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的謀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光述歷史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

要知道這個范增是項梁發現的一個人才,當時項梁起義的時候,很多英豪都追隨了項梁。這其中就包括張良和劉邦。

在眾多人才當中,范增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為項梁出了一個好的謀略。

這個謀略就是起義可以,但是,不要自己稱王。因為那時候誰稱王,秦國就會派重兵來對付誰。

就像陳勝,他最後還不是被秦國給滅了。

也就是說稱王的話,太容易出風頭了,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但是,項梁不稱王,可以找一個傀儡。這個傀儡最好是原來楚王的後代。因為楚國還是比較仇恨秦國的。

讓趙楚王的後代來當王,至少有三個好處:

1、可以隨意操控他,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

2、可以讓他頂雷,關鍵的時候卸磨殺驢。

3、可以利用楚王的影響力壯大自己的隊伍,比較有號召力。

范增提出這個策略來之後,大家都覺得這樣比較穩妥。然後,他們就這樣開始和大秦槓上了,後來證明範增的這個策略確實不錯。

這就是范增的謀略,可以說他的謀略是在張良之上的。只不過他輔佐的人是項羽,項羽的失敗,導致了他沉寂。

項羽為何會失敗,就是因為項羽沒有聽范增的。

本來早在滅秦之後,范增就看出來劉邦的野心了,而且范增還告訴項羽,以後給你爭奪天下的人就是劉邦。

可是,項羽從來都沒有看起過劉邦,他不認為是這樣而已。

范增的厲害之處,就是他可以通過觀察劉邦的做法,來猜測他的政治意圖。

劉邦到了關中之後,秋毫無所犯,財寶無所取。

范增覺得劉邦是個有大志向的人,眼前的這些東西根本就不能滿足他。所以,他才說劉邦是項羽最厲害的一個勁敵的。

范增一直要求項羽殺了劉邦。

我們熟知的鴻門宴前後,項羽本有三次機會把劉邦幹掉。但是,最後項羽或者因為這種原因,或者因為那種原因,都沒有做成。

在這種情況下,范增失望透頂,他對項氏族人說,以後滅你們項家的人,就是這個叫劉邦的,你們就好自為之了。

可是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項羽還是放過了劉邦,把劉邦封為了漢王。

劉邦當漢王的時候,得到韓信後,開始給項羽爭霸天下了,但是,這個時候范增還是沒有放棄項羽,繼續輔佐他。

而且在范增的輔佐下,劉邦被打的丟盔棄甲,好幾次都是死裡逃生,但是,劉邦就如同一個打不死的小強,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最終還是劉邦笑到了最後,因為劉邦的謀士陳平離間了范增和項羽的君臣關係。

范增一看項羽連自己都猜疑,枉費自己對他的忠心了。范增徹底的心寒了,失望了,他就離開了項羽。

可是,還沒走到自己的家,范增就死在了路上。

范增死了,項羽徹底的沒有了目標,不知道怎麼辦了,最後他連連吃敗仗,被韓信和劉邦的軍隊給包圍,打敗,然後自刎烏江。


漢史趣聞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劉邦想要一統天下很難

以西漢三傑的謀略家張良為例,張良在戰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戰術上有較好的表現。這就是張良為什麼無法復立韓國只能投靠劉邦的原因。在戰略大局上,劉邦比張良還好。

范增的謀略

有明確記錄的謀略:

1、勸項梁立楚之後。在陳勝被擊敗時,項梁尚未決定是否自立時,范增以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勸項梁立楚懷王孫子為楚懷王,收攏天下人心。

可以說,楚國之所以在秦末勢力最大,就在於范增立楚之後策略,收攏天下人的同情之心: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給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

2、拒絕劉邦求和。在彭城之戰後,面對劉邦以滎陽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項羽拒絕並圍攻滎陽必殺劉邦。理由是:漢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後悔。

3、關於鴻門宴范增力殺劉邦的說法,更多是西漢建立後讚頌西漢的故事。實際上,項羽率領各路諸侯一起入關,如果要殺劉邦,也是項羽和各路諸侯一起商議的結果——畢竟劉邦派兵在函谷關阻擋的並不是項羽一個人,而是十幾個未來諸侯。

