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知道一定範圍內有沒有病毒細菌?如何防範?

科學成就健康


根據一些清熱解毒中草藥治療有效果,病人明顯有好轉現來判斷,特別是在冬未臨春之季,萬木廕生,細菌病毒開始活躍就得防範這春瘟病。


振興的旅客


中醫從來不以病毒、細菌這樣的微觀視角看待問題,中醫的出發點是生病的人,而不是病本身。

從陰陽平衡的出發點,結合五行學說,強調天人合一。

防範?那就強大自己吧!中醫更看重自身的抵抗力。遇到外邪侵犯,自己的營衛之氣護衛防範,發揮最大作用。

從來都不是藥治的病,而是藥調動平衡臟腑氣血,發揮自身的自愈力。





向艾而生


中醫與西醫看待疾病,是不同的角度。

題主所言的病毒與細菌是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這屬於微觀存在的。

中醫把一切外感邪氣,統稱之為“六淫”,即傷人的“風寒暑溼燥火”,而病毒與細菌就存在於“風寒暑溼燥火”之中,如何防範?

太簡單了。

一,天涼了,加件衣服,天熱了,少穿一件。這叫做,只知寒和暑,不管年月日。

房間過於乾燥了,用加溼器;溼氣大了,用排溼機。

二,增強自己的體質,讓真氣(免疫力強大)從之,病安何來,如此,就不會被細菌病毒感染了。

增強免疫力的手段很多,但飲食、好心情加運動最靠譜了。


盧軼稱心


編輯| 本粹 (圖片來源:百度醫典)
  • 1.首先說中醫還是可以,斷出有沒有病毒細菌的?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每個人身體所發生的變化,是會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你的脈搏,氣色,甚至是你的聲音,人的狀態,說話的語氣,都是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

  • 2.比如我們根據最新的肺炎病毒,那麼感染上這種病毒的人,身體會有什麼症狀呢?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無肺炎表現。

那麼它典型的症狀是:已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

少數患者呢,還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症狀。

所以說我們通過中醫的基礎診斷,你判斷這個人是不是有這些症狀?根據判斷的,再去做進一步的現代化的檢查。

  • 3.全靠中醫診斷,那是不可能得出結論的,要先相信現代化的科技,我要用拍CT,等方法,最準確的方法當然是使用專門的檢測試劑。

  • 4.如果出現心形肺炎的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問診,當然有些患者可能不太願意去醫院,我們現在網上開通了很多在線免費問診的方式,微信啊,支付寶啊,各種瀏覽器裡面都有,一些,到網上跟醫生諮詢一下,如果概率比較大的話,一定要去醫院就診。

5.我們要相信現代科學.


純粹吐槽


中醫雖只有六種病因,風、寒、暑、溼、燥、火六邪或說六淫,有時風多邪並侵併感,但不代表中醫不能感知現代醫學的細菌病毒,比如中醫中的五運六氣,就是專門通過年月日即時間與天氣的現實情況,判斷六淫的強弱程度,從而可以推知可能會發生的病徵,比如去年是火太過之年,末運太陰溼土在泉,溼氣逢火,多雨,容易生溫病,流感、新冠肺炎都屬溫病,就是說為病菌病毒的流行已創造了條件。

五運六氣是中醫的核心,也是精深之處,不可能兩言三語就說完了,我只是初學者根本不窺門徑,不敢多說。

防範手段還是要內外兼顧,一是平時多運動增強免疫力,少做消耗陽氣之事等等等等,正氣在內邪不可幹,這是基礎;二是現代醫學手段也要用起來,口罩洗手多消毒,少去瘟疫瘴氣之地。


八風吹一一老獸


病毒和細菌屬於微觀科學,而中醫是宏觀科學,研究的是陰陽,是人的正氣,甚至是“運氣”。不是說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的正氣足了,一切邪氣(風、寒、暑、溼、燥、熱、病毒、細菌等,都無法侵犯人體。所以防範病毒細菌,主要在於提高人體的正氣,包括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來實現。舉個例子:夏天熱的受不了,你不停的喝水還是會熱,但是如果你站到樹蔭下面,可能不喝水也不覺得熱了。中醫在這裡就相當於樹蔭的作用,而不是一瓶瓶水。


康怡每日健康


中醫看病注重問、切、診許多名中醫一搭脈一看舌頭基本就能鎖定病因關鍵是用藥。病毒、細菌只能憑經驗判斷,中醫有時候也會在吃中藥的時候同時開一點西藥給你一起吃療效會更好。總之屬於病毒細菌類疾病在治療方面沒有西醫好。


zxcvbnm123456789asdf


中醫就是調節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但如果你是小兒、老人、或者天生體質免疫力不是很好的那種,怎麼調都不行,那就對不起了,自生自滅吧。更有意思的是,你的免疫力是否在巔峰狀態,並沒有一個標準,是以你是否生病作為標準的。就是說你不得病就是正常,得病了就是不行。至於細菌和病毒,幾千年來,中醫不知其為何物。


流淚的話劇


中醫如果知道,能有三千多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嗎。鄧鐵濤不是說過"吃中藥不用穿防護服,戴個口罩就上去了"看看今天,就是在輕症的方艙醫院,中醫們有不穿防護服的嗎?三個手指頭能摸到病毒細菌嗎?


用戶8077005654304


首先你不能用西醫來套中醫,西醫講病毒和細菌,而中醫講的致病因素為,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疫癘,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臟腑內傷等,但同樣辨治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