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未平蝗災又起?沙漠蝗還會進入新疆?帶你粉碎蝗災謠言

近日,有關蝗災的新聞讓人們繃緊了神經。有人感嘆:真的是新冠未平、蝗災又起,2020可真的不太安靜。

更有不少自媒體在傳言,蝗災會一路向東、蔓延至全國,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蝗蟲小科普

蝗蟲,其實是我們俗稱的“螞蚱”,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0000種,我國也有1000多種,但成災的主要有十餘種。

本次肆虐的蝗蟲是沙漠蝗。沙漠蝗是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是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沙漠蝗是非洲、亞洲熱帶荒漠地區的河谷、綠洲上的重大農業害蟲,它們飛行能力強、繁殖力也很強(每年最多可繁衍五代),個頭及食量較大。


“新冠”未平蝗災又起?沙漠蝗還會進入新疆?帶你粉碎蝗災謠言

圖源於網絡


肯尼亞政府的聲明說:“一個沙漠蝗蟲群每平方公里可容納多達1.5億隻蝗蟲。蝗蟲群隨風遷移,一天可以覆蓋100到150公里。一個普通的蝗蟲群一天能摧毀的糧食數量足以養活2500人。”

從2019年1月起,沙漠蝗群就從阿拉伯半島飛越紅海,到達中東和南亞,對沿途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並積累了大量蟲源。

當前,全世界範圍內的蝗群具有波及範圍廣、發生程度重、後期形勢嚴峻的特點。

東非、西亞及南亞國家正遭遇歷史罕見的蝗蟲災害,肯尼亞已經有約105萬畝土地受到影響。印度555萬畝農田受害,損失超百億盧比。索馬里、巴基斯坦等多國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應對蝗蟲災害。


“新冠”未平蝗災又起?沙漠蝗還會進入新疆?帶你粉碎蝗災謠言

隱天蔽日的蝗群 圖源於網絡


沙漠蝗危害我國的概率小

中科院院士、生態和昆蟲學家康樂認為,沙漠蝗不會對我國形成嚴重威脅,中國不是沙漠蝗的分佈區。

中國在歷史上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但我國的常見蝗蟲種類為“飛蝗”,包括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而非“沙漠蝗”。“飛蝗”與“沙漠蝗”屬於不同的生物種。

沙漠蝗蝗蝻和成蟲遷移活動,需要滿足40℃左右的溫度和60%~70%的相對溼度。考慮到我國邊境地區地形地貌、氣候特點及沙漠蝗的遷飛習性,我國邊境以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為阻隔,沙漠蝗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對我國威脅較低。

由於西藏南部和雲南西部邊境與尼泊爾和緬甸沙漠蝗發生區毗鄰,可能會有蝗蟲隨季風遷入我國,但造成危害的幾率很小。

另一條路線是從南亞經孟加拉進入我國雲貴高原,但孟加拉之後是雨林地區,多變的環境不利於它們產卵,雲貴地區也不太適合沙漠蝗的習性。

最後一條路線是先進入中亞,路經哈薩克斯坦,進入新疆。這一片地區原本就是蝗蟲活躍的區域。

綜合來看,春季發生區的蝗群遷飛方向為印度—尼泊爾—緬甸—西藏南部和雲南西部。本次沙漠蝗猖獗發生的最大擴散區大概率為緬甸、尼泊爾和印度,我國雲南地區存在一定的危險,但危害的概率很小。

我國的蝗災治理實踐

我國的一些專家技術人員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綜合性蝗災治理策略。主要通過蝗災發生區的生態環境改造,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同時,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種群數量,並利用化學藥劑及時防治高密度的蝗蟲發生區。

其中,生物防治法包括借用粉紅椋鳥、雞鴨鵝鷹等食蝗動物進行食物鏈上的治理,曾在我國成效顯著。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植保植檢處表示,近年來,我國蝗蟲監測預警和防治能力不斷提升,防治技術水平屬於世界領先水平,防蝗藥械儲備充足,國內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目前,農業農村部正密切跟蹤境外蝗災動態,同時安排雲南、西藏等省區加強邊境的蝗蟲監測,嚴防遷入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