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原因范增說項羽是豎子不足為謀?項羽的結局是否有借鑑意義?

dyp呵呵


這個問題我試著回答一下。

1.為什麼范增說豎子不足為謀。

范增在近七十歲時遇到項梁,也就是項羽的叔叔,雙方相見恨晚,項梁折服於范增的智慧,范增呢則欽佩項梁的為人和膽略,認為跟他幹值得。就這樣,即使項梁被秦國章邯打敗而死,范增還是死心塌地侍候項羽,項羽也尊稱范增為亞夫,就是好像我的父親一樣。但是,從本質上,項羽只是一介武夫,勇武有餘而智慧不足,且無容人之量,在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劉邦眼看就要被滅了,陳平給出了個主意,利用反間計逼走最大的敵人范增,項羽果然中計,范增臨走之時,說,豎子不足為謀。估計,那時范增心中滿是深深地悔恨,但是為時已晚。

2.項羽的結局。

前面說了,項羽是一介武夫,第一,勇武有餘,智慧不足,他衝鋒陷陣,征戰沙場,那是那個時代的一哥,無人能敵,但是他沒有全局觀念,缺少政治智慧。第二,項羽心胸狹窄,沒有容人之量,反觀劉邦,對於戰神韓信那是有求必應,從小小的督糧官直升漢軍的三軍統帥,且禮賢下士,給足了韓信的面子。項羽僅有一個智囊范增,卻還被他逼走。第三,項羽帶兵不能寬嚴相濟,賞罰分明,手下將領打了勝仗,卻沒有絲毫獎賞,離心離德,最後跟著他的都是江東子弟兵,沒有一個外人。

由此可鑑,項羽是英雄沒錯,但不是帝王。



江湖夜雨載舟行


項羽的結局沒有什麼借鑑意義。

俗話說得好,上帝給你開了扇窗就會關上你的門,老天讓你上了房頂就會抽了樓梯。項羽是個人某方面能力達到極致的代表,上天賦予他極高的戰爭智慧,同樣也賜予了他許多的性格弱點。

他的性格缺陷一大堆,比如他愛恨都太明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對於手下的封賞全都隨心所欲,喜歡的就多封,不喜歡的不管有功沒功,功多功少都不封或少封。

他攏不住人才,最後打敗他的韓信原來就是他的手下,結果跑到劉邦那裡。

他有謀士等於沒謀士,反正你說你的,我不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增讓他殺了劉邦,以免後患,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也”,其實哪是什麼不足與謀,他是壓根就沒打算“謀”。

為什麼項羽叫“楚霸王”?

因為項羽太天才了,他的天才使得他完全不用顧及任何事任何人。他在戰場上就是和人正面剛!直接平推過去,無人能擋!

這樣一個人,和韓信是完全兩種風格,所以韓信在他手下得不到重用是必然的事。

戰果太輝煌,秦朝幾乎可以說是他一手覆滅的,以至於太史公在《史記》中把他列入了《十二本紀》中。

項羽小時候讀書不成去學劍,學劍又不成,他的監護人叔叔項梁怒了,想抽這小子,項羽說,“讀書記個名字就可以了,學劍也只能一次殺一人,沒什麼好學的,要學就學以一敵萬。”項梁沒辦法,只能隨了他,又教他學兵法,略微知道個大概後,又不肯下苦功接著學了。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所以沒啥好說的,項羽就是個天才。

他第一場名震天下的戰役是鉅鹿之戰。

對手是帶領著幾萬刑徒和苦役幹翻了幾十萬陳勝起義軍的章邯,還有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的孫子王離。

章邯+王離當時的人馬是40萬。

項羽的人馬是5萬。

在這場決定秦朝命運的大決戰中,項羽下了“破釜沉舟”的命令,過河之後把船隻鑿沉,又把吃飯的鍋也砸掉。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告訴所有人,此戰不成功便成仁。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這一場戰爭,最終的勝利者是項羽。

