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理解?

笑口常開9046874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諸葛亮一輩子的戰略方針,因為三國蜀漢勢力最弱,沒有能力單獨同東吳、曹魏抗衡,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合縱連橫。

三國中曹魏勢力最強,是蜀漢和東吳共同的敵人,既然聯合只會聯弱抗強。當年劉備兵敗當陽,被曹操攆的東奔西跑,因為同孫權聯合才得以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為三國鼎立開創了條件!

然而所謂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有時候只是劉備集團的一廂情願。就像那個誰說的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劉備一方雖然想聯合孫權,但東吳一方並不喜歡劉備!

親劉的魯肅死後強硬派呂蒙上位,孫權也一直想要奪回劉備所佔的荊州,這就是孫劉聯盟的隱患。劉備一方雖然也知道雙方聯盟並非牢不可破,卻也想盡可能維持聯盟關係,可卻沒人想到一旦聯盟破裂又該如何是好!

所以關羽敗走麥城、丟了荊州很長一段時間內劉備集團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劉備選擇同孫權決裂,結果夷陵之戰被打的丟盔棄甲…劉備打孫權錯了嗎?只不過因為蜀漢集團太過弱小,沒有選擇的權利!






石說大史話


“北抗曹操,東和孫權”這是諸葛亮離開荊州前給關羽所交待的守荊州的策略,也就是繼續聯合東吳,拒抗曹操。早在隆中諸葛亮為劉備制訂三分天下的計劃之時,就提出了聯合孫權,共同抵抗曹操的策略。

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

《三國志》

劉備與孫權是唇亡齒寒,面對北方強大的曹操集團,只有雙方聯盟才能對抗曹操。諸葛亮在建安十九年離開荊州前往益州的時候,交代關羽這句話,

就是要關羽繼續維持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以抵禦曹操。

政治上的聯盟只在乎利益

孫劉聯盟是迫不得已的,儘管這個聯盟很脆弱,但雙方都很清楚,沒有這個聯盟,等待雙方的就是滅亡;曹操的強大讓東吳和蜀漢誰都沒有單獨面對的勇氣。

孫劉兩方有共同的訴求點,那就是不想被曹操消滅,就只有報團取暖;但蜀漢和東吳有個利益糾纏點,就是荊州。

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這個“借”也是雙方“互惠互利”達成的協議,本來劉備憑自己自己攻打了荊州的四個郡,東吳肯定不爽啊,赤壁之戰的主力是東吳不是劉備;所以雙方都選擇妥協,劉備承認荊州是東吳的,在政治上做出了的讓步,孫權又將南郡借給了劉備,認可了劉備在荊州的“暫時統治權”。劉備急缺一塊地盤立身,孫權缺一個對抗曹操的盟友,況且自己的內部是一片爛攤子,雙方一拍即合,約定劉備取益州後歸還荊州。

劉備取了益州後,孫權索要荊州,劉備賴著不給,推脫說等到去了漢中後再說,孫權不幹了,這不符合東吳的利益;立馬派呂蒙出兵出兵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也不含糊,從益州帶兵進到公安;後來曹操攻打漢中,滅掉了張魯,劉備沒辦法,又和孫權議和,兩方瓜分了荊州。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關羽率軍北上,水淹七軍,圍攻樊城,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擊了關羽的後路,又殺了關羽,自此孫劉聯盟算是徹底撕破了臉。這個維持了十二年的聯盟關係告破。

所以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雙方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利益,那其他的事都就是小事了。

孫劉聯盟,雖然看著很脆弱,卻維持了很長時間,這是因為這個聯盟對雙方都有好處

01對於劉備一方來說,聯盟帶來了諸多的好處:

(1)正是孫劉聯盟,讓劉備有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地盤,這是劉備最缺的;赤壁之戰前劉備還是一個流浪漢,赤壁之戰後,拿到了荊州這塊地盤,翻身成了高富帥了,不僅軍隊擴充了好幾倍,還收了一大批人才。

