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接連殺韓信,彭越,英布三員大將?

天天開心歷史


個人是學經濟學的,對歷史也很感興趣,個人從理性人角度分析:

①信息不對稱:古代君王跟功高蓋主的大將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君王不確定大將會不會謀朝篡位,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是根本沒辦法證明的,即使大將心裡絕無造反之心,但這種信息沒辦法傳遞給君王,所以人們常說:天地可鑑,日月可表。但是君王看不見,因為人心隔肚皮。最後君王又掌握生殺大權,人都是避險主義者,所以理性的人會選擇最穩妥的辦法,把大將殺掉,因為死人不會謀朝篡位。

②大將功高蓋主,客觀上有能力謀朝篡位,即使主觀上沒有此意,依然懷璧其罪。所以聰明的大將會在合適的時候告老還鄉、明哲保身。張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這就造成歷史上大將的兩種後果:其一:被君主殺死,其二:放棄兵權,明哲保身。




先秦說書將


陳豨推倒了劉邦大開殺戒的多米諾骨牌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是大漢立國以來危機四伏的一年,劉邦這一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平叛上,一年之內接連誅殺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十一年)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謀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

“(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往擊之。斬布鄱陽。”

一年之內,從春至秋,馬不停蹄,劉邦殺紅了眼。雖然劉邦早有剿滅異性諸侯王,分封劉氏子弟以固國本的想法,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大開殺戒還是出乎他本人意料之外的。

推倒這一系列多米諾骨牌的人是一個叫陳豨的諸侯國丞相。別看他不是王侯級別的人物,他與上面的三位王侯級別的風雲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造反如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斐迪南遇刺事件。”

我們先來看看陳豨的造反如何把韓信也拉下了水。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稱病甚。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共謀反漢。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陳豨造反,觸動了韓信的反意。韓信作為開國元勳,在劉邦得天下後不斷受到猜忌,以驚天之功卻被軟禁至長安。猶如案板上的肉,隨時任人宰割。想借機與陳豨裡應外合,攻打皇宮。

韓信的結局如何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呂后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強令入宮,使武士縛之,斬之長樂鍾室,遂信夷三族。”

野史記載韓信被呂后派人扒光了衣服,用竹籤刺死。呂后的殘忍毒辣可見一斑。

韓信之死肯定觸動了彭越的神經。作為強盜出身的草莽,彭越原本沒有異心,是如何走上了這條不歸路的呢?繞來繞去還是與陳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記載“十年秋,陳豨反代地,徵兵梁王(彭越)。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部將說王反,王不聽。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僕亡走漢,告之慾反。上使使掩梁王,捕之。”

彭越在陳豨造反時鬼使神差的生了病,曖昧的只派了一個將軍從徵,不得不讓人浮想連篇。究竟二者之間有無密謀,也許是個千古之謎。但彭越的覆滅確實是由陳豨造反引起的是確鑿無疑了。彭越的結局更是充滿了戲劇性。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記載:“囚之洛陽上赦以為庶人,遷之蜀。彭為呂后泣涕,原處故昌邑,後許之。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遷蜀自遺患,不如誅之。’(十一年)夏,遂夷越宗族,國除。”

劉邦赦免了彭越的死罪,呂后表面答應替彭越求情,背後卻力諫劉邦趕盡殺絕。呂后是一個歹毒的女人,但是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如果說彭越的造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那麼英布(黥布)的造反是確鑿無疑了。

《史記·黥布列傳》記載:“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遍賜諸侯。淮南王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伺反。疑愛姬與賁赫通,欲捕之。赫言變事傳詣長安,布遂發兵反。”

韓信被用竹籤折磨至死,彭越被做成了肉醬(醢之)。“兔死狐悲”,不反就會束手就擒,落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英布的結局與韓信彭越一樣。

《史記·黥布列傳》記載:“長沙哀王使人給布,偽與亡,誘走越,信兒隨之鄱陽,殺之鄉民田舍,隧滅黥布。”

馳騁在楚漢爭霸戰場上的三個豪傑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韓信有心反抗奈何無兵,彭越無異心,束手就擒,被做成了肉醬。只有英布做了真正的抵抗,雖然兵敗被殺。