這一戰打完後,所有的諸侯全都被項羽鎮住了,項羽召見諸侯,經過轅門口,其他各國諸侯都是跪伏在地迎接他,不敢抬頭仰視。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第二場戰役是彭城之戰。

劉邦帶領的56萬人馬突然圍攻項羽的老巢。

項羽此時在攻打齊國,臨時抽調了3萬人馬回去救場。

3萬VS56萬。

項羽勝。

打得劉邦丟盔棄甲,死了十幾萬手下,幾乎全軍覆沒,連親爹都被項羽俘虜。

項羽自殺的時候才31歲,一生打了七十多場仗。

一輩子都在贏,一輩子都是以少勝多,一輩子都是正面剛,那種豪氣感染下,即便是不會做人,身邊也全都是死忠。

他唯一一場失敗的戰鬥就是垓下之戰。

面對戰略家韓信的層層重圍,最終惜於一敗。這場戰爭中的細節,我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項羽在最後的衝鋒中無人敢擋也無人能擋,他最後不肯過江東,是太驕傲了,他極度的自尊接受不了失敗,所以他自殺了。

在他自殺前,沒人敢上前。在他自殺後,劉邦軍隊中才有人敢上去搶奪他的屍體,而憑藉著搶到的屍塊居然就能封侯。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對,沒錯,殺不能殺,靠搶他的屍體封侯了。

這就是項羽。

所以說,像這樣的人物的一生有什麼借鑑意義嗎?沒有!

天才不可借鑑,不可複製,他來到這人間走一遭就是讓我們這些凡人見識一下什麼叫奇蹟,什麼叫豪情。


閒話說歷史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之悲。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從這一句我們可以看出項羽把他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時運不濟”。在他兵敗身死的最後一刻,他還不知悔悟的大喊:“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古語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是在亂世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勇夫,直到自己臨死的那一刻,也沒有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兵敗身死,項羽的人生,項羽的結局,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毫無借鑑意義,只有深刻的教訓,血淋淋的教訓!


破釜沉舟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之後,原本就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一介武夫項羽更加不可一世!在天下大亂,毫無秩序可言的亂世,憑藉著自己天生的神力和一往無前的莽撞之氣,當然可以在亂世中取得一席重要之地!可是混亂的社會總有恢復秩序的一天,以暴制暴只能逞強一時,不能縱橫一世。然而,項羽卻像一個無知的幼童一樣天真地以為憑藉自己的暴力永遠都會像鉅鹿之戰那樣所向披靡!所以他不用任何汁議,謀略,政策。這樣的人當然不足以謀!

鴻門宴上項羽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除掉劉邦,只要他下定決心,縱然張良奇計百出,樊哈勇敵萬夫,劉邦也難逃一死。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向殘暴不仁,殺人如麻的項羽突然對他的頭號敵人劉邦起了仁慈之心,在聽了一句“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顧細謹”之後,瞬間失憶,忘了自己宴請劉邦的目的!“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項羽有機會殺劉邦之時,他對劉邦起仁慈之心,而劉邦只要能殺項羽,便不會有一點遲疑。這就是優柔寡斷與當機立斷的最大區別!

“事之成敗,不在謀劃之人,而在決斷之人;古往今來,足智多謀之不計其數,臨機善斷者鮮矣!”

筆者認為項羽這個人的一生及其最終結局,留給我們後世人最大的教訓意義就在於,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一番偉大的事業。不僅要依靠自己四肢的強大力量;更要依靠自己頭腦,甚至是別人頭腦的強大智慧,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自身的發展尋找機遇,甚至是創造機遇!發現機遇之後要當即立斷抓住機遇趨利避害!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更輝煌的明天!

有勇無謀偽丈夫,當機立斷大英雄!


