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歐亞大陸為何獨不取印度?

城中村愛情故事


成吉思汗根本沒有打到歐洲,倒是成吉思汗的徒子徒孫征戰過歐洲。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大致到過黑海以東,威海以西,錫爾河以南的地區,包括了現今的伊朗、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伊拉克、以色列等。

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逃往印度避難,成吉思汗決定發動對印度的挑戰,要消滅札蘭丁,滅了印度。

當時宰相耶律楚材捏造了一個讓成吉思汗東歸的神話:他說印度河水像煮沸了一樣,河裡冒出一個巨大的怪物,弓箭都射不穿它,它還發出人聲“汝主早還” 。這個怪物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咱們保全性命早早回家,於是成吉思汗便順應天意回草原了,印度逃過了被亡國滅種的危險。1227年征伐西夏,途中去世。

第二次西征由拔都(成吉思汗之孫)和(窩闊臺大汗的長子)貴由統領,針對歐洲,打得非常順利,一直打歐洲的多瑙河,歐洲人無力抵抗。只是趕上蒙哥進攻大宋時突然身亡,便緊急撤軍回家“搶班奪權”,讓歐洲逃過一劫。

第三次西征針對西亞,由大汗蒙哥的弟弟旭烈兀指揮,打得也很順利,整個西亞都不是蒙古人的對手。當旭烈兀準備把兵鋒指向非洲埃及的時候,正是蒙哥在南宋戰場身亡。旭烈兀為回國競爭大汗之位,也緊急撤軍。當旭烈兀還在返程中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打了起來。旭烈兀感到自己爭奪汗位無望,便停止回撤,。從此蒙古再也沒有西征了。

至於為什麼不敢攻打印度問題,說得也不夠準確。實際上有一支蒙古部隊為了追逐逃往印度的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打過印度。蒙古人怕水,怕熱,而印度夏天氣溫平均40度以上,蒙古鐵騎酷暑難熬,汗流不止氣喘吁吁,加上瘟疫流行無藥可醫,曾經打遍天下的蒙古鐵騎卻打不過騎大象打仗的印度軍隊,敗了。加上正值竟爭汗位之時,誰還願意呆在熱得要死的印度呢?於是乾脆打道回府,印度人也就逃過一劫。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根據《元史.律楚材傳》記載:“太祖十九年甲申,帝至東印度國,甪端見,班師”。“甲申,帝至東印度,駐鐵門關。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

正史記載太過於神話色彩,但事實是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還是要細細分析一下子。

  • 元太祖十九年,蒙古大軍連續作戰四年了。花剌子模,俄羅斯這些地方的血戰也讓啊蒙古大軍心力交瘁,蒙古大軍此時也是強弩之末,加上印度的象騎兵蒙古人沒見過,遇見也是有些怵。

  • 印度溼熱,對於馬背上的民族來說太恐怖了。溼熱的環境,遍地的蚊蟲,蒙古人吃牛羊肉做糧草,戰場上的血腥和廚房裡的血腥味,更加招蚊蟲。在衛生條件簡陋的古代,這無疑是致命的。蚊蟲帶來的傳染病,蚊蟲叮咬帶來的過敏,讓蒙古人吃盡了苦頭。

  • 成吉思汗遠征印度的願望其實並不強。成吉思汗遠征印度就是為了抓住花拉子模的末代皇帝扎蘭丁,並不是為了佔領印度。見識了印度的象騎兵,受過印度的氣候,成吉思汗應該也明白前面的三四萬追兵無功而返很正常了。

藉著耶律楚材的說法,就坡下驢而已,並不是真的信了什麼神獸。畢竟蒙古人信奉的長生天沒說話,說話的是儒家的神獸,蒙古人又不信奉儒家,沒必要聽的。

經武歷史講堂


《元史》說,成吉思汗看到了一種很萌的動物,耶律楚材說這表示我們該回去了,於是他們就回去了。

這當然是說說的。

直接原因是成吉思汗已經實現了追擊花剌子模餘部的作戰目標,這就不展開了。深層原因則是印度腹地氣候土壤與歐亞大陸很多其他地方不同,不適合牧草生長,這樣一來,如果蒙古大軍深入德里以後,馬就不開心了——好吃的草沒有了,我們會拉肚子!這樣一來,蒙古軍自然不高興去了。


先來看一張當代環境研究機構發佈的世界草原分佈圖。我們可以注意到,從我國東北、內蒙開始,經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一路向西進入中亞直到東歐,至今仍然有大量草原分佈。南亞次大陸根本就沒有草原!

