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死,為何起義烽火不起,秦始皇一亡,天下大亂?

作者燭鳴


熟讀秦朝歷史我們不難從中看到一個問現象,秦始皇在世之時基本上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是在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即位才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致使天下大亂。這樣一個現象讓我們很費解,秦始皇不死,為何起義烽火不起,秦始皇一亡,天下大亂?

首先我們要知道秦始皇具有一定的雄才大略並且很有威望,一統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策。其實對於當時百姓而言,在誰統治之下都相差無幾,秦始皇修築長城重勞役,當時百姓在六國統治之下未必有秦朝時期幸福。畢竟秦朝之前還是屬於奴隸時期,不但如此,秦國採用依法治國,刑可上大夫,對於百姓來說心裡有了莫大的安慰,軍功制同樣讓底層百姓看到了希望,可以說當時百姓根本沒有理由去反對秦始皇的統治。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對待六國貴族並沒有趕盡殺絕,只是剝奪了他們貴族之名,這是始皇帝的自信。雖然沒有對六國貴族斬盡殺絕,但秦始皇之舉也直接損害了六國貴族之後的利益,致使他們一直尋找機會妄圖擾亂天下局勢而復國。

秦始皇為了防止秦朝再次陷入戰亂之中,採用收繳民間兵器,當時百姓很是費解,這樣做讓百姓失去了自保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眾從中也不難感到收繳天下的之兵的好處,嚴厲的刑罰震懾不法之人,不法之人沒有了致命的兵器,百姓不在生活在恐懼之中。

通過以上我們完全可以看出,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那怕把大量兵力抵禦匈奴,徵百越也不會爆發農民起義,六國貴族只能看著強大的帝國望而興嘆。

後來秦始皇東遊病逝,趙高李斯矯詔害死扶蘇,秦二世即位,可這秦二世完全就是一個傀儡皇帝,同樣也是一個毫無作為的皇帝。此時的秦朝大權都在趙高之手,趙高不僅害死李斯,還大興土木,致使民不聊生。

六國貴族等待已久的時機已經到來,可是畏懼秦朝的強大不敢輕舉妄動,直到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才是秦朝進入起義四起的局面。

所謂師出有名,替天行道也要有道義之所在,陳勝吳廣打著扶蘇之名而起義,此時的秦王朝已被六國貴族抓到口實,起義四起也是必然。開始陳勝吳廣根本不足為懼,他們又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大楚興等口號,致使一些想在戰亂之中得利的人加入起義陣營,讓六國貴族之後紛紛響應。

瞭解秦朝歷史我們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秦始皇在世之時所有政策對於民眾而言未必是壞事,只是後來的秦二世和趙高才使起義四起。

歷史的結果也告訴我們,秦朝到漢朝建立,多年的戰亂致使天下十室九空,足見當年的戰亂是多麼可怕,漢朝後來繼承了很多秦朝制度,顯然也可以說秦朝制度也是利國利民的好制度,奈何秦朝亡於六國貴族這些隱患之中。


豫北老崔


秦始皇死亡後,秦二世喪失了對秦國的控制力,尤其是軍事力量的控制,同時百姓們失去對秦朝統治的信心,於是天下開始大亂。

政府機構、軍事集團的失控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秦帝國有兩大軍事集團,分別是北方長城集團,由蒙恬率領抵禦匈奴,人數維持在30萬左右,南方是由趙佗率領的50萬秦軍,負責開拓南疆。

在各地起義時,如果秦二世能迅速調動這兩大集團出動,那麼剿滅他們易如反掌。

可惜由於秦二世被趙高矇蔽,政府機構完全被趙高操控,秦二世不知道事態發展的嚴重性,讓各路起義軍發展壯大。

後期才開始組成刑徒軍剿滅起義軍,取得了一連串勝利。

後來才把北方長城集團一部分調動南下剿滅各路起義軍。這時候秦國在趙高的控制下,使前線的統帥章邯軍心不穩,沒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最後率領了20萬秦軍投降了項羽。

