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光述历史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

要知道这个范增是项梁发现的一个人才,当时项梁起义的时候,很多英豪都追随了项梁。这其中就包括张良和刘邦。

在众多人才当中,范增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他为项梁出了一个好的谋略。

这个谋略就是起义可以,但是,不要自己称王。因为那时候谁称王,秦国就会派重兵来对付谁。

就像陈胜,他最后还不是被秦国给灭了。

也就是说称王的话,太容易出风头了,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但是,项梁不称王,可以找一个傀儡。这个傀儡最好是原来楚王的后代。因为楚国还是比较仇恨秦国的。

让赵楚王的后代来当王,至少有三个好处:

1、可以随意操控他,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2、可以让他顶雷,关键的时候卸磨杀驴。

3、可以利用楚王的影响力壮大自己的队伍,比较有号召力。

范增提出这个策略来之后,大家都觉得这样比较稳妥。然后,他们就这样开始和大秦杠上了,后来证明范增的这个策略确实不错。

这就是范增的谋略,可以说他的谋略是在张良之上的。只不过他辅佐的人是项羽,项羽的失败,导致了他沉寂。

项羽为何会失败,就是因为项羽没有听范增的。

本来早在灭秦之后,范增就看出来刘邦的野心了,而且范增还告诉项羽,以后给你争夺天下的人就是刘邦。

可是,项羽从来都没有看起过刘邦,他不认为是这样而已。

范增的厉害之处,就是他可以通过观察刘邦的做法,来猜测他的政治意图。

刘邦到了关中之后,秋毫无所犯,财宝无所取。

范增觉得刘邦是个有大志向的人,眼前的这些东西根本就不能满足他。所以,他才说刘邦是项羽最厉害的一个劲敌的。

范增一直要求项羽杀了刘邦。

我们熟知的鸿门宴前后,项羽本有三次机会把刘邦干掉。但是,最后项羽或者因为这种原因,或者因为那种原因,都没有做成。

在这种情况下,范增失望透顶,他对项氏族人说,以后灭你们项家的人,就是这个叫刘邦的,你们就好自为之了。

可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项羽还是放过了刘邦,把刘邦封为了汉王。

刘邦当汉王的时候,得到韩信后,开始给项羽争霸天下了,但是,这个时候范增还是没有放弃项羽,继续辅佐他。

而且在范增的辅佐下,刘邦被打的丢盔弃甲,好几次都是死里逃生,但是,刘邦就如同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最终还是刘邦笑到了最后,因为刘邦的谋士陈平离间了范增和项羽的君臣关系。

范增一看项羽连自己都猜疑,枉费自己对他的忠心了。范增彻底的心寒了,失望了,他就离开了项羽。

可是,还没走到自己的家,范增就死在了路上。

范增死了,项羽彻底的没有了目标,不知道怎么办了,最后他连连吃败仗,被韩信和刘邦的军队给包围,打败,然后自刎乌江。


汉史趣闻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刘邦想要一统天下很难

以西汉三杰的谋略家张良为例,张良在战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战术上有较好的表现。这就是张良为什么无法复立韩国只能投靠刘邦的原因。在战略大局上,刘邦比张良还好。

范增的谋略

有明确记录的谋略:

1、劝项梁立楚之后。在陈胜被击败时,项梁尚未决定是否自立时,范增以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劝项梁立楚怀王孙子为楚怀王,收拢天下人心。

可以说,楚国之所以在秦末势力最大,就在于范增立楚之后策略,收拢天下人的同情之心: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给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

2、拒绝刘邦求和。在彭城之战后,面对刘邦以荥阳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项羽拒绝并围攻荥阳必杀刘邦。理由是:汉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后悔。

3、关于鸿门宴范增力杀刘邦的说法,更多是西汉建立后赞颂西汉的故事。实际上,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一起入关,如果要杀刘邦,也是项羽和各路诸侯一起商议的结果——毕竟刘邦派兵在函谷关阻挡的并不是项羽一个人,而是十几个未来诸侯。

