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01

刚刚刷到一个视频,讲述的是方舱医院的一天。

看完视频后我惊呆了,他们完全不像是病患,一个个都那么生龙活虎、能歌善舞,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笑意盈盈。

生病了也不能剥夺的广场舞。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跟新疆医生学民族舞。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跟海南医生学儋州调声。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然后全军出击,一起斗舞。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不仅跳舞,这里的医生还会八段锦。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还有呼吸操。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太极拳。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患者和医生一起自编自导,演了一段小品。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伙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有人经介绍,获取了女友一枚。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更有人住进来后,就不想走了。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不仅如此,这儿的学习氛围还很浓厚。

高三学生正在备战高考,每天的时间都很紧凑。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他说:我要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这最后的冲刺,不能掉队。”

他是首批入住方舱医院的病患,特殊时期却仍坚持看书,被网友称为“清流读书哥。”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他说:“读书纯粹是兴趣爱好,希望大家将更多焦点放在医护人员身上。”

没想到,在疫情如此严重的今天,方舱医院内仍是一片净土,仍保留着人间的细微美好。

他们的身体虽然病了,但心里是鲜活有力的、状态是乐观积极的。

面对病痛,不焦虑,不浮躁,反而用平常心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难怪有医生纷纷感慨:20年前那样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

02


那20年前的医患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网上有一位医生曾亲笔写下过“20年前与20年后的医患关系对比”。

我在方舱医院,偷窥到了20年前感人的一幕

他说:以前的医患关系简单透明,医患之间是纯粹的救死扶伤关系,信任感贯穿整个医疗过程,如今,就医硬件和软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理说应该更加提升彼此的信任感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为方便读者阅读,以下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20年前,我是一名实习医生。在血液内科实习期间,一位患者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做骨髓穿刺。

由于当时科里只有我一个实习生,所以其他床位需要做穿刺的任务都相继由我来完成。

刚开始,我的技术比较粗糙,好几次没抽准位置,还要换地方重新穿刺。

但这些重病缠身的患者们,都笑容满面、积极配合。

有位阿姨得知我是实习医生后,还轻声鼓励我放开做,没事。

短短两周的实习,我穿刺了十几位患者,手法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自信,这和患者对我的鼓励、宽容是密不可分的。

20年后,我在疫苗接种门诊,无论我怎么不厌其烦的解释打疫苗的禁忌症,还是有很多人满腹牢骚,用怀疑甚至愤怒的眼光注视着我。

“不就是没带一个出生证明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打针就打针,你们这些医生整天就要求这手续那证件,我还要上班呢,耽误了事情你们能负责吗?”

“我小孩明明挺好的,既不发热也不拉肚子,就是脸上身上有些湿疹,干嘛不能打针?”

看完这位医生的自述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真相是:这些年,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有一则数据显示:

2009年至2018年10年间,中国大陆媒体共报道过295起伤医事件,362名医护人员受伤。2001年以来,至少有50位医护人员因暴力伤医事件而失去生命。

这段时间的医闹事件,无一不牵动着我们的心。

医生本是派来保护我们的天使,但是却有人想着和他们同归于尽。

作为患者,我们可能认为医疗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花了钱就要达到相应的服务效果。

殊不知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是目前医疗水平所能解决的,医生更多的只能是提供预防、控制、救助、安慰。

医疗活动中,如果没有医生和患者的互相理解、交流、沟通,最终沦为市场商品活动,无疑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所以,一定不要把医生神化,一旦我们把医生比作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内心的期望值就会降低,进而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03


医生与患者本该和平相处的,可现实生活中依旧有层出不穷的医患矛盾。

医患矛盾,听起来很广泛,这是一个社会难题。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倾听沟通,这种局面必将得到改善。

我相信,一个医患关系和善的社会,必将是一个美好的社会。

毕竟我们的生命健康,都需要医生来保驾护航啊!

你我共勉,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