我們還可以根據植物特點,做更細緻地區分,如下圖。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我國西部開始,一路向西,植被的特點基本相仿,數字標的都是7,即溫帶草原的植被,7a的部分則是荒漠化後的狀況。巴基斯坦仍然有一些溫帶植被,到了印度腹地以後,就都以熱帶為主了(數字2)。印度的作物和泰國老撾之類的地方比較接近,所以咖喱都是那些地方產的,別的地方需要問他們進口,大體也是這個原因。

這裡我們已經看到,印度腹地、泰國一帶的植被和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很不同,這一點很重要,下文中我們就會看到,蒙古軍隊大體只駐足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大部,但很少深入印度腹地,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氣候不同,植物不同,馬能吃到的東西就不同了。那麼,馬到底吃什麼呢?印度到底有沒有呢?我們還可以做更細緻的分析。

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梯牧草是一種優良的牧草,現在要培養優秀的競技用馬,還是需要這種牧草。那麼,這種草長在哪裡呢?如下圖。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是主要產地——所以我們以前茶馬古道,就從雲南買馬。巴基斯坦、伊朗、甚至中東的一些地區,也能提供優秀的牧草。但印度腹地是沒有的!所以,別看印度牛很多,優秀的牧草是沒有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古軍能以這條線一路向西,而不進入印度。

瞭解了歐亞大陸草原、牧草分佈圖,我們就能重新審視成吉思汗時代蒙古的擴張。我們可以看到,其路徑、版圖,基本和草原、優秀牧草的分佈吻合。一直要到成吉思汗的孫輩,才可以突破草原、牧草的限制,向其他地區展開持續性地進攻,並進行一定程度的統治。

這是因為,蒙古擴張初期,蒙古騎兵是其主要甚至唯一戰鬥力輸出,所以蒙古戰馬不適應的地區,蒙古軍也很難深入。隨著蒙古帝國的發展,逐漸吸收了不同的作戰方式。尤其在統治伊朗、中國北方以後,積累了一定行政經驗,可以策劃多兵種、大規模戰役,並組織起長線程補給。


在野武將


說起來有點搞笑,因為印度太熱了,而蒙古馬自小生長於蒙古高原這種苦寒地帶,去了印度根本受不了。

成吉思汗的志向是讓藍天籠罩下的大地,全部變成蒙古人的牧場。蒙古大軍越過蔥嶺後,發現南邊還有一片廣闊的印度大陸,自然不肯放過。但是蒙古人在印度遇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神獸——大象。

蒙古人的馬匹對體形巨大的印度象,有著天生的恐懼感,不敢上前交戰。宰相耶律楚材趁機向成吉思汗進諫,大象乃上天賜下的祥瑞,殺之不利。成吉思汗也正覺得印度酷熱難當,不利蒙古人作戰,便下令回師,繼續攻打西方,從而放過了印度。

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用戰象參戰古已有之,亞歷山大征服印度,和諸葛亮徵南蠻時,都碰到過戰象。紀律稍差的部隊在這刀槍不入的龐然大物面前,很容易崩潰。亞歷山大是用騎兵和弓箭手硬懟,諸葛亮則靠火攻,破了敵方的大象陣。由此可見,這種神獸也不是不可戰勝。

真正讓蒙古人放棄印度,恐怕還是炎熱的天氣和潮溼的雨林。蒙古人和蒙古馬生長在苦寒的蒙古高原,最怕的就是酷熱。在印度,夏天四、五十度高溫熱死人的新聞是常見的。一進入熱帶地區,蒙古人的武力值就直線落到底,連安南等小國也打不下來。祥瑞大象用來當藉口正合適。

蒙古人不懼怕任何人類敵手,可是在酷熱這些神級別的對手面前,也只有乖乖地夾著尾巴溜了,這原因,現在想想,還是有點搞笑。


海佑講史


再說鐵木真吧,他為什麼西征,不是說有個規劃要去拿下什麼歐亞大陸,草原上的民族本身流動性很強,來回跑過千而八百公里不是事,他們就是馬背上的民族,和漢文化不一樣,沒有明確的土地意識。鐵木真西征僅僅是因為有些部落首領對他不敬或殺了他的使臣,或殺了他的商隊,於是興兵討伐。別人打不過他,向西跑了,於是他就追著人家,對於不讓過去的見城攻城,見寨撥寨,這樣子打到了歐亞大陸。

例如,打到印度河邊的那次,就是鐵木真派遣的蒙古使團到達花剌子模王國,強迫摩訶末蘇丹簽訂與蒙古的條約。條約簽訂後,花剌子模城市訛答剌長官殺死路過此城的一支來自蒙古的由500人穆斯林組成的商隊,奪取貨物,僅有一人倖免於難逃回蒙古,鐵木真派三個使臣前往花剌子模向摩訶末交涉,結果為首者被殺,另外二人被辱,鐵木真大怒,決定入侵花剌子模。親率蒙古主力(大約十萬人)西征, 1220年底,一直被蒙古軍隊追擊的花剌子模算端摩訶末病死在寬田吉思海(今裡海)中的一個名為額別思寬島(或譯為阿必思昆島,已陸沉)的小島上,並在臨死前傳位札蘭丁。1221年,蒙古軍隊消滅花剌子模王國,1221年十一月,鐵木真率軍追擊札蘭丁一直追到申河(今印度河)岸邊,札蘭丁大敗,僅僅率少數人渡河逃走。

