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人所貶低的朱溫,其實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

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言下之意就是強調戰略思想的重要性。一個成功的統帥一般都具有非凡的戰略眼光。

被後人所貶低的朱溫,其實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

朱溫能縱橫天下30餘年,成為擁有72州、21鎮的霸主,與他具有非凡的戰略眼光是分不開的。

首先,最能反映朱溫戰略眼光的事是他叛齊降唐。叛齊降唐,是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後世學者爭論不休的話題。當時,起義軍與唐軍在軍事上處於戰略相持階段,雙方各有優勢和劣勢,誰都不能取得太大的進展。

朱溫在這種情況下投降唐朝,無疑要冒很大的風險。初看起來,這似乎不是明智之舉,但正是這種選擇充分體現了他的高明。

被後人所貶低的朱溫,其實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

如果投降過早,官軍當時正處於劣勢,不一定能勝起義軍,風險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若等到大齊軍處於絕對劣勢時再投降,自己的身價勢必大打折扣,弄不好還會因為失去利用價值而遭到殺害。

正在兩軍戰略相持階段的末期,雙方都急需擴充實力來增加獲勝的砝碼,朱溫身為大齊軍的重要將領,又控制著軍事重地同州,他認為,此時降唐,不僅能給農民軍重重一擊,還可給起義軍的其他將領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在此情況下,唐朝一定不會虧待他。

後來的事情完全如朱溫所料,得知朱溫投降的消息後,唐僖宗大喜,立即任命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並賜名“全忠”。為了更好地籠絡他為朝廷賣命,唐僖宗還拜朱溫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

被後人所貶低的朱溫,其實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

朱溫憑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不僅使自身擺脫了被官軍剿殺的噩運,而且還成為朝廷的封疆大吏,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軍事政治力量,為其日後割據一方,進而稱霸中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其次,朱溫戰略眼光的非凡處還體現在他特別重視內政,尤其是農業生產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唐朝自從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後,大多數節度使都迷信武力,盲目地擴充軍備,蓄養了很多親兵,卻不注重發展轄區內的經濟。朱溫在這方面顯然比他們有遠見得多。

被後人所貶低的朱溫,其實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

他不僅沒有盲目擴軍備戰,而且改變了只重軍事,不重經濟的做法,採取減除苛稅、救災恤難、獎勵農耕等措施,盡最大的努力去恢復農業生產。

為了鼓勵農耕,他不僅制定了許多與民休息的寬容政策,而且還以身作則,經常來到田間、農家巡視,號召地主相互協助。

在朱溫的帶領下,其轄區內的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與發展,河南尹張全義治下的洛陽由“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之地發展為“諸縣戶口,率皆歸復,桑麻蔚然,野無曠土……比戶皆有蓄積”的富庶地區。

被後人所貶低的朱溫,其實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

俗話說“打戰就是打錢糧”。朱溫之所以能縱橫天下30餘年,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有強大的後方。相形之下,他這一生中的三個主要政敵在這方面就比他遜色多了。

唐末的蔡州節度使秦宗權,每次出兵不先籌糧,而是指鄉聚曰:“啖其人,可飽吾眾。”黃巢大軍則是隻顧吃糧,極少建設,所過之處,百姓淨盡,赤地千里;就連驍勇善戰的李克用集團也從不以發展生產、安定民眾為事,而是一味燒殺搶掠,危害百姓。

第三,反映朱溫戰略眼光的事便是“上源驛事件”。此乃朱溫企圖誘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一次行動。雖然這次計劃沒有成功,但它足可反映朱溫的毒辣。

從表面看,該事件的起因是李克用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其實不然,更深層的原因是朱溫想借此千載難逢之機,除掉這個強勁的對手。

被後人所貶低的朱溫,其實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

儘管這次行動的結果得不償失,但在當時情況下,此舉不失為一個削弱河東軍力量的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