鴻門宴突出了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實際上是劉邦VS項羽等十幾個諸侯。

沒有明確記錄但很有可能是范增計謀:

鉅鹿之戰;分封劉邦為漢王;擊敗田榮;彭城之戰;滎陽之戰等。

張良的計謀

1、勸劉邦不要接受秦守將投降,而是繞路嶢關從背後襲擊秦軍,攻入咸陽。這是軍事戰術上的謀略。

2、要求劉邦不要動秦朝府庫的,是樊噲,張良只是幫忙勸說。

3、鴻門宴時,除了依靠張良和項伯的關係外,張良並無特別計策;如果沒有樊噲的衝撞,劉邦難以走脫。

4、勸劉邦燒棧道,未必是真幫劉邦——深層是為韓王成的韓國提供一份安全保障。張良西勸劉邦燒棧道,東勸項羽東向,表面是為了劉邦,實則是讓項羽東向、給韓國更多的生存空間——只是張良沒有想到項羽根本就不放韓王成回韓國,

5、彭城之戰戰敗後,冊封東方策略是劉邦主動提出的,張良只是提供英布、朋友、田榮、韓信四人作為人選。至此,韓信才真正從劉邦手下成為大將。

6、勸劉邦不要為了削弱項羽實力而立六國後,理由是:若六國後復力,劉邦將會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這些人都去輔佐他們家鄉的六國國王了;劉邦沒有能力去賜予糧食給貧困、冊封古代名人之後,無法建立德望。

7、張良勸劉邦接受韓信冊封假王的要求。

8、張良勸劉邦割地給韓信、彭越以便讓二人領兵來參戰。

就張良的計謀而言,基本上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從沒有從整體上看待天下局勢的。唯一具有整體局勢的計謀——勸劉邦封存咸陽府庫,還是樊噲最先提出的。


綜述

范增的立楚之後策略,立時收穫天下人心,讓剛剛破亡的楚國立即成為東方六國中的領袖。就算是鴻門宴,范增一眼就能看出劉邦是最大的威脅著而張良卻看不出,還傻傻的幫劉邦,最終導致韓國無法復國。

《史記》記錄的張良謀略,都是針對具體問題而提出的,都是戰術性的策略,從無戰略性策略。

兩個具有戰略性問題,都不是張良主動提出:封存咸陽府庫是樊噲第一個提出,張良只是附和;捐山東天下是劉邦自己提出的,張良只是給出人選。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范增七十歲才出山,投奔項梁,參加反秦鬥爭。他勸說他立楚王的後裔為楚懷王,以此號召天下百姓歸順。在項梁陣亡後,他跟隨項羽,成為他的重要謀士,項羽尊稱他為“亞父”。

謀及張良

在謀略上,范增並不比張良差。項羽如果聽從他的建議,劉邦早就死了。劉邦在總結項羽失敗教訓時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范增就是項羽的指路明燈,他在,則項羽無往不利。他死後,項羽就成為了在黑暗中、漫無目的地航行的孤舟。

范增死後二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韓信、彭越的聯軍擊敗,退至垓下 (今安徽靈璧縣南)。不久,項羽逃到和縣烏江,自刎而死。劉邦以“楚漢戰爭”的勝利者,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漢朝。

范增情商不足:項羽叫他亞父,他就真的把項羽當自己的小孩,犯了君臣大忌,使項羽產生逆反心理

項羽剛滿25歲時,范增已經70多歲。范增原來是項梁的謀士,項梁死後,他繼續輔佐項羽,與一般謀士不一樣,他既是項羽的師長,又是項羽的參謀。項羽也管范增叫亞父。

項羽管范增叫亞父,只是礙於年齡的關係,但范增卻當真了。他在項羽面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對項羽說話的口氣、姿態,往往是居高臨下的、不容置辯的。當項羽拒絕他的建議時,范增往往據理力爭、大聲呵斥,給項羽的感覺,就如同一個小孩子被父親嚴厲地斥罵一般。由此而產生了逆反心理。這就給了陳平施以離間計的機會。

這裡可以看出,范增的情商確實堪憂。他認為項羽只是一個小孩,實際上,項羽此時已是西楚霸王,是號令天下的那個人。范增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能謀事,不能謀自身