從這裡可以看到,鐵木真到達過現在的印度土地,但並沒有興趣玩什麼征服遊戲。


煙雲吐秀


首先,印度並非沒有被蒙古征服,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就曾經征伐過印度北部地區,只不過後來撤兵。其後代子孫更是在印度建立了莫臥爾王朝,這已經可以算是蒙古帝國的一個分支。

其次,對於成吉思汗鐵木真來說,沒有不敢打的土地和民族,只是想不想打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他在世時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呢?畢竟成吉思汗可不是一個信佛的人,手上的血債可是以千萬計。小編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以下幾個方面:

蒙古大軍無法適應當地氣候

古代打仗不像現在,那時候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氣對於行軍打仗來說影響很大。不說冷兵器的古代,拿破崙、希特勒為什麼都在俄羅斯折戟沉沙,俄羅斯當地嚴酷的寒冬絕對是致命的一個因素。

蒙古軍隊常年生活於大陸北方海拔相對較高的地區,氣溫比較低,南下滅宋時都有些不適應,更別提印度這種地方。我們都知道印度位於溼熱地帶,這種潮溼悶熱的環境下別說人了,就是蒙古馬都難以接受。而蒙古大軍征服歐亞靠的正是恐怖的騎兵,如此情況下成吉思汗自然就打消了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念頭。

蒙古人對於印度軍隊知之甚少

成吉思汗起兵之時,主要的進攻對象就是當時的北方大國金國,對於同樣都是遊牧民族出身的金國,其兵種和戰法蒙古人很熟悉。即便是南宋或者花剌子模,因為常年接觸,對於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軍方式蒙古軍隊也都有所瞭解。

但是印度畢竟遠離東亞,對於這個國家,成吉思汗只停留在想象中,剛一接觸還是吃到了一些苦頭。尤其是他們的象兵,很多蒙古人都沒有見過,他們將大象視為了恐怖的怪獸,戰馬更是不敢靠前,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只能先行退兵。

避免腹背受敵

成吉思汗的軍隊此時的戰略目標是西征花剌子模,經過三年的戰爭已經基本滅亡其國,他也是在追剿殘存勢力時無意中接觸到了印度軍隊。成吉思汗本也只是試探的想法,根本無意正式南下進攻印度,尤其是在對印度不瞭解的情況下。

更為重要的是蒙古軍隊身後的心腹之患金國此時還沒有滅亡,西夏和南宋也都隨時可能出來搗亂,成吉思汗真正的重心乃是中原地區,此時進攻印度無異於會導致腹背受敵。一旦北方的豺狼反應過來,很可能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或許蒙古軍隊有實力滅亡印度,但對於此時的成吉思汗來說完全沒有必要。


綜上種種,使印度能夠幸運躲過一難,不過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整個世界都顫慄了,印度也只不過多存活了幾年,最終還是被成吉思汗的子孫所滅。

應該說,在當時的世界,蒙古軍隊絕對是一個噩夢,完全無解的存在。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蒙古人的殘忍和愚昧也最終讓上天摒棄了他,可謂是天道輪迴,報應不爽。


我是木子君,一個喜歡歷史和文學的逗逼青年,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謝謝!


木子君讀史


成吉思汗追殺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時,曾經追到印度河畔。

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後,扎蘭丁仍然集結了10 萬軍隊,在八魯灣川,打敗失吉忽禿忽3萬蒙古軍。成吉思汗親率大軍討伐扎蘭丁,大敗扎蘭丁。

成吉思汗看到扎蘭丁孤身騎馬從懸崖上跳入印度河,奇蹟般地游到對岸,逃到了印度,不禁大為感慨:

“天下英雄誰敵手?花夏(花剌子模、西夏)。生子當如扎蘭丁。哦,耶律愛卿,中國哪位叫啥來?”“陛下,是孫仲謀。”“哦。”

扎蘭丁的母親是印度公主。當時印度的主要國家是德里蘇丹國,與成吉思汗幾乎同時建國,實力強大,有蒙古未曾見過的象軍。

史書記載,“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

大概蒙古人在印度河邊看到了一隻造型奇特的獨角印度大犀牛,剛從綠藻泥塘爬出來,在呦呦叫著。蒙古人都沒見到犀牛,成吉思汗就問耶律楚材這是啥玩意。

耶律楚材看到:蒙古雖然到了印度,此時印度是涼季(11月),平均氣溫在16度,正好廝殺。但是印度是個大國,德里蘇丹國有三十萬大軍,象馬車步四個兵種齊全。印度處於熱帶,河流縱橫,蒙古軍無法速戰速決,一旦戰爭持續到雨季,氣溫高達40度,就會變成一個大泥潭,把成吉思汗陷進去。