舊事舊人歷史說


項羽在大好時機下,不聽主要謀臣范增意見,猶豫寡斷,錯失除掉最大對手劉邦的機會,使范增非常失望。項羽無識人之明,兼有婦人之仁,雖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但論謀略和用人,與劉邦差很遠。十面埋伏被圍垓下後,在能逃回江東已圖再起的情況下,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選擇自殺,證明其在挫折目前意志不夠堅定,難成大事,而且一路征戰途中帶著寵幸的女人,卿卿我我,容易動搖意志和決心。項羽的結局證明出大事者必須殺伐決斷,知人善用,在絕境中也能保持鎮定,絕不放棄任何一線生機。




莫言19750715


英雄項羽

英雄人物一般都比較自負,表現最突出的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了,不愛讀書,學武要學萬人敵,看到秦始皇出行陣勢,立下“大丈夫當如是”的志向。起兵之後更是連戰連捷,硬是把秦國精銳部隊全部打敗,使得秦國將領死的死投降的投降,也使得項羽信心大增,更加目空一切,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一切靠自己,認為自己能搞定所有事情,韓信的出走投奔劉邦就認為項羽不可能成大事,最後也驗證韓信的看法,垓下之戰失敗,卻不肯渡烏江東山再起,只有自刎來保存自己最後的顏面。

謀士范增

范增是項羽身邊最重要的謀士,雖然年齡很大,項羽對范增還是比較敬重的,尊稱為“亞父”。起兵初期項羽還是能聽進去范增建議,打仗也屢屢獲勝,然而在與劉邦的戰爭中,項羽卻屢次拒絕范增的建議,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殺死劉邦,事情都安排妥當,劉邦卻在項羽的縱容下逃出昇天,給范增氣得不行。在後來與劉邦的戰爭中,項羽屢次打敗劉邦,這其中就有范增的功勞,只是在關鍵的時候,項羽中了劉邦的離間計,把范增趕走,范增走之前說了句:“豎子不足與謀也。”充滿了對項羽的失望之情,回去不久也就死了。

項羽的失敗,源於自己的自大,他沒明白一人計短的道理,更不知道後世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說法。


歷史故事悟人生


項羽在鴻門宴上執意放走了劉邦,范增非常失望,才說出了那句“豎子不足與謀”的經典評價,足以提現范增當時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多麼強烈,要知道項羽是君,范增是臣,臣子對君主說出這麼大不敬的話,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認為將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一定會是劉邦。

應該是從這時候,范增就開始認為項羽在這場爭奪戰中必輸無疑,不過作為臣子的本分,他還是會盡心盡力輔佐項羽,只可惜項羽孤高自傲,又有些剛愎自用,范增的很多建議得不到採用,最後甚至中了陳平的離間計,使得兩人徹底決裂。

最後項羽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悲壯而又讓人遺憾。許多研究項羽的人都認為項羽的失敗應該歸咎於他的性格,是必然的結果。項羽的應該上確實有許多缺陷,不過這僅限於對一個帝王而言,如果作為一個英雄,或者說作為一個男人,項羽的人格魅力簡直稱得上萬人迷,就連一千多年後的北宋才女李清照都對他發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感慨。

項羽雖然在逐鹿中原時失敗了,但他在某些地方卻是成功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世對的褒獎多於貶斥的原因,也是有很多人喜歡他而不喜歡劉邦的原因。


秦曰漢雲


項羽對士大夫並不是很感冒。他對江湖遊俠,披膽勇士很敬佩。比如樊噲闖營,項羽不但不怪罪反而誇他是“勇士”。這是一個遇到事情喜歡直接懟而不是繞圈子耍陰謀的人。


靜夜思160519196


“豎子不足為謀”,出自於《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在鴻門設宴,宴請劉邦到宴席會談。席間亞夫范增多次授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叫來項莊舞劍欲殺劉邦。而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後劉邦藉口上廁所一去不回。范增得知後,氣憤的對項羽說了這句話,意思就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商量大事。可見當時范增對於項羽的優柔寡斷而錯失了刺殺劉邦的最好機會是多麼的失望悲憤。