范增與張良的唯一差距,就是張良既能謀事,又能謀自身,這也使張良能得以善終。而范增卻過於耿直,在“鴻門宴”暗殺劉邦未遂後,他勃然大怒,撥出所佩寶劍,在項羽面前劈碎劉邦贈給他的一雙玉斗,明斥項莊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這讓項羽相當難堪。

所以,當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削奪了范增兵權時。范增憤然棄官告老還鄉。范增原以為會得到項羽的極力挽留,但項羽卻爽快地同意了范增的辭官請求。 這正是項羽內心對范增不滿的體現。

總結

范增能力與陳平不相上下,但情商不及陳平。


揚生解史


方圓論壇在線

范增有點兒像商周時期的姜子牙。姜子牙年近七十二歲才終遇明主姬昌。後輔助周滅掉了商朝。而范增同樣在七十高齡時期參加了反秦大業,後來成為了項梁項羽帳下最主要的謀士。范增最大願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反秦事業。徹底搬倒秦朝。 張良名氣雖大被人稱為“謀聖”,但在歷次的交鋒中張良都奈何不得范增。可見范增謀略之強。


范增剛加入項梁陣營就獻出了奇策。當時起義軍各自為政亂成一團。各地起義軍勢力支離破碎被秦朝殲滅了不少。范增分析認為起義軍再這麼不團結下去,整個農民起義就會失敗。所以起義軍必須要找一個有名望可以團結天下起義軍的名義上的領袖。范增認為項梁渡江以來,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人們以為他能復立楚國社稷。他建議應該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項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議,找到了在民間替人放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復立為楚懷王,草創了楚國政權。之後起義軍果然聲勢重回巔峰也就是說楚漢爭霸的楚政權是在范增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除此之外范增看人極準。從范增第一次看到劉邦的時候,范增就對項羽說此人絕非池中之物。但當時項羽根本看不起劉邦,所以對於范增的話也並沒有在意。後來劉邦先入關中,之後就立刻封鎖關隘。范增對項羽說劉邦此舉已經很明顯了。很顯然劉邦想要佔據關中自立了。現在您應該出兵滅了劉邦以絕後患。本來范增已經說服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了。但豬隊友項伯卻救了劉邦一命。導致鴻門宴功虧一簣。

本來項羽無謀,而范增可以彌補項羽的弱勢。所以他們兩個是非常絕配的一對搭檔。但滎陽之戰的時候,原本項羽可以一鼓作氣殲滅劉邦。但之後因為劉邦手下陳平使出離間計順利的離間了范增和項羽。也因此項羽開始疏離范增。並且開始剝奪范增的權利。范增因為項羽的不信任極為憤怒。所以向項羽請辭告老還鄉。最終范增半路上因為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項羽廢除范增等於是自斷臂膀。在他廢除范增的同時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姜子牙是九十出山幫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打江山,范增呢,是七十歲出山,也是垂垂老矣的時候,仍然有一腔抱負,可謂老當益壯。

在秦末漢初那個各種牛逼人物輪番弄潮的時代,范增絕對是第一流人物,他的水平並不遜色於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因此,劉邦在評點漢初三傑的時候,還特意提了一句范增。

劉邦說:“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意思是說,我老劉能取得江山,毫無疑問是有三傑的幫助,而項羽手下也有一個同等水平的人才范增,項羽卻沒能用他,所以敗在了咱老劉的手下。

就是因為劉邦知道範增的厲害,所以,鴻門宴以後,在項羽圍攻滎陽的危機時刻,劉邦不惜花萬兩黃金讓陳平離間范增跟項羽,如果范增還是得到項羽的重任,劉邦這一次凶多吉少。


奇怪的是,連劉邦陳平這麼牛逼的人物,都認為范增很厲害,范增的風評卻越往後越差。

《三國志》曰: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

曹魏有人說:“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

此時,范增還是王佐之才,能助人主成王霸之業。也就是說,從西漢初,到東漢末,范增在大家眼裡還是姜子牙管仲之類的水平。

後來《晉書》曰:“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矣。”

這裡說項羽的失敗是不用范增“鴻門宴之謀”,否則項羽就“天下無敵”了,可見魏晉時期,范增之謀仍然是第一流的。

那麼,范增開始被人懷疑,是從什麼時候呢?是從唐朝!

