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朝的军事体制?

小林历史观


中国清朝(1644-1911)是以满族上层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後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走向衰败的时期。它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的旧制和本民族的传统,也受到西方的影响。至清末,许多近代军事制度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婪星河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八旗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和军事制度。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兵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在华北组建新建陆军(即北洋军),张之洞在南方组建自强军。到清帝国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大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并非所有新军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持革命军的。


世间始终你好146401869


清朝所处封建社会,军事体质初期基本还是靠满族八旗兵为主,绿营兵为辅。随着满汉的融入,二者互相映衬。。直到清朝中后期,随着列强的入侵,打开了过门,开放了口岸,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开始了洋务运动,海军和陆军也得以快速的发展。军队又增加了湘君,淮军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Cat无名之辈


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清朝管理全国武职官员和军事行政的机关是兵部。可是清代兵部的职权,比历代都小,并且无权调动和指挥军队。清朝军队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兵部所掌管的武职官仅是绿营官,八旗军的职官和各项事务皆非兵部所辖。兵部的具体职责是:管理绿营武职官员的品级、考选、考核、升转、奖惩、抚恤等;管理全国马政,以及传递文书事务;掌管全国的兵籍及军器;管理关禁、海禁;还负责武科举事务。

八旗军分为“禁旅八旗”、“驻防八旗”两种。由禁旅八旗中的一部分负责保卫皇宫的亲军营,组成侍卫处,其主要职责是“随侍宿卫”。侍卫处下设: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管官。另外,禁旅八旗还设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等,负责保卫京师。在京师设步军统领衙门,“统辖京营,总司缉捕”。此外,还有设置了一些特殊部队,皆系八旗之精锐。例如,火器营、健锐营等,一并负责担任京畿守卫的任务。

八旗驻防衙门是驻防各省坐镇的八旗官兵的衙门。驻防八旗按各自专城分别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除了上面提及的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的官员外,还有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领、总管、总理、参领、佐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