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安德海,丁宝桢为什么敢在慈禧太后头上动土呢?

睿儿妈有话说


杀就杀了,怎么着吧?

丁宝桢是谁,你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宫保鸡丁”你肯定知道,并且吃过,这个“宫保”就是丁大人(他被追赠“太子太保”荣誉头衔),他在四川总督任上发明了这个流传大江南北的私家菜。

丁大人是晚清名臣,官做得很大,而且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诛杀安德海,发生在他做山东巡抚的时候。

安德海可是慈禧太后跟前的大红人,他在辛酉政变中秘密回京搬来了恭亲王奕䜣,搞垮了顾命八大臣,立下了大功。所以,丁宝桢敢打狗不看主人,也是够楞的。但人家丁大人非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更红更火了,7年之后,升任四川总督,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丁宝桢不仅敢在慈禧太后头上动土,还给慈禧挖了个大坑,狠狠抽了老佛爷一个耳光。

丁不是愣头小子,他敢这么干,原因有三:

一是站位高。

子曾经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安德海没有听从圣人教诲,他出宫却没有携带任何公文,属于擅自出宫,这就是名不顺。而更可气的是,他还横行不法,到处招权纳贿,作威作福。丁宝桢牢牢抓住他擅出宫禁这一点,搬出了祖训,认定这厮违反祖制,大大的该杀!

二是借刀杀人。

晚清时期,该杀的人多了,大部分还不是不了了之。为啥丁能杀得了安德海呢?丁还是很聪明,他不敢擅杀安德海而是,秘密上奏折给恨死安德海的同治皇帝。同治为啥恨安德海呢?这老安仗着慈禧宠他,有点翘尾巴,竟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同治早就想收拾他,一接到密奏,立马批准。

三是官官皆曰可杀。

安德海做人有点太高调,贪污受贿就不用说了,一个大太监居然还大张旗鼓的娶女明星(临死前一年,娶了徽班名角九岁红为妻)。更要命的是,这哥们还干预朝政,替慈禧太后密谋夺了恭亲王奕䜣的权。对于奕䜣而言,真是成也老安,败也老安。朝堂上下,大小官员特别是有点责任感的官员都不喜欢安德海。丁宝桢杀了安德海后,很多官员都拍手叫好,

曾国藩就称丁为“真豪杰”。群众基础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还是得记住那句“网话”:不作就不会死!


饮水君


话说同治八年,此时正值捻军回乱渐次平定之时,慈禧太后也正是人生顺风顺水的时候,但突然一件事儿的发生,令她大丢颜面。

说起这事儿,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说“不大”,是因为不过杀了个太监;说“不小”,则是因为被杀的这个太监正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安德海,如今他正是被太后恩宠之时,却被杀了!


这个安德海,在宫内被慈禧唤作“小安子”,他模样长得也算清秀,加上从小就聪明伶俐,又善于傻眼观色,因此从那些木讷太监之中脱颖而出,讨的老佛爷欢心,成了她身边的红人,受到慈禧重用。

朝臣怕慈禧,但也挺憷安德海,安德海借此没少捞钱,朝臣想要见慈禧或者想私下打听点宫中的事儿,都会找到安德海,使些银子换点消息啥的。很多大臣自甘堕落,利用各种机会勾结安德海,并且对他毕恭毕敬。这令安德海越发的嚣张跋扈,依仗太后宠爱日渐猖狂起来,渐渐忘了自己的斤两了。

这时间一长,安德海以权谋私,勾结大臣的事儿弄得满城风雨,就连经常人宫的恭亲王奕䜣也曾受过他的算计。一次奕䜣对众臣说道:“我要是不杀了安德海这条狗,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朝廷纲纪!”

安德海得知后奕䜣发怒的事儿后,也感到有些恐惧,毕竟奕䜣是王爷,自己是奴才。他知道奕䜣不会放过自己,于是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在慈禧面前说奕䜣的坏话,以挑拨两人关系,据说奕䜣被摘掉“议政王”的帽子,便是安德海从中作梗。

就连年幼的同治小皇帝对安德海和母亲这种暧昧不清的事情有所记恨。据出宫后的老太监回忆,小皇帝亲手做了一个小泥人,背后刻有安德海的名字,并用小刀削泥人的头。这老太监问他这是干啥,小皇帝怒气冲冲地说:“杀狗贼小安子!”