鸿门宴突出了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实际上是刘邦VS项羽等十几个诸侯。

没有明确记录但很有可能是范增计谋:

巨鹿之战;分封刘邦为汉王;击败田荣;彭城之战;荥阳之战等。

张良的计谋

1、劝刘邦不要接受秦守将投降,而是绕路峣关从背后袭击秦军,攻入咸阳。这是军事战术上的谋略。

2、要求刘邦不要动秦朝府库的,是樊哙,张良只是帮忙劝说。

3、鸿门宴时,除了依靠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外,张良并无特别计策;如果没有樊哙的冲撞,刘邦难以走脱。

4、劝刘邦烧栈道,未必是真帮刘邦——深层是为韩王成的韩国提供一份安全保障。张良西劝刘邦烧栈道,东劝项羽东向,表面是为了刘邦,实则是让项羽东向、给韩国更多的生存空间——只是张良没有想到项羽根本就不放韩王成回韩国,

5、彭城之战战败后,册封东方策略是刘邦主动提出的,张良只是提供英布、朋友、田荣、韩信四人作为人选。至此,韩信才真正从刘邦手下成为大将。

6、劝刘邦不要为了削弱项羽实力而立六国后,理由是:若六国后复力,刘邦将会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这些人都去辅佐他们家乡的六国国王了;刘邦没有能力去赐予粮食给贫困、册封古代名人之后,无法建立德望。

7、张良劝刘邦接受韩信册封假王的要求。

8、张良劝刘邦割地给韩信、彭越以便让二人领兵来参战。

就张良的计谋而言,基本上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从没有从整体上看待天下局势的。唯一具有整体局势的计谋——劝刘邦封存咸阳府库,还是樊哙最先提出的。


综述

范增的立楚之后策略,立时收获天下人心,让刚刚破亡的楚国立即成为东方六国中的领袖。就算是鸿门宴,范增一眼就能看出刘邦是最大的威胁着而张良却看不出,还傻傻的帮刘邦,最终导致韩国无法复国。

《史记》记录的张良谋略,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提出的,都是战术性的策略,从无战略性策略。

两个具有战略性问题,都不是张良主动提出:封存咸阳府库是樊哙第一个提出,张良只是附和;捐山东天下是刘邦自己提出的,张良只是给出人选。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范增七十岁才出山,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他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归顺。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谋及张良

在谋略上,范增并不比张良差。项羽如果听从他的建议,刘邦早就死了。刘邦在总结项羽失败教训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范增就是项羽的指路明灯,他在,则项羽无往不利。他死后,项羽就成为了在黑暗中、漫无目的地航行的孤舟。

范增死后二年,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韩信、彭越的联军击败,退至垓下 (今安徽灵璧县南)。不久,项羽逃到和县乌江,自刎而死。刘邦以“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汉朝。

范增情商不足:项羽叫他亚父,他就真的把项羽当自己的小孩,犯了君臣大忌,使项羽产生逆反心理

项羽刚满25岁时,范增已经70多岁。范增原来是项梁的谋士,项梁死后,他继续辅佐项羽,与一般谋士不一样,他既是项羽的师长,又是项羽的参谋。项羽也管范增叫亚父。

项羽管范增叫亚父,只是碍于年龄的关系,但范增却当真了。他在项羽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对项羽说话的口气、姿态,往往是居高临下的、不容置辩的。当项羽拒绝他的建议时,范增往往据理力争、大声呵斥,给项羽的感觉,就如同一个小孩子被父亲严厉地斥骂一般。由此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这就给了陈平施以离间计的机会。

这里可以看出,范增的情商确实堪忧。他认为项羽只是一个小孩,实际上,项羽此时已是西楚霸王,是号令天下的那个人。范增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能谋事,不能谋自身

