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叶问,功夫实力到底如何?

小天品历史


叶问一生没有上过擂台,没有和谁较量过,他几乎没有出手过!所以徐哥只能遗留的一些存迹中来窥探一二。

1893年,叶问出生于一个广东佛山的大富之家。

1899年,叶问6岁,师从陈华顺开始学习咏春拳。

1908年,叶问到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

1913年,叶问回佛山继承祖业。

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在九龙的饭店公会传授咏春拳。

1956年,李小龙拜师。

1972年12月1日,一代宗师在香港病逝。

享年79岁。

首先,叶问在香港武术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叶问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将咏春化繁为简,并且对外收徒。后来,通过李小龙的个人名气又将咏春的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300万咏春门徒!叶问对当今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叶问到底能不能打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叶问在佛山时已有名气,为佛山咏春三雄,阮奇山,姚才,叶问。如果不打得,怎么会有名?

但是真实的叶问是一个非常温润的武林人士,从来没有上过擂台,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方式的武术较量。

据可靠人士的考证,叶文只与朋友和自己的门徒有过切磋,但可以肯定的是,叶问有和他已经成名的弟子进行过切磋,并且毫无悬念的获胜。被誉为“讲手王”的黄淳梁就是其中之一,而黄淳梁在自己的传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诚然,现在看来80多年前的拳种太旧了,而且打法被泰拳散打克制(近身贴手vs移动拳击),散打泰拳同时还在更新换代,取长补短,两者在技巧上的先进程度明显不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高远的天空,叶问先生是一代宗师,是我们的巨人。





徐哥看影视


叶问,本名叶继问,出生于1893年佛山一个大家族中,他在家排行老二,所以算得上是富家少爷。由于叶问小时候身体并不健壮,所以他的母亲希望他学习咏春拳来增强体魄。于是叶问便拜在了咏春拳高手陈华顺门下,据说花了十二两黄金。

陈华顺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咏春拳师,对于这位活泼机灵的二少爷叶问又颇为喜欢,所以叶问一开始就得到了陈华顺的倾心教导。但是陈华顺由于身体不佳,没几年就回了老家养老去了,留下叶问跟着师兄吴仲素习武。

后来叶问去香港求学,又在姐姐的帮助下认识了梁璧,梁璧的父亲梁赞是陈华顺的师父,所以梁璧应该算是叶问的师伯。于是有了这层关系,叶问又在梁璧的教导下学了四年的咏春拳。

1938年日军占领佛山,由于叶家不配合日军,所以家境顿时陷入窘迫。而叶问当时没工作,很多时候要靠收的弟子们接济生活。在这时候叶问已算是将咏春拳融会贯通,在佛山和吴仲素、姚才二人并称“咏春三雄”。

直到十年后叶问经澳门到香港,经人介绍开始在深水涉大南街之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职工咏春拳,也就是开拳术班。后来名声大了,不仅平常百姓会来学,就连警察都会赶来学习咏春拳,上到警督下到警员。

当年已是警务督察的陈暖林就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他说学了三个月咏春后就敢自己一个人上楼捉拿毒贩,而当时香港有名的探长邓生也拜叶问为师,之后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花了很多心思在咏春的推广之上。后来“国术总会”成立,邓生就以咏春弟子的身份成为第一届主席。

虽然叶问备受推崇,但为人极为低调,与世无争,他不像其他武师穿精武服,反而喜欢穿深色长衫,不像是武师,反倒像是教书先生。叶问不与人比试武功高低,也不主动与人争斗,所以赢了的武林同仁的尊重和敬仰,在他去世后被同仁一致推崇为一代武林宗师。

如果非要问叶问有多厉害,那可以说一件早在1910年的轶事。当时叶问和表妹等人一起参加佛山的秋色游行,也就是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结果当地军阀的一个排长就要对叶问表妹动手动脚,结果叶问一招就撂倒了这个排长。对方恼羞成怒,就要动枪。叶问反应奇快,一把握住对方的枪管,并用大拇指生生将手枪的枪心压弯,吓得对方溜之大吉。


邯郸醉


历史上,叶问出生于1893年,是富家少爷出身,学武艺拜入陈华顺(找钱华)门下成为最小得弟子。陈华顺身材高大雄阔,学咏春之前就有红拳功夫,实力不凡,据说曾与黄飞鸿切磋占上风!随陈华顺学艺几年后,十六岁就到香港读书,在香港又学了一段时间........