《舊唐書》曰:“范增困於項王,未若陳平從漢。”

我們看唐朝人懷疑范增,並沒有懷疑范增的能力和計謀水平,懷疑的范增“善於謀國,而拙於謀身”。唐朝人認為,范增水平是有的,可惜不懂得替自己著想,他看人的眼光有問題,他不像陳平那麼瞭解項羽的“剛愎自用”,所以陳平及時離開了項羽,選擇了漢王劉邦,范增卻到最後才說“豎子不足與謀”!

既然唐朝人開始懷疑范增的看人和選擇問題,宋朝人當仁不讓,具體地就開始剖析范增的問題。

最有名的當屬宋朝第一才子蘇軾蘇東坡的《范增論》。

宋朝人愛議論人,所以宋朝的“筆記小說”相對前代有井噴的景象,最有名的當屬南宋洪邁之《容齋隨筆》。這些東西當然很多都是學的蘇東坡。

蘇東坡《范增論》到底議論了點范增什麼事呢?大體上就是在討論范增該什麼時候離開項羽。

唐朝人說了,范增應該像陳平那樣,去投靠劉邦,是說范增在鴻門宴之後就該離開項羽了。蘇東坡並不這麼看。蘇東坡認為范增早就該離開項羽了,在“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的時候,就該離開項羽。



到此為止,唐和北宋時代,范增的計謀水平還沒有被人懷疑。

可是,到了南宋,范增的人品開始出問題了。

剛才提到的南宋洪邁,在其《容齋隨筆》議論范增,說了一大堆范增的問題,可謂煌煌大論:


這麼一大段議論,絲毫沒懷疑范增“謀劃”的水平,卻直指范增是“見利忘義”之人,具體範增怎麼見利忘義的,大家看上面洪邁的議論就可以了。總之范增還是選擇有問題,水平沒問題。

然後,洪邁同時代的人中,開始點評范增的計謀問題了。

例如宋高宗時的進士陳剛中有《題范增墓》雲:“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在陳剛中眼裡,范增平生的計謀,只有“鴻門宴”算是奇計。其他的都不算什麼。

可是,在唐宋以前,范增可不止有鴻門宴,他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勸“項梁”立牧牛兒熊心為義帝,就像陳勝吳廣打著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號一樣,拉起隊伍,這說明範增很有眼光,很有大局觀。還有,劉邦先入咸陽,對金銀財寶美女一概不動心,范增就勸項羽提防漢王,這也說明範增很有先見之謀,這是一流謀士的水平,後來,打敗楚霸王項羽得到天下的果然是漢王劉邦。

即便如此,范增在南宋元朝人眼裡,仍然還是陳平韓信水平的。

比如,元朝末年,有人賦詩說范增:“虎鬥龍爭既不能,雞鳴狗盜亦何曾。陳平韓信皆歸漢,只欠彭城老范增。”

看這首詩,范增還是能跟陳平韓信並列滴。

然而,到了清朝,范增不但人品有問題,計謀也成了“謬計”。

例如,清朝三大史學家之一的王鳴盛說“范增謬計,既誤項氏,亦誤懷王。”王鳴盛說范增謬計說的怎麼回事呢?

他是說范增給項梁出了一個計謀,讓項梁立楚懷王的後代牧牛兒熊心為義帝,打著楚懷王的旗號,拉攏隊伍反抗爆秦。王鳴盛認為,范增這個計謀不行,他認為項梁不需要這個“楚懷王后代”的旗號,而後來項羽跟義帝所有的矛盾都是范增造成的,項羽殺了義帝任命的卿子冠軍宋義以後,義帝跟項羽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了,要麼義帝殺項羽,要麼項羽殺義帝。最後便宜了漢王劉邦。

王鳴盛對范增的計謀水平說得對不對呢?要我說不對,關於義帝和項羽的矛盾,要分析起來,篇幅很大,但是,項梁和項羽剛起兵的時候,確實需要一張大旗來拉攏隊伍,就像陳勝吳廣打著項燕和公子扶蘇一樣。從這一點看,范增沒錯,而且對當時的局勢看得很準確。王鳴盛是錯的。

所以,到了清朝,范增的妙計成了“謬計”。清朝人為什麼跟扯大旗剛上了?因為清朝的知識分子心理上有問題,被文字獄整怕了,他們知道滿清得國,是異族入侵,在漢族知識分子眼裡那是“得國不正”,他們為了給滿清找補,就貶低“打著正義大旗的項梁”罷了。

總之,除了個別清朝人說“范增謬計”之外,歷朝歷代都認為范增是漢族三傑一個水平的人,能力沒什麼好懷疑的,只是項羽不用其計,是歷來被人惋惜而已。

清道光年間湯鵬說:“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跟樂毅屈原賈誼蘇軾並列的人,你還要懷疑他的水平嗎?