这安德海也是个死催的货,不知道是不是活腻歪了,老想着出宫玩玩,顺道捞点银子。于是便央求慈禧给他一个差事,让自己出宫耍上些日子。慈禧宠爱他,赶巧宫中要置办置办宫廷织物,于是就把这差事交给了他。这下安德海可算是得偿所愿了,带着一帮子奴才从京城出来,沿运河南下。这一路之上,穷奢极欲,强拿强索,凶着呢。

安德海与众奴才分乘两艘大船前行,船头挂三头乌旗,船尾挂龙风旗,四周插满彩旗,船前一队士兵,船舱中还有僧人、女乐等几十人伺候他和那些大小太监,一路上又敲又打,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安德海。所经之处,官员亲自迎接,好吃好喝,另行还要送份大礼。安德海自称朝廷钦差,作威作福,稍有不满,便破口大骂,摔锅砸碗,吓得那些官老爷畏他如虎。那些小太监也不饶人,仗着安德海威风,欺压他人,弄得县衙叫苦不迭。

等到了山东地面之时,安德海依旧如此嚣张,但却不知道这山东便是他葬身之处。山东巡抚丁宝桢早就知道他出宫的消息,因此十分震怒。他早就对安德海这个阉人有杀意,如今正好到了自己管辖地盘上,他要让安德海有来无回。


各位看官,或许不知道丁宝桢是个什么人物,这位丁老爷可了不起,他乃咸丰三年进士出身,为人刚正不阿。当年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之时,对官员十分不敬,官员慑僧王威势,都惧怕他。唯独当时身为按察使的丁宝桢不惧怕,并且当众与僧格林沁发生争执,最后僧格林沁对他刮目相看。

如今安德海送到自己口边,焉能放过,于是丁巡抚传令德州知府赵新,要求他将安德海招摇情形查录在案,如有不法,立即擒拿。但赵新不敢,只是将安德海过境之事汇报。丁宝桢一面向朝廷参奏,一面派东昌府知府程绳武追赶捉拿,但程绳武依旧不敢,他只追了三天三夜,但不敢动手。丁宝桢大怒,拍下总兵王正起率骑兵追赶,要求务必拿获安德海,拿获不住便提头来见。王正起是悍将出身,果然将安德海于泰安拿获,而后押赴济南。

一路之上,安德海十分嚣张,到了济南依旧嚣张不减,见到丁宝桢不但不跪,而且对着丁宝桢破口大骂,声称自己是朝廷钦差,要给丁宝桢好看。丁宝桢让左右用令牌抽他嘴,把他打得满嘴血沫。丁宝桢知道如果留下安德海会夜长梦多,于是不等朝廷命令,以“大清祖制,太监不许出都门,违者就地正法”为由,下令将安德海等人押赴街市处死。

此时很多官员前来见丁宝桢,要求不要杀安德海,因为他是太后身边的红人,杀了他会令太后震怒和难堪。为此,不但会丢了顶戴花翎,还可能导致全家受连累。但丁宝桢不为所动,他知道自己此时不杀安德海,就很难有机会了,也正是因为怕慈禧袒护安德海,所以要在谕旨到达之前,杀了这阉货,为朝廷除一大害。安德海本以为丁宝桢不敢对他怎样,但没先到还是被咔嚓了。


再说慈禧这边,接到奏折后,知道安德海不妙,于是赶忙找到慈安太后,要求一同去找恭亲王奕䜣求情,让他出面帮着调停。没想到慈安不肯,说太监出宫不合祖制。慈禧硬着头皮去找奕䜣,奕䜣拿出顺治年间由多尔衮铸造的太监不可干政的铁牌,告诉她这是祖宗留下的,你敢救安德海,就要把这交泰殿中的祖宗铁牌给熔了,看到时候各八旗王爷答不答应。并且要求将安德海凌迟处死。