那麼推倒這一系列多米諾骨牌的陳豨結局又如何呢?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十一年冬,漢兵擊斬陳豨部將於曲逆,陳豨走。十二年冬,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

在這場為了生存而殊死搏鬥的博弈較量中沒有最終的勝利者。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

高祖劉邦在剿滅英布叛亂時被箭射傷,不到一年就駕鶴西去了。對於他個人來說,不算勝利者。但對他身後的大漢帝國來說卻站穩了腳跟,一個盛世王朝呼之欲出。

  • 以上史料均引用自《史記》。

埋首故紙堆


劉邦之所以要殺這三員大將的只要原因,他們不是嫡系部隊不是一個村裡出來的人,而且都是功高蓋主。韓信,英布都有稱王稱霸之心。作為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自己的身世低微一旦做了皇帝最怕的就是這些人心裡不服,所以殺一儆百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這些人不死他的江山很可能隨時易主他人。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穩坐江山必須搬掉這些絆腳石。







80影院在線


因為害怕

三個人太年輕,並且都是異姓王。

這三個異姓王比另外四個強的太多,他們都有項羽的能力,是可以分分鐘終結劉邦和其手下的。

劉邦老了,手下蕭何張良等人毫無力量,太子年幼,大臣無力,他曾多次問過手下,說可以打得過韓信,沒人做聲,至於彭越,英布,是僅次於韓信的存在。

年輕,手握重兵,還經歷了秦末以來所有歷史事件,你是劉邦,也會嚇得瑟瑟發抖的。

你會害怕,會痛恨這些年輕人怎麼都跟項羽一樣叫人害怕。你的選擇不多,只有弄死他們,明的暗的不重要。

所以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死的冤枉,屬於扣帽子逼反,毫無公正可言。

因為公正在皇位面前,是不值一提的,親情,臣屬也不值一提,劉邦死前曾下令殺樊噲就是為了警告呂后不要奪他的江山,假如不是諸呂太廢物,漢朝會姓呂。

恐懼讓人迷失判斷,失去最後的機會。

假如三王不死,劉邦託孤於他們任何一人,劉如意都可以坐穩江山,成為兩漢之主。

可以說劉邦是成也恐懼,敗也恐懼。可惜了。

恐懼使人清醒,走向皇位,皇位加重恐懼,這個加重的恐懼,又使人糊塗。

所以開朝殺功臣,成為後世很大一個特點。

張良封留侯,留而不殺,沛縣派手下誰也不能動張良,簡單直白。

韓信改封楚王,必死,楚懷王熊心,西楚霸王項羽,都是必死,所以韓信的謀士們看到了劉邦的恐懼,勸韓信為自己考慮。

韓信則不然,知恩圖報,一心扶漢,可以說韓信具有絕對的開漢之功,遠比張良蕭何強的多。

得韓信者得天下,失韓信者失其位。

項羽敗於垓下,如意死於毒殺。


王涉


西漢皇帝劉邦打天下艱難,得到天下亦是幸運。說他打天下艱難那是遇到了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西楚霸王項羽,說他得到天下幸運那是他有著初漢三傑之稱的蕭何、張良、韓信。這些劉邦都是親身經歷過,從九死一生,百戰多變中歷盡艱險終於登上了皇帝之位,擁有了漢家的國祚,他需要萬分珍惜,加倍的呵護。可也是,一個布衣提三尺劍而取天下,他能不看重他的身家性命家國天下嗎!

