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原因范增說項羽是豎子不足為謀?項羽的結局是否有借鑑意義?

dyp呵呵


項羽的結局沒有什麼借鑑意義。

俗話說得好,上帝給你開了扇窗就會關上你的門,老天讓你上了房頂就會抽了樓梯。項羽是個人某方面能力達到極致的代表,上天賦予他極高的戰爭智慧,同樣也賜予了他許多的性格弱點。

他的性格缺陷一大堆,比如他愛恨都太明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對於手下的封賞全都隨心所欲,喜歡的就多封,不喜歡的不管有功沒功,功多功少都不封或少封。

他攏不住人才,最後打敗他的韓信原來就是他的手下,結果跑到劉邦那裡。

他有謀士等於沒謀士,反正你說你的,我不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增讓他殺了劉邦,以免後患,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也”,其實哪是什麼不足與謀,他是壓根就沒打算“謀”。

為什麼項羽叫“楚霸王”?

因為項羽太天才了,他的天才使得他完全不用顧及任何事任何人。他在戰場上就是和人正面剛!直接平推過去,無人能擋!

這樣一個人,和韓信是完全兩種風格,所以韓信在他手下得不到重用是必然的事。

戰果太輝煌,秦朝幾乎可以說是他一手覆滅的,以至於太史公在《史記》中把他列入了《十二本紀》中。

項羽小時候讀書不成去學劍,學劍又不成,他的監護人叔叔項梁怒了,想抽這小子,項羽說,“讀書記個名字就可以了,學劍也只能一次殺一人,沒什麼好學的,要學就學以一敵萬。”項梁沒辦法,只能隨了他,又教他學兵法,略微知道個大概後,又不肯下苦功接著學了。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所以沒啥好說的,項羽就是個天才。

他第一場名震天下的戰役是鉅鹿之戰。

對手是帶領著幾萬刑徒和苦役幹翻了幾十萬陳勝起義軍的章邯,還有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的孫子王離。

章邯+王離當時的人馬是40萬。

項羽的人馬是5萬。

在這場決定秦朝命運的大決戰中,項羽下了“破釜沉舟”的命令,過河之後把船隻鑿沉,又把吃飯的鍋也砸掉。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告訴所有人,此戰不成功便成仁。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這一場戰爭,最終的勝利者是項羽。

這一戰打完後,所有的諸侯全都被項羽鎮住了,項羽召見諸侯,經過轅門口,其他各國諸侯都是跪伏在地迎接他,不敢抬頭仰視。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第二場戰役是彭城之戰。

劉邦帶領的56萬人馬突然圍攻項羽的老巢。

項羽此時在攻打齊國,臨時抽調了3萬人馬回去救場。

3萬VS56萬。

項羽勝。

打得劉邦丟盔棄甲,死了十幾萬手下,幾乎全軍覆沒,連親爹都被項羽俘虜。

項羽自殺的時候才31歲,一生打了七十多場仗。

一輩子都在贏,一輩子都是以少勝多,一輩子都是正面剛,那種豪氣感染下,即便是不會做人,身邊也全都是死忠。

他唯一一場失敗的戰鬥就是垓下之戰。

面對戰略家韓信的層層重圍,最終惜於一敗。這場戰爭中的細節,我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項羽在最後的衝鋒中無人敢擋也無人能擋,他最後不肯過江東,是太驕傲了,他極度的自尊接受不了失敗,所以他自殺了。

在他自殺前,沒人敢上前。在他自殺後,劉邦軍隊中才有人敢上去搶奪他的屍體,而憑藉著搶到的屍塊居然就能封侯。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對,沒錯,殺不能殺,靠搶他的屍體封侯了。

這就是項羽。

所以說,像這樣的人物的一生有什麼借鑑意義嗎?沒有!

天才不可借鑑,不可複製,他來到這人間走一遭就是讓我們這些凡人見識一下什麼叫奇蹟,什麼叫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