范增与张良的唯一差距,就是张良既能谋事,又能谋自身,这也使张良能得以善终。而范增却过于耿直,在“鸿门宴”暗杀刘邦未遂后,他勃然大怒,拨出所佩宝剑,在项羽面前劈碎刘邦赠给他的一双玉斗,明斥项庄暗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让项羽相当难堪。

所以,当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削夺了范增兵权时。范增愤然弃官告老还乡。范增原以为会得到项羽的极力挽留,但项羽却爽快地同意了范增的辞官请求。 这正是项羽内心对范增不满的体现。

总结

范增能力与陈平不相上下,但情商不及陈平。


扬生解史


方圆论坛在线

范增有点儿像商周时期的姜子牙。姜子牙年近七十二岁才终遇明主姬昌。后辅助周灭掉了商朝。而范增同样在七十高龄时期参加了反秦大业,后来成为了项梁项羽帐下最主要的谋士。范增最大愿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彻底搬倒秦朝。 张良名气虽大被人称为“谋圣”,但在历次的交锋中张良都奈何不得范增。可见范增谋略之强。


范增刚加入项梁阵营就献出了奇策。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政乱成一团。各地起义军势力支离破碎被秦朝歼灭了不少。范增分析认为起义军再这么不团结下去,整个农民起义就会失败。所以起义军必须要找一个有名望可以团结天下起义军的名义上的领袖。范增认为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他建议应该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草创了楚国政权。之后起义军果然声势重回巅峰也就是说楚汉争霸的楚政权是在范增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除此之外范增看人极准。从范增第一次看到刘邦的时候,范增就对项羽说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但当时项羽根本看不起刘邦,所以对于范增的话也并没有在意。后来刘邦先入关中,之后就立刻封锁关隘。范增对项羽说刘邦此举已经很明显了。很显然刘邦想要占据关中自立了。现在您应该出兵灭了刘邦以绝后患。本来范增已经说服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了。但猪队友项伯却救了刘邦一命。导致鸿门宴功亏一篑。

本来项羽无谋,而范增可以弥补项羽的弱势。所以他们两个是非常绝配的一对搭档。但荥阳之战的时候,原本项羽可以一鼓作气歼灭刘邦。但之后因为刘邦手下陈平使出离间计顺利的离间了范增和项羽。也因此项羽开始疏离范增。并且开始剥夺范增的权利。范增因为项羽的不信任极为愤怒。所以向项羽请辞告老还乡。最终范增半路上因为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项羽废除范增等于是自断臂膀。在他废除范增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姜子牙是九十出山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打江山,范增呢,是七十岁出山,也是垂垂老矣的时候,仍然有一腔抱负,可谓老当益壮。

在秦末汉初那个各种牛逼人物轮番弄潮的时代,范增绝对是第一流人物,他的水平并不逊色于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因此,刘邦在评点汉初三杰的时候,还特意提了一句范增。

刘邦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意思是说,我老刘能取得江山,毫无疑问是有三杰的帮助,而项羽手下也有一个同等水平的人才范增,项羽却没能用他,所以败在了咱老刘的手下。

就是因为刘邦知道范增的厉害,所以,鸿门宴以后,在项羽围攻荥阳的危机时刻,刘邦不惜花万两黄金让陈平离间范增跟项羽,如果范增还是得到项羽的重任,刘邦这一次凶多吉少。


奇怪的是,连刘邦陈平这么牛逼的人物,都认为范增很厉害,范增的风评却越往后越差。

《三国志》曰: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

曹魏有人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此时,范增还是王佐之才,能助人主成王霸之业。也就是说,从西汉初,到东汉末,范增在大家眼里还是姜子牙管仲之类的水平。

后来《晋书》曰:“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

这里说项羽的失败是不用范增“鸿门宴之谋”,否则项羽就“天下无敌”了,可见魏晋时期,范增之谋仍然是第一流的。

那么,范增开始被人怀疑,是从什么时候呢?是从唐朝!

