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不參加評獎"——訪三百硯齋啟示

我以前研究"徽商和新安畫派"時,知道歙硯上雕刻的繪畫書法皆出自文人之手,但我去歙縣屯溪看現在的歙硯上雕刻皆平庸俚俗、了無興趣。徽州一位詩人徐衛新知道後,對此頗不平,便帶我去看真正的歙硯藝術——屯溪老街的三百硯齋。三百硯齋的廳堂很大,裡面掛滿了國家一大批領導人到此觀看的大照片,還有外國要人來此參觀的照片。原來三百硯齋的硯是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國外元首或什麼重要機構的。但我想,硯是文人用的,而且是中國文人用的,中國的文人說好,才好,外國元首懂嗎?但一看到陳列的硯,果然比市場上常見的硯好得多。這時,三百硯齋的主人周小林知道我到了,十分高興,忙出來迎接,寒暄一陣後,便阻止我在大廳看,帶我到樓上他的秘藏室中看。秘藏室很大,藏滿了各種各樣的歙硯。我看後,大吃一驚,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好的藝術!不但硯石好,全出自老坑(宋坑),而且設計得好、畫得好、寫得好,刻得也好。這一次完全改變了我對歙硯的印象。主人告訴我,樓上的硯才是給文人看得,給你陳傳席看的啊。原來,樓下大廳裡陳列的是商品硯,還有一部分高級禮品硯。很多領導人就是看了這些高級禮品硯才讚不絕口,又是拍照,又是題詞。但真正的藝術品,三百硯齋主人是不輕示於人的,伯牙碎琴,是悲無知音,如遇知音,"不惜歌者苦"啊。


陳傳席:

主人也陶醉這些硯中,談起他不受庸俗藝術干擾,潛心創作,其中三點對人們頗有啟發。

一、為國家創作最好的藝術品。取之於硯,用之於硯。三百硯齋也必須先賺錢,以商品硯賺錢,賺了很多錢,主人不抽菸,不飲酒,不賭,不嫖,,省吃儉用,尋找最好的不計名利的藝術家配合,潛心創作最好的藝術,準備將來成立歙硯博物館,捐獻給國家。一想到捐獻給國家,留給後人,他們就非常認真,而且不輕易示人,怕被人巧取豪奪。

二、純粹的傳統。主人認為中國的傳統藝術自成體系,以文化為底蘊,而且格調之高,外國藝術無法比擬。他們不但不搞中西結合,而且絕不接受西方藝術影響,若稍一借鑑,中國味就不純,格調就不高。果然,三百硯齋的藝術都是純粹的中國味,看慣了受西方藝術影響的中國作品後,再看這些純粹的中國味,十分感人,十分親切。當時我感嘆說,還是純粹的中國味好啊。

三、不參加評獎,任何形式的評獎、展覽都不參加。因為你一參加評獎,就要按評獎者的要求去做,時間長了,自己的想法就沒有了。"評獎者"的檔次高的不多,懂藝術的也不多。我們只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達到最高水平。再說,你一想參加評獎,就有名利之心,而且是小名小利,這對高雅藝術妨礙最大。我們要求大名、千古名,又何在乎你這個名小利呢?主人強調,不參加平最為關鍵。一旦參加評獎,我們的藝術就完了,評獎要求有新意,有時代感,我們追求的恰恰是古意,古到一定程度才高。藝術有稱"高古"的,沒有稱"高新"的。只有科技要高新。潛心於藝術,你想的是參加評獎,還能潛心嗎?

這三條對於今天的藝術家應該有些啟發。

陳傳席:

三百硯齋的硯不參加評獎,但觀者無不稱讚,不脛而傳至全國上下,乃至全世界。所以,國家最高機構也要定製他們的硯作為國禮。但三百硯齋主人不卑不亢,從不拿自己的硯作為禮物去拍馬奉迎。有人說某高官喜歡他的硯,叫他拿一方送去。立即遭到他的拒絕:我不要做官,也不要他贊助,我為的是藝術。上級來定做歙硯可以,按手續付款,定好合同,他們也自會精心創作,絕不會拿出差的作品。但國寶級的歙石,也絕不會在他手中流出國外,他要留給國家,留給子孫後代。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也必是真正的愛國者啊!


陳傳席簡介


陳傳席:

陳傳席,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特殊貢獻專家、現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馬來亞大學客座教授。2014年榮獲“巴黎榮譽市民”徽章。

出版學術著作《六朝畫論研究》(大陸版、臺灣版,共13版)、《中國山水畫史》(15版)、《中國繪畫思想史》、《中國繪畫美學史》(選入20世紀“中國文庫”)、《陳傳席文集》(九卷)、《中國佛教美術全集•雕塑卷•響堂山石窟(上下)》《中國藝術如何影響世界》、《陳洪綬集》(點校本,中華書局)、《悔晚齋臆語》(中華書局)、《畫壇點將錄》(三聯出版社、港臺版)、《陳傳席畫集》等50餘部,並且部分著作被譯為外文在國外出版。並在《文物》、《美術研究》、《美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文章千餘篇。據美術界權威雜誌《美術》統計:陳傳席研究強度居全國第一名。他被很多國內外年輕學者稱為“現代美術史研究之父”。

陳傳席教授史論兼備,旁涉文學詩詞,在書畫創作上重傳統,格調高古,富書卷氣,自成一家。謝稚柳曾說:“陳傳席的畫是當代文人畫一個頂。”蘇聯畫報曾作專門報道,蘇聯最富盛名的漢學家、中國美術史研究家查瓦茨卡婭曾撰文稱:“中國現代的繪畫有三大派,現代派爬得太高,新文人畫派靠得太近,唯陳傳席畫派立得最遠。陳傳席的畫寧靜含蓄而有詩意,格調高古,超邁絕俗,是當代最高的文人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