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留學」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眾所周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亞洲大部分國家都將教育看的非常重要,有一個國家將精英教育主義踐行到了登峰造極。這個國家便是新加坡。


新加坡雖然地處東南亞,然而卻依然繼承了東北亞儒家文化圈重視教育的習俗,就算是在建國初期的困難時代,新加坡政府也一力扶持教育,每年投入經費高達六千萬新元,而在七十年成為亞洲四小龍崛起以來,更是不惜重金投資教育——在1979年投入的教育經費已經高達13億新元,同時從此還規定必須劃撥公共財政預算的4%作為教育經費支出

「新成留學」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而到了2017年,新加坡教育經費支出更高達129億新元(約合93億美金),佔到了新加坡公共支出的17%,但新加坡全國卻僅有43萬中小學生,八萬大學生和研究生。


在如此高的教育支出之下,新加坡雖然名義上不是免費教育,但其實還勝過免費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具有新加坡公民身份的學生每個月僅僅只需要繳納約0-6新元的學雜費。而反觀非新加坡公民,哪怕是拿到永久居民身份的外國人也數十倍於此,而最高的國際留學生則更需要繳納每月高達606.5-1300新元的學雜費用。

「新成留學」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雖然國小民寡、資源匱乏、種族多元,新加坡卻擁有傲人的經濟成就和創新水平,而其中的奧秘之一便是對人才的培養。一向將“人才”視為國之重寶的新加坡,自1965年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後,從未停止過對教育道路的思考與改革。務實進取的新加坡人,將國家精神深深融入了對教育道路的探索。新加坡的文化是精英文化,是實行精英人才制度的國家,一小撮精英領導國家,要想成為上層建築或服務國家必須要是受良好的教育的精英人才。


No.1 雙語教育

作為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新加坡以其兼容幷包的姿態接納了包括華族、馬來族、印族、歐裔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多元的種族帶來了多元的語言,但也帶來了群體的割裂和溝通的障礙。

直至1959年前,四大語文源流學校(華校、英校、馬來文學校、泰米爾校)仍各自為政。但敏銳的新加坡政府已經明確意識到,語言割裂對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麼。於是以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後大力推動“雙語教育”,一方面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另一方面以“華文”作為文化根基。

「新成留學」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新加坡在雙語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毋庸置疑。英文和華文就像是新加坡的“雙臂”,“英文”這隻臂膀讓新加坡能夠高效地學習世界的先進理念、文化,突破語言的障礙,直入到最領先的領域;而“中文”這隻臂膀讓新加坡保留了華人的傳統文化根基,避免了失去身份認同、成為“香蕉人”的困境。國父李光耀先生曾這樣評價新加坡的雙語教育:“雙語政策兼顧工具語言與文化語言,需要制度性的保障,讓學生經歷長期的學習過程”。


No.2 精英教育與分流改革

新加坡這個小國,從誕生開始彷彿就流淌著“求存、奮發、競爭、務實”的血液。不難理解,一個國小民寡、資源匱乏的國家,永遠帶著一份“自立求存、開拓前瞻”的思考。基於這樣的國情,教育的挑選性功能變得越發重要,必須培養最優秀的人才支持國家的發展,由此“精英教育”應運而生。而對精英人才的挑選從孩子很小就已經開始了。

在小學三年級時,新加坡教育部啟動高才教育計劃(GEP,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通過數學、英文、能力測試等挑選Top 1%的學生,尋找和發掘在智力與能力方面有天賦的孩子,達到培養高精尖人才的目的。

「新成留學」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在小學六年級時,孩子將會面對第二次的全國性分流考試,俗稱“小六會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PSLE對於新加坡的孩子而言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進入中學的層次。根據PSLE成績,最優秀的孩子會進入“中學直通車計劃”(Integrated Programme)。直通車學校是全新加坡最好的學校,學生跨過O水準考試,直接參加高中的A水準考試。其次約60%的學生會進入快捷課程 (Express Courses),快捷課程的學生經過4年中學學習參加O水準會考,另外30%的學生進入普通班(Normal Course),普通班的學生將會進行5年的學習,並且分為普通學術課程(NA)和普通工藝課程(NT)。

按照學生的能力,靈活的調整快慢班,如果快捷班的學生年終考試的成績達不到標準將被降為5年制普通班學生,反之亦然。當然,如果在某些領域有特殊天賦和興趣的學生會進入例如新加坡體育學校、新加坡藝術學校等專科學校學習。如果中國是高考定終身的話,那麼新加坡的小六會考從某種意義上就像中國的“高考”。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小學六年級已經開始準備面對不同的未來,而需要提前為此做的漫長準備,也早已向孩子傳遞了“競爭”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