综合来看,在众多师兄弟中,叶问属于小弟,并不出众。非要评价武功实力的话,武功当然是不错的,但应该就是最多与其师兄吴,陈持平。但是叶问与其他同门师兄不同的是,他广收弟子,且弟子中出了个鼎鼎大名的李小龙,李小龙名扬世界,从而使启蒙师父叶问名杨天下。

由于叶问没有公开的实战记录或镜头记录,但从一些零零星星的他人的回忆中,可以推断一二

一,叶问曾打败黄淳梁,后者在此之后,心悦诚服成为了叶问的弟子,黄淳梁喜欢实战切磋,拜在叶问门下之后有了“讲手王”的称号,同时他也是李小龙,实际上的师父--由于是回忆所得,仅代表个人观点

二,在担任警察局刑侦队长之时,有过空手制服歹徒的战绩

三,就问在佛山期间,曾经与一个陕西舞狮金茂山当众切磋,并且获胜,这也是叶问一中樊少皇那个角色金山找的原型,据说赢的很轻松

正应如此,综合来看叶问的功夫在那个时代而言的,应该是不错。其次,叶问对武术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叶问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咏春化繁为简,并对外收徒后来通过李小龙的个人名气,又将咏春的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

据统计,目前世界有300万咏春门徒,叶问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叶问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大师。正因为他的无私,才让咏春拳这个原来小众的拳种变得世界知名,他对中国武术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君菌马克


随着电影《叶问》上映,一代宗师叶问的名字成了热搜,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叶问,本名叶继问,出生于1893年佛山一文化“富二代”家中,因为叶问小时候身体不太好,他的母亲希望他学习咏春拳来增强体魄。于是叶问便拜在了咏春拳高手陈华顺门下学艺。

相传咏春拳是以少林五枚师太的徒弟严咏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围剿并火烧南少林,众僧死伤惨重,“少林五老”中身怀绝技的五枚师太藏匿到四川、云南交界处的大凉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严氏也逃亡在此。严氏有个女儿名叫严咏春长得漂亮,当地恶想霸占她为压寨夫人。五枚师太为援救严咏春,将其带到山里,教授拳术。三年后,严咏春下山,将恶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时名声大噪,后来她的拳法就称之为咏春拳。

据传讲咏春的祖师是一个叫“摊手五”的湖北人。此人原名张五,戏曲和武技都十分了得,尤其精于少林技击。雍正年间逃亡至佛山,设立琼花会馆,把一身武艺都传给红船弟子。

而在佛山开医馆药铺的梁赞开始,咏春拳的历史传承有了明确的记载。而梁赞一生甚少收徒,只传了外号“找钱华”的陈华顺和梁氏次子梁碧。

已年逾七旬的陈华顺对于敏而好学的叶问很是喜欢,于是倾心教导。然而,三年后,陈华顺便老去了,此后,叶问跟着师兄吴仲素习武。

1908年,叶问来到了到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当时的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个子矮小的叶问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结果忍无可忍之下,叶问没有选择再忍,一次,他奋起发击,将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后来,又有外校一些学过拳击格斗的外国学生过来挑战,都被叶问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叶问名声大震。

1913年,20岁的叶问回佛山继承祖业。

一次,叶问和表妹等去观赏“秋色”游行,他当时身着长衫和薄底礼绒鞋,看上去一副软弱可欺的公子样儿。途中,遇到一位当时的军阀排长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这时,叶问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惯用的咏春拳法,对方立马应声倒地。一向欺压百姓的地方军阀,却败在一个斯文书生手下,对方恼羞成怒,就要动枪。叶问反应奇快,一把握住对方的枪管,并用大拇指生生将手枪的枪心压弯,吓得对方溜之大吉。

就这样,将咏春拳融会贯通的叶问,在佛山和吴仲素、姚才二人并称“咏春三雄”。

1938年,日军占领佛山后,叶家和其它百姓一样遭了殃,叶家连生活都成了问题。所以家境顿时陷入窘迫,开始流落外地。

10年后,叶问经澳门到香港,经人介绍开始在深水涉大南街之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职工咏春拳,也就是开拳术班。后来名声大了,不仅平常百姓会来学,就连警察都会赶来学习咏春拳,上到警督下到警员。