《旧唐书》曰:“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

我们看唐朝人怀疑范增,并没有怀疑范增的能力和计谋水平,怀疑的范增“善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唐朝人认为,范增水平是有的,可惜不懂得替自己着想,他看人的眼光有问题,他不像陈平那么了解项羽的“刚愎自用”,所以陈平及时离开了项羽,选择了汉王刘邦,范增却到最后才说“竖子不足与谋”!

既然唐朝人开始怀疑范增的看人和选择问题,宋朝人当仁不让,具体地就开始剖析范增的问题。

最有名的当属宋朝第一才子苏轼苏东坡的《范增论》。

宋朝人爱议论人,所以宋朝的“笔记小说”相对前代有井喷的景象,最有名的当属南宋洪迈之《容斋随笔》。这些东西当然很多都是学的苏东坡。

苏东坡《范增论》到底议论了点范增什么事呢?大体上就是在讨论范增该什么时候离开项羽。

唐朝人说了,范增应该像陈平那样,去投靠刘邦,是说范增在鸿门宴之后就该离开项羽了。苏东坡并不这么看。苏东坡认为范增早就该离开项羽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就该离开项羽。



到此为止,唐和北宋时代,范增的计谋水平还没有被人怀疑。

可是,到了南宋,范增的人品开始出问题了。

刚才提到的南宋洪迈,在其《容斋随笔》议论范增,说了一大堆范增的问题,可谓煌煌大论:


这么一大段议论,丝毫没怀疑范增“谋划”的水平,却直指范增是“见利忘义”之人,具体范增怎么见利忘义的,大家看上面洪迈的议论就可以了。总之范增还是选择有问题,水平没问题。

然后,洪迈同时代的人中,开始点评范增的计谋问题了。

例如宋高宗时的进士陈刚中有《题范增墓》云:“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在陈刚中眼里,范增平生的计谋,只有“鸿门宴”算是奇计。其他的都不算什么。

可是,在唐宋以前,范增可不止有鸿门宴,他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劝“项梁”立牧牛儿熊心为义帝,就像陈胜吴广打着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号一样,拉起队伍,这说明范增很有眼光,很有大局观。还有,刘邦先入咸阳,对金银财宝美女一概不动心,范增就劝项羽提防汉王,这也说明范增很有先见之谋,这是一流谋士的水平,后来,打败楚霸王项羽得到天下的果然是汉王刘邦。

即便如此,范增在南宋元朝人眼里,仍然还是陈平韩信水平的。

比如,元朝末年,有人赋诗说范增:“虎斗龙争既不能,鸡鸣狗盗亦何曾。陈平韩信皆归汉,只欠彭城老范增。”

看这首诗,范增还是能跟陈平韩信并列滴。

然而,到了清朝,范增不但人品有问题,计谋也成了“谬计”。

例如,清朝三大史学家之一的王鸣盛说“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王鸣盛说范增谬计说的怎么回事呢?

他是说范增给项梁出了一个计谋,让项梁立楚怀王的后代牧牛儿熊心为义帝,打着楚怀王的旗号,拉拢队伍反抗爆秦。王鸣盛认为,范增这个计谋不行,他认为项梁不需要这个“楚怀王后代”的旗号,而后来项羽跟义帝所有的矛盾都是范增造成的,项羽杀了义帝任命的卿子冠军宋义以后,义帝跟项羽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要么义帝杀项羽,要么项羽杀义帝。最后便宜了汉王刘邦。

王鸣盛对范增的计谋水平说得对不对呢?要我说不对,关于义帝和项羽的矛盾,要分析起来,篇幅很大,但是,项梁和项羽刚起兵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张大旗来拉拢队伍,就像陈胜吴广打着项燕和公子扶苏一样。从这一点看,范增没错,而且对当时的局势看得很准确。王鸣盛是错的。

所以,到了清朝,范增的妙计成了“谬计”。清朝人为什么跟扯大旗刚上了?因为清朝的知识分子心理上有问题,被文字狱整怕了,他们知道满清得国,是异族入侵,在汉族知识分子眼里那是“得国不正”,他们为了给满清找补,就贬低“打着正义大旗的项梁”罢了。

总之,除了个别清朝人说“范增谬计”之外,历朝历代都认为范增是汉族三杰一个水平的人,能力没什么好怀疑的,只是项羽不用其计,是历来被人惋惜而已。

清道光年间汤鹏说:“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跟乐毅屈原贾谊苏轼并列的人,你还要怀疑他的水平吗?