耶律楚材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大汗,這是神奇的瑞獸啊,長生天降神下來,是告訴陛下,上天有好生之德。咱們還是回老家,好好祭拜一下長生天,西夏和金國還在背後搗蛋呢,木華黎都快累死了。”

成吉思汗也沒把握能在短短的三個月內滅了印度,一旦到了夏季只能撤回阿富汗,印度就會和花剌子模殘部反撲。所以成吉思汗借坡下驢,打道回府。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一·當時的蒙古軍隊雖然強大,但蒙古軍隊物資(飲食不同,食物有限)有限,供給不足再歷害的軍隊也會衰敗,士氣不足就無法出征。二·當時的蒙軍長期在草原生存,到了內陸溫差過大,士兵難免水土不服,無法正常行軍。三·蒙軍雖在陸地稱雄但在水上卻遠遠不如沿海軍隊所以如遇阻擋無法正常行軍。四·當時蒙軍雖然攻下城地但無法正常(合理)管理,城內仍有叛軍所以無法安心行軍。五·當時成吉思汗已到暮年,年老體衰並且後人各自為政,並且盛極必衰所以蒙古軍已無力進行大的遠征戰鬥。



卍舉手摘星辰卍


其實,這都是歷史資料缺失所造成的結果。實際上,蒙古從未停止過對印度的進攻,只是他們未取得尺寸之功。

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德里蘇丹國才成立(1206年,竟和大蒙古國成立於同一年)不久。成吉思汗滅花剌子模後,其王子扎蘭丁逃到了德里蘇丹國(花剌子模和德里蘇丹都屬於突厥系佔統治地位的國家,且當時兩國有姻親),於是引發了蒙古和德里蘇丹的戰爭。

成吉思汗

1221年,成吉思汗命大將八剌率20000蒙古軍首次出現在了德里蘇丹西北邊境。

1223年,蒙古軍攻入印度西北部,擄掠信德和旁遮普地區.由於蘇丹伊杜米思的抵抗,加之蒙古軍水土不服、氣候炎熱等原因,蒙古軍在成吉思汗的命令下撤軍。

1246年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後,和德里蘇丹接壤的蒙古察合臺汗國不斷侵擾印度河流域,但最終被蘇丹巴爾班擊敗。

1290—1296年,察合臺汗國大汗都哇(八剌之子)率軍三次侵略德里蘇丹,進入旁遮普和信德,均敗於蘇丹賈拉爾丁。

1297年,蒙古軍再次洗劫旁遮普,但被擊敗。

蒙古徵印度

1299—1300年,忽都魯·火者率領蒙古軍洗劫德里蘇丹邊境。

1303年,12萬蒙古軍企圖直撲德里,但兩個月仍未攻下該城,最後由於損失慘重而撤退。1304年,幾萬蒙古軍隊再次入侵德里蘇丹邊境,在阿姆羅赫與德里蘇丹將領圖格魯克展開會戰,圖格魯克大獲全勝。戰後,9000—10000名蒙古俘虜被戰象踩死。

1305年,怯別入侵木爾坦地區,被圖格魯克徹底擊潰。

直到察合臺汗國的一位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爾出現,他推翻了西察合臺汗國,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帖木爾帝國

帖木爾的後裔巴布爾才終於在1526年將德里蘇丹滅亡,並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蜀山筆俠


我覺得是緊急利益的驅動使然,雖然貌似耶律楚材編造了一個瑞獸的故事說服了成吉思汗撤軍,問題是當時的蒙古鐵騎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一代偉人成吉思汗會被一個小小的瑞獸所嚇倒麼?成吉思汗統治下的經濟很大程度上是不事生產的掠奪式經濟,侵略的性價比才是作出這一行動的最根本依據。

中世紀時代的印度佛教消亡,伊斯蘭教野蠻統治下民族分裂經濟蕭條分散,國家統一性很低,佔領一個城市或者重鎮不能解決問題。客觀情況是北方的蒙古鐵騎確實在印度這樣的潮溼密林中一籌莫展,水土不服引起的非戰鬥減員很大。

反觀中世紀的歐洲真是文藝復興封建生產力高度發展頂峰時期,統治力集中,拿下一座城市或者重鎮也就拿下了相關的一大片區域。毫無疑問擁有更大的掠奪價值。而且相同的地理緯度的文化更加有融合的空間,自古以來的絲綢之路給與了客觀的便利條件,氣候和地理因素更適合蒙古鐵騎的施展和發揮。這才是問題的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