(2)因為有了荊州這塊地盤,劉備才有了圖謀益州的實力和底氣,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態勢。當時天下最大的兩個月州就是益州和荊州,而且荊州再劉表統治的時候,沒有經歷過戰爭,是非常的富饒的。

(3)失去了這個聯盟,劉備還是打不過曹操。可以說再赤壁之戰以前,曹操是追著劉備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所以劉備深知曹操的厲害,自己單獨肯定打不過,他也需要東吳這個盟友。

02.對於孫權來說和劉備結盟也有諸多的好處,要不然東吳憑啥把荊州白白讓給劉備。

(1)劉備佔領荊州,就是給東吳擋刀子的。荊州是肥美,也是個燙手的山芋,曹操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荊州,孫權自己讓劉備擋在自己前面,而且名義上是孫權借給劉備的。

(2)東吳急需一個有能力的盟友來對抗曹操。劉備剛好合適,聯盟劉備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保護自己。

(3)赤壁之戰雖然打贏了,但東吳沒有獨自吞下荊州的能力,也沒有守住荊州的能力。從周瑜攻打南郡久攻不下就能看出來,東吳軍隊的路戰能力堪憂,別說守了,就是從戰敗的曹操手裡奪回荊州七郡都困難,更別說守了。

(4)劉備是堅決的抗曹分子。劉備被呂布打的沒辦法,投靠了曹操;後來又騙走了曹操的幾萬人馬,還騙奪了曹操的徐州;劉備和曹操是註定了不能相融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曹操的火力。

孫劉聯盟看似脆弱,實際上都滿足了雙方的利益,所以這個很不被大家所看好的聯盟一直維持到了建安二十五年。

有一句話說得好:在政治上沒有朋友沒有敵人,只有利益。

所以不管吳蜀之間的關係如何,這個聯盟是雙方保命的手段;沒有了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命運也是被曹操滅亡。

所以在劉備取的益州後,孫權向劉備討要了三個郡,劉備本來不想給,自己親自從益州帶兵到公安,曹操的大軍一到,兩方立馬又勾搭在一起了。

從三國的大勢來看,也正是孫劉這個不太靠譜的聯盟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如果沒有這個聯盟,中國的歷史上將會多一個魏朝。


小任淺談史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諸葛亮受命入川,臨行告誡關羽駐守荊州策略。孔明說:“吾有八字,將軍牢記,可保荊州。”雲長問:“軍師請言!”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雲長曰:“當銘肺腑。”

這個情節是羅貫中杜撰的,但是這個策略肯定是諸葛亮與劉備所認定的,關羽堅決執行的!那就是“死磕北面曹操,和睦東面孫權”,正是這個“自以為是”、“一廂情願”的教條戰略,害死了關羽,誤傷了張飛,最後要了劉備的老命!




一、善變高手劉備,為何教條“聯吳抗曹”

三國英雄中,跳槽最多的英雄,是劉備!先後投奔盧植、朱雋、劉恢、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自二十四歲出道,到佔領益州,十易其主,加上數次自主創業,平均兩三年就跳槽一次!正是靠著靈活多變的戰略調整,終於將一個多次破產的三流小公司,混成了全國第三的商業集團!

那麼,為什麼善變高手劉備,會在對外政策僵化,死抱“聯吳抗魏”呢?原因有二:一是玩大企業缺乏經驗;二是屢嘗“聯吳”甜頭上癮;三是迷信諸葛亮《隆中對》!


二、劉備自作多情篤信“聯吳抗曹”害死了關羽

劉備在“聯吳抗魏”戰略上收穫頗豐,就以為自己的小舅子孫權是阿斗!儘管被孫權偷襲荊南三郡,劉備率大軍順江而下,孫權被迫劃湘江而治,吐出兩郡,劉備讓出半個江夏!劉備真認為江東離不開他,兩者聯盟是互利的!

所以,一再告誡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荊州戰略不變。當關中戰役激烈時,劉備要求關羽出兵襲擊襄樊,迫使曹操讓出漢中,回防襄樊!