由于求学者众多,叶问再三扩大场地。虽然叶问备受推崇,但为人极为低调,不与人比试武功高低,也不主动与人争斗,所以赢了的武林同仁的尊重和敬仰。

1972年12月,79岁的叶问在香港病逝,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叶问去世前后,门下黄淳梁、李小龙、梁挺等十大弟子相继声名远震,继续传承和发扬了咏春拳。

举报/反馈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叶问,生于1893年10月1日,但是这个生年其实是他虚报的,叶问的实际生年为1899年,这个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大家不比跟我抬杠。出生叶家,算得上是当地的大户,家境优沃,叶问7岁时,拜陈华顺为师,叶问称之为华公。收了叶问之后,陈华顺便不再收弟子,叶问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

18岁的叶问来到香港跟表兄们一起读书,提一下,叶问姐姐嫁给了香港的商人。读书期间,叶问兼任学校的武术指导,来赚取生活费。当时,血气方刚的叶问遇到行为不端的欧洲学生闹事时,他便出面以武力主持公道,当身高只有1米63的叶问一次次的打倒那些高大粗壮的欧洲人时,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快感,对自己的武艺十分得意。

就在这时,叶问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师傅,师公梁赞的儿子梁壁。

一次,叶问去药店买药,掌柜的听说他是叶问,便要跟他来切磋一下。叶问见老人年纪大了,不肯和他比,几番推辞,对方执意要比拼,无奈之下,叶问和老人动起了手,一比才发现对方是咏春的高手。后来才得知,原来是叶问的师公梁赞的儿子梁壁。而当年梁赞传授给陈华顺和梁壁的咏春拳是各有所长的,所以,关键来了,叶问的功夫是集合了陈华顺,梁壁两人之所长,是他的的功夫更上一层楼。这便是他能成为咏春宗师的基础。

在电影《叶问》中,叶问曾徒手捏坏过受伤,后来听叶问的长子叶准回忆,叶问确实真的捏坏过手枪,电影中并非编撰。

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私信评论我,谢谢大家支持。





Hai子君


随着《叶问》的系列电影风靡各大影院以来,叶问的形象以及他的传奇经历深入人心,在广大影迷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叶问的名字也逐渐被观众所熟知。

(叶问剧照)

那么,历史上叶问,其功夫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两个真实的故事。

1910年,在佛山举行的“秋色”游行盛会上,叶问携表妹一同参加,途中偶遇一个当地军阀的排长。这个排长垂涎于叶问表妹的美色,几次三番出言无状。叶问为息事宁人,拉着表妹避开了排长的纠缠。

但似乎冤家路窄,在人山人海的游行队伍中,叶问两人又和这位嚣张跋扈的排长相遇了。他似乎觉得叶问两人好欺负,公然命令手下的人将他们围了起来,对叶问表妹动手动脚。

忍无可忍的叶问被迫出手,用咏春拳教训对方,三下五除二就将对方6人打趴在地。恼羞成怒的排长从地上爬起来,掏出手枪顶住了叶问的脑袋。眼看一场流血事件在所难免。

只见叶问突然间出手,以极快的速度抓住了排长的手枪,将大拇指压在了枪膛上。排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竭力想把枪夺回,但手枪仿佛在叶问的手里生了根一样,纹丝不动。

而后,叶问运足力气,生生地将排长的手枪轮芯压弯,使其无法发射出子弹。排长知道遇到了高人,只好灰溜溜地领着一帮鼻青脸肿的手下逃走了。

(叶问剧照)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进入当地政府部门任职,主要担负追捕盗贼劫匪等工作。在佛山沙坊劫案发生后,叶问快速侦破了此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徒手生擒两名持刀劫匪,轰动一时。

后来,叶问升任广州市南区巡逻队长,在带领部下跟踪一伙逃犯时,手下队员想见识叶问的功夫,问他能否徒手抓住逃犯。叶问将手中的武器悉数交给同事后,悄悄靠近逃犯,在对方毫无反应的情况下,就将其抓获归案。

叶问即便到了70岁高龄时,其功力依然雄风犹在。

有一天,叶问外出散步时,遇到了几名持刀劫匪。他们看到叶问身材矮小,瘦削无力,便上前抢劫。只见叶问抬腿迅疾踢出几脚,然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发数拳,将几个劫匪干净利落地撂倒在地。持刀的劫匪,更是被叶问一脚踢出数丈开外。

最能证明叶问武功高强的,自然是他的徒弟李小龙。李小龙在随叶问学成咏春拳后,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即便是他后来独创了截拳道,但其核心招术仍然来源于咏春拳。特别是截拳道快如闪电的出手方式,也是和咏春拳一脉相承的。

(武打巨星李小龙)

那么,叶问取得了如此高的武功成就,他又有着怎样的学武经历呢?

