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中國的近代史會不會不那麼恥辱?

tiger-liu0816


我個人認為不會。

首先歷史具有必然性,發展性,明清對換位置的話,明朝也是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相應地,發生在清朝的矛盾等都會發生在它的身上。


斑鳳


如果明朝與清朝的順序換一下,那麼中國的近代史會好看得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清朝與明朝皇帝的權力不同,雖然朱元璋撤除了宰相一職,但是畢竟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的,所以出現了內閣,而內閣制的出現保證了只要皇帝不犯大錯,國家機器可以正常運轉,所以後世人們往往誇大其詞,說嘉靖二十年沒上朝、萬曆二十年沒上朝之類的,但是他們對於國家的掌控並沒有放鬆,反而是崇禎那種急衝衝的性格害了明朝。

而清朝皇帝的權力則大得多,雖然也有內閣和軍機處等機構,但大小事務基本取決於皇帝的喜好之間,雖然清朝在慈禧垂簾聽政之前沒出昏君,但那也是得益於清朝不是用嫡長子繼承製的緣故,能夠通過黨爭上位的皇子,基本的政治能力還是有的,但是皇帝個人再智慧也有缺陷,尤其是與一大幫大臣們鬥智鬥勇。

要知道能夠混到內閣的就沒有一個書呆子,哪怕是附庸風雅的滿蒙文人,雖然做學問的本領未必有,但是做官的本領肯定是有的,所以皇帝再厲害也只能被大臣們哄著轉。

嘉靖在皇帝之中算智商高的了,後期不還是被嚴世蕃耍得團團轉,更不要說道光皇帝那樣的中人之資了,皇帝想吃雞蛋御膳房居然報價三十多兩,大臣說早上吃四個雞蛋皇帝居然羨慕大臣豪奢,就這智商與“何不食肉糜”其實也沒差多少了。

所以別看明朝皇帝不務正業的居多,但是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約,保證了皇權的穩固,而且明朝太監就是皇帝的家奴,再厲害的太監一道聖旨就能收拾,不像唐朝時期的閹鎮居然可以廢立皇帝,所以明朝沿著內閣制發展下去,說不定會發展成君主立憲制。

其實,就是“閉關鎖國”政策了,其實明朝後期在明穆宗時期是實行了開海的政策的,但是明朝文官勢力太大,海禁的聲浪時不時的傳來,無非就是沿海大族看上了海貿的利益罷了。

只是明朝末年時期大航海剛剛興起,那時候還是海上馬車伕荷蘭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在海上威風的時候,等到英國人崛起時,工業革命就快要到來了。

明朝時期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北方要塞的紅夷大炮就是學習葡萄牙人的,如果當時明朝統治者利用好西方的行進火器,以明朝的國力擊敗北方遊牧民族是沒有什麼壓力的。

清朝乾隆時期英國使節曾經到訪過中國,當時是乾隆的愛將福康安接待的,對於英國人的先進武器,福康安不置可否,清朝失去了同世界先進軍事國家交流的機會,這也間接造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被人壓著打。

被人壓著打不丟人,畢竟當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全世界都打不過英國,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朝的所作所為就太丟人了,包括後來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都是清政府傲慢自大,不與列強溝通,而且草菅人命,所以屢次被列強打得頭破血流。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清朝時期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引進,也為康雍乾盛世加分不少,全國人口從明朝末年的兩億上升到四億,其中這些高產作物功不可沒,明朝末年正好趕上了小冰河時期,連年乾旱加上土地兼併,若是當時這些高產作物已經廣泛栽培,那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或許可以避免。

最後就是皇帝的血性,這也是很重要的,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之前,慈禧驕傲的對全世界宣戰,八國聯軍打到天津時,慈禧帶著光緒逃到了西安,臨走前還不忘記將珍妃塞到井裡。

而明朝皇帝則有著“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血性,崇禎皇帝雖然治國無策,但是他宵衣旰食日夜操勞,奈何手下盡是亡國之臣,大勢已去的他愧對先人在煤山自縊,也不做那被俘之君。

所以,明朝的政治環境比清朝好不少,若是明朝與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中國的近代史要好看不少,奈何天不從人願,時也命也,惟有牢記“落後就要捱打”,奮起直追!