西堤君


范增是个战略家,不是战术家,刘邦阵营能与范增拼一下的就是张良,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范增七十出山,劝项梁立楚怀王。当时群雄并立,各自为王,项梁也有自立的野心,但是范增说,你还不到时候,必须找个傀儡。就如朱元璋要立小明王一样,这叫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项梁听了。

项梁跟章邯干仗,宋玉劝项梁小心,项梁不听,结果被杀。项梁死后,范增继续跟着项羽干,被项羽尊为亚父,就如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尚父一样。但是范增的分量明显不重。

第一,破釜沉舟没有范增的份,都是项氏家族的人跟着项羽玩命,其中出力最多的正是项伯。因此鸿门宴上项伯反对杀刘邦,项羽也没辙。

第二,鸿门宴项羽不听范增的话。范增杀刘邦,在当时并没有充分必要的原因,包括项羽在内的项氏家族成员都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觉得刘邦不是威胁。虽然事后证明刘邦的确是项羽的大敌,但是我们看问题不能以果推因,闹出离抗战结束只有一年了这种笑话。

第三,烧咸阳范增不劝阻。其实这才是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项羽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劫掠珠宝美人,失了秦人的民心,导致秦人拼了死命拥护刘邦,最终追杀刘邦于乌江。范增如果是高明的战略家,就应该深刻认识到秦人的力量,放低姿态团结秦人而不是相反。相比张良,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要立六国为后,张良立马反对,如果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也就没有大汉王朝了。

清人顾嗣立对此评价道:“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就是说,范增就给项羽出过一条事后看来无比正确的计策,就是干掉刘邦,但是项羽却不能用。其他的,都不行。

跟张良不是一个档次。


唐风宋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智者,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其中就包括张良,另外两位是徐茂公和刘伯温。

有人会说,半人半仙的诸葛亮不算吗?不好意思,诸葛亮还真算不上,连司马懿都斗不过的人,怎么能算智者呢!

但范增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智者,和同时期的张良相比毫不逊色。

<strong>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是将范增和张良放在同等级别之上的,那为什么范增没能像张良一样智者之名流芳千古呢?

原因就是这两匹千里马遇到的伯乐不同,刘邦给了张良施展才华的绝佳平台,范增虽然有定国之策,却得不到项羽的采纳,最终张良成为了胜利者,范增成为了失败者,这就是两人最大的却别。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蒋济曾评价范增:“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范增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助人“平步取天下”呢?旭哥用范增的三次谋划来论证蒋济的观点。

薛地之谋,灭亡秦国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点燃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后,各地反秦势力风起云涌,但王离的长城军团南下赵地,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东出中原后,各地的反秦力量纷纷偃旗息鼓,陈胜和吴广也先后被杀,秦军大有重新平定天下之势。

正是在这样危机的时刻,项梁召集项羽、刘邦、范增在薛地商讨对策

在这次会议上,范增分析了陈胜失败的原因。秦灭六国,楚人的仇恨最深,因此楚国的反秦力量最强大,但陈胜自己称王,不能得到楚国其它势力的支持,导致其势不长。楚人一直怀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怀王,如果能将楚王后人复立为楚怀王,必然能最大限度的团结楚国各种势力,壮大力量。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很快楚国复立,并成为六国反秦的盟主,而后秦国也是被楚国的项羽和刘邦所灭。