慈禧欲救下安德海之事最终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意,她不得不默认了此事,但为了能有所转机,还是扣留了谕旨两天,希望这两天能想出法子救小安子。但万没想到,丁宝桢竟然在没有谕旨同意的情况下,先行斩杀了安德海。慈禧如五雷轰顶,心中不禁悲伤而且愤怒,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强忍。朝中大臣纷纷赞扬丁宝桢,令慈禧对丁宝桢也无可奈何。为了彰显自己英明,她连发两道圣谕,说:“我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安德海胆大妄为,有负皇恩,种种不法,实罪有应得!”因此丁宝桢因此事并为受惩处。

慈禧也是个女中丈夫,这件事情,她自知理亏,更没想到慈安会站在奕䜣一边,朝廷会这么恨安德海,自己如果一意孤行,会对自己不利,为了一个奴才不值得。也怪这个奴才太忘乎所以,因此也是活该。

丁宝桢杀安德海一事,大快人心,就连曾国藩也在日记中写道:“我患眼疾已数月,在听闻此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的字)真豪杰也!”


大狮


安德海是非常受慈禧喜欢的太监,在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中,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安德海被杀事情经过

1869年,安德海借同治皇帝即将举办大婚典礼之机,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一带采购龙袍和婚礼所用之物,慈禧同意之后,他坐着豪华楼船,拥着女优名伶,悬着龙凤旗帜,沿大运河一路招摇南下,直奔江南而去。安德海却一路上敲诈勒索,公然向地方上索取贿赂,“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地方官考虑到他慈禧太后的关系,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结果碰到了丁宝桢,然后被丁宝枕扣下,呈送密折送交军机处,列举了安德海的罪状;

一;未经差遣,宦官不许擅出皇城,安德海出城未携带任何文书

二;清朝祖制,宦官不许与外人接触

三;龙凤旗帜,是帝王御用物品,安德海违制妄用,有僭越之举

四;太监往返照例应该有传牌勘合,不能随意畅游

最后因为慈禧正在生病,在慈安太后授意下,于是同治皇帝让恭亲王奕訢马上赶到军机处拟定密旨,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山东,要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未受处罚原因

首先来说;丁宝桢这件事没有任何过错,杀安德海完全是合理合法的执行。

其次;丁宝桢已经上书了军机处,通过了军机处的同意。

第三;安德海完全是自作自受,安德海乘着为慈禧传令的机会,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甚至教训年幼的同治皇帝,可以说宫廷之中,除了慈禧之外,安德海已经得罪了所有的重要人物。

第四;我认为慈禧既然想着把持朝政,就需要朝廷重要人物的支持,安德海嚣张跋扈,得罪满朝权贵,就算是喜欢他,也不能纵容他胡作非为。



所以综合所有原因,安德海必死无疑。据说安德海的这次出行,就是别人给他下的套,宫廷斗争激烈,像是安德海这样可以说是死有余辜。

关于丁宝桢,更出名的是宫保鸡丁,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我是越关


同治年间,大太监安德海可是慈溪身边红的发紫的人物。由于他乖巧玲珑,善于阿谀奉承,深受慈禧的宠信。这个家伙就借着慈禧的宠信,广交朝臣,培植党羽,祸乱朝纲,暗中欲效仿明朝的魏忠贤。就连恭亲王奕訢的位置他都敢窥视,据说,奕訢摄政王被免,与安德海有很大关系。

统治8年,久在宫中的安德海,想到外面游山玩水,趁机耍耍威风,敛些钱财,于是,借口同治帝大婚,再三恳求慈禧让他去南方置办龙袍,预备婚礼所用之物。得到慈禧同意后,这个家伙就忘了“不奉诏,太监不许出京城”的祖制,带领一帮随从,风风光光、前呼后拥地出了北京城。



安德海出北京城,乘两条大船,沿运河南下。一路上,所过州县,大小官员无不亲自迎接,山珍海味自不用多提。尤其是那些善于投机的官员,当然不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真金白银没少笑纳安德海。

8月2日,安德海一行到了泰安县境内。泰安知县何毓福,颇感意外。以往凡有钦差下来,军机处必会发下文书,晓谕各地方官员务必保证钦差大人的安全与膳食。今日不见军机处的文书,莫非这安德海是冒牌的钦差!于是,他就把此事上报山东巡抚丁宝桢。

