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北京姑娘的剩女人生,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亦舒曾說過:一個女子,必須先憑雙手爭取生活,才有資格追求快樂、幸福、理想。無論如何要有職業,因而結識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對象,屆時,可以結婚生子,也可以孤獨終老。這叫做選擇,亦是自由。

這話我不能更認同了,但個體的認同不能代表社會主體的接納。我們現在能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優秀的女性,她們美麗、大方、獨立,可以說無可挑剔。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她們沒有結婚、沒有伴侶,於是她們就被歸類為“剩女”,受到家人乃至社會的有色眼鏡。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她們本該受到欣賞和支持,直到我看完以色列紀錄片——《剩女 Leftover Women》,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3位北京姑娘的剩女人生,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就像製作人 Hilla Medalia 說的那樣:“當這些越來越多的,來自中國知識階層的女性成長起來時,她們若想成功,就面臨著更大的壓力——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這些女性的父母以及整個社會都在推動她們接受更高的教育,獨立,獲得成功,結婚組建家庭,彷彿這些就界定了一個女性的全部價值。

這部紀錄片就是為了記錄這種現象。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3 位北京女性:

邱華梅,34 歲,律師。

來自北京農村,是家裡唯一的大學生。由於感情生活並不順利,被目不識丁的父親嚴厲批評,甚至說她是讀書讀傻了。

3位北京姑娘的剩女人生,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徐敏,28歲,電臺脫口秀主持人。

父母是公務員,母親性格強勢,媽媽總對女兒說:“你不老,你還不是剩女。”

蓋奇,36 歲,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她已舉辦了婚禮,並有一個女兒。她告訴電影製作人,她非常擔心自己的婚姻可能會威脅到事業,所以不敢想象自己會擁有一個幸福的結局。事實也是,在影片最後,蓋琪承認她覺得婚姻很無聊。

3個女人,3段不同的人生,本來並沒有交集,卻被一個詞“剩女”聯繫了起來,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想其實這部電影跟當年風靡的《東京女子圖鑑》一樣,叫它“剩女女子圖鑑”一點也不過分,它是一整個社會群像的集中體現。

3位北京姑娘的剩女人生,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整部紀錄片,我對邱華梅,印象不能更太深刻了,她是那麼獨特和普遍,讓人覺得可悲,又心生憐惜,今天咱們就來著重說一說她。

“你不夠好看,年紀又大了。”媒人對華梅說

“不結婚,判刑是吧。”

“不結婚可不就是判刑,不結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

開頭華梅再次因為婚姻問題而跟媽媽吵了起來,面對母親的指責,她只能趴在窗前獨自流淚。

3位北京姑娘的剩女人生,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對女性不結婚的非議就像多年前臭名昭著的裹腳習俗,早該拋棄了。但事實上,說的容易,這種偏見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不僅是自己的事,也是家庭的事甚至社會的事。

其實華梅並不是沒有過男朋友,她曾經問過前男友“你愛我嗎?”前男友說“我不討厭你。”她把男友帶回了家,媽媽說:“如果你和這個男的結婚,我就和你斷絕母子關係。”自然而然的華梅就和男友分了手。

一邊是家庭不斷的壓迫她,讓她結婚,一邊又對她的選擇橫加干涉。就像她說的:“我不屬於這裡。”但在婚姻上,她不得不聽從家人的意見。

華梅是矛盾的,她一邊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不得不聽從父母的意見。“生命是父母給的,欠父母太多”這句話中國人難以逃脫。

3位北京姑娘的剩女人生,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因為父母把大量的錢財和精力投注在我們身上,為了孩子犧牲私人生活,所以孩子們很難不服從父母的意願,中國人的觀念就是父母反對的婚姻是不受祝福的。在影片中,女兒和母親爭吵的一幕讓我看了覺得無比真實又不勝唏噓,女兒哭訴“你總是控制我,從來不聽我說什麼。”

這不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嘛?

“我認為自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華梅繼續說道, “所有這些悲傷只不過都是因為我沒有結婚。

但她能做什麼呢,她告訴電影製作人,我周圍有太多質疑的聲音,她想過一種沒有那些輿論的清淨的生活。

華梅沉寂在酒吧一段時間,她最終還是選擇出國留學,去尋找嶄新的人生。

3位北京姑娘的剩女人生,成為同階層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成為剩女

現在的她在德國,完成了法國的碩士學位,收到了德國的offer,目前在柏林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或許對於她來說,離開中國就是勝利。

看完整部紀錄片,我噤聲了很久,突然王小波的一句話躍在了我的腦海裡:

我活在世上

無非想要明白一些道理

遇見些有趣的事

倘能如我所願

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