西堤君


范增是個戰略家,不是戰術家,劉邦陣營能與范增拼一下的就是張良,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范增七十出山,勸項梁立楚懷王。當時群雄並立,各自為王,項梁也有自立的野心,但是范增說,你還不到時候,必須找個傀儡。就如朱元璋要立小明王一樣,這叫正名。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項梁聽了。

項梁跟章邯幹仗,宋玉勸項梁小心,項梁不聽,結果被殺。項梁死後,范增繼續跟著項羽幹,被項羽尊為亞父,就如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尚父一樣。但是范增的分量明顯不重。

第一,破釜沉舟沒有范增的份,都是項氏家族的人跟著項羽玩命,其中出力最多的正是項伯。因此鴻門宴上項伯反對殺劉邦,項羽也沒轍。

第二,鴻門宴項羽不聽范增的話。范增殺劉邦,在當時並沒有充分必要的原因,包括項羽在內的項氏家族成員都對此沒有深刻的認識,覺得劉邦不是威脅。雖然事後證明劉邦的確是項羽的大敵,但是我們看問題不能以果推因,鬧出離抗戰結束只有一年了這種笑話。

第三,燒咸陽范增不勸阻。其實這才是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項羽攻入咸陽,火燒阿房宮,劫掠珠寶美人,失了秦人的民心,導致秦人拼了死命擁護劉邦,最終追殺劉邦於烏江。范增如果是高明的戰略家,就應該深刻認識到秦人的力量,放低姿態團結秦人而不是相反。相比張良,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要立六國為後,張良立馬反對,如果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也就沒有大漢王朝了。

清人顧嗣立對此評價道:“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就是說,范增就給項羽出過一條事後看來無比正確的計策,就是幹掉劉邦,但是項羽卻不能用。其他的,都不行。

跟張良不是一個檔次。


唐風宋月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智者,可以說是智慧的化身,其中就包括張良,另外兩位是徐茂公和劉伯溫。

有人會說,半人半仙的諸葛亮不算嗎?不好意思,諸葛亮還真算不上,連司馬懿都鬥不過的人,怎麼能算智者呢!

但范增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智者,和同時期的張良相比毫不遜色。

<strong>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由此可見,劉邦是將范增和張良放在同等級別之上的,那為什麼范增沒能像張良一樣智者之名流芳千古呢?

原因就是這兩匹千里馬遇到的伯樂不同,劉邦給了張良施展才華的絕佳平臺,范增雖然有定國之策,卻得不到項羽的採納,最終張良成為了勝利者,范增成為了失敗者,這就是兩人最大的卻別。

三國時期,著名謀士蔣濟曾評價范增:“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

范增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可以助人“平步取天下”呢?旭哥用范增的三次謀劃來論證蔣濟的觀點。

薛地之謀,滅亡秦國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點燃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後,各地反秦勢力風起雲湧,但王離的長城軍團南下趙地,章邯率領的二十萬秦軍東出中原後,各地的反秦力量紛紛偃旗息鼓,陳勝和吳廣也先後被殺,秦軍大有重新平定天下之勢。

正是在這樣危機的時刻,項梁召集項羽、劉邦、范增在薛地商討對策

在這次會議上,范增分析了陳勝失敗的原因。秦滅六國,楚人的仇恨最深,因此楚國的反秦力量最強大,但陳勝自己稱王,不能得到楚國其它勢力的支持,導致其勢不長。楚人一直懷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懷王,如果能將楚王后人復立為楚懷王,必然能最大限度的團結楚國各種勢力,壯大力量。