这个丁宝桢38岁中进士 ,为官清廉正直,从不曲意逢迎。对安德海在京城飞扬跋扈,结党营私早有耳闻,今日来到他的一亩三分地,岂能任由安德海嚣张。他当即命令将安德海一行人拿下,押往济南,并亲自审讯。安德海哪把丁宝桢放在眼里,非但不配合,还破口大骂。丁宝桢立刻命人掌嘴,打的安德海满口流血,哭爹喊娘。

丁宝桢发现安德海所谓的钦差,手中既无皇帝圣旨,又无两宫太后的手谕,完全是擅自离京。于是,丁宝桢上书军机处说:安德海沿路扰民扰官,招摇撞骗,余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并指出,安德海不奉诏离京,按祖制当斩。

8月六日,丁宝桢接到军处寄发的密谕,内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儆效尤。

拿着军机处的密谕,丁宝桢算是吃了颗定心丸。恭亲王是军机处的当家人,这等于是恭亲王同意他斩杀安德海。为了防止夜长梦多,慈禧从中作梗,丁宝桢当天就把安德海押往法场,斩首示众。

慈禧闻知安德海被丁宝桢处死,气的火冒三丈。打狗还得看主人,丁宝桢明摆着是不她放在眼里,她明白丁宝桢敢杀安德海,肯定是得到恭亲王与慈安太后的支持 。再说,丁宝桢口碑一向很好,自己若是冒然问罪丁宝桢,不仅受到恭亲王与慈安的反对,还会让百官与自己离心离德。


慈禧不得不暂时咽下这口恶气,后来慈安暴死与恭亲王被罢免,无不与安德海的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丁宝桢还是得到了善终,他死后,慈禧手书四个字:国之宝桢相送。由此可见,慈禧的确是个不简单的女人。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首先是因为安德海破坏了清廷的祖制。为了防止太监专权,清代有祖训,不允许太监随意出宫。如果特殊情况必须出宫办事,必须以圣旨为凭介。安德海出宫到外地打秋风并没有请到圣旨。慈禧心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当丁宝桢以这个为理由将安德海诛杀,慈禧也不能因此表示反对。

其次是因为安德海就算再得宠,本质上也是个太监。慈禧作为一个政治家,孰轻孰重自然心里有数。我们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对慈禧有一种妖魔化的印象。但是不要忘了,慈禧是一个有政治能力的人。否则她也不能一个人支撑晚清政局近半个世纪。

最后说一个野史中的解释。有野史记载,安德海净身不彻底,与慈禧有男女之情。而丁宝桢在诛杀安德海之前,因为要验明正身,所以知道了这件事情。丁宝桢很识相,没有将这件事情公布出来。慈禧因此不但不记恨丁宝桢,反而很感激他。丁宝桢在事后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官反而越做越大。因为是野史,可信度不高。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zyb38537240


安德海是晚清一位著名太监。他自幼自阉入宫,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把遗诏密报慈禧太后,因此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升为总管太监,是慈禧身边的红人。

同治八年,安德海出京为同治采办大婚的龙袍。他可能没出过京城,所以想显摆显摆,一路招摇过市,横行不法,嚣张跋扈。七月二十日,安德海的船队驶入山东境内,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一行人抓住,全部处死。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安德海就是慈禧的一条狗。丁宝桢为什么胆子这么大,敢杀慈禧的红人?

其实,有四点理由,让丁宝桢底气这么足:

第一,安德海出京,有违清朝祖训。

当年顺治皇帝曾立下祖训“宦竖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也就是说,太监必须奉圣旨才能出皇朝。清朝非常重视祖训,而安德海只是奉了慈禧的命令出京,无疑违背了祖训。

