量避免使用,所以

算不上忌讳。至于六字句中“孤仄”,其中“平

平平仄平平”属于律句,自然谈不上忌讳。其

它的则属于拗句,一词中偶有一两处也允许,

多了肯定是忌讳。至于七字句“孤仄”也与六

字句道理同。而八字九字句出现孤仄,一般

不允许。但一般情况下,八字九字句如要出

现“孤仄”了,词谱或词人自然会点断成两

句。所以八字九字句的“孤仄”几乎没有,如

有严格上讲应属于忌讳。一阙词中出现拗句

量一般不多,以上情况“孤仄”的拗句和其它

形式拗句,总和量在词中也不允许大。有两

三处的能见到,四五处的就少见了,更多严

格讲就算忌讳了。


胡子风诗词


针对格律诗的研究……其实是诗词学术界的一种文化艺术方法!有必要研究和保留!但格律诗绝对不是代表中国诗的代表?我们中国有那么好的自由潇洒的古风……写诗最怕的就是束缚!!当一个人真正掌握格律的全部方法后,写出的一定是膜具诗!像一首曲子唱出一万首歌词!!唉……好听还是难听还是强忍着听?古风,才是真正的中国风……


用户9635879133446


又不能把孤平孤仄一棒子打死。对传统文化如何要继承发展?是"去粗取精,摈弃糟粕,留其精华"的继承发展,还是批判性的继承发展?都是很严肃的课题。

这个问题带有学术之争了,我乃是一名詩歌的业余作者,没有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入研究,不好妄加定论,实在抱歉!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千人千面,结论纷争,我就不在这啰嗦了。





封护胜463


七律的几种句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

在正常平仄变换范畴内,不可能出现孤仄。所以也谈不上忌讳。如果七律出现孤仄,那么就是出律。


五律中倒可以出现孤仄,即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平,平平平仄平,孤仄。

这种用法颇为常见,举格律严谨的杜诗为例:

巳上人茅斋(唐·杜甫)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送韦书记赴安西(唐·杜甫)
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
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苍然。

不过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规律,就是:凡孤仄处,前句皆为拗句。

如「枕簟入林僻」「夫子歘通贵」「书记赴三捷」,无一例是小拗即「中仄仄平仄」,而孤仄句,用来补救。


那么是否孤仄只能作为对句,补救拗句出现呢?也不一定。大多数诗人都曾拿来作常句使用:

济上四贤咏 崔录事(唐·王维)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秀华亭(唐·李白) 
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
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何当馀荫照,天造洞仙家。


总之,孤仄在七律中出现,是一定出律的。

而在五律中则不为过,只是格律严整者,依然会谨慎选用,常以拗救的形式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