短短四個月裡,關羽由江陵打到南陽,水淹七軍,直逼許昌,最後敗走麥城!曹操由漢中撤到洛陽,先派于禁三萬,再派徐晃三萬,最後再增五萬,將關羽逼回漢江以南。同時與孫權聯手,偷襲江陵,斬了關羽。

劉備用武極少分兵,一旦分兵,必授關羽。可見關羽的智勇雙全。能水淹七軍,孤軍北伐的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呢?尤其是徐晃投書告訴他,呂蒙偷襲江陵,他為何堅決不退呢?

原因在於那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遇到曹操只管打,聽說孫權盡放心!作為前線將士關羽,作戰必須依據國策!誰知,這個國策是紙糊的!關羽做夢也未想到,大哥與軍師篤信的“聯吳抗魏”是假的,孫權“聯魏抗蜀”才是真的!豈不是天大笑話!



三、吳蜀聯盟自始至終就是個笑話!

曹操絕對是個高手,赤壁大敗後,一般人(比如劉備、孫權)肯定是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就是今天,這句話依然被許多庸人掛在嘴上,好像很有英雄氣概!你不想想,那個坎你根本跨不過去,聰明的人繞過去就得了,何必玩命較勁呢!

從幾乎擁有整個荊州,到僅剩一郡半,曹操慘敗後,沒有睚眥必報,去收復荊州失地,並且餘生也不打算收回,卻跑到千里之外收拾關中與涼州。

為什麼?這裡有著深刻的全局戰略考量!收回荊州失地,吳蜀再無糾葛,必將成為天然聯盟,全力攻打魏國!曹操本來兵力佔優,一旦雙線開戰,兵力優勢盡失。而將荊州作為誘餌,放在吳蜀的鼻子底下搖晃,稍微分賬不勻,必然反目。更何況這裡面還有扯不清“借地”舊賬!兩家子打起來,遠比兩家打自己,來的合算!

果然,關羽全力攻打襄樊,江寧空虛。孫權才不管什麼“吳蜀聯盟”,收回荊州關係到孫氏家族面子問題,便主動稱臣,說幫曹操打關羽。曹操一“高興”就答應:打下的地盤歸你!孫權高興得連叫幾聲“乾爹”!然後就把關羽操了!

很多後人總是責備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支援關羽?四個月期間,曹操能從漢中吃敗仗,然後回到洛陽,調集十萬軍隊投入襄樊戰場,劉備為什麼不派張飛、趙雲率兵助攻關羽,哪怕守住江陵公安也行,至少不會讓兄弟關羽慘死吧?

說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除掉關羽,那是小人之心!其實,劉備諸葛亮被“吳蜀聯盟”坑了,高估了“吳蜀聯盟”的含金量,或者對孫權一貫示弱產生了輕敵思想!他們認為,關羽北伐不過是呼應漢中戰役的佯攻,勝可喜,敗不惜,退回江陵得了,蜀國沒啥損失!做夢也沒有想到,盟友東吳會背後捅刀子,要了荊州,還殺了關羽!

三國領袖中,劉備善偽,曹操擅奸,孫權特陰!張昭經常當眾臣面呵斥孫權,孫權都是笑咪咪的點頭哈腰,但是張昭從來不敢違背孫權的意志!劉備賺足孫權的便宜,孫權一副委屈的樣子,連善於偽裝的劉備,都信以為真!

殊不知,孫權就像一個賭場高手,一點點喂足對手,讓他輕敵,然後瞅準機會,連本帶利讓他吐出來。對劉備下手就更狠了,不僅收回荊州,還要了關羽、張飛、劉備三條老命,即便如此,還要讓劉備的兒子不敢報仇,還要跟他繼續合作!真是陰毒啊!


結束語

關羽死後三年,曹操也死了。曹丕稱帝,劉備稱帝!劉備估計孫權未必會向比自己小五歲的曹丕稱臣,況且曹丕稱帝,孫權沒怎麼喊“乾爹”,估計吳魏關係不那麼熱絡!劉備覺得“君子報仇”時間到了,稱帝三個月後,他冒險開始伐吳!一開始極其順利,已經打到夷陵!這時曹魏開始大兵壓境,劉備不得不方松進攻步伐!