說起初漢封爵的三個強霸之王莫過於英布、彭越、韓信。這三個王在剿滅西楚霸王項羽的時候可是有條件的,劉邦許諾剿滅項羽後分封裂土,天下共主,在這樣的情理之下他們才共同走到一起,圍殲項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制項羽於死地,這是漢家建立天下的基本狀況。漢朝建立以後,劉邦領教了皇帝的尊貴,國祚延續的重要,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的雄心壯志與身體的漸漸老去,他需要重新審視漢家天下的分封格局,諸王的心裡變化,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必須對這些強勢的諸王,採取行動,置於死地而確保漢家的國祚萬年不變,更何況這些諸侯王他們又都是想跳出來想覬覦漢家的天下!漢家的成果,在這樣的情況面前擁有天下的劉邦那是不會有任何的選擇,不是殺一儆百,而是趕盡殺絕!劉邦是絕頂聰明的實用政治家,牽扯到漢家國祚的時候,別說是諸侯王,就是自己的連襟樊噲也是照殺不誤。韓信、彭越、英布這些難以控制的諸侯王恐怕劉邦從建立漢朝開始就已經算計著怎樣的除掉他們了,這些人劉邦那是非殺之而不留後患,因為牽扯到漢家的天下。另外,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思維在當時還是有著根深蒂固的意識,劉邦已經捉住了天下共主的鹿,他那裡有一絲一毫的閃失,他必須百倍的珍惜而不敢怠慢,這是他的天、他的命,他的家國天下啊!


楊柳青青春之聲


先談韓信,韓信在漢五年助劉邦平定項羽,繼而被封為楚王。時間不到一年,劉邦就聽從陳平之計,藉口巡會諸侯,趁機偷襲韓信。按《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當時韓信就想先發兵攻擊劉邦,但又自認為無罪,他手下謀臣就獻計把鍾離眛殺了再去見劉邦,韓信就此事跟鍾離眛商談,鍾離昧大罵韓信後自殺,韓信提著鍾離昧人頭去見劉邦,劉邦仍舊把韓信扣下,貶為淮陰侯。故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韓信在劉邦手下真正獨立的時間非常之短,根本來不及謀劃與英布、彭越聯手,在項羽未滅以前,韓信手下的大將是曹參、傅寬、灌嬰,全都是劉邦的嫡系重臣,韓信指揮他們打項羽還行,指揮他們打劉邦根本不行。劉邦能夠在韓信封為楚王不到一年就把韓信扣下,罷黜兵權,正是因為韓信手下許多人本就是劉邦的嫡系,劉邦由始至終都把韓信拿捏的很緊。

韓信後來被調到中央緊密監視,儘管《史記》記載韓信是跟陳豨合謀起兵,陳豨統領邊境地方軍,韓信在中央召集舊部襲擊呂雉和太子。但此事疑點甚多,韓信能在中央召集到一支能夠攻陷宮廷禁衛軍的部隊恐怕根本做不到,這可能是呂雉構陷韓信的罪名。

韓信、陳豨、彭越、英布、張敖、韓王信全都是被人告發謀反,可知當時中央對諸侯進行著嚴密監控,一旦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遭到檢舉。韓信就算想謀反也是沒用的,要在時間內與其他諸侯達成共識,一併舉兵才能成功,但對方怎麼知道你不是故意誘騙自己謀反進行謀害?所以像這種要命的大事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溝通,時間長了容易被發現,時間短了舉不了事。無論韓信是否有反心,最後的他一定很無奈。還得跟樊噲這種人並列為臣,昔日的韓信可是一代諸侯。

接著說彭越,他在楚漢戰爭由始至終都與項羽敵對,只能是劉邦陣營的諸侯。在此之前,彭越和韓信、英布均無交集,實在談不上怎麼聯手。西楚滅亡後,彭越的封地在梁國,東面是韓信的楚國和劉肥的齊國,北面是張敖的趙國,西面是劉邦的大漢。

彭越如果不能在韓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時間裡達成謀反共識,那麼將沒有任何機會,可是以當時的通訊技術,就是多個他們一年時間也不一定能謀劃好起兵大事。彭越是三名將中被壓得最死的一位,後來劉邦向他問罪,他甚至沒像韓信一樣考慮過起兵。畢竟他的國家被包圍在劉邦、張敖、劉肥、劉交領地間,一旦開打,四面八方的漢軍就向梁國進攻,毫無還手之力。

最後是英布,這是劉邦最後處理的異姓王,英布也是三位名將中唯一一位起兵反漢,劉邦就是跟英布交戰後受傷,病重而死。英布在楚漢戰爭最後才被說動倒戈到劉邦一方,他自沒可能在此前就跟韓信、彭越勾結。