丁宝桢因此表示:“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

第二,丁宝桢杀安德海得到了慈安太后的首肯。

丁宝桢抓住安德海后,秘密向慈安太后请示。慈安命军机处回文,给安德海定性为擅离京城,而且有种种不法之事。慈安指示丁宝桢将安德海及随行人员就地正法。

慈安本是咸丰的皇后,咸丰死后成为东宫太后,而慈禧则因为生了同治,才成为西宫太后。慈安身份比慈禧高,丁宝桢奉了他的命令,自然不怕慈禧。

第三,同治皇帝也想杀安德海。

安德海得宠于慈禧太后,因此目中无人,甚至对同治小皇帝都十分傲慢,以至于同治帝早都想杀死他了。接到丁宝桢的密折后,同治立即表示安德海十分该死,并迅速给丁宝桢下了密旨,让他把安德海就地正法。

第四,杀安德海受到了朝中大员们的支持。

当时的官员们也早已对安德海不满。当丁宝桢杀安德海的消息传入朝中,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李鸿章拿着这则消息,兴奋地对幕僚们说:“稚璜(丁宝桢的字)自此成名矣!”

当时清政府正要依仗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人官员,有他们的支持,丁宝桢自然底气十足。

丁宝桢有这四点理由,所以敢杀死安德海,他这一举动合情合理合法合势。慈禧只能默默咽下苦果,有苦难言。安德海的死,也警示了太监们,所以后来李莲英虽然得宠,但也不敢太过嚣张,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梦露居士


1

杀安德海这事儿,丁宝桢其实是请示了同治,得到同治首肯才动手的。

安德海出京名义上是为大婚的同治采买大婚用品,但是一路上很招摇,惹恼了很多地方督抚,不过大多都是敢怒不敢言。

小安子还是很单纯的,借着辛酉政变时,对两宫太后有扶掖之恩,越发的骄横。

甚至不太把小皇帝同治放在眼里,大约,安德海把自己当做慈禧家里的老奴,对同治多有指手画脚,被同治暗恨。

所以,他一出京城,就算违反了康熙定下的太监不得离京的祖训,同治借着地方势力,弄死了安德海。

同治给丁宝桢等人的命令是:无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

在同治的命令中还说,如果安德海听到风声,想返回京城,那么就会让曾国藩在直隶境内把他抓住,正法。

皇帝恨安德海恨疯了。


2

有了皇帝的谕旨,丁宝桢动起手来也就没有太多顾虑。

况且当时大清其实是有三股势力的,慈禧,慈安,和同治皇帝。

慈禧虽然是同治的亲妈,但是同治和这亲妈不亲,却和慈安更亲近些。

所以同治下令杀死安德海,慈安对他的决定不会反对只会支持,剩下慈禧孤掌难鸣,这笔买卖丁宝桢大约怎么都不赔。

所以他杀了安德海,慈禧吃了哑巴亏,还得下旨表彰他。

丁宝桢想杀安德海的另一个原因是,清末天平军作乱,汉人地方督抚趁机做大,如果太监出京成为成例,这些捞到好处的地方大员很担心像唐末一样,太监掣肘地方。

既然皇帝有旨意,那么丁宝桢借机杀了安德海以儆效尤,即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有皇帝这面大旗来替自己挡灾消难。

何乐而不为?

曾国藩听说丁宝桢杀了安德海,高兴的眼疾都好了


“我患眼疾已数月,在听闻此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真豪杰也!”

3

这种事后来丁宝桢还干过一次。

这就是在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中,慈禧想借着这个案子敲打一下日渐做大的地方督抚势力。

所以,慈禧命令刑部主理这件案子,刑部把葛小大的尸体从杭州运来京城进行复检。

这时候丁宝桢出场了,大闹刑部衙门,不让复检尸体,不让给杨乃武小白菜翻案。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两个草民,死就死了,冤点有什么,如果查实这俩人真的冤枉,翻案了,那么浙江100多官员的顶子就将不保。

为了两个贱民牺牲这么多官员,不值得。

这时候慈安已经死了,同治也死了,光绪皇帝只是个摆设,老佛爷慈禧一言九鼎。

老佛爷想整饬官场,谁又能档她,丁宝桢也不行。

后来杨乃武这案子牵连的官员有一百多,大都是湘军旧部。

4

官场上人都有七巧玲珑心,做的事情必定思虑周全,言在此而意在彼。

丁宝桢混迹官场多年而不倒,深谙此道。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安德海被杀也是在是罪有应得,安德海凭借自己在慈禧这里得宠,一直无法无天,目中无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在慈禧太后这边红的发紫的人物,丁宝桢怎么说杀就杀呢?