智者就是这样,不用真枪实弹的上战场,往往一个谋划就可以左右天下大势,范增的薛地之谋就是这样,直接吹响了秦国的丧钟。

<strong>

鸿门宴上,空留遗憾

范增跟随项羽进军关中后,极力主张项羽对刘邦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将潜在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原因是范增通过对比刘邦进入关中前后的行为,得出刘邦胸怀大志,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另外,望气者指出,刘邦有天子之气。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

为此,范增在鸿门宴前后,为杀害刘邦进行了三次努力。

第一次,极力主张项羽起兵攻击刘邦,直接 军事的手段解决问题,但被项伯化解。

第二次,在鸿门宴上,范增曾先后三次示意项羽,杀害刘邦,但项羽不为所动。

第三次,范增让项庄舞剑,借机杀害刘邦,又被项伯化解。

范增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可以看出范增有多么的老辣,但凡鸿门宴上,刘邦被范增所杀,也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了,天下必然是项羽的天下。

范增荥阳拒绝刘邦求和,奈何项羽不听,失去最后的机会

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刘邦被围困荥阳,粮道也被切断,形势岌岌可危,不得不向项羽求和。

范增建议项羽,一鼓作气,攻下荥阳,天下的归属就在此一役。但项羽觉得长期围困荥阳,楚军力量也消耗很大,加之陈平的反间计,让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所以就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并赶走范增。

楚汉之争的结果从这一刻就正式见了分晓,围困荥阳可谓上天赐给项羽的机会,奈何只有范增看到了,而项羽没有看到。

范增在返乡途中,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一代智者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总结:

千里马能不能日行千里,还在于骑马的人给不给日行千里的机会,张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智者,是因为遇到了刘邦,范增也有足以和张良拼美的才能,却无处施展,只能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所以,一句古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长安旭哥


进击de策略师为你解答:


范增老先生鸿才大略,善审时度势且极富远见,岁七十仍有图谋天下之志,不愧“国士无双”之名。但较为惋惜的是,老天爷留给他输出才华的时间不多了,其尽心辅佐的项羽还是个刚愎自用之辈。


有对比才有伤害,下面以范增VS张良来做阐述:


1、初次登场献计,改写反秦斗争陷于低潮的局面。以格局论,此计远胜张良助刘邦最终问鼎天下的下邑之谋。范增此计为谋全局,是窘境下俯瞰天下的聚势反秦;而张良谋的是军事层面的一役,为决定楚汉争雄中谁是最后的赢家。


背景:其时,周文、吴广两路的几十万大军被章邯全歼,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为求私利各自为王,使得陈胜军孤立无援,被章邯击败,逃亡路上被车夫杀害,致使张楚政权这杆大旗倒了。面对势头正胜的秦军,反秦斗争陷入低潮和迷茫之中项梁、刘邦等各路起事首领相聚于薛地。


项梁正踌躇于是否自立为王之际,范增老先生,来了。


说项梁: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尊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王,建立楚国政权,收拢各反秦势力为一处,定权定心,挽颓废之局。



2、入项羽帐下,任军师一职,被项羽尊为“亚父”。于鸿门宴之时力争杀刘邦,却不被自视甚高的项羽采纳,从而丧失良机,范增老先生明察秋毫的先见之明,让人着实钦佩,此计若被采纳,哪有后来的楚汉相争,更没有霸王自刎乌江的悲壮之事了。反观张良的远见,在其退隐上倒是可圈可点。可这两者,没有可比性。


刘邦手下将领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通报,称刘邦准备自立为关中王、委任秦王子婴为丞相,并将据有咸阳城内所有珍宝。项羽得此消息后非常愤怒,准备次日晨,分四路围攻刘邦。范增也劝项羽说:“沛公居住在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入关,财物丝毫不取,妇女没有一个宠幸,这表明他的志气不小。我令人望气,发现沛公呈现龙虎五彩的景象,这是天子之气。赶快攻击,不要错失良机。”


曹无伤的私下通报,老谋深算的范增又岂会看不出来这其中的道道。借曹无伤除掉一个霸王潜在的劲敌,这正是他这个军师的分内之事。


鸿门宴上的一番斗智斗勇,即使有项梁从中的协助,张良还是被范增老先生逼的无以应对,若非项羽的狂妄自大和意气用事,樊哙再怎么硬闯,刘邦都毫无生还的可能。


范增怒而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老先生此时的预见,终成事实,奈何奈何!