1893年,叶问出生于广州佛山的一个望族之家,家境十分殷实,据说他家的房产加起来能抵上几条街。小时候的叶问接受的都是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父亲希望他勤奋读书,将来能考取功名,继续让叶家扬眉吐气。

但叶问从小对读书就不上心,他最感兴趣的事莫过于舞枪弄棒。因此,在叶问7岁那年,父亲将他送到离家不远的武馆,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

陈华顺的师傅是号称“南海拳王”的梁赞,梁赞是有历史记载的咏春拳传人。一套咏春拳耍得神出鬼没,出拳快速且防守紧密,注重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力量发挥出最好的攻击效果。

梁赞有两个传人,其一是陈华顺,其二是他的儿子梁璧。两人都尽得梁赞真传。叶问作为陈华顺的关门弟子,受到了陈华顺的特别关照,咏春拳基础扎得异常牢实。不过遗憾的是,叶问只跟随了陈华顺短短3年,陈华顺就因病去世了。

(叶问剧照)

1908年,叶问来到香港求学,经常帮助同学抱打不平,对付欺负中国学生的外国人,逐渐有了一些名气。一位同样来自佛山的同学将叶问的事迹讲给了他的世伯听,这位世伯顿时心生疑虑,这些招数似乎出自咏春拳、于是他决定会一会叶问,邀请他到家切磋。

年轻好胜的叶问准时赴约,在双方拉开架势比试的过程中,叶文发现他根本没法靠近这位世伯,甚至他的拳法套路完全被对方猜到,他能在顷刻间就将叶问的招式化于无形。不过,对方好像也并无伤他之意,只是点到为止。

经过这一比试,叶问才知道,这位世伯原来就是师叔梁壁。

梁壁也非常欣赏叶问,又把叶问纳入门下,细心教授咏春拳。就这样,叶问机缘巧合地与师叔梁碧相识,从此开始一边读书,一边跟他学习咏春拳,直到1913年离开香港。

1949年,叶问再次离开佛山来到香港,开始开馆收徒。随着叶问的名头越来越响,他的学徒也越来越多,武馆也越开越多。也就在这段时期,叶问将咏春拳普及开来,为咏春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就在这时候,李小龙找上门来,拜入叶问门下,并最终成为了一代武打巨星。

1972年12月,咏春派一代宗师叶问在香港病逝,享年79岁。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的叶问,功夫确实不错,只是没有影视中那么夸张而已。所谓夸张,主要是指一场激烈的战斗下来,气不喘汗不流,比梁山好汉体力都足,这是有点夸张的。还有就是动作,没有影视中那么漂亮。至于能打几个,一对十不算夸张,对叶问本人来说,十个确实不算多。

一对十,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传奇,太厉害了,难以置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在现代,习武的人少,到底能几对几,更成了秘密。在古代,别说一对十,一对百都是可能的。现代的例子也是有的,在军队里,猛人还是大有人在。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真正执行过任务的特种兵士官来说,在街头上对付十个八个歹徒混混,那实在是太轻松了,不管对方几个人,那都是人肉沙包。

千万不要拿现代搏击来举例,因为那不是实战,在战场上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在战场上,或与歹徒对峙时,是没有规则的,也不是一对一搭配的,很有可能是几个人甚至更多人围攻一个。擂台上的东西,研究的都是一对一,戒备势只是戒备前方,对后方根本没有概念,这到了战场上多危险,战场上四面八方随时都是敌情。天天戴着拳套训练,猛的一次不戴,直接连续击打,手腕都容易受伤。而且真正实战,那是会动器械的,不一定空着手,平时不进行空手夺刀踢刀躲刀用刀的训练,猝然应对,很容易手足无措。当然了,让一个从来不戴拳套的人,突然戴上拳套,他也是会手足无措的。习惯成自然,习惯突然改变,那自然就没了,就迟钝了。不仅如此,戴上拳套后,平衡感也会发生变化。