而南方的50萬趙佗集團,則是截斷北方的一切道路和信息渠道自立為帝,坐視秦朝被消滅。

如果秦始皇在世,趙佗斷不敢坐視不理。

百姓對秦朝失去信心

秦始皇統治時期,雖然大興土木,律法森嚴,使得民不聊生。

百姓們把希望寄託於公子扶蘇身上,扶蘇為人溫和,想要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想不到扶蘇自殺了,百姓們最後的希望失去了。

結果秦二世上臺後仍然繼續實行暴政,讓六國的老百姓忍無可忍,最終反叛。

一方面秦二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的對政府和軍隊的控制力,另一方面秦國的暴政讓百姓們忍無可忍,公子扶蘇的自殺讓百姓失去了希望,最終爆發起義,天下大亂。


公子北海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制王朝,但建立短短十五年就迅速崩潰,這主要是因為秦始皇在位時期實行的是典型的強人政治。整個國家的穩定實際上是依靠個人的強權手腕而實現的,天下攝於皇帝的威權,是處於敢怒不敢言的狀態。所以,當始皇帝去世天下很快就陷入了混亂之中。

趙高、李斯就是典型的例子,始皇帝一死就敢密謀更改遺詔廢長立幼,如果始皇帝尚在,他們是萬萬不敢的。在歷史上,也有許多的強權政治人物,當他們離世或者失去權力,國家很快就會陷入到混亂與分裂之中。中國的慈禧太后,歐洲的查理大帝等等,皆是如此。

秦始皇實行的鐵腕手段主要在於幾個方面:第一,七國是在秦始皇的手中統一的,所以天下百姓提到秦始皇自然會聯想起統一戰爭中的殘酷。鐵血的記憶是很難磨滅的,六國在統一戰爭中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無論是水淹大梁還是王翦伐楚,黎民百姓的損傷都是最大的。所以,始皇帝就自然帶有了“殘忍征服者”的光環,再加上秦朝法律嚴酷,百姓在這樣的統治下被壓制的非常嚴重。所以,根本就不敢也沒有力量反抗。可是秦始皇死後,秦國上層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洗,無論是胡亥、李斯還是趙高,他們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和威望威懾天下。秦國一直以來依賴的威權在他們手中出現了鬆動,自然就留給了六國舊貴族機會。

第二,國家的軍事優勢逐漸喪失。秦國的軍隊一直是以軍功爵位來聚斂軍心,可是趙高針對軍隊上層的清洗也包括軍隊將領,蒙恬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這樣的背景下,軍心自然會動搖。而且,秦朝最後能征善戰的將領是章邯,但章邯卻是文官少府出身。少府在當時是管理皇室財政和皇家內部開支的官職,可見當時的秦朝已經是人才埋沒,本末倒置。在章邯的率領下,秦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不過遇上項羽,章邯也是迴天乏力。

綜上可知,始皇帝雖然是氣吞天下,席捲八方。可是他生前卻並沒有留下足夠的政治遺產,國家內部的總體實力已經在修長城、攻匈奴、阿房宮、驪山陵、巡行天下的過程中消耗殆盡。到了他的統治後期,他甚至只能依靠巡遊天下來向百姓施加威權以維護秦朝的統治。但很可惜的是,在他死後,胡亥趙高等人就把他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徹底毀滅,秦王朝最後只能是二世而亡。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秦始皇不死,天下起義的烽火也會起來的,但範圍會很小,對秦朝構不成什麼威脅。秦始皇對於統一後的國家人民而言是神一般的存在,六國那麼多成建制的國家諸侯國部隊都被秦始皇消滅了,何況小打小鬧的起義,無疑是送死。再者,和秦朝最終決戰的起義部隊並不一定趕上之前諸侯國的部隊作戰能力強。(謀聖張良像,秦始皇時期也只能是刺殺這一招而已了)

秦始皇末年,很多人都是做著投機的動作,暗中聯絡極個別人進行所謂的政治操作,譬如“始皇帝死而地分”“亡秦這胡也”這類的民間流言傳播。大名鼎鼎的謀士張良也是偷偷請了一個使用大鐵椎的人在博浪沙暗中刺殺秦始皇而已,這時的農民不會願意追隨這些六國的遺老遺少起義,起義就是送死。(秦始皇劇照)

秦始皇死後,為何天下大亂?

