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废廖立一案,仅因其言论不当,或许过于牵强


刘禅废廖立一案,仅因其言论不当,或许过于牵强

彰武三年,身为长水校尉的廖立因言论不当,被蒋琬等人举报,后经诸葛亮上奏刘禅,废为平民,并且流放至汶山郡。本来是要处死的,只因刘禅不忍,所以改为流放。

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讬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亮集有亮表曰:"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於梓宫之侧。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诏曰:"三苗乱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从以上两出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上表刘禅的内容完全是把廖立往死里捅:批评国家不懂任用贤人、贬低将军、诽谤先帝、轻视国家制度,甚至是翻出弃城而逃及管理不善的旧账。

廖立最早是在刘备领荆州牧后被辟为从事,然后就被任用为长沙太守。一直到建安二十年,刘备夺取成都,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被拒,因此派吕蒙夺取荆南三郡,作为长沙太守的廖立的竟是不作反抗,弃城而逃。逃回成都后,刘备非但没有怪责,又任用他为巴郡太守。

这点被诸葛亮描述成:奉先帝无忠孝之心。

刘备是何许人也,难道明知廖立无太守之才还继续任用他为太守?

刘禅废廖立一案,仅因其言论不当,或许过于牵强

长沙地连孙权,吕蒙袭夺南三郡,长沙必然是首站。刘备远从西川派兵支援,路途遥远,跟吕蒙抵达长沙之路不可相比。更何况,荆州重兵在南郡,南郡关羽又被鲁肃甘宁所牵制。原本孙刘联盟的首要敌人就是曹操,又加上刘备新得成都,必然得重兵治理,长沙兵少是自然。廖立独守长沙,面临的局面无非是战是死,以身殉国;不战且退回成都,以戴罪之身报效国家;最不济就是不战而降,落为吴奴。

因此廖立不战而退回成都是最明智且忠心刘备的选择,岂有奉先主无忠孝之心。此处显然是诸葛亮欺刘禅年幼,自己又是肱骨大臣,扭曲是非以定廖立罪责。

在诸葛亮督守荆州时,孙权曾经问道:士人皆谁相经纬者?

诸葛亮回答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刘禅废廖立一案,仅因其言论不当,或许过于牵强

诸葛亮是伏龙,庞统是凤雏,那么与庞统被并称为楚之良才的廖立,才干又是如何呢。诸葛亮二十七岁加入刘备阵营,廖立在建安十五年加入刘备,年纪不到三十岁,可以说他们二人的年龄相差无几。而庞统加入刘备阵营后,更是与诸葛亮同为左右军师中郎将,等级一样,并且作为入川军师辅助刘备。

在职责之上,诸葛亮更偏向于政务,庞统更偏向于军务。

既然被诸葛亮认定为楚地只有庞统及廖立能与自己共兴大业,那么廖立的才干无非是偏向政务或者是军务。以其任职的历程来看,应该是政务,与诸葛亮是一样的。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年轻,有政务才干,却因不当言论被诸葛亮打报告给废为平民,流放汶山郡,从此销声匿迹。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在闭塞蜀川,人才本来就是捉襟见肘,廖立丢城刘备都不当回事,你诸葛亮倒是下狠手,对于一个与自己同样属性的人才,是否有排除异己的嫌疑。

刘禅废廖立一案,仅因其言论不当,或许过于牵强

我们来看看廖立不当言论的记载:

后丞相掾李邵、蒋琬至,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第一件:刘备不取汉中,而与东吴争夺荆南三郡,不仅没有保住荆南三郡,反倒让曹操先夺得了汉中,一度使巴西陷入危机。

第二件:关羽丢荆州,继而上庸三郡又丢,在于关羽自恃勇武,带兵无方,是其任性所导致的结果。

第三件:文恭治理没有法纪;向朗身为长史却附庸合道;郭攸之没有主见不堪大任;王连聚敛贪婪,致使百姓疲敝。

而廖立评价这三件事的前提是,李邵与蒋琬来找他,廖立为其献计。与其说是献计,倒不如说是提醒他们要注意哪些弊端,并且以先帝、关羽为例,为几次败仗阐述前因后果。而文恭、向朗、郭攸之、王连则是逐一点出他们的不足。

刘禅废廖立一案,仅因其言论不当,或许过于牵强

这些话被李邵与蒋琬转述给诸葛亮,诸葛亮由此为证据,上奏刘禅。当然,这之中是否有李、蒋二人的添油加醋,自然是不能断定。但我们以此来对比诸葛亮的奏言:

刘备不取汉中被说成毁谤先帝;关羽丢荆州被说成言万人率皆是小子;点评文恭、向朗等人被说成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还加了一句: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批评国家制度没什么优点)。最后结为:如是者不可胜数。

俨然是一副添油加醋的架势。

当然,刘禅有个词说得很对:狂惑。廖立不仅自比诸葛亮第二,并且在诸葛亮表集中有提到: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

我当什么将军,不上表我为卿,起码也要是五校!

这点也证明了廖立自认为自己是个政务人才。即是人才,自然是不甘于屈就无能之辈之下,素有抱怨应是常事。

最后我们看到此次案件的时间点:彰武三年。恰逢刘备去世,刘禅继位的青黄相接之时。此时的蜀国对外面临的是与东吴关系的缓和及曹魏的压力,对内南中地区又爆发叛乱。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面对是来自四面的压力,廖立的言论虽说稍有不当,但提及之人不乏是先帝、国家之器重,这在非常时期很容易演化成动摇国家根基的力量。这时的蜀地要是再发生内乱,恐怕就是覆国之灾。

因此,刘禅废廖立一案,俨然是诸葛亮在非常时期所用非常手段,杀鸡儆猴,以儆效尤,从而稳定蜀国内部的举措。

资料出处:《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