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朝的軍事體制?

小林歷史觀


中國清朝(1644-1911)是以滿族上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至清末,許多近代軍事制度已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


婪星河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八旗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兵以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旗“本為滿族”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兼有掌管軍事、政治、生產三個方面的職能。凡旗人男丁皆可為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八旗各有旗主,皆為世襲,旗兵為其私有。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軍的。


世間始終你好146401869


清朝所處封建社會,軍事體質初期基本還是靠滿族八旗兵為主,綠營兵為輔。隨著滿漢的融入,二者互相映襯。。直到清朝中後期,隨著列強的入侵,打開了過門,開放了口岸,清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開始了洋務運動,海軍和陸軍也得以快速的發展。軍隊又增加了湘君,淮軍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Cat無名之輩


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清朝管理全國武職官員和軍事行政的機關是兵部。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清朝軍隊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兵部所掌管的武職官僅是綠營官,八旗軍的職官和各項事務皆非兵部所轄。兵部的具體職責是:管理綠營武職官員的品級、考選、考核、升轉、獎懲、撫卹等;管理全國馬政,以及傳遞文書事務;掌管全國的兵籍及軍器;管理關禁、海禁;還負責武科舉事務。

八旗軍分為“禁旅八旗”、“駐防八旗”兩種。由禁旅八旗中的一部分負責保衛皇宮的親軍營,組成侍衛處,其主要職責是“隨侍宿衛”。侍衛處下設: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侍衛管官。另外,禁旅八旗還設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等,負責保衛京師。在京師設步軍統領衙門,“統轄京營,總司緝捕”。此外,還有設置了一些特殊部隊,皆系八旗之精銳。例如,火器營、健銳營等,一併負責擔任京畿守衛的任務。

八旗駐防衙門是駐防各省坐鎮的八旗官兵的衙門。駐防八旗按各自專城分別設置: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除了上面提及的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的官員外,還有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協領、總管、總理、參領、佐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