這次孫權的轉變,依然出乎劉備意料!他不僅稱曹丕為“乾爹”,還答應送兒子孫登去魏都做人質,這可是面對曹操都沒答應的條件。曹丕很高興,便同意與孫權“二次合作”玩玩劉備!

吳軍傳出“孫權被殺”消息,陸遜棄陣回武昌奪權,吳軍潰散。劉備派出十幾支斥候,未發現吳軍人影,便夜行二百里,直奔武昌!誰知吳軍突然從魏境殺出,火燒八百里連營。若不是陳到率領白毦精兵拼死斷後,劉備也將死於亂軍!

這一役,蜀軍損失士兵八萬,戰死將領八十六名,如張南、馮習、沙摩柯、傅彤等;投降將領三十九名,如杜路、劉寧等!幸虧劉備留有後手,江州有趙雲,漢中有魏延,成都、梓潼還有吳懿、王平、馬岱、廖化等!即便戰敗,吳軍也不敢貿然入侵蜀地!

何況東吳幾乎稱得上是慘勝,將士遭受前所未有挫折,從此再無能力主動出擊!最高興的是曹丕,就是他爹曹操在世,也不可能一次性削弱吳蜀十幾萬軍隊,上百將領,魏軍一兵一卒未損!

從戰爭的結果看,劉備的“聯吳抗魏”從來就是個笑話,而曹魏不聲不響的“聯吳抗蜀”,才是行之有效妙策,將吳蜀都玩個半殘!


雲子落


《演義》裡諸葛亮問關羽,倘曹操領兵到來,當之如何,關羽答:以力拒之。諸葛亮又問,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關羽答:分兵拒之。諸葛亮聽了說,這樣荊州危矣。

然後諸葛亮就送給了關羽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以保荊州不失。

那如何理解這八個字了,當時形勢是“劉備”攻佔巴蜀,為了確保集中力量拿下巴蜀作為根據地,而確保荊州萬無一失,就的防備曹操和孫權覬覦荊州的突然發難。

如果曹操領兵來攻,就像關羽所說,以武力拒之,為武保。

至於東吳孫權,即不能為敵,使得和曹操聯合,還不能讓孫權覬覦荊州,這在交和方面就的下工夫,也是屬於打政治仗,為文保。

但關羽北伐,卻把後背晾給了東吳,遭致荊州失而自身死,忽略了“東和孫權”這句話背後的兇險,畢竟東吳幾次要還荊州未果。


夏有涼風61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蜀國滅亡時,轄地約24萬戶,人口約94萬。

吳國滅亡時,轄地約53萬戶,人口約230萬。

魏國平定蜀國時,轄地約66萬戶,人口約443萬。

就蜀漢政權而言,不管是地盤、人口、資源,還是綜合國力,都是最弱的。這個政權之所以能生存下去,依靠的是地理位置(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以及政治上的結盟。諸葛亮作為治國能人,是很清楚這些因素的。所以,不管是孫劉聯姻,還是讓關羽與東吳結親,都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雖然手上有荊州這個地盤,但北方的曹魏,是隨時可以南下的。因此,在戰略上,就要“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北拒,既是戰略需要,也是政治需要。因為蜀漢自認為是正統,代表漢室。東和,是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不能以一己之力,抗衡北方。

《三國演義》奉劉備為正統,所以更多的描寫都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用兵如神。很少提到三個割據政權真正的綜合國力。因此,給讀者造成一種誤解,以為當時的蜀國很強大。比如:五虎上將。比如,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打仗,從來都不僅僅是軍事上的事情,還包括很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因此,諸葛亮的北伐,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很清楚蜀國自己的這點家底。北伐,其實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要。

可惜的是,諸葛亮提出的這個戰略方針,最後都沒有實現。包括關羽的敗走麥城、劉備的火燒連營。也包括諸葛亮本人的六出祁山。


歷史秀才劉伯虎


三國時,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今四川一帶。孫劉弱而曹操強,所以劉備方面的戰略方針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赤壁之戰前期、中期和剛結束的時候,孫劉兩家的地盤加起來也沒有曹操的大,於是孫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抱團取暖。