叶问作为一代老拳师,深得传统武术的精髓,身手肯定在特种兵之上。特种兵虽然厉害,但是在格斗方面,还是没有老拳师专业。特种兵要研究练习一系列的专业,而拳师一辈子就研究格斗,这个是有差别的。而且不是一个人研究,是多少代人在不断地积累。

说叶问到底有没有实战过,这不好说,但切磋的次数是不少的,不然谁服他?不要小看了切磋,老拳师的切磋那是点到为止的。点到为止很难,没有相当的实力是做不到的。李小龙能做到点到为止,所以他在镜头下可以尽情的打,还打不坏人,因为他距离控制的太好了,每次都是看着打上去了,但实际上没打上去,差着几毫米,水平就这么厉害。其他武打演员,在镜头下都不能完全放开,因为很容易失手,很容易重伤对打的人。

李小龙有很多师父,但最后只认这么一个,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认为这一个最有水平。而且李小龙最后的功夫主要就是以咏春拳为主,这又说明他最看重的就是咏春拳。

李小龙在影片里面很厉害,速度惊人,动作漂亮,雷厉风行,非常震撼,但他展示的并不是真正的截拳道。影视是要追求效果的,是要讲求美学的,而在实战中,没人会去讲究美观。正如戚继光所说,“实用不美观,美观不实用”。在现实中,李小龙很少踢高腿,因为没必要。击打高处用手,击打低处用脚,放长击远用中位腿法。高腿,起腿半边空,而且体力消耗大,现实中使用的频率很低。但是在影视里面,就得多用高腿,因为高腿好看。

现实中的振藩武道高低腿都有,只是高腿用的少而已。但是咏春拳是有硬性原则的,高腿一律不许踢。咏春拳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咏春拳重视养生。高腿不论是训练还是使用,都会迅速地耗竭体力,对心脏造成严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对养生很不利。咏春拳师40来岁正值巅峰时期,而散打运动员二十来岁就得退役,这个差别是明显的。咏春拳还不踢鞭腿,因为鞭腿幅度大,消耗大,还伤骨头。

看国家武术队进行套路表演,很漂亮,有速度有劲道。但是能不能打,答案是肯定不怎么能打。因为他们十年如一日,练的就是套路,从来没有进行过战术训练。套路中的招式,该怎么用,什么时候什么情形用,都不知道。所谓动作漂亮,也只是外行看起来漂亮而已,在内行看来,那眼神,那角度都不对,根本没有战斗的状态,而且有些动作破绽太大,毫无防护意识。不过,国家队表演咏春拳,还是颇具可观性,那动作跟别的明显不一样,那速度格外快,格外凌厉,多余的东西很少,往前压着打,攻守兼备,还是有些战斗气氛的。

叶问厉害,不是他本人资质有多厉害,而是咏春拳练好了确实厉害。咏春是一门独特的功夫,风格跟其他武术都不一样,很有独到之处。李小龙之所以要发展截拳道,不是咏春不够厉害,而是咏春以防守反击为主,主动出击的招式少,而李小龙需要主动出击。虽然截拳道的理论也强调后发制人,但实际运用中经常先发制人,李小龙的解释是截住对方的意图,不给对方出手的机会。

咏春是一门文明的功夫,以防守反击为主,没有侵略性。练久了的人,都是瘦子,因为越练越清心寡欲,越练越重视养生。咏春拳师,七十来岁战斗力还是相当可以的,八九十岁还足以教学。咏春在国外是比较火的,但是在国内火不起来,这主要是印象上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以为咏春是女人拳,所以不想去练。其实所谓的女人拳只是一个谎言而已,但是流传已久,就被当成真的了。当初是老拳师不想多收徒,就随口这么一说,结果还真被当真了。

其实咏春拳,不但不是女人拳,而且女人还真不适合练,只适合男人练。男人也不一定能练好,因为对爆发力和速度的要求很高。在练习的前期,还要大量的补充肉食,来改善肌肉筋骨,否则很难达到效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技巧再多,速度跟不上那也是不行的。看马步看不出什么来,千万不要想当然,那个马步只是训练用用而已,练练膝盖的力道,实战是不用的,实战用的是右前锋桩。

咏春,意为赞咏青春,长葆青春。咏春的高峰期在中年以后,到老年还能剧烈运动。要想知道叶问到底实力怎么样,可以自己去学一下,学了之后就知道了。


秦客逸民


李小龙演电影出名了,叶问才出了大名。但是在真实历史上,当时的武林中叶问一点也不出名,在中国武术史上没有他的位置,在民国年间大力提倡国术的时候,叶问根本不是一流拳师,更没有名气,在全国名拳师里根本就没有此人。查查民间年间的全国武术大赛,广东武师几乎没一个成绩好的,一九二七年的国术游艺大会上,广东所有参赛拳师在第一轮预塞中就全部被淘汰,你说叶问厉害不厉害?