秦二世胡亥即位後,如果妥善處置朝政,即便是有農民起義也會被消滅,不會導致秦朝的迅速滅亡。《孟子.公孫丑上》中有一段名言,可以說明胡亥的問題:

天 作 孽 , 猶 可 違 。 自 作 孽 , 不 可 活 。

弱智的胡亥在趙高的攛掇下,消滅了秦朝的三大柱石,是自取滅亡:

一、扶蘇和蒙氏集團的毀滅

扶蘇是李斯的女婿,支持扶蘇的軍事集團是駐守長城沿線的蒙氏軍事集團,這是秦朝的主力軍隊之一。胡亥在即位之初就逼死了扶蘇,然後又毒殺了蒙氏軍事集團的核心人物蒙恬。(扶蘇、蒙恬劇照)

扶蘇、蒙恬去世,整個集團失去主心骨,手下的其他成員成為趙高和胡亥的打擊對象,很快扶蘇和蒙氏集團消失在秦朝的政治隊伍中,秦朝立國的基石少了一塊。

二、秦始皇的兒子、女兒的外戚集團滅亡。

胡亥即位之後,聽從趙高的建議,將秦始皇的其他兒子、公主們進行無情打擊。根據《秦始皇本紀》記載,胡亥除毒殺扶蘇之外,還殺死了其他九位秦始皇的的兒子。

誅殺秦始皇的子女們不是簡單的小事情,秦始皇安排自己子女的婚姻是有政治意圖的,很多親家都是秦朝的大臣、將領,胡亥可不是隻殺秦始皇的子女那麼簡單,這些子女核心的政治人物也無疑會受到無情打擊,打擊面太廣了。

秦始皇的子女及其姻親是秦朝的另外一塊基石,胡亥自己毀的太快了。

三、李斯集團的滅亡。

趙高和胡亥最後搬掉的秦朝基石是李斯集團。李斯在趙高的誣陷下,連秦二世都見不到,被腰斬於市。隨著李斯的敗亡,和李斯關係密切的大臣自然也被趙高清洗乾淨了。秦朝的基石又少了一塊。(李斯被腰斬劇照)

如此以來,秦二世胡亥成了孤家寡人一個,秦朝只剩下臣服於趙高的趙高集團,手下的大將只有後起之秀章邯、王翦的後人王離、李斯的兒子李由等為數不多的戰將,威震天下的秦朝大軍已經土崩瓦解。(秦朝最後的名將,章邯形象圖)

即便這樣,秦朝還是撲滅了陳勝、吳廣起義,氣息奄奄的秦朝軍隊又迎來了六國貴族趁機拉起來的聯軍,不滅亡才是怪事。


穿越再現彼岸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天下並不是一片祥和,所有的國民都安分守己,來自政治、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隔閡,導致小型衝突不可避免,只是他的死,使得小規模的反抗演變成了大規模的起義。原因如下:

1、統一六國後政治基礎並不穩固

秦始皇在完成大一統後,車同軌、書同文,焚書坑儒,統一度量衡,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想要達到對六國貴族和人民的全面控制。


那時,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六國人民對一統後國家認可度不高,思想也極其不一致,對面統治者的嚴刑峻法,六國貴族和人民只好低頭,但骨子裡並沒有接受秦的統治方式和施政綱領,這就種下了抵制甚至反抗的隱患。