雖然曹操赤壁之戰失利,但是曹操的勢力依然最強大,而且漢獻帝還是站在曹操一邊,即使孫劉聯盟在蜜月期,齊心合力去打曹操,也很難取勝,所以孫劉聯合十分牢固。


沉默的微笑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龐統死在落鳳坡,諸葛亮受命入川,告誡關羽在荊州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其一,這個策略是在劉備征戰西川之前就商量好的,畢竟當時赤壁赤壁之戰不久,雖孫劉聯軍取得勝利,但就勢力而言,扔不可與北方的曹操抗衡,所以,劉備和諸葛亮的策略是聯吳抗曹,這樣一是劉備西征沒有後顧之憂,二是,可以讓孫權可以以盟友身份幫助荊州。保住自己的起家之地,為天下三分打下基礎!

其二,對於曹操主要是以軍事守護為主,有必要可以進攻,但以單純軍事為主。對於孫權,以外交為主,以和為貴,用以鞏固盟友,共同對抗曹操,以保證荊州穩固。因為當時曹操強大,諸侯眾多,若沒有穩定的後方,那三分天下的策略是不可能實現的,更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所以,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劉備西征益州,穩定荊州,為天下一統奠定基礎的最適合的策略!文攻武備,是處於荊州位置最好的策略!


華夏長河五千年


三國時,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今四川一帶。孫劉弱而曹操強,所以劉備方面的戰略方針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赤壁之戰前期、中期和剛結束的時候,孫劉兩家的地盤加起來也沒有曹操的大,於是孫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抱團取暖。

雖然曹操赤壁之戰失利,但是曹操的勢力依然最強大,而且漢獻帝還是站在曹操一邊,即使孫劉聯盟在蜜月期,齊心合力去打曹操,也很難取勝,所以孫劉聯合十分牢固。

擴展資料:

等到劉備收了西川,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步“跨有荊益”,但是孫權卻先不樂意了。而從劉備率領五萬大軍返回荊州與孫權對峙並重新瓜分荊州時,孫劉聯盟已經是貌合神離同床異夢。

更因為赤壁之戰以後,荊州越來越成為孫吳進一步發展勢力範圍的障礙。同時,劉備稱雄巴蜀,也使孫權對劉備勢力的迅速擴張產生了極大的疑慮和恐慌。

雙方之前就已經在荊州三郡的問題上差點翻臉。而關羽在襄樊戰役的勝利更使得孫權下決心來通過對劉備在荊州的關羽進行打擊來壓縮劉備的勢力範圍,同時達到壯大自身力量的目的。

隨後荊襄戰役,不僅是劉備一生中遭遇的重大失利之一,同時也對蜀漢帝國未來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同時,由於關羽的被殺,已經維繫多年的孫劉聯盟也宣告破裂。


梅姑姑318


這是劉備在創業中,劉表失荊州後採取的策略,這個策略大致延續到漢中拿下為止,後期開始了“北伐策略”。“北拒”和“北伐”是完全不同的,反應的是劉備集團的實力,北拒代表著龍潛,韜光養晦。至於“東和”,類似於友好同盟,可以理解為我國目前和俄羅斯的關係,老二老三聯合擋老大。但是這個“東和”也不是真的和,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里,差點胡了[捂臉]。所以這裡的“東和”也只是相較於曹魏而言,荊州是劉備和孫權之間永遠的痛。“北拒”和“東和”往深了看,都是暫時的戰略而已……





競知


這是當時情況下西蜀必然的戰略部署。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這兩個方面是互為前提、互為依託的。

也就是說,西蜀只有東和孫權,才有能力,有底氣,有信心,有可能去北拒曹操,孫劉聯盟一旦破裂,則是鷸蚌相爭,曹操得利。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為了“北拒曹操”,孫劉聯盟也就沒可能,沒希望,沒條件,沒理由繼續存在下去,曹操這一北方巨頭的存在,讓孫劉不得不聯合起來,如果曹魏不在,那麼,一山不容二虎,孫劉必有一個頭破做舊,你死我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