飛凡看歷史


如果明取代清,那麼中國近代史不會那麼屈辱

先談制度,明清是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的時期,清獨裁,明專制。相較之下,明的內閣制要更好一些。內閣後期會掌握更大的但總體制度會更像德意志帝國的制度,即具有濃厚專制色彩的二元君主立憲制,皇帝仍擁有最大的權力。因為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會逐漸崛起。文官集團會逐漸變為資產階級代言人,明末的官商勾結一體的現象我覺得便是這一趨勢的表現。皇帝最終不得不做出妥協,讓出部分權力,甚至被架空。想想崇禎在位時是多麼的無力。具體制度可參考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憲法。地方制度上,老朱的那套把人分為軍戶、匠戶的靜態社會制度肯定是行不通的,是社會的倒退。所幸明代後期也在不斷改變。募兵制,開關收商稅等。都是對明初祖制的突破

文化上,八股文雖飽受詬病,但無疑要比清代的文字獄好太多。文化上會更加蓬勃,更多文學遺產能被保留下來。或許現在我們看到的會是“八大名著”甚至更多。在明代臣還是臣,儘管地位遠不如宋代,皇帝可以當廷打他的屁股。但臣子仍可當面直諫,仍可以反駁斥責乃至罵皇帝。而不是清代的奴顏婢膝的跪受筆錄的“奴才”。明代民間思想的繁榮與自由也遠不是清代可比的,出版業極度繁榮,各個學社可以針砭時弊,縱論國事。王陽明的心學在中後期不斷髮揚,大有破除假道學之勢,明代的士子我想會我想更多會是如徐階、張居正、王艮、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心學傳人般輕於虛假僵硬的倫理綱常,重於知行合一,勇於實踐與革新的社稷之臣與思想家。而不是出了一個又一個范進。後期西方的擴張勢必會帶來西方思潮的衝擊,我想中國將提前迎來思想的變革,而不是歷經磨難到20世紀。

科技上,明代統治者不會幹出“以騎射為本”的蠢事,軍馬不足,騎兵稀少的情況下,火器自然是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高效首選。所以在火器發展上要遠比清代迅速,火器水平估計能與西方基本接近。畢竟古代知識分子顯然對於做官更加熱衷,這是哪個朝代都改變不了的。迫於小冰河期,各種高產量作物會擴大生產。中國是貧銀國,為了從貿易中獲取白銀,勢必要加強對外貿易。加上大運河後期淤塞嚴重,海運糧食(這一點在元代就有實踐)將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明代中後期開海關勢在必行。而明代水師為了對抗荷蘭,葡萄牙,倭寇,爭奪航路,保護商隊。也肯定會發展得更快,裝配上火器後,明代會擁有一支可與列強比肩的海軍。而陸軍,軍戶制後期會逐漸轉變為募兵制。而有戚繼光的戚家軍為範本,明代或許有望建立更近代化的更有組織性,更有戰鬥力的軍隊。17、18世紀,隨著與各國的交流增多,中國科技的發展會更好,生產力進步會更快,迫於思想與制度的禁錮,空間有限。

民族上,既然是明取代清,那麼說明已基本徵服女真,而蒙古經過清朝200多年的壓制亦難成氣候,為防範女真。邊防壓力會集中在遼東薊北一帶。清後期西藏已歸服,新疆已收回。困擾中原王朝千年的外族威脅大大降低。明代只需繼承效仿清代的做法即可,朱元璋修元史,承認元的正統,可見他並不是一個死板的民族主義者,他自然會發現清代民族政策的優勢之處,何必摒棄呢?