第一,得到了同治皇帝的默许。

在同治还小的时候,安德海就凭借自己得宠,一直欺负并且故意找同治的茬,那个时候同治皇帝就恨透了安德海。后来同治年纪稍微大了一点点,有一次安德海插了同治和慈禧的对话,同治也就赐了安德海一百巴掌。

咸丰死的时候,同治问身边的人,如果我做皇上了可以想杀谁就杀谁吗,他身边的人问想杀谁,他在手上写道小安子。后来同治做了皇帝,一直感觉安德海威胁太大,想要将其除掉,便找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以熟悉政务为名让慈禧暂许同治代理朝政。


机会终于来了,安德海以出宫购置龙袍为名,但是同治不予理睬,什么也没说。安德海沿京杭大运河而下,一路上旌旗飘飘,载歌载舞,鱼肉沿路官员百姓。丁宝桢听说以后将其抓下,并八百里加急禀报皇上,同治知道后很是开心,秘密召见恭亲王和军机处大臣,瞒着慈禧太后,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第二,安德海的罪过丁宝桢

就这样一位无法无天的人物,说他没有得罪人那都是假的。有一次,丁宝桢入宫觐见慈禧太后,一扣头 帽子掉了,古代这样是对皇上大不敬,然而慈禧都没有说什么,安德海对着丁宝桢就是一顿羞辱,并要求治罪,于是从此之后这二位便结下了梁子,所以丁宝桢逮着机会就将安德海杀掉。


本文由楼笙发布


楼笙侃史


关于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一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演绎出很多版本,比如安德海的慈禧的不正当关系,比如慈禧曾经下旨“刀下留人”,丁宝桢抗旨而行等等。

先介绍下事情的两个主人公

丁宝桢担任山东巡抚期间,因勤王剿灭

“捻军”而得到皇帝的信任,并被授予太子太保衔,得到重用的丁宝桢,第二年就将安德海诛杀。

安德海,“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由于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立功,所以颇受重用,安德海被抓时才26岁。

再看一下事情的大概经过

同治八年,安德海借口采购同治大婚典礼所用之物出京,不仅没有携带任何公文,反而招摇过市,排场颇大,行至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捕获,旋即将其诛杀。

丁宝桢为什么敢杀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杀安德海有制可循,有法可依,安德海在没有公文的情况下擅自出宫,违反了祖制,按律当杀

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难道丁宝桢真的敢“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吗?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诛杀安德海恐怕是一场

密谋已久的计划。

“辛酉政变”后,成为总管大太监的安德海依附于慈禧,利用手中的权利干预朝政,恭亲王奕訢被革职就与安德海与慈禧的密谋有关。

不仅和奕訢关系不好,安德海和小皇帝同治的关系也搞的很僵,他时常向慈禧打皇帝的小报告,致使同治经常受到责罚。

所以杀安德海应该是同治,奕訢密谋的结果,而丁宝桢只是实际执行者。

由于当时处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时,慈禧还没有大权独揽,而安德海所犯之罪又确实该杀,所以慈禧只能吃了哑巴亏。


一点点历史


说起大太监安德海,都知道他是慈禧的绝对心腹,也是头号大红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权倾朝野”的大人物竟然死在了一个巡抚的刀下,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慈禧非但没有降罪于他,还嘉奖和提拔了他,在他死后还给了“文诚”的高等级谥号,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巡抚就是丁宝桢。

安德海死的原因其实也很干脆,他假借为同治采办龙袍材料为由南下,一路招摇嚣张,无人可挡。到了山东丁宝桢的地界,丁巡抚知道了他是私自出京,向朝廷确认后直接拿下,然后迅速处决。

清朝有个祖训“太监不得私自出宫”,丁宝桢正是拿了这个“尚方宝剑”直接斩了安德海,而慈禧也是无可奈何,自己完全占不到理,只能“哑巴吃黄连”。

要说慈禧也的确是个人物,在她掌权后竟然没有治丁宝桢的罪,还继续重用他,并表彰其“国之宝祯”,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天下的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