是李小龙演的功夫电影在国外出名了叶问才跟着出了名。

近来叶问为什么这么出名?是广东人和准广东人的香港人投资连续拍了宣传叶问的片子,这些片子说实话就是在虚构和吹嘘出一个武功盖世的叶问,绝大多数情节故事都是子虚乌有的,那是影视艺术的夸张,但那些武术外行们就只会看电影中哪个功夫高就信以为真的。

因为电影中,甄子丹扮演的叶问在“太南了”的局面下,拓出了艳阳天,感动观众不愿电影和现实中“叶问”离去。

的确,电影中的叶问带着中国功夫来到了美国,一开始,美国军官不愿意接受中国功夫,后来经历了多次挑战,终于被中国功夫打败之后,最后美国军营也开始把中国功夫纳入了训练课程。

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一种理念,或者已经超越了动作片的范畴,不仅仅是谁打败谁,谁征服谁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一种高度,那就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包容,共存。

叶问离去,功夫在传承,他的儿子在学功夫,李小龙在传授功夫,更多的外国人,包括赫文,比利,都在学功夫。这么看来,功夫在国内和国外的传承,传播,也形成了一种对称。

当然,影视作品把叶问的故事显然进行了加工和处理,那么真实叶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叶问于1893年出生在广东佛山的一个“地主”之家,因为家里非常富有,当时咏春拳传人、外号“找钱华”的陈华顺便租了叶家的祠堂作武馆。近水楼台先得月,叶问6岁那年因为经常看陈华顺教授弟子们咏春拳,他也要学拳。叶问的父亲当然不愿意,因为他年纪太小了。而他的母亲看到叶问从小身体不强壮,学点功夫对强身健体会有帮助,于是主动说服了叶父,让叶问拜陈华顺为师,开始学艺。

叶问展示了良好的天赋,拳艺练得有板有眼,陈华顺也对他很是满意,更是倾囊相授。1908年,15岁的叶问到香港赤柱圣士提反书院求学。当时正值腐败昏暗的清朝末年,中国人备受歧视和凌辱。而在学校里也不例外,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叶问因为个子矮小,当然成了他们欺负的重点对象。

结果,叶问开始选择隐忍,后来忍无可忍时,奋起反击,使出拳术后,将外国学生打得满地找牙。而外校练过拳击和格斗的外国学生听说后,主动前来挑战,结果都被叶问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叶问一战成名,成了校园明星。

叶问20岁时,选择了回佛山继承祖业。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日本入侵中国,期间整个佛山地区的工商业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叶家也由富家变成了穷前,连温饱都是个问题。据悉,就在这时,日本人却主动向名声在外的叶问投来橄榄枝——请他去担任宪兵队的武术教练。

结果出人意料,叶问断然拒绝了,理由很震憾:民族气节重于泰山

抗战胜利后,叶问辗转来到香港,为了生计,他接受了饭店工会理事长梁相投来的橄榄枝,在九龙的饭店公会传授咏春拳。

很快,求学者络绎不绝,于是叶问再三扩大场地,分多家武馆执教,其咏春拳得以开枝散叶,广为流传。

叶问到了晚年时,还在练武教学,此外,还喜欢和弟子饮茶闲谈。

虽说历史上无法从比武中得知叶问的武功真实实力,但从其弟子回忆中可知叶问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当年的香港治安很乱,一日,年逾七旬的叶问外出散步,半路遭劫匪抢劫。结果叶问以快如闪电的咏春拳把他们打的直喊爹娘。

后来,在叶问的推广下,咏春拳除了中国地区以外,还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地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学习咏春拳弟子多达两百多万人。

1972年12月,79岁的一代宗师叶问在香港病逝,一代传奇落幕,但他武术却在其弟子们身上发扬光大下去。

叶问并不是一位格斗竞技选手,也不是拳击选手,他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功夫的传授上。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了中国武术,咏春拳的魅力。