項梁採納了范增的建議,很快楚國復立,併成為六國反秦的盟主,而後秦國也是被楚國的項羽和劉邦所滅。

智者就是這樣,不用真槍實彈的上戰場,往往一個謀劃就可以左右天下大勢,范增的薛地之謀就是這樣,直接吹響了秦國的喪鐘。

<strong>

鴻門宴上,空留遺憾

范增跟隨項羽進軍關中後,極力主張項羽對劉邦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將潛在的威脅消滅在萌芽狀態。

原因是范增通過對比劉邦進入關中前後的行為,得出劉邦胸懷大志,有爭奪天下的野心,另外,望氣者指出,劉邦有天子之氣。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史記》

為此,范增在鴻門宴前後,為殺害劉邦進行了三次努力。

第一次,極力主張項羽起兵攻擊劉邦,直接 軍事的手段解決問題,但被項伯化解。

第二次,在鴻門宴上,范增曾先後三次示意項羽,殺害劉邦,但項羽不為所動。

第三次,范增讓項莊舞劍,藉機殺害劉邦,又被項伯化解。

范增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可以看出范增有多麼的老辣,但凡鴻門宴上,劉邦被范增所殺,也就沒有後來的楚漢之爭了,天下必然是項羽的天下。

范增滎陽拒絕劉邦求和,奈何項羽不聽,失去最後的機會

公元前204年,楚漢戰爭進入了最關鍵的階段,劉邦被圍困滎陽,糧道也被切斷,形勢岌岌可危,不得不向項羽求和。

范增建議項羽,一鼓作氣,攻下滎陽,天下的歸屬就在此一役。但項羽覺得長期圍困滎陽,楚軍力量也消耗很大,加之陳平的反間計,讓項羽不再信任范增,所以就沒有采納范增的建議,並趕走范增。

楚漢之爭的結果從這一刻就正式見了分曉,圍困滎陽可謂上天賜給項羽的機會,奈何只有范增看到了,而項羽沒有看到。

范增在返鄉途中,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一代智者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總結:

千里馬能不能日行千里,還在於騎馬的人給不給日行千里的機會,張良成為了流傳千古的智者,是因為遇到了劉邦,范增也有足以和張良拼美的才能,卻無處施展,只能埋沒於歷史的塵埃中。

所以,一句古話說的好,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長安旭哥


進擊de策略師為你解答:


范增老先生鴻才大略,善審時度勢且極富遠見,歲七十仍有圖謀天下之志,不愧“國士無雙”之名。但較為惋惜的是,老天爺留給他輸出才華的時間不多了,其盡心輔佐的項羽還是個剛愎自用之輩。


有對比才有傷害,下面以范增VS張良來做闡述:


1、初次登場獻計,改寫反秦鬥爭陷於低潮的局面。以格局論,此計遠勝張良助劉邦最終問鼎天下的下邑之謀。范增此計為謀全局,是窘境下俯瞰天下的聚勢反秦;而張良謀的是軍事層面的一役,為決定楚漢爭雄中誰是最後的贏家。


背景:其時,周文、吳廣兩路的幾十萬大軍被章邯全殲,陳勝派往各地的將領為求私利各自為王,使得陳勝軍孤立無援,被章邯擊敗,逃亡路上被車伕殺害,致使張楚政權這杆大旗倒了。面對勢頭正勝的秦軍,反秦鬥爭陷入低潮和迷茫之中項梁、劉邦等各路起事首領相聚於薛地。


項梁正躊躇於是否自立為王之際,范增老先生,來了。


說項梁: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尊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王,建立楚國政權,收攏各反秦勢力為一處,定權定心,挽頹廢之局。



2、入項羽帳下,任軍師一職,被項羽尊為“亞父”。於鴻門宴之時力爭殺劉邦,卻不被自視甚高的項羽採納,從而喪失良機,范增老先生明察秋毫的先見之明,讓人著實欽佩,此計若被採納,哪有後來的楚漢相爭,更沒有霸王自刎烏江的悲壯之事了。反觀張良的遠見,在其退隱上倒是可圈可點。可這兩者,沒有可比性。


劉邦手下將領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通報,稱劉邦準備自立為關中王、委任秦王子嬰為丞相,並將據有咸陽城內所有珍寶。項羽得此消息後非常憤怒,準備次日晨,分四路圍攻劉邦。范增也勸項羽說:“沛公居住在山東時,貪財好色。現在入關,財物絲毫不取,婦女沒有一個寵幸,這表明他的志氣不小。我令人望氣,發現沛公呈現龍虎五彩的景象,這是天子之氣。趕快攻擊,不要錯失良機。”