2、繁重的賦稅和徭役


秦始皇在匈奴的襲擾下,決心修建長城以絕後患,面向全國徵集工人和款項,這樣無形中加大了原來六國人民的生存負擔,不但要繳納賦稅,還要出人力修築長城,服兵役,如果沒有全完服從,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在這種高壓態勢下,人民在活不下去,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就會鋌而走險。剛剛統一的國家看似高大上,政權穩固,實則暗藏巨大的政治風險。然而驕傲的秦始皇根本不把湧動的暗流放在眼裡:他有強大的國家機器,有無往不勝的秦軍。可他沒想到民眾的積怨沸騰到頂點時,這一切都將灰飛煙滅。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的起義口號直擊服徭役者的心靈,把對統治者的不滿變為對政權利益的嚮往,全國性的反抗瞬間引爆,這一口號對後世的影響巨大。沿著這個思路,劉邦、項羽、張良、韓信等等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人物悉數登場,從反抗秦的苛政,上升到推翻秦朝,建立新的政權。

受到壓迫的人紛紛響應,甚至待遇不錯的秦軍也倒戈相向,秦的民眾基礎坍塌,政權也就瞬間坍塌,僅傳二世而亡。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偉大不容置疑,但剛剛大一統的國家有著諸多不穩定因素,需要時間去磨合,更需要出臺撫慰六國貴族和人民的政策,一味的狂徵暴斂只會喪失對局勢的控制,最終自食惡果。


窗外木橋


趣談答案:這件事情跟秦始皇死或者活沒有任何關係,有關聯的只有兩個人,第一個人是胡亥,第二個人是趙高。

秦始皇的威望

大家發現秦始皇活著的時候,甭管是陳勝吳廣也好,也甭管是劉邦、項羽也好,連個屁都不敢放,只能戰戰兢兢的躲在一邊。

當然項羽站了起來,並且指著秦始皇說了幾句壞話,可是也僅僅是說了幾句壞話而已,而且在說完這幾句話之後,隨著把被身邊的人給按了下去,防止他出頭,免得有性命之災。

我們可以從這一個小細節當中不難看出:秦始皇的威望是非常高的,而秦始皇在秦國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換句話來說,只要秦始皇活著一天,其他的亂軍、其他的起義軍就不敢有任何造次。

君死臣滅

我們會發現秦始皇的死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更加可怕的是伴隨著秦始皇的死,還有若干位大將軍的死。

據傳說秦始皇在臨終之前,就已經預感到自己的身體不適了,然後趕緊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夠回來繼承天下。

但是這一封信被趙高發現了,而且趙高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時機,便直接把這封信給改了,改成讓公子扶蘇自盡而亡。

與此同時,趙高通過用諸多的鹹魚,通過用諸多的具有腐化味道的食物擺在秦始皇的身邊,來偽造秦始皇仍然活著的現實。

做完這一切之後,趙高心裡面依然不敢打保票,依然不敢保證胡亥一定能夠成為下一任王,於是他又做了很多缺德的事情,這些缺德的事情當中包括但不侷限於傷害絕大多數對自己有影響、對自己有危險的將軍。

就這麼來回一折騰之後,秦朝能夠行軍打仗的沒有幾個人了,而這些人要麼畏首畏尾退縮不前,要麼就直接附庸於趙高,成為了趙高的手下。

所以說:秦始皇死去的時候,伴隨著一大批的能臣去世以及後來的李斯被五馬分屍和許多有名氣的大將軍被趙國殺害,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空架子。

牆倒眾人推

因為胡亥的年紀比較輕,再加上太過於信任趙高了,所以胡亥在執政的時候啥事也不管,把整個天下都交給了趙高。

正是胡亥的這種思想,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而胡亥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混亂,總認為他們都是小打小鬧,早晚都會歇歇的。

沒有想到,最終歇歇的卻是自己。


簡單來講的話,那就是秦始皇死亡,天下發生了大動盪,絕大多數能臣都已經去世,趙高和胡亥掌權,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我們之所以說秦始皇不死,不敢起義,是因為秦始皇這個人非常有謀略。秦始皇帶兵打仗的能力非常強,而且對於局勢的預判也很出色。