叶问是咏春拳乃至中国武术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师,叶问众弟子当中就有青出于蓝的,其中除了封门弟子梁挺外,还有将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李小龙。

叶问在香港授拳时,于原传统武术言传身教的授业方式上,将原博大精深包含武术套路与心法(诀语)的传授方式,拆改成一个个简单通俗的粤语动作名称(如摊、掌、膀、伏、抌、捶),让咏春拳以最显浅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开宗立派,将原本秘而不传的咏春拳传扬开来;及至其后子弟门人孜孜努力,将咏春传至全世界,成为一系名拳。

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摒弃门户偏见开创大咏春时代,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成为良才、伟大的武术家。


古行生



中国武术中,有个好传人真的蛮重要的,比如叶问,因为徒弟太火了,所以带火了师父。


叶师傅生前大约没有想到自己死后,名声声望能达到霍元甲,黄飞鸿一样的高度吧。


在过去中国武人学艺有成,一个去处是去当兵。


比如创立三皇炮锤的宋迈伦,学成功夫后,去投考神机营,在老七王爷面前,打败多位武术教头,从而被授予五品亮兰顶戴。


还有一个去处是去当保镖,为有钱的人家压运钱财,或者,给达官贵人们看家护院。


比如宋迈伦不当官后,开了清末十大镖局最大的会友镖局,还负责李鸿章家家宅的安全,算是现在的保安公司和快递公司的联合体。


比如著名的大刀王五,也是开镖局,兼给人当保镖,如果不是谭嗣同一心赴死,大约以王五的本事一定也能把他送出外洋去。


另外像孙禄堂,杜心五这些高手也都是当过保镖保护过民国的大人物们的。


反而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电影中功夫高企的高手们,他们生前的战绩都不如电影上精彩。


比如黄飞鸿,给清军当过教练,后来靠着宝芝林医馆维持生计,但是医馆生意不佳,他死时无钱安葬,还是徒弟出钱才让黄师傅入土为安。


在电影《黄飞鸿》系列拍出来之前,黄飞鸿最有名的战绩是帮助鱼贩子马如灿暴打前来勒索的匪徒。


霍元甲的故事倒不是全赖影视剧的推广,霍元甲成名更早。


霍元甲和革命党人农劲荪成立精武武术会,为了推广武术会,霍元甲挑战外国杂技团的大力士,后来那个大力士没有来,霍元甲打了两趟拳,平息了前来看擂台赛的人的不满,精武武术会就此出名。


两个月后霍元甲暴毙,农劲荪开始宣传霍元甲的故事,后来霍元甲的故事被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写进小说《近代奇侠传》中,从而天下闻名。


至于霍元甲的徒弟陈真,那是倪匡为李小龙量身编造的一个人物。



叶问的成名更多是因为李小龙。


我记得最早看过叶问的故事大约是在《武魂》一类的杂志上。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武侠小说,更痴迷各种武术,恰巧门口有个旧书摊,买各种过期杂志,那时候就买了基本武术杂志,有一本讲李小龙的师父叶问的故事。


那个故事就是现在被讲烂了的叶问晚年在香港遛弯抓坏人。


叶问去香港的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治安不好,匪徒夜晚抢劫的很多,叶问就各处巡逻,看到为非作歹的人就三拳两脚将坏人打倒。


叶问早年是个阔少,身体孱弱,拜了咏春高手陈华顺为师,学习武术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所谓穷文富武,早年的叶问不必为生计发愁,自然可以专心武学,基本很扎实。


