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提醒:药物也会引起“发烧”,如何区别是否是“药物热”

吃药是为了治病的,大多数人也知道,吃药还会引起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概念类似,但也有所区别。副作用与疗效都是药物的固有特性,而不良反应除了与药物特性有关之外,还与身体对药物的“应答”有关。提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多人都会想到吃药伤胃、伤肾和伤肝等问题。事实上,还有一类药物不良反应常常被大家忽视,那就是药物引起的发热症状,这种不良反应的正式名称叫做“药物热”。


药师提醒:药物也会引起“发烧”,如何区别是否是“药物热”


通俗来讲,药物热是一种过敏反应,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一些特殊人群的“过敏”,因此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发热。吃药引起的发热,只是个几率的问题,大多数药物引起发热的几率都是很低的。只有几类药物,引起发热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1、抗生素类,主要以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为主;

2、抗过敏药,比较常见的有氯雷他定、氯苯那敏(扑尔敏)等;

3、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4、抗结核药,以利福平、异烟肼为多;

5、其他品种,如部分抗癫痫药和抗肿瘤药等。


药师提醒:药物也会引起“发烧”,如何区别是否是“药物热”


从以上列举的这些药物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治疗的疾病本身就可能有发热的症状。怎么才能区别是疾病引起的发热,还是药物引起的发热呢?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看发热与吃药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关系。比如,患者在用药后,原来的发热症状缓解了,可继续用药后发热症状又“回来”了,这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是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了。药物热的症状,还有以下比较显著的特点:

1、一般为持续性高热,有些患者的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2、患者尽管发高热,但其他身体状况都还好;

3、服用退热药,效果大都不明显,部分患者体温还会进一步升高;

4、常伴有皮肤过敏的症状,如皮肤瘙痒、灼热、起疹子、剥脱性皮炎等;

5、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很快就降下来了;再次服用,体温又会上升。


药师提醒:药物也会引起“发烧”,如何区别是否是“药物热”


大多数药物热病例是不需要特殊处理的,只需要停用可疑药物即可,患者的体温大都会在停药后2-3天内恢复正常。由于高热可能会导致患者脱水,因此任何原因导致的高热都应该及时给患者补水和电解质,补水还能促进可疑药物排出体外。预防药物热的发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可滥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和止痛药;其次,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某些药物过敏者容易发生药物热;最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是药物热的高发人群,要格外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