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探析:如何在靜態或微動中練出力量和速度?

同樣是一個樁,兩個人練,外形上沒什麼不同,時間上也差不多;可是效果上大有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用意、用力的著重點不一樣。

自古就流傳,一個悟性不高的人,啥也不練,幾年就傻站樁,最後成為一代高手,此類故事誤人不淺。

視角不一的讀同一本書,理解層次也自有高低。

譬如平步微曲的渾元抱球樁。

(一)

如果是求力,那麼就得追求腕緊手緊,其餘全松。

這裡我們意在自身,要的是梢緊身松的力。

出於這種目的,站樁的基本姿勢就位後,就要心無旁鷲,致力於十指抓球、腕子撐勁的功夫,你練別的比如一心求松到腳底,梢節力就沒了。

力的松沉直至腳底,是為了生根,練不成拳掌的硬度。

練腳下生根的力,就得鬆手松上身。

這裡面用力用意的著重點是可以移上移下的,看你求什麼。

同樣這個樁,外形沒什麼變化,就因為用意、力的重點上下調整了,意思、目的全變了。

站樁高手的境界是練哪有哪,意力擱到哪,哪就能出勁,可以任意轉換。

緊出力量,松出速度;身上哪塊肌肉想增力,僅僅放鬆是不夠的,必須練緊,極緊還要迅速能松,要松不下來,就是僵。

(二)

求速度,通常是拳技的動態中求,站樁的靜態或微動也能求嗎?

有的人站樁,生怕自己練不對,不時低頭看看,或者經常照鏡子,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這樣是求不出拳技速度的。

練速度,樁還是這個樁,只是意思變了,把意念放出去了。

意念放在前方三米開外的一個點上,略高於視線,意想兩手腕輕輕的跟它牽住。

自身與身外有輕輕的拉力,不能大,意想中的拉力一大,自身就會緊,影響啟動速度。

自己身體蓄有很大的力,似洪水隨時決堤,但實際的身體不能有絲毫的緊。

心裡很靜,全身很鬆,沒有根、梢之緊,只有蓄勢待發。

這時的站樁,求的是含蓄輕靈,與前方目標的輕微牽拉的一緊一鬆。

意識中前方假想敵稍微一動,站樁者本身與外界蓄好的牽拉之緊隨時即松,身上力沛然而出。

如此站樁,頂多表現出來是微動,全身哪緊哪松全不考慮,任其自然。

由上看來,站樁要想站出效果,首先要明確其目的性,不能單看外表的正確與否與單純時間的長短,知道自己松為什麼,緊為什麼,為何而求輕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