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选:面对疫情,关于高考备考的一点思考

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开学时间推迟,陕西省目前执行“全省各级各类学校3月2日前一律不开学”的政策。“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虽在有序开展,但返校时间的不确定性及网络教学客观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众多家庭对学生学业的较高期待,不可避免地催化或加剧了广大师生、尤其是高三学生与家长的不安情绪。疫情到底会对高考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与大家分享一点思考,或许对高三的老师、同学们会有一点点启示。

一、对高考时间的影响。

“高考是否会推迟”是大家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在12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教育部表示,“将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评估疫情对组织考试可能引发的问题,审慎研究制定今年高考方案”。

客观来讲,教育部的回答是符合实际的,是当前能够做出的对民众关切的最佳回应。但对广大高三师生及家长来讲,这个回答是不能满足心理预期的,因为听了之后心里还是没底。我认为,我们目前应当完全按照高考不推迟来安排我们的备考、学习和生活。当然,这种主张,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首先,从教育部的回应看,影响高考时间的最大因素是疫情发展变化情况。从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来看,上下一心,措施得力,效果显著。湖北以外全国其他地区新增病例连降14天,全国每日新增疑似病例数也连续多日低于确诊病例数。在不放松警惕,继续做好全民抗“疫”工作的基础上,对疫情防控我们是可以作出乐观判断的。

其次, 2003年“非典”,与现在的情况类似,但最终高考还是按原计划如期进行。这个不能当“先例”理解,但总是有一些参考价值。

第三,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从全国范围来讲,高考时间推迟与否对整体的录取结果没有影响。高考录取,国家计划,名额到省,各地的计划是有保障的。从学生个体来看,推迟时间肯定会影响个别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录取结果,但客观地讲,让高三的孩子在强度较高的备考火炉中再多锻造二三十天,对他们的学业完善和终身发展的意义是非常小的。

综合这几个方面考虑,我认为今年全国高考推迟的可能性比较小(湖北有可能例外)。广大师生也需要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高考是否延期”这个问题造成的实际困扰与不安心理。当然,按照不推迟的思路,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以积极的状态来面对将来可能推迟的结果,对孩子们来讲,也是有益而无害的。

二、对高考命题的影响。

(一)对命题难度的影响。严峻的疫情,确实对高三同学的复习备考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从网络教学实际、考生情绪、社会稳定等方面综合考量,我认为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会保持稳定,起码不会加大,极有可能降低。这就对我们当前的备考有个提醒:一是要指导学生夯实学科基础,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高度重视。对典型例题要反复揣摩,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提取与运用要熟练,形成规范的一般性解题答题思路。学生如果真正学有余力,可适当做一些难度较高的题,以突破思维瓶颈,获得更优的思维品质。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对难度高的题偶有涉及即可,千万不可求难求怪。二是要注意,在试题难度保持稳定或可能降低的情况下,阅读量、运算量、书写量应该不会小,在作答细节上的要求会比较高。所以,学生在近一段就要有意识地训练答题速度,充分注意规范用语、规范解答、规范步骤、规范书写等作答规范性问题,精细审题,提高速度,严谨作答,减少失分。

(二)对考查内容及形式的影响。教育部网站元月7日消息,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出版发行,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文件最后指出,“高考评价体系……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疫情背景下,我们应给予这份文件充分的重视。

“一核四层四翼”构架中涉及的这些关键词,老师都不陌生,相当一部分老师应当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疫情的背景下,按照“一核四层四翼”的内在导向要求,我们一定要能把学科与抗“疫”的伟大人民战争联系起来,深入挖掘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学科中的理论、原理去理解、分析抗“疫”战争中的人、事、现象和重大举措。可以说,所有学科都可以从这次疫情中发现与本学科准确对应的关键点、某几个学科的交叉点,都会发现本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独特价值。各学科除具体内容与疫情的诸多联系,考查形式方面也要注意,比如理科试题的情境设计、文科试题的材料选取等都可以从疫情中的某些方面入手,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早做一些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围绕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教师一定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科学防治,众志成城的伟大事实;关注义无反顾、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爱党爱国情怀,将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志向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

不管我们为线上教学与答疑作出了怎样的实践努力,我们都不能否认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诸多缺陷。它必然会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在备考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加剧原来存在的一些学业分化并造成一些新的分化。

(一)学习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很强且高度自律的学生,几乎不受负面影响。甚至由于拥有了较多的可支配时间,根据个人实际理性分配于各学科,在老师提供的个性化指导下,梳理、归纳、运用、查漏补缺、针对性训练,他的学习能力可能还会得到一次较大的提升,并转化为学业成绩的提高。这部分同学如果利用好了这个非常时期,或许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且自我管控能力不强的同学,受到的影响肯定会大一些。家庭环境没有学习气氛,自己缺乏学习主动性,身子坐不住,心静不下来,课听不进去,题也懒得做,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一定是很差的。这部分学生一定要得到我们教师的充分关注,家长更要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履行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职责,努力促进其转变。否则,这部分学生与前面同学的学业差距会进一步加大。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其在网络教学期间不负责任的松散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会对这部分同学的成长、成人产生极消极的影响。

(三)过多依赖教师讲授、探究精神不强、学习方法单一的同学,无论其成绩如何,都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教学方式的改变,会令这部分同学无所适从。这类同学,一定要积极调整,主动适应,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参与下,拟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任务,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尽快调整好节奏。

还有大量的学业成绩中游的同学,千万不能松懈。网络教学期是一个极易产生分化的时期,比的是自律、拼的是坚韧,这一点,同学要心中有数。

在这个非常时期,备考与疫情叠加的双重压力,全部落在了高三同学尚显单薄的肩膀上,孩子真的很不容易。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密切合作起来,各尽责任,帮助孩子走好这一段特殊的人生旅程。对老师来讲,三方面的工作最重要:一是加强高考研究,坚持科学、高效的备考策略和正确的备考方向;二是关注个体,“授之以渔”,给予每个孩子个性化的指导;三是持续激励鼓舞,温暖关怀,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孩子持续、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正方向的情绪、能量,胜过了一切美好的教学设计。对高三学生家长来讲,要兼顾家长和老师两个身份,用心观察,发现问题;多方沟通,寻求解决;温情陪伴,给予动力;严格约束,保证规范。近几日,有家长抱怨孩子不努力、不好管,我想,孩子在家里,家长再抱怨,你让我们老师怎么做呢?不怨不躁,冷静智慧,主动与老师协作起来,明责担责尽责,才是目前这个非常时期一个优秀家长应有的姿态。

杨选,高级教师。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渭南市师德先进个人、第四届“十大道德楷模”、教学质量提升先进个人,首届临渭区“十大道德楷模”。现任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常务副校长。

杨选:面对疫情,关于高考备考的一点思考



中国法制西部网 法治陕西

总监:李思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