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知死,分享熊老的一个诊


闻声知死,分享熊老的一个诊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闻诊包括鼻子闻和耳朵听,有一种呃逆声是临死前的征兆,我们来看一个熊继柏先生的诊病故事。

关于闻诊的一点故事

对谈人:再请您讲一讲中医的诊断学。

熊继柏:好,现在讲中医诊法。中医怎么诊断疾病?它的原理是什么?就是一句话——“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根据脏象功能判断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职,不管哪个系统失职,在外面就会有表象,身体就失常,身体一失常就出现病态,生理失常的病态是由于内在系统出了问题。内在的功能失职,才有外在的症状表现,这叫做“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有正常的生理系统,外面就有正常的生理表现;有正常的生理系统失职,外面才有功能表现的失职。所以我们就可以“司外揣内,以表知里”,这就是中医诊断的原理和依据,即《内经》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医扁鹊,传说他可以隔着墙看人,那是神话,是为了说明他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很到位。所以一个中医的高明之处在于诊断方面十分敏感。这个敏感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要十分熟悉人体生理系统。像我刚说的这个脏象的知识,如果你不是十分熟悉,那么人体外面有什么表现你根本就不知道,而且联系不起来,也就找不出毛病了。

就像汽车开在路上突然熄火了,一般的司机不知道毛病出在哪个地方?而高明的司机就知道哪个螺丝松了,哪个地方出了毛病,他一下子就可以修好。作为中医,就要有这个能力,病人有一点点异常表现,马上就判断是什么问题,这就是从外察内。

中医的诊断是很全面的,我们讲望、闻、问、切,这四个字出自《内经》,在《难经》里面把它归纳为四诊。《内经》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难经》又讲:“望而知之者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切而知之者谓之巧。”

第一个是望诊,包括望人体形态,望人的神情,还包括望面色和望舌色等,温病学家就特别重视望舌。通过望诊,可以了解人体的变化。比如望舌,白苔主表,白腻苔主湿,黄苔主热,黄腻苔主湿热,黑苔而燥主热毒,黑苔而润滑主寒湿,滑苔主痰,舌红无苔或少苔主阴虚,舌上有裂痕属精血亏损舌,边有齿痕为脾气虚弱,这都是中医望诊的知识。

中医的闻诊包括听声音、听呼吸音等。如呼吸是否喘促,是否咳嗽,你一听就知道。比如百日咳是阵咳、顿咳,白喉喘促而兼犬吠声,这是靠耳朵听出来的。气息慢慢悠悠,一动就喘,不动又不喘,这是虚喘。哮喘病听喉咙必有痰响。比如还有乱讲胡话,这是谵语。还有“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指的是言语很低微,很长时间就讲这么一句话,念一下又再念下,断断续续的,总是听不清,实际上是元气虚弱了。

还有一种闻诊就是用鼻子的嗅觉,比如说肝病,以我的经验,肝病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就会出现特殊的肝臭,是一种讲不出的味道。凡是肝病,只要闻到那个肝臭味,就知道病人很危险了。

再比如我在临床听到的一种死呃声,有的病人快要死的时候有三声呃逆。

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在早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期间),正月初二,我因病重在家躺着,外面下大雪。一农民天不亮就跑到我家,我当时起不了床,一身发抖,病得很厉害。那农民说家里有个患急症的儿子,病得很厉害,前天就大便拉血,在医院找了很多医生都没看好,一定要我去看一下。

我听他讲后就起床了,拄了一根棍子,早饭都没吃就出发了。他家离我家大概有十里山路,我走了大概两三个小时才到他家,外面仍在下大雪。那个男孩叫龙成,到现在我还记得他的名字,18岁。我一到他家,见到操场外面有棵柚子树,树下铺着一件农民用来防雨的蓑衣,孩子就在那里躺着。

我说:“龙成,你怎么躺在那里,外面冷啊!”他说:“我坐在这儿凉快。”就这么一句话,这不是反常吗?下雪了,他却说坐那儿凉快,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病人很反常。

于是我让他进屋来,他进来了就坐在火坑旁边。那时农村的火盆是一个土坑,是烧火取暖用的。我就坐那休息,走路已经很累了。我大概休息了十分钟,就听到病人出了一声呃声,这呃声悠长低沉。

对于这种呃声我很敏感,我是怎么分辨得出这种特殊的呃声呢?书上虽然有过记载,但若没有见过,一下子是听不出来的。早在三年前,曾经有一个农村的农民在山上干集体活,突然下大雨,大家躲在一个土房子里,这时候风一刮,土房子就垮了,于是伤了七八个人。等我们去抢救的时候,看到已经死了两个,我听到有一位老人在死之前出了一声呃声,就是书上说的死呃声,于是我就有这个经验了。

这个龙成坐到那儿,我就听到他的一声呃。我心里一惊不对!这呃声不对呀!我随即切脉,切到一个“鱼翔”脉,时有时无,两手都是一样。我担心脉没切准,因为我带病走了十里山路,走得气喘吁吁,满身大汗,饭都没有吃,就喝了一杯茶。于是我说过几分钟再看。就在我准备再看脉时,第二声呃声出来了,我一听,第一感觉告诉我是死呃,我马上就肯定了;再切脉还是“鱼翔”脉,左右手都是“鱼翔”脉。

我于是又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没哪儿不舒服,就脖子不舒服,就讲了这一句话。他是腊月二十九开始大便下血,腊月三十也下血,去医院没治好。但正月初一竟然没有下血了,初二我去的时候他已经没下血了。我问他当时的症状,他只说脖子不舒服,他讲不出其他什么症状,这是失了神的表现,加上又是“鱼翔”脉,又是呃逆声,实际上病人危在顷刻。

我给他开了一个独参汤,开的是一味高丽参。我跟他哥说:“你快去医院拿药,去医院有十里路,这药拿回来,如果来得及吃就马上吃,如果来不及还可以到医院退钱。”那时一支高丽参七八块钱,这对农民来说了不得啊,不像现在。

但在病家送我出门时,病人第三声呃声出来了。我走出他家门大概半里路,这个小孩就死了。可见听声音是很重要的,这就是闻诊。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