曹無傷的私下通報,老謀深算的范增又豈會看不出來這其中的道道。借曹無傷除掉一個霸王潛在的勁敵,這正是他這個軍師的分內之事。


鴻門宴上的一番鬥智鬥勇,即使有項梁從中的協助,張良還是被范增老先生逼的無以應對,若非項羽的狂妄自大和意氣用事,樊噲再怎麼硬闖,劉邦都毫無生還的可能。


范增怒而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范增老先生此時的預見,終成事實,奈何奈何!



論兵法謀略,張良與范增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張良是戰術級高手,可范增老先生卻是戰略級的高手;


可若論為人處世,張良就要甩范增老先生幾條街了。



真是,時也命也啊!



原創新手不易,堅持創作更難,煩請諸位童鞋點個關注吧!


賤痞二叔


都別搶,我來答。

關於范增,給他一箇中下等水平的評價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拉低了范增的水平,這大概就是“捆綁銷售”帶來的後果,范增這個人假如跑到劉邦陣營裡,可能得到的評價要稍微高一些,畢竟“成者王侯敗者寇”,一旦成功了往往就會被神化,被吹捧。

先不管項羽如何,只說范增。

他跑到項梁賬下獻出的第一條計謀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這個時候周天子的屍體都變成白骨了,不存在天子一說。套用一下這個理論而已,簡單來說就是扶持“代理人”。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范增覺得六國滅亡,楚國最無辜,這肯定是扯淡。原本七國格局劃分好好的,大家各自管各自的國家,誰也別插手誰的內政,結果秦國覺得自己應該出來做老大,統一了六國,其實每一個諸侯都可以出來說自己是無辜的。

其依據無非就是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到秦國當了人質,死在那裡。

但只要想想其它五國君主下場其實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范增覺得陳勝之敗在於“不立楚後而自立”,這就有點流氓了,一上來就搞得你楚國好像是救世主一樣。滅亡了你最無辜,不扶持你楚國人家陳勝就應該敗,這個肯定是強盜邏輯。

人家陳勝壓根想的就不是恢復楚國的故土。

而是要推翻秦朝,建立屬於他陳勝的新帝國。不過由於是楚人,而且擁戴他的大多是楚國人,陳勝權衡再三,好歹打出了一個“張楚”的名義,即“張大楚國”的意思。

所以基於此,

范增覺得該立一個楚國人為皇帝,把楚人都團結起來。其實說到底范增屬於那種守舊的保皇黨,其實這條計策算不上很好,因為壓根就沒有必要扶持什麼“話事人”,這不是給項梁家族自己埋雷嗎?又出人又出力,又恰逢亂世,你不自己自立門戶,你還去扶持一個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的楚國貴族。

這不就像要重新去扶持周天子一樣的邏輯嗎?

結果後來這條計策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項梁家族大獲成功,但是無奈頭頂上還壓著一個義帝,而項羽又是一號不願屈居人下的主,人家當年看到秦始皇可是說“彼可取而代也”的人。

你讓這麼一號人對一個完全沒有任何勢力的義帝俯首稱臣,這肯定是不現實的。

這其實等於是把項梁家族未來的發展道路完全給堵死了,除非項梁家族一心忠誠於楚王室,那這沒有什麼好說的。不過但凡項梁家族想要自己坐擁江山,那就必須要取代義帝。但是這麼一來就背上一個“弒君”的不仁不義的名號,所以搞的項羽也挺冤枉的,腦袋上被壓著那麼一個沒什麼卵用的君主,換誰心裡都不舒服。

范增給項梁家族貢獻的計謀並不多,但是司馬遷在敘述項羽時偏偏要扯上這麼一號人物,由此可見項羽手下壓根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謀士。

無奈,只好矮子裡面拔高個,把這位范增拉出來寫一道了。

但是像人家老劉就不一樣了,一會兒是張良,一會兒是蕭何,一會兒是酈食其,一會兒是陳平韓信,手底下的幕僚是輪番出場,跟走秀似的,項羽大哥那裡就只有一位七十歲的范增在那裡硬撐,關鍵水平還不怎麼高,你說項羽他能不敗嗎?