1、千古一帝,有謀略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我們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是具有非常出色的才能,就是很大的勇氣。秦始皇之所以能被稱作千古一帝是有道理的,可以說,秦國在秦始皇的帶領下,國力是非常的強盛的。而且秦始皇這個人統兵的能力也很強,我們都知道秦皇掃六合這個故事。

秦始皇帶領著秦國能夠在戰國脫穎而出,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皇帝並不是一個庸碌無為之輩。而且春秋戰國幾百年都沒有一個能夠統一天下的人,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就足以說明他的治國能力和統兵才能。

2、不信小人

秦始皇這個人是非常穩重和霸氣的,所以他辨別是非的能力就非常的強。他不會像秦二世那樣容易輕信小人。所以說如果秦始皇在的話,像趙高這樣的人就沒有辦法獲得國家的權力。這樣他們也就沒有辦法生事端。沒有趙高這樣的人,破壞這個王朝的話,秦朝是不會這麼快滅亡的。

綜上所述,之所以說秦始皇在,劉邦和項羽不敢起義,主要是因為秦始皇這個人有謀略,不昏庸。


夢想啟航2019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生死都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建立封建王朝是他,開啟農民起義,群雄逐鹿同樣與他有關。

我們先淺談秦朝,只有先了解秦朝建立的基礎,以及面臨的歷史考驗,才能從宏觀的角度看待秦朝的興亡。人類的發展史或者人類文明的發展,都追尋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規律。毫無疑問秦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的開端。作為一個歷史的跨越,新的歷史時期,從道德綱常,政治制度,文化,經濟,軍事等等,都需要重新的兼併重組。作為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作為一個社會的初期嘗試階段,無論如何都會帶著它天生的不足,或者這樣那樣的缺陷,註定不會長久。

秦朝通過經年用兵完成了領土的統一,統一了度量衡,更是通過焚書坑儒,抑制他家學說,推行法家學說,“依法治國”。政治上秦朝完成了中央集權的上層建築,軍事上中華大地其他列國皆被消滅,唯有大秦帝國,以以及推行法家學說,這樣封建王朝的三大支柱基本形成。隨著戰國統一戰爭的硝煙散盡,大秦帝國形成了強力的統治集團,更是形成了秦始皇前所未有的威嚴和不可挑戰的家國天下。

然後,看似奄奄一息的六國貴族,仍舊影響著各自屬地的人民,怯於強大秦朝的軍力隱藏於市井,那些曾經的六國貴族後裔,無不對大秦恨之入骨,曾經的逐鹿中原,各自為政的思想在他們腦海裡依舊根深蒂固。推行法家學說的大秦,嚴酷的刑罰,不容其他的政治,更是讓其他利益群體無生存可能,焚書坑儒殺盡天下儒生,更是激起萬千民憤,長年累月修築邊關長城,勾畫秦馳道,對匈奴用兵等沉重的徭役都深切的壓在人民身上,窮苦百姓生活在生與死的邊緣。秦始皇時期看似太平盛世,其實已經暗藏危機。

秦始皇強大的威嚴,帝國龐大的軍事集團,上層精英集團的彙集,維持了國家太平的艱難平衡。而帝國另一面,六國貴族後裔在角落窺視帝國的漏洞,帝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通過法家學說的治理下,帝國更像是一支戰爭機器,在沒有戰爭時,內耗的一面暴露無遺。

看似因為秦始皇的駕崩,帝國天平失衡,天下大亂,實則亂像已有,只是表象的太平掩蓋了帝國危機。秦始皇的駕崩只不過是開啟亂世的導火索,二世的用人不當,奸邪亂政,六國貴族趁機崛起,都加速了帝國的崩潰。

可謂天下苦秦久矣,群雄並起,歷史車輪滾滾,秦帝國必然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商山長河