戰後,劉邦給英布待遇豐厚,英布的淮南國得到四個郡封賜。韓信的楚國有三郡,彭越的梁國有二郡。英布的西面是岳父吳芮的長沙國,東面是劉賈的荊國,北面是韓信的楚國。他不像韓信那樣被劉邦安插了許多眼線,不像彭越那樣被包圍,是最有發揮空間的一位諸侯,所以劉邦也不敢輕易就對他動手。

但英布為人雖然驍勇善戰,卻缺乏雄才偉略,當英布謀反後,劉邦詢問原楚國令尹薛公,薛公認為英布有三策可行,上策東取吳國,西奪楚國,北並齊魯,傳檄文安定燕趙,則能夠與劉邦爭奪天下。中策東取吳國,西攻楚國,吞併韓、魏,佔有敖庾糧倉,封鎖成皋通道,能與劉邦平分天下。下策是東取吳國,西奪下蔡,把輜重錢財遷移到越國,自己跑到長沙與吳芮聯手,這樣劉邦可無憂。英布就選擇了下策,因為他本只是驪山刑徒,奮力成為萬乘之主,都只是為了榮華富貴,這樣的人不顧及百姓不韋子孫後代考慮,所以只會選擇下策。

英布起兵後果然兼併了劉賈的荊國(吳國),繼而北上進攻楚國,破楚國三軍。但沒有繼續北上圖謀齊國和魯國,而是向西與劉邦主力交戰,雙方陷入相持,最終以劉邦負傷,英布戰敗為結局,在逃往長沙的途中被百姓所殺。

結論,英布肯定沒想過跟彭越、韓信聯手。他作為最有機會的諸侯,在劉邦接連剷除異姓王以後才感到不安,這才被動起兵。若是英布一早有爭奪天下的大志,那麼他在天下初定之際,直接兼併荊國,再聯絡韓信是最佳時機。

因為英布和韓信本為項羽部下,兩人可能本就認識,英布若能更高意識到劉邦剷除異姓王的想法,是最有條件作為新盟主的人選。可英布若能想得到那麼深遠,就不是凡人了,劉邦給出的機會僅僅是韓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的時間。








唐僧觀世界


韓信、彭越、英布被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劉邦公元前202年登帝位,前195年去世,漢高祖劉邦當了8年皇帝。在公元前前195年4月,劉邦御駕親征英布時遭流箭射中,不治身亡。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登上帝位,為了獎賞功臣,先後分封了多個王爵,其中,分封異姓王八人,分別是:燕王臧荼、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臧荼反後,劉邦又封自己的發小盧綰為燕王。

劉邦駕崩前,和漢初的群臣,殺白馬立誓說:“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這就是“白馬之盟”,意思是從今以後,不是劉姓不可封王,無大功不可封侯,如違此約,天下共擊!其實,“白馬之盟”是劉邦誅殺異姓王在制度層面的政策依舊,其實這韓信,彭越和英布戰功卓著,名氣忒大,誅異性王,或許是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有的想法。

彭越,被劉邦一個梁王,他對劉邦感恩戴德,史料顯示沒有要反叛跡象。另外韓信也是

沒有反叛,儘管在王爵貶淮陰侯後,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其實正式史書記載就在只有英布,英布看到韓信、彭越先後兩個異姓王都被劉邦搞死了,自己沒底氣,無奈才最終反了,但是失敗。

其實歷史上開國的帝王和有名帝王都有誅殺開國功臣或貶謫著名有功之臣的案例數不勝數。

像清朝初期清太宗皇太極幽禁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莽古爾泰,在如康熙擒鰲拜幽禁之,,雍正處死年羹堯等等當然清朝的驕兵悍將很多都是幽禁致死。