范增第二條計謀就是勸項羽殺掉劉邦,以及第三條就是彭城之戰老劉被打的落花流水,於是派人哭爹爹告奶奶的跟項羽求和。項羽大哥原本打算同意,范增連忙勸他窮追猛打,項羽雖然同意了,但是卻被陳平使了一招反間計。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史記·項羽本紀》

范增大爺就開始坐冷板凳了,最後直接氣死。

總的來說,范增這個人眼光還是有的,對局勢有一定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但是眼光歸有眼光,但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計謀,不能連續輸出,當然這也怪項羽大哥不聽人家范增大爺的,不然范增的評價肯定還會上升幾個檔次。

所以給他一箇中下水平的評價還是蠻合適的。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范增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頂尖的謀士之一,他的謀略比起張良來絲毫不差。只不過范增的運氣差了一點,畢竟他不像張良一樣,遇到了一個賞識自己的人。

我們都知道,賞識張良的人就是劉邦。

劉邦知道張良的才能, 所以,他信任張良,重用張良,然後才有他們共同建立的大漢江山的。

儘管范增,他也想要有所作為,最好能夠輔佐項羽做一番帝王霸業。

但是,項羽終究是扶不起來的阿斗。

說實話若是項羽事事都能按照范增的意思來,根本就沒有劉邦的什麼事。沒有劉邦,張良也就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了。

可是,項羽一直都是一個很自負的人,在他看來他項羽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在很多關鍵的時刻,他都把范增的話當成了耳旁風。

正是因為如此, 才導致他最終丟失了江山的。

我們看看都有哪些來自范增的高深謀略,被范增給忽略了,然後導致了他失去了天下。

我們就說大家最為熟知的《鴻門宴》吧。

本來在鴻門宴之前,范增和項羽兩個人商量,是要去滅了劉邦的。但是,這個高級軍事機密被項伯知道了,項伯透漏給了張良,張良告訴了劉邦。

就這劉邦死裡逃生,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的。

既然有第二天的鴻門宴,那還是有機會殺劉邦的。

范增就告訴項羽,劉邦可是你最大的競爭對手,明天在宴會上,我們無論如何也要把劉邦給殺了。

他們當時約定的暗號,就是范增觸碰自己帶著的玉扳指。只要他一觸碰,就是出劍殺人的最佳時機。

項羽也答應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劉邦真的到來了。項羽見了劉邦,被劉邦忽悠了一番,他立刻改變主意了。

這時候的項羽不但不殺劉邦了,反倒是感覺對劉邦有所愧疚。

在整個宴會上,不管范增如何暗示項羽,項羽都是假裝看不到。反正他就是不殺劉邦。

范增對項羽十分的失望,這時候他只能去外面把項莊給叫來,然後告訴項莊,若是這一次你殺不了劉邦。以後,被殺的肯定就是你們了。

於是,就有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一處戲。

後來我們都知道,是項伯出來給劉邦解了圍。可是,面對這樣好壞不分的項伯,項羽竟然一點都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總之,在鴻門宴上他們沒有殺了劉邦。

在劉邦逃走之後,這時候的范增很氣憤地說,你們這一群混小子,錯過了唯一的一次殺掉劉邦的機會,日後能夠成就霸業的肯定是劉邦了。你們就等著被他殺吧,可以說范增對以後天下發展的走勢,還是十分的精確的。

但是,當時對於范增說的這樣的話,項羽依舊沒有放在心上。在他看來劉邦就是一個地痞,就是一個無賴,他劉邦能成什麼氣候。

不得不說正是這一次項羽放掉了劉邦,讓他以後再也沒有殺劉邦的機會了。

後來劉邦的謀士陳平,還離間了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因為陳平看來,只要把范增給離間走,對付項羽就輕而易舉了。

不得不說正是在范增離開項羽之後,項羽徹底的失去了方向,最後被劉邦在南北戰場上吊打,然後在垓下被韓信打敗,失去了天下的。

說實話若是項羽早聽了范增的話,何至於如此呀。范增之所以在歷史上的名號,沒有張良的響亮,就是因為張良投靠了一個明主。

范增的悲劇,就是他跟了一個很自負,但是,又不懂政治權謀的項羽。

不過,即便是這樣,范增還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頂尖的謀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