公元前23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去世,在他去世不到一年反秦的烽火席捲全國。於是乎關於秦始皇的死與反秦起義爆發是否有直接聯繫的討論甚多。顯然我們無法否認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能認為秦始皇的死是反秦起義爆發的充要條件。

由於史料的缺失,我們往往傾向於認為秦始皇在世時人們都不敢反叛,他死後人們才揭竿而起。然則事實上秦始皇在世時反秦鬥爭就一直在醞釀著,從湖南省裡耶出土的秦代竹簡中我們發現秦始皇統一的天下並不安定,各地反秦到鬥爭時有發生,就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當年,南郡千陵縣就爆發了越人反叛秦國的鬥爭,相比於秦末時此時的規模不是很大。

秦始皇在世時初期廣大人民對秦王朝的統治抱有期望,希望結束戰亂的秦帝國能讓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則是此時的暴戾統治尚在人民的承受限度內,即便人們的憤怒已經十分強烈了,但鑑於始皇統一六國強大的威勢也還是有所忌憚,因而反秦起義即便有所發生也沒有形成燎原之勢。

秦始皇死後沒多久天下反秦起義就大規模爆發,實在是因為即位的秦二世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人們對秦帝國的統治不再抱有幻想,秦始皇以來長期積蓄的憤怒達到了承受的上限。


博史鑑行


秦始皇在位時,天下並不太平。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天下東巡時,在博浪沙遭張良招幕的力士用鐵椎襲擊,砸中副車;二年後又在咸陽私下外出時,遭到四名不明身份的刺客襲擊,幸虧身邊的武士身手不凡,殺死了刺客。

可見,就是在秦國的老巢,天子腳下的咸陽,也不太平,更別提哪些被他武力平定的六國之地。

從秦末起義中,哪些風雲人物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們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並不安分守己,而是伺機而動。如張良在刺秦失敗後隱於下邳,項梁、項羽在犯了法後逃匿吳中,張耳、陳餘藏在陳縣,彭越、英布則亡命天涯。

就連滅秦的二號人物,當時還與上述人物名氣相差很大的劉邦,都在秦始皇將死之際,躲在芒山與碭山,以避“東南方向有天子氣”的禍事。

由此可見,秦朝此時危機四伏,正處在一個爆炸的臨界點上,只需點一把火,添一把柴就能引爆全國。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仁政不施,不顧戰國至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長達二百多年的戰火不止給天下帶來的巨大創傷,仍然是窮兵黷武,大興土木。

北攻匈奴,南征百越;遍修宮殿,大修皇陵;築長城、建馳道,永無休止。

椐測算,當時秦國統一天下後,全國人口在一千八百萬左右,除去八十萬左右的秦軍,負各種徭役的百姓近二百萬,這還不算哪些不事生產的大小官吏以及受秦各種酷法致殘的殘疾人,可見當時百姓的負擔之重,難怪人們都說“天下苦秦久矣。”

公元前211年,天降隕石在東郡。有人在隕石上刻下“始皇帝死天下分”,秦始皇派人去查,沒有結果,便將住在附近的百姓全部殺死。

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驪山皇陵修建到了衝刺階段,日夜不停;喪心病狂的秦二世在此情況下,為了追求享樂,又開始重修停工已久的阿房宮,天下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秦二世還遺傳了贏政的疑心病,而且更加變態。當他聽到各地起義紛起時,便怪罪於臣屬。

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面對各地狼煙四起,勸秦二世暫停阿房宮修建,減去戍邊和各種徭役,全力鎮壓各地起義。他竟然以他們不能盡忠盡力為藉口,將他們下獄治死。

各地的郡守、郡丞、縣令在作戰中稍有失利,輕則褫官,重則殺頭。仍至各地地方官為了保命,也紛紛加入到反秦的隊伍裡。

最終秦貌似強大的秦帝國,在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僅僅二年多的時間便土崩瓦解,這都是贏政父子不施仁政,不懂天下治理所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