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造林增綠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

本號訊(4月7日)近日,在布爾津縣窩依莫克鎮託庫木特村的沙棘林裡,種植大戶李正興已經開始忙著修剪沙棘了……

新疆各地堅持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在造林增綠過程中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形成“穩收益、不返貧”的長效機制。

生態扶貧|新疆:造林增綠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

特色種植增綠添“財”

經過10年的努力,布爾津縣從最初擁有萬餘畝的天然沙棘林發展到現在10萬畝的沙棘種植林,發生了“由黃到綠”的鉅變。該縣在收穫生態效益的同時,還實現了沙棘產業促進群眾創業就業的良好局面,李正興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看著600畝沙棘掛果,李正興樂得合不攏嘴:“當年在政府的指導下大膽嘗試沒有錯,改種了大果沙棘,既能防風固沙,還能讓咱村民富起來。”如今李正興家每年沙棘收成達130餘噸,他也成為了全村發展致富的“領頭人”,每年純收入40餘萬元。

家住阿克陶縣加馬鐵熱克鄉烏卡買力村的買買提·艾薩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承包了15畝地種植新梅,2019年收入10萬元,實現了脫貧。

近年來,新疆各地持續狠抓特色林果業發展,大力實施特色林果提質增效工程,有序調整特色林果產業結構,在充實各族群眾“錢袋子”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生態保護氛圍,鞏固了脫貧成果。

生態扶貧|新疆:造林增綠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

換種方式讓綠生“金”

在鞏留縣塔斯托別鄉巴哈拜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村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2016年,巴哈拜村農業合作社成立後,村裡將7000畝地整體流轉給合作社,通過統一管理和銷售,收益比村民自己種時要高出很多。村裡又引導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或外出務工,或在村裡從事旅遊服務業。

鞏留縣融媒體中心駐巴哈拜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王敏說,生產方式改變了,村民逐漸意識到好的生態環境其實就是致富的平臺。

調整種植結構,同一片土地就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收益,和田縣巴格其鎮永安村村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和田縣公安局駐永安村“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陶振中介紹,村民將房前屋後清理出來的土地建上小拱棚,不少荒地也因此被開發了出來,村裡的環境好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目前全村已有47戶村民建了小拱棚,估計後續建造拱棚的農戶將達到100戶,按人均增收5000元算,在不額外佔用勞力的情況下,全村一年可增收50萬元。

生態扶貧|新疆:造林增綠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

身份改變護綠增收

近日,阿瓦提縣國家級公益林博斯坦牧場管護員艾買爾江·艾則孜和同事一邊沿著林帶巡邏,一邊談論著進入春汛後怎樣灌溉林帶。

博斯坦牧場與沙漠之間的數萬畝林帶,因近年來引水灌溉和精心管護,不僅阻擋住了沙塵對附近村莊的侵襲,也成了狐狸、黃羊、野豬等野生動物的樂園。這片公益林管護總面積達239萬畝,設有18個管護站,解決了周邊110名富餘勞動力就業。

為保護艾比湖及其周邊環境,2015年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啟動生態移民計劃,布力布力·吐思甫汗和其他牧民一起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搬到40公里外的阿拉山口市。當聽說艾比湖保護區管理局正在吸納願意從事管護工作的牧民,布力布力報名參加了管護員考核。

“對我來說,艾比湖就是我的家,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這裡正變得更加美麗,作為艾比湖的守護者,我有了穩定的收入,心裡很滿意也很自豪。”布力布力笑著說。

隨著生態建設的不斷推進,河湖巡查員、生態護林員、草原管護員、環境保潔員等生態管護崗位的設立也越來越多,更多的貧困群眾被吸納,參與到生態工程建設中來,在家門口有了就業崗位,實現了脫貧,也使村子周圍的水源、林帶和草原得到了有效保護。(作者 張瑞麟 張婷 加孜拉 拍熱扎提·阿不都 張治立 宋雅文 編輯 王強)

生態扶貧|新疆:造林增綠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