可能這次范增就已經預知了結局,但是身為臣子,范增還是兢兢業業的為項羽出謀劃策。後來,被劉邦謀臣陳平利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同范增的君臣關係。悲憤失望的范增辭官回鄉,病死在路上。後來,項羽垓下之圍,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縱觀項羽的一生,項羽的失敗結局和他自身的性格密切相關。項羽豪放直率高傲自負不喜權謀,鉅鹿之戰,項羽為復仇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從來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謀劃。鴻門宴上,項羽的優柔寡斷,導致錯失了最好刺殺劉邦的機會。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再到烏江自刎,明明可以逃回江東,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尊自責溢於形色。項羽這種寧折不彎的剛性,這種不諳民情的迂腐,這種剛愎自用的專斷,這種對人性的天真認知,就註定了他只能成為英雄,一個將軍,一方霸主,成為不了一個擅於權謀的帝王。

而反觀劉邦,平民出身的他,沒有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性,也不會為了所謂的面子做無謂的犧牲。來自於平民的他自然也能深刻的體察民情,奪得民意。民間的坎坷,遊走江湖的歷練,練就了他與日俱增的沉著韌性。所以劉邦屢戰屢敗,但卻屢敗屢戰,憑藉平民的堅韌,最終取得了勝利。劉邦在逃生時甚至多次將自己的兒女從車上推下,以保證自己的生命,這種不顧禮儀道德唯利是圖的權宜之計,也是項羽絕對做不出來的。尤其是項羽臨死,還不忘將自己的頭顱交給故人領賞。

所以,性格決定命運,范增一語道破玄機。從這兩人的對比中,我們也能得到很多感悟吧。


洋洋談歷史


范增作為項羽的團隊智慧主力,范增為項羽屢出奇謀,鴻門宴開端就提到,范增獻策誅殺劉邦,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意思指范增再三舉起玉玦提醒項羽下決心殺了他,但項羽沒有反應。反而在交談中將劉邦手下透信給自己的曹無傷給賣了,而劉邦走後囑咐張良讓其估摸自己回營地,再奉上厚禮,可見其心細。走了劉邦後,范增因此大怒,稱豎子不足與謀!其中未見范增是否知道項伯對劉邦的勸告,但是最為一軍統帥,發現項伯私通對營,洩露軍機,確未做反應,反而漠而採之,對范增這樣的忠貞謀臣之議,卻置之不理,我覺得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也是情有可原。最終項羽四面楚歌,兵敗自刎。





華嚴


“歷史摸黑看”,帶你瞎解說。

范增說項羽是豎子不足與謀,其根本體現在兩點;一為其自大,二為其鼠目寸光。

一為狂傲自大

為何如此評價項羽呢?咱們就一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鴻門宴”進行剖析,話說項羽與劉邦按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於是乎劉邦就專挑小路,一路上沒打幾場硬仗就接了秦王子嬰的降書;而項羽卻是一路攻城拔寨,遭了罪還落了後。此時二人差距已然非常明顯,項羽兵40萬,而劉邦只有兵10萬,如此境地下劉邦竟敢先入關,可見其野心!然而在鴻門之宴上,本已經埋伏好的兵甲,卻無用武之地,項羽就這麼放走了劉邦,一則放虎歸山,二則放入蜀地休養生息,項羽認為劉邦根本不配做自己的對手,殊不知殲滅對手於襁褓裡的道理。

二為其鼠目寸光

說其鼠目寸光,根本原因在於推翻秦朝後,不佔據咸陽,卻定都彭城,還言“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要知咸陽四周有山河阻隔,土地肥沃,秦就是以此得天下。不僅如此,還坑殺秦降王子嬰與楚懷王,失盡天下人心。此子何足與謀?

總結

項羽的失敗與可以說具有借鑑意義,曹操有言“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這才是亂世的生存之道,項羽硬生生的將一手好牌打了個滿地皆輸,以此映射現實,即便佔據天時地利,也勿驕傲自大,還應腳踏實地的耕耘,方可在家庭與事業中得到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