在如明朝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誅殺藍玉,謀徐達,殺胡惟庸等等屠殺數萬人,為了給皇太孫朱允文不留下後患,朱元璋時期打天下的著名文武功臣也就一位元帥湯和有了善終,終老鄉間。再入春秋時期勾踐殺伍子胥的事情,為了自己王位,而聰明範蠡離開勾踐,經營生意富甲一方,時稱:陶朱公。其實,范蠡勸伍子胥離開勾踐,伍子胥卻沒有離開,最後死在勾踐手裡 ,勾踐是可以同征戰,不可同富貴的君王。在如一個忠臣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的由來紀念山西介子推,晉文公重耳成為霸主後派人去山西綿山找介子推出山封賞,但是介子推最後抱樹被晉文公放大火燒死,自此後有了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紀念由來。

當然北宋的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很少見且高明的讓功臣體面離開朝廷中樞的好方式,但是這個情況在歷史上少之又少,在君臣榮辱與共歷史上真是很難。

當然武將在古代是很重要因為有軍權,有軍隊支持,所以給帝王感觸的威脅和帝王的不穩定打天下靠金戈鐵馬,武將衝鋒陷陣,治天下靠文臣,靠文官和士子。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等。武將按照現在話說就是執行力強,文官造反造不了,瞻前顧後,想的忒多。

韓信,彭越,英布都是為建立漢朝,立下赫赫戰功,不過結局都是……其實歷史就是這樣,辯證的看待學習,歲月流淌千年,不變的就是做好自己,忍而不發。儲備知識,逮到機會,便可和楚莊王一樣一鳴驚人,幹一番偉業,偉業也就現在說的——成功!


四爺sjc


早在楚漢戰爭時,劉邦為了集中兵力,籠絡人心,特封廣袤大地於各個請侯。而在劉邦開國後,佔地廣闊,撫民眾多的諸侯王便成了劉邦眼中的沙礫。因為在眾諸侯王中,不乏野心勃勃者,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勢和財富招賢納士,形成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對漢朝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嚴重威脅著漢朝中央政府的安全。任其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劉邦為現固和加強漢朝的統治,不惜大開殺戒,屠殺各路諸侯。而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名在楚漢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便是劉邦最先斬殺的三位。

楚王韓信勇略超群,原是項羽的屬下,在漢弱楚強的形勢下背楚助漢。他“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為劉邦戰勝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對韓信這樣功高蓋主的開國元勳,劉邦先以並無實據的“謀反”罪名將他逮捕,後貶為淮陰侯,並沒有殺之。

但韓信一心想當王,不甘心做侯,對汙衊、貶謫一事痛恨不已,遂暗中集中兵力打算趁劉邦在外平叛之際,起兵造反。但密謀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即被自家家將出賣告發。這時劉邦在外平叛,無暇顧及,而同為野心家的呂后與蕭何合謀,將韓信殘忍斬殺,正好應了劉邦的心意。韓信死後,下一個自然就輪到了彭越。

楚漢戰爭時,彭越在劉邦的遊說下,背叛項羽,成為了劉邦的同盟者。彭越親自率軍在東方同楚軍作戰,屢建功勳。隨著麾下軍力的增長,彭越的權勢也急劇膨脹。

公元前202年,劉邦率漢軍主力進攻楚軍至陽夏,派使者敦促彭越迅速統兵前來參加聚殲楚軍的戰鬥。此時彭越正在覬覦魏王豹死後留下的王位,在未得到劉邦的許諾之前,堅決按兵不動。結果在固陵一戰,劉邦因兵力不足陷入困局。劉邦無奈之下遂按照張良之計,派使者許彭越以王位,彭越才發兵參戰。

楚漢戰爭後,劉邦正式封彭越為梁王,成為與韓信、英布等並峙而立的最大諸侯王之一。彭越的個人慾望雖然暫時得到了滿足,但也從此失去了劉邦的信任。

公元前196年8月,劉邦親自率軍北上平叛。因兵力不足,劉邦再次向彭越徵兵。彭越出兵但不親自帶兵,此舉一下刺激到了劉邦的敏感神經。劉邦一怒之下派人告發彭越密謀造反,並讓身居都城的昌後下令,將彭越剁成肉醬,並誅其宗族。這樣的死法,聽起來就令人不寒而果。

