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迷茫,《圣教序》临帖的时候到底该写多大的字?

太平洋的风4


您好!感谢您的信任,您的提问引我思考。

我写圣教序也就两周的时间,之前苏轼手札临的稍微多一点,很少写楷书大字。我书法是自学,觉得临帖就应该去感受原贴的气韵,观察字形架构,琢磨书家行笔的速度快慢迟缓,揣摩下笔的轻重等等。至于该写多大合适,应该没有统一规定,我是凭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尝试性实践,写大20厘米左右),稍小(15厘米),再小(5厘米),有时候也我都去尝试写小楷。每一种大小变化都是有针对性的。控笔,发力,气韵,速度,字体特征。。。。这些,我都是在尝试中获得经验。觉得怎么好玩,怎么有感觉就怎么来。

水平有限,不知道能否对您有帮助?

刊出几张练习,请多指点[祈祷][祈祷][祈祷]





棲心堂


《圣教序》原碑字有多大?

圣教序原碑高3米5。宽1米。一共有1900多字,共有30行,每行80个左右。每个字约2厘米左右。

我临圣教序是放大至5厘米左右。站着悬肘书写。(以下几幅习作由笔者书写)。

为了避免行气不足和章法不足我又临了王铎墨迹《王铎临集字圣教序》,坐着枕腕书写,大约三厘米左右。

创作时写的字十厘米左右,揉进了其它碑帖的元素,站立悬肘书写。

平时练习写5厘米左右的字比较适中,也提高了书写效率,在此基础上再缩小字体和放大字体都可以。

字帖上的小字2厘米左右,那么是小楷,笔画中段运笔快,一掠而过,但放大写成大字十厘米左右的,那么点画会显得单薄,在创作大字时笔画中段要雄浑厚重,让笔墨沉到纸里面去,运笔不能太快。另外字形放大后,空白也随增大,要加粗笔画,减少空白,字才不显空,不显散。这就是直接把小楷放大写大字不佳的原因。

为了把大字写雄强厚重,我们来看看这几位书家是怎么处理的:

王铎是使用涨墨法,有时把相邻笔画并到一块,使线条又粗又重,还有块面感。

傅山极力外拓,追求体量感。

张瑞图大量用折笔,一意横撑。

因为大字要讲气势,要有厚重感,为了适应大幅形式要求,他们作了一定的技法处理。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我的观点跟大家不一样,王羲之集字《圣教序》是非常难得的行书学习范本,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书写技法,特别是在单字的结构与章法处理上,非常值得借鉴,而且适合写各种大小的字。

因此,我建议临写《圣教序》,可以用大、中、小三种毛笔来临,写不同大小的字,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收获。

1、从技能训练上来看

对一位书法家来说,大中小字的书写技能都需要掌握。写中字、小字,更多地强调笔法精到,灵动多姿;写大字则追求气魄宏伟、气象威严。通过《圣教序》一帖,我们用不同大小的字去临,可以写出不同的体验,达到学习大、中、小各种字体的书写能力。

2、从书法创作或实用性书写来看

我们日常书写的时候,也不单纯是写小字,很多时候是写大字,而且写大字的场合更多,比如创作条幅、中堂、对联的时候,基本上都用大字,小字往往只用来落款或书写信札。

如果我们平时一味只写小字,实际上在写大字的时候就需要转换,没有这方面训练,那么就很难驾驭,写不好大字。

3、从临写《圣教序》成名的书家来看

很多成名的书法家都是临原帖大小的字,而中书协最推崇《圣教序》教学实践的张旭光老师,他的临摹与示范讲解、乃至创作,都是用大字,所以有些人坚持说《圣教序》只能临原帖大小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各位读者朋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附图为秦理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局部)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临圣教序的小建议

1、纸和墨:

一定不用生宣,用熟宣或半生不熟的纸,浓墨里少加水或不加水,能拉开笔为好。

2、折出格:

一张毛边纸,横着折格子,最后的格子为1.5厘米左右即可。毛边纸的上下留白多一些好看,类似信笺纸风格。

3、毛笔:

小狼毫、小兼毫为好,可以用几种笔测试,哪个好用用哪个,千万别按住一支笔用。

综述:

工具材料上要科学使用,然后才是技法的问题。

其它以后说。

4、字的大小:

建议按照原帖字的大小临。最好不要放大。因为,小字与大字的方法不是一回事。比如:

我们写一个15厘米的楷书长横,从起到收一定要每个动作到位,这个横才好看。

如果我们写一个0.5毫米至1厘米之间的小楷长横,就不能按大楷那样了,就要简约了。

更重要的是:

写小楷、小行书更多的是靠毛笔自身的特性、弹性自然带出许多线条的,而不是“刻意写出来的”。



老跨斗


大家好,我是清涵书法。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来发表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喜欢书法、接触书法、练习书法。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原因,对于书法来讲这都是件好事。

很多的朋友入门书法都是选择楷书入门,毫无争议这是对的路子,包括我自己也是从欧楷九成宫入门的。当我们练习了几年楷书,有了基础以后很多朋友开始转手练习行书,因为行书是最实用的一种书体。

2.要练习行书,我建议首选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因为那毕竟是书圣王羲之留下来的宝贝。

对于刚刚从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朋友来讲,可能有很多不适应。例如笔法、字法等。那么对于初学圣教序的朋友来讲临摹圣教序,该写多大合适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稍微放大一些字体临摹!!原因如下。

3.首先圣教序有个特点,帖中的字可大可小!原拓上的字体尺寸较小,对于初学者有很大难度。因为如果按照原帖临摹,需要你有过硬的控笔能力。一般初学者朋友写的字都在十公分左右,如果没有过硬的小楷功夫,很难把帖中字的笔画穿插、映带表现出来。所以适当放大一点也是可以的!

4.其次,把圣教序稍微放大一点有利于初学朋友观察笔法和结构。

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曾经在书谱中说过:察之贵精,拟之贵似。也就是说临摹圣教序要仔细观察帖中字的点画形态,以便领悟其运笔方法,务必达到形似。如果在临摹过程中不注意观察范本的运笔之法,那就收获不大。

5.最后一点就是放大一点临摹的话,可以捎带着把大字练习了,毕竟我们还是应用中大字多一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初学圣教序可以适当放大临摹,对于我们初学还是有很大益处的!


清涵书法


先临原大,约2.5cm左右,体会五羲之的笔法,熟了,可以稍放大到5cm左右,此时要换大点的笔。





九成宫单字


不用纠结,以练习者手中字帖的大小为准就行了。

一般纠结临帖时写大写小不外下列两种情况,

其一,初学书法时都会被"练字需大"的教条所影响。

其二,急于进行所谓"创作作品"的欲望所影响。

上述这两点基本上都反映在"初学"阶段。

如果有一天练习者不在纠结这个问题时,大约已经算是较为"成熟"的书法爱好者了。

换言之,真正对书法有所领悟之后,大多数会老老实实地去练小字,小篆、小隶、小楷、小行、小草。书写不仅方便而且节约,尤其便于结字及章法的反复锤练。古人原帖极少大字,古人写多大学习者就写多大,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出技法的本质。总之,以小字做日课,才是一个书家一生的修炼法门。


话题接龙


比原帖大一点就行😁





书道迹


【兰石学书法】观点:临习《圣教序》时字要写多大,需要看自己的个人习惯和临习阶段。

我觉得如果是学习行书时间不长,临习时字最好比原贴大一倍左右,用纸建议用米字格的毛边纸或半熟宣,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自己临习中的出现的诸多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这个阶段需要做到形似即结字准确。临习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写的和原贴一样大小了,这时需要体会的是《圣教序》的笔法和章法。





兰石学书法


我是是4cm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