论兵法谋略,张良与范增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张良是战术级高手,可范增老先生却是战略级的高手;


可若论为人处世,张良就要甩范增老先生几条街了。



真是,时也命也啊!



原创新手不易,坚持创作更难,烦请诸位童鞋点个关注吧!


贱痞二叔


都别抢,我来答。

关于范增,给他一个中下等水平的评价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拉低了范增的水平,这大概就是“捆绑销售”带来的后果,范增这个人假如跑到刘邦阵营里,可能得到的评价要稍微高一些,毕竟“成者王侯败者寇”,一旦成功了往往就会被神化,被吹捧。

先不管项羽如何,只说范增。

他跑到项梁账下献出的第一条计谋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尸体都变成白骨了,不存在天子一说。套用一下这个理论而已,简单来说就是扶持“代理人”。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

范增觉得六国灭亡,楚国最无辜,这肯定是扯淡。原本七国格局划分好好的,大家各自管各自的国家,谁也别插手谁的内政,结果秦国觉得自己应该出来做老大,统一了六国,其实每一个诸侯都可以出来说自己是无辜的。

其依据无非就是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到秦国当了人质,死在那里。

但只要想想其它五国君主下场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范增觉得陈胜之败在于“不立楚後而自立”,这就有点流氓了,一上来就搞得你楚国好像是救世主一样。灭亡了你最无辜,不扶持你楚国人家陈胜就应该败,这个肯定是强盗逻辑。

人家陈胜压根想的就不是恢复楚国的故土。

而是要推翻秦朝,建立属于他陈胜的新帝国。不过由于是楚人,而且拥戴他的大多是楚国人,陈胜权衡再三,好歹打出了一个“张楚”的名义,即“张大楚国”的意思。

所以基于此,

范增觉得该立一个楚国人为皇帝,把楚人都团结起来。其实说到底范增属于那种守旧的保皇党,其实这条计策算不上很好,因为压根就没有必要扶持什么“话事人”,这不是给项梁家族自己埋雷吗?又出人又出力,又恰逢乱世,你不自己自立门户,你还去扶持一个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楚国贵族。

这不就像要重新去扶持周天子一样的逻辑吗?

结果后来这条计策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项梁家族大获成功,但是无奈头顶上还压着一个义帝,而项羽又是一号不愿屈居人下的主,人家当年看到秦始皇可是说“彼可取而代也”的人。

你让这么一号人对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势力的义帝俯首称臣,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这其实等于是把项梁家族未来的发展道路完全给堵死了,除非项梁家族一心忠诚于楚王室,那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但凡项梁家族想要自己坐拥江山,那就必须要取代义帝。但是这么一来就背上一个“弑君”的不仁不义的名号,所以搞的项羽也挺冤枉的,脑袋上被压着那么一个没什么卵用的君主,换谁心里都不舒服。

范增给项梁家族贡献的计谋并不多,但是司马迁在叙述项羽时偏偏要扯上这么一号人物,由此可见项羽手下压根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谋士。

无奈,只好矮子里面拔高个,把这位范增拉出来写一道了。

但是像人家老刘就不一样了,一会儿是张良,一会儿是萧何,一会儿是郦食其,一会儿是陈平韩信,手底下的幕僚是轮番出场,跟走秀似的,项羽大哥那里就只有一位七十岁的范增在那里硬撑,关键水平还不怎么高,你说项羽他能不败吗?