彭越之死,令人髮指,再下一個,輪到了英布。英布原為項羽手下悍將,由於在楚漢戰爭時與項羽發生齟齬,被劉邦的謀士策反,叛楚降漢。他為劉邦戰勝項羽立下汗馬功勞,被劉邦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峙天下。韓、彭二人之死令英布頗有兔死狐悲之感,心中充滿恐懼。為防止劉邦誣陷,英布開始加強兵力戒備防範,但此舉正巧被人抓住了小辮子,於是英布密謀叛變的消息不脛而走。早已是驚弓之鳥的英布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地起兵造反了。最終英布戰敗,被劉邦斬殺。

三大諸侯王相繼覆滅,而其他異性諸侯王也都先後走上了敗亡之路。剷除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大諸候後,劉邦又用了七年時間,先後消滅了燕王臧茶、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盧綰等主要異姓王。自此,“敵國破,謀臣亡,大漢一統天下”的格局才真正形成。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跟隨帝王打天下常常會得到的悲慘下場,而劉邦佈局連殺三將,原因也沒什麼特別的,無非是因為幾位功臣功高震主,不利於以後皇權的集中。所以,三位大將被接連誅殺,也就不奇怪了。


沉默的微笑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彭越英布,只有劉邦心裡最清楚!

旁人的解釋,只是旁人的揣測,是不是真正的原因,過了千多二千年,恐怕是無法驗證。

皇帝殺大臣,天經地義。按照儒家的觀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得罪一個人很容易,說不定得罪了之後,你還不一定明白自己得罪了別人。

皇帝也是人,皇帝比普通人更難容忍別人的得罪。高高在上的人,你不去恭恭敬敬地腑首聽命,竟然去要挾,本身就已經引來了殺身之禍,更何況你還是一個天下無雙的軍事家。

能殺之為何不殺?天下無雙的軍事家都能殺,天下第二第三的軍事家更加能殺!

張良,陳平,蕭和也很優秀,為什麼沒有被殺,這倒是值得探討的,難道是僅僅因為他們不是軍事家?


宋思考


這個往小裡說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往大里說涉及到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

首先鳥盡弓藏,鳥兒都捕捉完了,弓箭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必然要被藏起來。項羽是跟劉邦逐鹿中原的主要對手,在他烏江自刎後,韓信、彭越、英布自然也失去了作用。

而且不除掉,反而會對漢朝廷構成威脅,因為他們三個都已封王,且是久經沙場的武將,手握重兵,如果有不臣之心,劉邦很難有勝算。你看看韓信,被稱作兵仙,戰必勝攻必克,平生沒有敗績,如果他造反,三個劉邦也不是他的對手。

而且劉邦殺的功臣,主要都是武將,文臣方面的蕭何、張良、陳平等功臣一個也沒事,原因就在於武將會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

劉邦接連殺韓信、彭越、英布,就是為了除去潛在的威脅,一勞永逸。

其次涉及到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在秦漢之前的周朝,就是實行分封制的,秦齊楚燕等等這些國家就是周王朝對功臣的土地分封。

結果怎麼樣呢?時間一長,尾大不掉,這些國家逐漸強盛起來,相互之間攻伐不斷,而周王朝日漸式微,根本指揮不動這些分封出來的諸侯國。最後周王朝自己都被秦國給滅了。

秦國在橫掃諸侯後,建立秦朝,則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就是說不在下面分封出來一個個小國家了,全部改為郡縣,派人去做郡長、縣長,得聽朝廷的話,做得不好就撤職;退休之後也不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所有人事任命都由朝廷決定。

回到劉邦這裡也是,他分封給韓信、彭越王這些功臣很多土地,他們各自又擁有軍隊,哪怕他們自己不反,到他們兒子、孫子時就難說了。

所以劉邦採取跟秦朝一樣的做法,殺韓信、彭越等人是為了順利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漢朝廷的集權。劉邦在殺了韓信、彭越後,還專門舉行了白馬之盟,以後不得分封異姓王,非劉氏者不得稱王。

這也反映出,劉邦殺韓信等人,是為了自己的統治需要,除去威脅,確保大漢江山永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