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萬貴州人共支援,這座袖珍小城在地圖上堪比“龍蟠磯”

從火車專列到包機支援,貴州對口支援鄂州的醫療隊伍和急需物資源源不斷,這是4000萬貴州人對湖北同胞的深情厚誼。

大貴州為支援鄂州抗疫勝利,也是拼了。

四千萬貴州人共支援,這座袖珍小城在地圖上堪比“龍蟠磯”

此次疫情救治工作中,鄂州情況非常嚴重,死亡病例人數一度超過武漢。貴州馳援鄂州,面對嚴峻的疫情考驗。

貴州領受任務後,只說出一句,“把最好的留給鄂州”。鄂州人民聽說後,感動不已,情不自禁,淚水漣漣。

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有一座巨礁,石勢蜿蜒,矯若金龍,上面建有幾間房子,好像一個小島,此即題目中的“龍蟠磯”,實為方寸之地。

鄂州是全國面積最小地級市,也是人口最少的地級市之一(南段有個三沙市比此地人口要少),地圖上幾乎難以發現它的存在。鄂州下面沒有縣,此地一百萬人口,還不抵河南信陽的一個固始縣。同為地級市,鄰居黃岡面積約等於11個鄂州。在湖北,規模比鄂州大的縣城大約有40多個。

鄂州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是武漢城市圈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鄂東水陸交通樞紐。面積1594平方公里,人口107萬。

鄂州距武漢只有50公里,乘坐高鐵只需20分鐘,與黃岡之間就隔一個跨江大橋。

這麼一說,可能很多外地人都感到非常驚奇,怎麼會這樣呢。大家印象中是不是有一個大江大河的大鄂州,畢竟湖北簡稱“鄂”就以這裡命名啊!

四千萬貴州人共支援,這座袖珍小城在地圖上堪比“龍蟠磯”

鄂州人也曾一度遺憾,“湖北都簡稱‘鄂’了,我們鄂州就怎麼不是省會城市呢”。原因顯而易見,這裡太小了,能保留個地級市就不錯了。

談起這個淵源過程,真是錯綜複雜,曲折艱辛,因為這個名字,鄂州剪不斷理還亂,常常哀嘆。

鄂州古為鄂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改鄂縣為武昌,並在此稱帝,這就是湖北省簡稱“鄂”之歷史考慮。

鄂州難不成還想並掉武漢,你可別提這事。這是鄂州歷史的遺憾,以前這裡就叫武昌。公元229年孫權定都鄂州,改國號吳,取名武昌,意以武而昌。

三國時期,鄂州就是吳國行政中心,當時管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現在華南、華東全域及華中部分地區。

辛亥革命爆發後,鄂州地位一瀉千里,直接把名字讓給了武漢的武昌區。鄂州儘管一百個不願意,還是改成壽昌縣,接著發現浙江省有個壽昌縣,且人家一直就叫這儒雅的名字。

於是鄂州又改為鄂城縣,一直到現在的鄂州。現在提起鄂州,又與恩施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撞臉”,人家也叫鄂州。

這通解釋,那是非常地尷尬。就這樣吧,改來改去忒費時間了。況且本來名氣挺大,現在改的快沒人認識了。畢竟,“鄂州市”至今才30多年時間。

提起這名字的事,鄂州比較煩。智者愛山,鄂州有座名山,叫西山,很有歷史文化。後來許多城市都有西山,導致鄂州的西山泯然眾人。

鄂州西山不一般,這裡有著與大文學家蘇軾有不解之緣,蘇軾客居黃州之時,常過江來此訪僧問道,林間泉下,徜徉其間。山上還有屈原《離騷》乘鄂渚而反顧兮的足跡,有黃庭堅寫下松風閣序的遺址,有彭玉麟的梅花石刻。

其他城市的西山肯定不是這樣的西山,估計就是城西一座山。

四千萬貴州人共支援,這座袖珍小城在地圖上堪比“龍蟠磯”

如今鄂州的存在感,主要靠武漢來“刷臉”,鄂州人經常這樣介紹自己,“我們家就在武漢邊,蠻近”。鄂州人坐城鐵到武漢,比武昌到漢口快一倍。鄂州人坐城鐵到家了,可能武漢朋友還在地鐵上。

鄂州屬於武漢城市圈裡專屬,基本上就和武漢一體化發展,武漢地鐵延伸到鄂州葛店,武漢的大學有些校區就坐落在鄂州湖畔,小而美的鄂州被稱為“武漢後花園”。

鄂州市是湖北的試驗田,此地經濟發展走在全省前面,當然地域優勢還是因為武漢。

於是,在武漢疫情席捲全國情況下,鄂州頂著“全國第二”封城的帽子,上過一次頭條。這裡不封真不行啊,生活上比武漢都武漢。

鄂州人口少,不管湖北疫情地圖怎麼排名,這裡病例數量都處於中游,尤其是國人心中總有一個大鄂州形象,還以為此地波瀾不驚。但若結合人口比例,鄂州疫情嚴重程度僅次於武漢,地級市疫情第一名。

最重要的是,鄂州醫療水平長期依靠武漢,市民有病基本都去武漢看,這裡的基礎醫療建設根本沒有辦法和兄弟市相比。現在武漢封城,鄂州開始發現,武漢指望不上了,鄂州的各大醫院物資、醫療人員緊缺,一度要什麼沒什麼。

於是,貴州醫療隊開始包機援助鄂州,他們要帶的東西太多。貴州不講困難,咬緊牙關,把最好的給鄂州,貴州全力以赴,和鄂州人民一起渡難關。

鄂州人文薈萃,物華天寶,是馳名中外的古銅鏡之鄉,“武昌魚”的原產地,中國三國文化之鄉。現在的鄂州即將邁上新的發展起點,成為一座航空都市之城。這裡的機場是亞洲第一個專業貨運機場,湖北也在依託鄂州構建對外開放大平臺,打造國際航空物流核心樞紐。

期待疫情早點過去,鄂州的名字趕緊飛向全球,不會再沒有任何的質疑,這是中國的鄂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