從皇帝上看,明帝多奇葩。所幸有內閣制保障,再不管事不至於亡國。朱棣,崇禎,孝宗,宣宗、仁宗也是明君。英宗不搞出土木堡也是不錯的皇帝。但我看好朱厚照,表面上他荒誕貪玩,太不正經。但他是好戰、敢戰。充滿活力與興趣。樂於接受新事物。敢於創新、突破常規。雖有荒淫之名卻不軟弱、不昏庸、不嗜殺。這樣的統治者最有可能突破格局。給國家發展帶來活力。

最後,談談髮型吧……個人覺得束髮要比滿清的陰陽頭、金錢鼠尾好的多了去了。

總的來說,如果明取代清,那麼中國近代史不會那麼屈辱,中國會更加強盛,中華民族會更加自信的參與近代的歷史舞臺。但地主階級,及可能出現的資產階級勢必不會吐出嘴裡的肉,有專家就認為清滅明就是明代最反動的一部分地主階級勾結滿洲貴族發動。部分城市百姓或許會有宋代的生活水平,貧窮還是百姓的總狀況,要過渡到現代社會,真正使人民受益,其中仍需要無數波折與鬥爭。


歷史隨筆談


至少明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著民族氣節和天子的尊嚴。

不會像慈禧太后一樣“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試想一下如果崇禎在位的時候,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那皇帝必然還會自縊於煤山後面那棵歪脖子樹,來保留著中華民族的尊嚴與氣節。

這一點清朝他比不了。



希波克拉沒有底


會,換了明朝,絕不會有恥辱,只有流盡鮮血。

明朝皇帝是歷史上脾氣最臭最硬的朝代!

“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明朝寧願不要這個皇帝,也不肯退讓一步。

崇禎寧可上吊去死,也不願投降,更不願與後金和談!

明清對換,明朝寧可拼盡十萬大軍,也不會簽訂任何一條不平等條約。

崇禎也不會像慈禧一樣,當八國聯軍來時,棄國,棄家,棄百姓!

換做崇禎皇帝寧可死在皇城上,也絕不逃到山西。

“寧與友邦,不予家奴!”

這就是清朝皇室的態度,得到江山太容易,太戲劇化。便不知道珍惜。或者說,從來沒有把漢家兒郎當做百姓看,不過是些許奴隸。外國列強是友人,漢家兒郎是家奴。對待友人如春天般溫暖,對待家奴自然是想打就打,想殺就殺。


泥封老酒


因為明末中國出現大規模資本主義萌芽,思想百花齊放,湧現大量的思想家文學家、地理學家、戲曲、小說家等等,隆慶開關,中國成為世界白銀流入地,西學東漸,明朝士大夫階級已經接觸西學,也有高官學習西方文學數學物理,類如徐光啟等人,明末有思想家提出人權、民權,具有近代的思想啟蒙。只要明朝皇帝能平衡黨爭,就不會導致近代恥辱,可能出現君主立憲制,內閣制更加完善,明代是中國朝代中比較容易接受外來事物的朝代,對來入侵,反抗也尤為激烈,西方殖民者歷次與明朝交戰中,都以失敗告終,而明朝從中學習西方先進武器,進行仿製。所以換作明朝,可能就不會發生近代恥辱



鐵血南粵


我覺的就算互換可能也會出現恥辱的情況,只是恥辱的層次不同而已!

1歷朝歷代都有循環。從剛開始的政權建立到四處的征戰,再到建立新的王朝,再到鼎盛時期,再到沒落!這是什麼情況都改變不了的自然法則!沒有一個朝代一直強大下去!

2.恥辱的程度不同!清朝滿人以遊牧為主,建立政權後,試圖改變漢人的思想,最終也沒有改變的了!鼎盛的王朝都是自認天朝上國,看不起其他國家,唯獨明朝,一直在學習他人長處,哪怕明末了,崇禎皇帝還在派很多使者出巡國外!而清朝到了後期一直閉關鎖國!

