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世界上一共有大約2200種(也有說法是1800種)螳螂,它們主要分佈在溫帶及熱帶地區。有一種演化理論認為,螳螂是從原蟑螂進化出來的,這兩者直到白堊紀時期才與共同的祖先分化開來,這個共同祖先可能是一種長著螳螂狀前肢的掠食性蟑螂。但與其白蟻近親一樣,螳螂直到早第三紀(第三紀是指從6500萬年前~260萬年前的地質時期)才變得常見並豐富多樣起來。

螳螂有兩根尖利的前肢用來牢牢地抓住獵物。螳螂的第一胸環節即前胸,通常都細長、靈活,從而賦予前肢更大的活動幅度。與此同時,螳螂身體的其餘部分則不怎麼動。螳螂的頭部非常靈活,一些螳螂的活動幅度接近300度,因此它們可以在無需移動身體其餘部分的情況下擁有更寬的視覺,而螳螂的複眼本身就具有寬泛的雙眼視野。由於螳螂捕獵依賴視覺,所以螳螂主要在白天活動,但許多種類的螳螂在夜間也會飛行。在自然界裡有許多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NO.1 非洲綠巨螳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非洲的綠巨螳螂是一種比較兇猛的螳螂,擁有一個大號的寬腹,實力強悍。能夠捕食昆蟲、蜘蛛、蜈蜙、蛙類、小蜥、小老鼠、小鳥和小蛇,也吃蠍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體型相當的蛇,老鼠和蜂鳥,因此被稱為"非洲綠巨螳"。

NO.2 中華大刀螳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中華大刀螳作為我國一種全國性品種,廣佈於南北各地,適應力很強。早在1896年就隨同苗木一同引進到美國等地,並繁衍後代。頭三角形,複眼大而突出,體形大,足細長,整體顏色為暗褐色或綠色。

NO.3廣斧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廣斧螳螂也叫廣腹螳螂,俗稱寬腹螳螂。身型與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壯得多。特徵是雙刀上三個突起的黃色斑點,和雙翅上的一對白斑。多為綠色,褐色個體比較少見,是斧螳屬中較著名的品種之一。

NO.4 蘭花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蘭花螳螂產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區。初生幼體呈紅黑二色,在第一次蛻皮之後轉變為白色和粉紅色相間的蘭花體色,到成蟲之後,粉紅色會消失而出現棕色的色斑,體色也會由乳白色轉變為淺黃色,能夠隨著花色的深淺調整自己身體的顏色。

NO.5 刺花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刺花螳螂,花螳科刺花螳屬的一個物種,因全身佈滿棘刺而得名。產於非洲東部至南部諸國。刺花螳螂的習性與蘭花螳螂卻十分類似,它們都屬於晝行性的樹棲昆蟲。初生幼體通體黝黑,直到第一次蛻皮後才會展現出白綠紅三色相間的正常體色。 

NO.6 魔花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魔花螳螂,被人們稱為"螳螂之王",它是世界上最稀有螳螂之一。魔花螳螂外表美麗、體型獨特、數量稀少,是所有模擬花朵的螳螂種群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上有紅色、白色、藍色、紫色、綠色,黑色保護色來威嚇敵人,保護自身。

NO.7馬來樹枝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馬來樹枝螳螂是世界上最大的螳螂。它的身體扁平且細長,三角形的小頭可以前後左右自由轉動,視力絕佳,非常有利於捕獵,可以看到很小的動靜,昆蟲、青蛙、鳥、小蛇等都是它的獵物,但它只吃活的生物。

NO.8 小提琴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分佈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的小提琴螳螂,由於整體型態猶如小提琴彈奏家而得名。小提琴螳螂喜愛捕食那些飛行的昆蟲,如各種蠅類,蛾子,還有蝴蝶,而對地面上活動的蟋蟀,蝗蟲和幼蟲都不太感興趣。

NO.9 枯葉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枯葉螳螂,來自馬來西亞,外形酷似一片枯葉。體色棕色,有模仿枯葉的深色和淺色斑點。它的胸部恰似半片枯葉,一對翅膀收攏後,看上去就更像一片完整的枯葉。

NO.10 金屬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該種類有著華麗無比的金屬色光澤,體型修長而扁平,因此得名金屬螳螂。棲息於樹林或草叢,肉食。善於利用鋒利帶有尖刺的前肢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能把獵物完全吞食消化(包括昆蟲堅固的外骨骼)。

NO.11 黃花螳螂

那些長得不像螳螂的螳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