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作客《对话》他总能预见未来

2001年,第一次上《对话》 回应准生证,他说“风口浪尖的企业家要随着变化而变化”

2001年11月9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夜,吉利终于拿到了等待已久的汽车生产许可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四次作客《对话》他总能预见未来

也就是这一年,李书福第一次登上了央视《对话》栏目。

刚拿到汽车“准生证”的李书福脸上透着的一股年轻人的自信。面对主持人问如何看待“奶酪”问题时,他笑言“站在风口浪尖,企业家要随着变化而变化”。

主持人和观众深刻地认识到,眼前的李书福是一位深谋远虑,积极思变的企业家。


2011年,第二次作客《对话》 谈起收购沃尔沃,他说“迟早会有这么一天”

2011年,这是李书福第二次登上《对话》。

节目中,李书福谈起当时轰动一时收购沃尔沃,他直言:“我刚开始打算做汽车的时候就想过全世界有哪些知名企业,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吉利一定要和这样的企业去合作。”

2007年,吉利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吉利创业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转型是2007。当时,一场环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百业不振,很多汽车企业受到冲击,选择了“猫冬”,但是吉利汽车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冬泳”强健体魄。用李书福的话说,这次转型“就是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的”。

闯过一道道关口,甚至赌上身家性命,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打开了全球化之门。


四次作客《对话》他总能预见未来


收购沃尔沃后,仅在研发和技术改造上的每年预算投入就是十几亿美金,当主持人陈伟鸿问到:“您觉得这个费用多吗?”李书福董事长坦言:“当预算出来的时候,我一看怎么要这么多钱,但是没办法,账做出来就是这么多,这个钱我愿意出。”

这一场看似不可能的合作背后,是李书福关于改变、创新的思考,正如他在节目中所说“做企业家,要用一种学生的心态,不断的去变化,去创新”。

现在吉利和沃尔沃的协同效应充分显现,并成为哈佛商学院和北大清华等多家海内外高等学府的经典研究案例。

2017年,第三次上《对话》回应“教父汽车狂人”,他说“在企业的丛林法则里,用户才是王者”

在2017年第三次受邀登上《对话》栏目时,关于主持人对李书福“汽车狂人“的标签,柳传志说:”很多年前人们把当狂人是不相信你,今天你把这事业做成了,不但成了,而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所以更了不起。“

四次作客《对话》他总能预见未来


刘永好则说:“狂是什么呢?就是人家想不到的,觉得不可能的,你把它做成了,说明你有本事。“

对此,李书福曾表示:“我很简单,就是想怎么把汽车造得更好,让用户更加满意,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把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得快一点,把汽车做得更有竞争力。”他认为“在企业的丛林法则里,用户才是王者”,他对吉利有信心。


四次作客《对话》他总能预见未来


而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沃尔沃汽车在无人驾驶领域遥遥领先,正好说明了这位掌舵人的深谋远虑。

2018年,第四次上《对话》回应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他说“必须认准高质量发展这条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机会与挑战并存,任何企业都面临市场冰山的阻隔和转型升级的压力。

李书福董事长认为,市场冷,究其原因,是因为市场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这样也导致了供需双方产生了一些矛盾,让竞争更加激烈,如果要推进转型升级,就要高质量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需要技术、需要质量、需要服务等一系列转型升级能力的匹配,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四次作客《对话》他总能预见未来


这是李书福董事长第四次作客对话节目,与第一次时隔18年。而这四次作客《对话》的时间,也正是李书福和吉利踏浪前行路上的重要节点。

这18年,见证了他从创业者成长为民营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优秀代表,他带领的吉利控股集团也成长为一家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

四次作客《对话》他总能预见未来


回顾前面每一次对话,李书福似乎早已预见今天的吉利。

纵观吉利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大胆实践和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

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创业者,李书福在30余年的时间里,带领吉利在中国民营实业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未来,吉利将稳健推进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建设,逐步实现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