咏春是少林一脉,是南拳的一种,但是传播程度远不如蔡李佛,洪拳,等拳种。


叶问年轻时,因为身手好,进了佛山警察局工作,后来转到广州担任南区巡逻队上校队长。


在广州期间,发生了叶问捏碎歹徒枪管的事情,这事儿被电影大书特书一番,据说当时是他和同事打赌,徒手夺下歹徒的一把枪,枪管是没捏碎的,能徒手夺枪,这已经很厉害了。


1949年,叶问离开老家,到香港定居,走的很急妻子孩子都没来得及带走。


1950年他的妻子张永成去香港领取了身份证,回到佛山,大约打算收拾东西去和叶问一家团聚,1951年元旦中英忽然宣布封锁边境,夫妻从此永诀。


叶问今天的大热以及咏春的发扬光大,和叶问在香港收的两个徒弟息息相关。


叶问到了香港后,以教拳为生。


1954年叶问收了一位叫李振藩的14岁小孩为徒,李振藩就是后来的李小龙。


因为电影的巨大影响力,李小龙成了影响数代人的一代巨星,更是让功夫这个词红遍全球。


叶问的关门弟子叫梁挺,梁挺把咏春这门功夫带到了世界各地。


咏春的弟子们不太认可梁挺的教学方法,称他为咏春败类,但是不可否认正是由于梁挺的推广,咏春才被更多外国人所认识。



2008年武术首次成为奥运项目,为了庆贺,央视斥巨资拍摄了功夫明星李小龙的传记片《李小龙传奇》。


2008年一部以李小龙师父叶问为主角的电影也宣布开拍,电影名字叫《一代宗师叶问》,但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王家卫而是叶伟信。


没错,就是甄子丹版叶问系列电影的导演。


据说王家卫早在1998年就准备筹拍叶问的故事,2001年注册了《一代宗师》的剧本。


但是以王家卫的速度,这部电影的开机还遥遥无期。


2008年黄百鸣监制叶伟信执导的电影宣布名为《一代宗师:叶问》,被王家卫的公司发言人炮轰:


叶问是个人物,用《叶问传》没问题,但不应用泽东所改的《一代宗师》。其实良性竞争是好,拍同一个题材手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但如果连戏名都一样,这种行为好卑劣!……拍这部电影的老板黄百鸣身为前辈和影协的一分子,容许有这种行为发生,实在是香港电影界的遗憾。


王家卫更是直接说甄子丹的演技不如梁朝伟:


甄子丹是很出色,不过和梁朝伟的演技比是有段距离,这个大家有目共睹。


随后叶伟信的电影正式改名为《叶问》。


2008年10月,《李小龙传奇》在CCTV1播出,获得了空前的关注,收视率最高12.98,平均收视率10.35,其热度之高超过了国民剧《大宅门》。


趁着这股东风,2008年12月16日《叶问1》上映,打出的口号是:


李小龙恩师传奇。


但是这部电影里没有李小龙。


一年后,2009年11月,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举行开机仪式。


当然王家卫依旧是慢工出细活,要到四年后的2013年,《一代宗师》才正式上映,这时候距离甄子丹叶伟信的《叶问2》都过去三年了。


检索了一下,和叶问相关的电影居然也有八部了,其中很多质量上乘,甄子丹演了四部,梁朝伟演了一部,叶问电影的质量已经快赶上黄飞鸿了。


鼎盛时期最有影响的黄飞鸿电影也只不过出了七部,徐克执导了五部,李连杰也不过饰演了五次黄飞鸿而已。


叶问在21世纪初走红,有运气的成分,他是李小龙的师父,但是他的故事人们知之甚少,所以人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喜欢为之买单。


功夫片在上世纪初也走到了一个节点,人们已经看厌了老的功夫传奇大侠黄飞鸿霍元甲等人的故事,再拍也没啥新意,这时候需要有个新人来救功夫片的场,于是叶问来了。



薛白袍


自2008年开拍第一部《叶问》后,让很多人开始认识这位咏春的发扬人。我们都知道,真实的叶问既没有打过擂台,也没有去过美国。

叶问的儿子叶准曾经表示,爸爸一生除武术切磋以外,很少会动武,更从来没有与任何日本人对打过。根据历史真实记载,叶问是很能打的,只不过没有像戏中那样夸张而已。



历史上的叶问本人在香港武术界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一点毋庸置疑,其门下全球永春弟子超过了300万人数,可谓是一个大门派,叶问毕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咏春拳原来秘而不传的授课方式、调整为简单通俗显浅明了普通人都可以看懂学习的教授方式,并开宗立派将其发扬光大,后通过进一步传承将咏春拳推向了全世界,为中华武术在全世界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叶问本是一个儒雅的武林人士,生平没有任何擂台战斗记录也没有战绩,只有与朋友和门子弟子的切磋,据考证曾经击败过自己很出名的几个弟子,其中就有香港讲手王黄淳梁。这也是黄淳梁后来在回忆录中亲口承认过的。



叶问的另一个标签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李小龙的师父。身为国际巨星的师父,那这个人该有多么的厉害呀!所以大家也就明白叶问究竟厉害在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