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導語:人的一生中,回憶總是最為美好的,那些藏在回憶當中的美好時光,也讓人難以忘懷。總有那麼一些人或事物,活在我們的回憶中,溫暖而鮮明。

有那麼一個人,靠著一首詩名動長安,也憑藉著這首詩,活在了眾人的記憶之中,他就是張若虛。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張若虛)

籍籍無名許多年

張若虛,歷史上對其記載少之又少。只知道他大概的生卒年,官至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三人被人並稱作"吳中四士"而已。

在唐代的歷史上如此不出名,張若虛也是少見的。由此可見,他身為詩人,詩作在那時也是寂寂無聞。開元盛世,各式各樣的詩作層出不窮,有名的詩人在當時必然不會如此默默無聞。

在唐代,他給自己的詩作都沒有出口的機會。到元代,也還是沒有人收錄他的詩作。最早將張若虛的詩作收入詩集的是宋代人郭茂倩,他的《樂府詩集》將張若虛的作品當做樂府宮體詩留存了下來。

多年後,明朝高棅作《唐詩品彙》,也將張若虛作品收入其中,但仍不將其視作正統。但好在他們都將這首詩保存了下來,這才能讓千年之後的人們驚歎不已。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張若虛)

正是因為張若虛的安靜,他的作品才與他一道沉寂,在數以萬計的詩作中埋沒。

但是這顆明珠,遲早會散發它的光彩。就算掩埋在厚厚的灰塵之中,也會有風吹起塵埃,讓它重現於世。

名動天下眾人捧

公元一五七六年,一位年輕的詩人中了舉人,他非常興奮,但在後面的數次考試之中,都沒有考中。心灰意冷的他,決定去各地遊歷,著書立說。正是因為此舉,才有了後來鼎鼎大名的《詩藪》,他就是著名的文藝評論家胡應麟。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胡應麟)

在無數個枯燥乏味的晚上,他堅持著翻閱著前人一本又一本的詩作,桌案上的油燈忽明忽暗。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了一首極美的詩。

那首詩將春、江、花、月與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泛著黃的書卷中彷彿綻放著光彩,那首詩名叫《春江花月夜》。

胡應麟讀了又讀,愈發的相信這是一首可以名動天下的詩,他將《春江花月夜》編入自己的《詩藪》。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詩藪》封面)

出乎他意料的是,這首詩帶來的影響就像滾雪球一般,大家十分喜愛,甚至言其"孤篇蓋全唐"。至此,離張若虛作詩已經過去一千多個春秋了。

胡應麟之於此詩,如同伯樂於千里馬。他,也就充當了那陣大風,吹起了灰塵。若沒有他,還不知要何時才能有人發現這顆蒙塵的明珠。因此,胡應麟對於唐朝的詩壇貢獻都是非常大的。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開篇就渲染了一片恢弘大氣的景色,四個意向一起被推出來,江水東去,明月高懸,原野遼闊。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春江花月夜圖片)

官場失意的張若虛,在大唐最繁華的時間回到了家鄉揚州。他一腔抱負無處揮灑,心中的孤憤無處發洩。在晚上,他順著江岸散步,鬱悶之中,他不願四處張望。然而不經意的抬頭,卻讓他瞬間失了神。

月光灑在江面,江面本是平靜的,卻因為陣陣的浪潮而有節奏的律動起來,江面的月亮也隨著浪潮開始波動。

他滿心都是怨,怨那高位之人不肯給自己一個機會,怨自己不能再執著一些留在京城。但看到這輪明月,卻不怨了。

月明星稀,連星星都不願與月亮爭輝,月亮是孤單的。月本孤獨,但有江水與潮流相伴,又何談孤獨?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春江花月夜圖片)

千百年來大家都對這一句爭議紛紛。都說前面開篇四句是為了引出這一句,但沒有人的解釋可以說清楚這句話究竟表達了什麼。也許張若虛,也不明白究竟為何發問。

也是有了這個疑問,才有了江月年年相似,只見時間匆匆的感慨,迷惘和傷感之情也隨之而來。大自然浩瀚無垠,而人在其面前多麼的渺小。江月永遠都是那樣,而人卻只有短暫的年華。這些怎麼叫人不難過?

因為迷茫,他又想到了漂泊的遊子,思念歸人的女子。高高的樓臺上,女子遠眺江面。想要隨著月光照耀著自己思念的人,這種孤獨的思念隨著月光達到了極點。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春江花月夜圖片)

最終各種無奈都化作嘆息歸入月光之中,消散於江樹之間。

這首詩之所以能夠大放異彩,是因為其中所用意境和它表達的方式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上至《詩經》,下及新體詩,都沒有哪一首詩與其相似。就因為獨特,所以更受人追捧。

何以孤篇蓋全唐

一首長篇,又是怎麼能做到掩蓋所有的唐詩的?

初唐之時,宮體詩總是受到齊梁影響,浮躁華麗,失去了詩歌本身的純淨。春江沿用樂府之題,卻改其形式,以七言歌行入詩。這是前人從未嘗試過的,這首詩,正是因為打破了形式的束縛,更加自由。

而其內容,也是突破了以往的舊制,各種意向層出不窮。題目就是五個意向,而詩中還有汀、沙、雲、樓等意向。詩歌運用意向是為了突出其意境的美感,並不是越多越好,也講究適度。

但春江之中,那麼多的意向,並未讓人覺得繁瑣,只覺其美。張若虛將所有的意向融入春天江邊的月色中,以意向襯意向,一環扣一環。每一個意向都有著自己的中心,圍繞這個中心,展現了一副極具畫面感的景象。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春江花月夜書法)

對意向的安排,體現了張若虛遠超常人的想象力。由景及人,再上升到哲學,張若虛在自己的思想之中游遍了世界。

春江花月夜橫空出世之後,其獨特的姿態已經超越了詩歌本身。張若虛是孤獨的,在孤獨的夜裡看著孤獨的月亮,那一系列的疑惑也油然而生。

只有唐代最繁榮的時間,才會有張若虛,才會有心去探求孤獨的真正原因。張若虛帶著他的溯源之心去探索世界,使得宇宙的奧妙第一次出現在詩歌之中。

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張若虛)

因著這種種原因,春江花月夜才能超脫首首唐詩,備受推崇。

結束語:張若虛,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連同他的詩作一起如虛如幻。直到胡應麟抓住了這個虛幻的詩作,張若虛才與其一起留存住了世人眼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