3.當然每個朝代都有昏君和明君,只能說順序換了,失敗恥辱的程度可能不一樣!明朝的士兵和軍官大多數都是能征善戰的,不像清朝士兵槍炮一響,立刻就渙散了!

4.明朝天子大多數都是天子掌權,沒有垂簾聽政一說,明朝皇帝基本都是讓太子繼位的時候,老皇帝並沒有駕崩!所以可以幫自己孩子支撐局面!有的甚至怕孩子掌控不了局面,還在殺掌軍權的大將,而清朝都是皇帝駕崩後才有太子繼位,皇帝太小,導致清朝好幾個皇帝都是出現局面動盪的情況,鰲拜掌權震懾康熙,多爾袞掌權震懾順治,最後的慈禧掌權壓根就不放權給光緒,就算光緒有抱負想施展沒有機會!

5.思想不同,文化不同!明朝從不和親,從不進貢,一直都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思想!而清朝通常以和親的方式安撫其他部落!當然這也是一種犧牲的方式,但這種犧牲女人而得到的安定,卻不長久!最終很多部落都會效仿!

不管順序怎麼換,也導致不了最終的恥辱,只是恥辱的程度不同而已!除非換成幾個有作為的皇帝,可能也不會那樣被動了,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可能和如果!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強大自己才不會那麼被動!






迷彩青春夢


首先明確下我的答案:不能。

那麼,為什麼不能呢?

1、雖然清朝皇帝普遍較明朝皇帝敬業,但不得不說,其實這兩個朝代都屬於保守、固步自封的朝代。明朝在派出鄭和下西洋後,就進入閉關鎖國的節奏當中了,所以即使調換了明朝,中國依然在自我封閉中,可能程度會更深。

2、明朝皇帝更為荒誕,有煉丹的,有做木匠的,有自封大將軍的,還有多年不上朝的。所以,如果明清互換,可能結局更慘。



遼寧有歷史


根據明朝的一貫作風來講 不會的滿清雖然是在明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但是滿清與明朝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最大的一點就是 滿清是由遊牧民族建立的 從歷史 地緣的角度來講 其思想具有侷限性 說白了在當時 漢民族的思想還是與時俱進的 至少懂得創新與學習從武器的裝備上來講 明朝的正規軍火器的裝備率高達70% 且種類齊全進程遠程的俱全 到了後期甚至出現了全火器的軍隊 這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支近現代化軍隊了 不要說明末農民起義軍多磨的厲害 明軍經常是追著數十倍的農民軍一路狂打 要不是關外告急 正規軍調去關外 關內盡是些老弱病殘 農民軍早就完了從政治制度上來講 明朝雖然是封建制度 但是他與滿清的制度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明朝有個內閣 這個內閣是有實權的 (與滿清的那個擺設內閣有本質的區別 ) 這有效的把權力分享給天下的士大夫 保證了明朝源頭活水的新鮮性 (世間再無張居正)。從科舉制來講 明朝的科舉制不會有種族歧視 更不會那麼的八股變態 這有效的使民間的精英能有效地參與政事 滿清的科舉制度只是針對漢人的 且得不到實權 且不能做正職經濟上來講 明朝時 資本主義已經萌芽 工商業發達 民間商業交流 動則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兩白銀 在當時 歐洲資本家有個幾萬就算了不起了 甚至出現了農業商業化 這都不算什麼 明朝海上交易 僅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家族一年就盈利幾千萬兩白銀 此時東印度公司遠不如此 西方的勢力到了馬六甲便戛然而止


聊哥說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工業國家欺負農業國家,中國改革開放後才逐步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通過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用40年的時間完成工業化,終於追上發展了200年的西方工業國家。今天別人不敢欺負我們了,結束了恥辱史。所以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中國的近代史一樣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