范增第二条计谋就是劝项羽杀掉刘邦,以及第三条就是彭城之战老刘被打的落花流水,于是派人哭爹爹告奶奶的跟项羽求和。项羽大哥原本打算同意,范增连忙劝他穷追猛打,项羽虽然同意了,但是却被陈平使了一招反间计。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大爷就开始坐冷板凳了,最后直接气死。

总的来说,范增这个人眼光还是有的,对局势有一定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但是眼光归有眼光,但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计谋,不能连续输出,当然这也怪项羽大哥不听人家范增大爷的,不然范增的评价肯定还会上升几个档次。

所以给他一个中下水平的评价还是蛮合适的。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范增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顶尖的谋士之一,他的谋略比起张良来丝毫不差。只不过范增的运气差了一点,毕竟他不像张良一样,遇到了一个赏识自己的人。

我们都知道,赏识张良的人就是刘邦。

刘邦知道张良的才能, 所以,他信任张良,重用张良,然后才有他们共同建立的大汉江山的。

尽管范增,他也想要有所作为,最好能够辅佐项羽做一番帝王霸业。

但是,项羽终究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说实话若是项羽事事都能按照范增的意思来,根本就没有刘邦的什么事。没有刘邦,张良也就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了。

可是,项羽一直都是一个很自负的人,在他看来他项羽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在很多关键的时刻,他都把范增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正是因为如此, 才导致他最终丢失了江山的。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来自范增的高深谋略,被范增给忽略了,然后导致了他失去了天下。

我们就说大家最为熟知的《鸿门宴》吧。

本来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和项羽两个人商量,是要去灭了刘邦的。但是,这个高级军事机密被项伯知道了,项伯透漏给了张良,张良告诉了刘邦。

就这刘邦死里逃生,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的。

既然有第二天的鸿门宴,那还是有机会杀刘邦的。

范增就告诉项羽,刘邦可是你最大的竞争对手,明天在宴会上,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刘邦给杀了。

他们当时约定的暗号,就是范增触碰自己带着的玉扳指。只要他一触碰,就是出剑杀人的最佳时机。

项羽也答应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刘邦真的到来了。项羽见了刘邦,被刘邦忽悠了一番,他立刻改变主意了。

这时候的项羽不但不杀刘邦了,反倒是感觉对刘邦有所愧疚。

在整个宴会上,不管范增如何暗示项羽,项羽都是假装看不到。反正他就是不杀刘邦。

范增对项羽十分的失望,这时候他只能去外面把项庄给叫来,然后告诉项庄,若是这一次你杀不了刘邦。以后,被杀的肯定就是你们了。

于是,就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处戏。

后来我们都知道,是项伯出来给刘邦解了围。可是,面对这样好坏不分的项伯,项羽竟然一点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总之,在鸿门宴上他们没有杀了刘邦。

在刘邦逃走之后,这时候的范增很气愤地说,你们这一群混小子,错过了唯一的一次杀掉刘邦的机会,日后能够成就霸业的肯定是刘邦了。你们就等着被他杀吧,可以说范增对以后天下发展的走势,还是十分的精确的。

但是,当时对于范增说的这样的话,项羽依旧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刘邦就是一个地痞,就是一个无赖,他刘邦能成什么气候。

不得不说正是这一次项羽放掉了刘邦,让他以后再也没有杀刘邦的机会了。

后来刘邦的谋士陈平,还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因为陈平看来,只要把范增给离间走,对付项羽就轻而易举了。

不得不说正是在范增离开项羽之后,项羽彻底的失去了方向,最后被刘邦在南北战场上吊打,然后在垓下被韩信打败,失去了天下的。

说实话若是项羽早听了范增的话,何至于如此呀。范增之所以在历史上的名号,没有张良的响亮,就是因为张良投靠了一个明主。

范增的悲剧,就是他跟了一个很自负,但是,又不懂政治权谋的项羽。

不过,即便是这样,范增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顶尖的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