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迷迭香Love


從動物的生存法則裡體現出的競爭性,排它性來看本惡,慾望自覺約束肯定比不上制度約束,人治肯定不如法制。


阿拉爾汗498


古老的文明,源於東方。人之初性本善,體現的是品德方面上的文明。由於西方追求的是物質上的文明,因金錢的誘惑,而產生了人類,貪婪的罪惡。


攬山曉月


我認為人性本來就是醜惡的!因為外國人做過實驗,只是我們被現實的一些東西有所束縛而已!如果沒有法律沒有道德的約束,那麼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走入罪惡的深淵


A傾城4


中西方思維,認識的最大區別,西方人的思維具有哲學性。這可以從西方的幾位大哲學家的觀點體現,恩格斯認為,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我比較認同西方人的人性論。大家想想,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人在社會上的一切活動,為什麼還要受各種規矩,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來約束?為什麼還要從小施於道德教育?恰恰是人性本惡,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在社會中的活動,就必須對其進行教育,培養,並用道德,法律,法規加以矯正,約束。否則,人性本惡會越來越惡。

人性本善或本惡?從一個人處於嬰幼兒(尚未接受教育培養階段)最能體現人的本性,本真。人生來就有自私,佔有慾,排他性,不是嗎?你觀察一個嬰幼兒,天生就想要東西,搶東西,多佔多得就樂,少佔少得就哭,鬧,還有與同伴在一起,大的總想欺負小的,等等純真的行為恰恰是人性最原始的表現,所以,人性本惡,才應該去教育,去塑造,對吧?

因此,西方文化還是更有哲理。


天馬行空80476


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就以宗教為先導,以《聖經》為核心,認為人生來有罪即所謂原罪,必須用一生來贖罪,來懺悔,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獲得靈魂的拯救。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從古代開始就以儒家為主體,以《四書五經》為核心,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強調自我修養保持本性。這兩種對人性的不同看法,決定了東方和西方在國家治理方面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自儒家成為主體開始,強調倫理治民,倫理治國,從上到下推廣仁義禮智信,又叫五常,推廣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又叫三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一方面通過官辦高級學校比如太學,培養一批精英成為倫理治國的實踐者,一方面鼓勵地方辦私人書院,加強對百姓的宣傳和引導,從而培育整個社會的倫理氛圍和秩序,為倫理治民和倫理治國打下基礎,所以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很長時間都是以倫理為首要,以法律為輔助來治理國家維護統治的。但西方不同,他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不相信人能自覺為善,而認為人生而有罪,必須加以管理和制裁,為此制定了一系列強制性條款,也就是法律 ,所以西方世界倫理薄弱,而法律健全,我認為正是由於對人性的不同理解,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和西方走出了不同的治國思想和道路,各有利弊,各有所長,應該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實際上倫理和法律的有效結合,才能使國家治理既充滿了人情,又充滿了理性。對於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國家,最好的治理永遠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結合,這才是良性的治理,才是人性的治理。單純的爭論人性是惡還是善,意義不大,關鍵是要認識到人性是複雜的,既有惡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為此應該是倫理法律都要用,才能真正的懲惡揚善,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人類才能更好發展。




現實歷史影視的三農


這兩種觀點造就了~中國以德治國,西方以律治國;先德而後律,方才是文明進步的體現,哪些動不動都說外國人素質高什麼的,其實是他們法律健全,懲罰措施厲害,才造就了他們自律,這些從哪些西方人在中國的種種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是先學怎樣做人再學治國理政,而現在包括中國的偏西方重成績的教育已經到了急待改革的關口了,想一想如果教育出來了一些有文化的流氓,是多麼可怕的。





洞悉時空


人之初性本善,後天的環境教育很關鍵。人其實有兩面性,善惡只在一念間,只是哪一個被點燃。有修養的能控制化解,生死攸關利益面前任性會暴露無遺。真善是無私奉獻,捨己為人有犧牲精神。



奮鬥的一年900


恩格斯曾說: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

人屬於動物界,具有生物性,受慾望和本能的驅使。但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同時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因此,在人的本性中既有善的成分,也有惡的成分。

探討人性,小孩是最好的觀察對象。在未經過教育薰染成為社會人之前,小孩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天性的自然表露。我們可以看小孩子既有純真可愛、善良大方的一面,也有暴戾乖張、自私殘忍的一面。

比如:當看到有人傷心難過的時候,小孩子一般都會安靜下來,表情凝重,面露惻隱之情。

當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絕大多數小孩子都樂意伸出援手。

這些是人性中善的表現。

小孩子對小螞蟻、小蟲子、小蝴蝶等小昆蟲都很好奇,經常捉來玩,但玩厭之後,他們會殘忍地把蝴蝶的翅膀扯掉,把螞蟻、蟲子踩死捏死。

我們也經常會看到,小孩有時候會搶奪別人的東西,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孩。

這些都是人性中的惡。

正因為人性善惡並存,所以才需要教育。

通過教化使人性中善的成分逐漸增多,惡的因素被抑制和克服,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張老師談教育那些事


人性本善還是惡?解決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迴歸現實。

一、人性本惡,所以社會需要法治

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荀子,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提出人性本惡,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個人,李斯、韓非,這兩個人在荀子的思想基礎上發散發揮,並付諸理論與實踐,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韓非則成就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一書,促進了中國法制思想的發展,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人性本善,所以社會需要德治

儒家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性天賦美德觀念,因後天環境影響,導致天賦的掩蓋。所以儒家主張教育感化激發人性本來面貌。

漢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不受重視,人性本善因而沒有起到應有的社會重用,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社會廣為認同,不過歷代統治者多數是把它當作一種奴化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骨子裡還是以法家思想為主,也就是所謂外儒內法。

儘管如此,人性本善的儒家學說對社會還是作出了相當積極的作用,達到了孔子當初用道德完善社會秩序的初衷。

三、善惡同體,德治、法治相得益彰

經過不斷驗證實踐,人們越發認識清楚,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都有其道理,都能夠對社會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德治與法治最終手牽手走在了一起。


謀略殘卷


大家好,我是“滄浪有話說”的住持,原來是“滄浪”,剛改成“前度劉郎今又來”。就這個問題,聊點個人看法,與各位交流。

東方在人之初性的善惡問題上有三個觀點。告子提出人之初無善惡之分,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本惡。西方聖經裡面提出性本惡。我贊成告子的觀點。


01 人的初始就是一張白紙

當人來到世界,所具有的只有本能,就是白紙一張,他所有的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後天形成的,與生長的環境、受的教育、人生的經歷等休慼相關。借用偉人的一句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人腦子裡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鬥爭、階級鬥爭、科學實驗這三種實踐中來。看了偉人這段話,我想就不用再作贅述了!

02 人是在成長中變化的

孔子的學生子路,原來就是一個小混混,經常尋釁滋事,有次還把孔子消了一回。但是,他師從孔子後,最後位列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後在衛國結纓遇難,捨身取義,享受儒家祭祀。

西方的性本惡,源於聖經裡面提出的“原罪”說,是說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後,人類就開始有了罪身。在這點上,荀子的說法和這個類同,意思是,人性的惡是與生俱來的。

但是,我認為,人生下來,只有本能,談不上善惡!正如前文所說,隨著接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人生的經歷等,人是一直變化的。

觀點總結:所謂人之初,認為性本善也好性本惡也好,都是唯心觀點。人之初,沒有善惡觀念。所有的都是後天形成並會變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