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质?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

陳康喜


事物发展自身规律和外在表现,要认识事物从外在表现一层一层一层剥离,找到本质时你老了。在此期间,你可能被饿死,你可能被气跑,你可能被遗弃,成功是伟人,不成功魔道。有时是几代人的努力。


中医药10


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某种现象来反映,如果用道家的原理来解释,那么本质就是“道”,现象就是“德”,“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它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指某种思路,政策或者理想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现象就是这种思路实现后的表现,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就是顺其自然,当然可以“德”到预期的结果,反之,如果一味地背道而驰,那么就只能获“德”失败。

比如,如果一家公司出现了人才严重外流的现象,那么其本质一定是该公司的用人机制发生了问题,它已经不能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该公司的领导是一个目光短浅之辈,在他的公司内,中高级职位可能全被一些只会溜须拍马的庸碌之辈占有,真正有能力的人当然会选择用脚投票。

再比如,今天出现的单身潮问题,一面有大量的未婚女青年,一面又有大量的男青年成不了家,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人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是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改变了人的择偶观念,是高启的生活成本,抑制人的自然本能,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


沉醉的文人


什么是本质?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就是事物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就如同我们日常行为一样,我们要吃饭,其实不是因为饥饿,而是因为我们的肌体需要能量的供养,否则便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在于此。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堵车的真相其实就是车子多,如果车子少了,那么不论路有多么少,有多么难走,路都不会再堵车的。


物业和业主的根本矛盾,看似是因为业主不想给物业费,物业不想给业主服务,其实根本是因物业完全把小区当做敛财的工具,业主也把物业真当是来服务自己的人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栋房子做因果,他们就是路人罢了。


你上班或者绝大多数人上班,根本就不是为了老板上班,也不是为了理想,真正为了理想的狠人很少,大多数人上班的本质或许就是正好能够挣到钱,而自己也不是太讨厌这份工作,就这么浑浑噩噩的度过了。

每一个喜欢怕马屁的人,他们根本没有一个溜须拍马的内心,相反的,他们比你还要讨厌自己的老板,不过不得以,这种拍马屁能带来实质利益,本质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一天能翻身,我相信马屁精曾经的老板会在他的手下死得很惨。


就像每一个犯罪分子他们的本质不是想犯罪,也不是想当个坏人,不过在某一个时间段,欲望正好战胜了理智,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都有一扇门关住了,他们只是不小心打开罢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真的是想做一些坏事,但是在他们的想法中坏的是受害人。

还有一些女孩子都想嫁给高富帅,丈母娘都想要一个给得起自己孩子房车的人。其实她们的想法是因为社会大环境才会如此,就如同在六十年代的时期,想嫁给一个富二代就是找死。现在的她们绝大多数受了商品社会的影响,以物质来衡量别人,其本质都是被消费主义的化身,各类资本家洗脑了。


还有一些天天看短视频得人,他们的本质其实也是不想看的,尤其是在深夜里面不睡觉的耍手机,原来的碎片手机利用已经变成了手机隐了。其本质并不是喜欢玩手机,而是有一个东西刚好吸引住了他们罢了,就像我有电脑,基本可以几个月不碰手机。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质,就像我们的所有为什么最后都会成为哲学三问一样,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人生在世的一切不过是表象罢了。


佛陀有一句名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生活中类似的本质和表象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是秘密了。







自由史话


现象与本质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研究世界,观察世界的方法及角度。

现象是本质的外化,本质是现象的内化。

例如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苹果落地是现象,万有引力是这个现象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联系靠什么,靠人的意识。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3页)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9页)

这说明了意识是二者的媒介。这也说明,本质会随着意识的不同而“”因人而异”。不存在唯一的本质。这点应不难理解。

所以,现象与本质只是一种主观认识手段,类似的,还有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等,这些方法手段统称为唯物辩证法。辩代表认识,证代表验证。

这些方法都是认识论,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与行为模式。把这些认识模式总结的最全的当属马克思。

至于说如何从现象看本质,其实就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马克思的整个著作就是一部认识论,就是在告诉人们如何认识世界。

实际上这是一个圈套,当他告诉你认识世界可以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与本质,先看现象,再找本质———这样就是一种认识方法。结果,你已经这么做了,你还在问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实当你一开始就认为有一个本质时,你就已经陷在这个圈套里了。


格物书画


本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属于唯一的一种现象,来判断他是否是正是假,是好还是坏。例如是一件物品,原本是它自己模样,大家想办去改造它,可能不知了?

生活中,大多数都指人的本质的好坏。只要人的本质不坏,一般都较善良吧!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时间长久了会慢慢的了解一些人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态度与作风,是温和?是刚硬?是暴怒?是平和冷静?是光明或是黑暗。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是如此?好的——坏的——都是自己。

人的本质或许与家庭,从小教育有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相处、不同的给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本质吧。

例如一个小孩从小在家喜欢偷偷摸摸的拿家里的钱,再者,一个小孩重来不拿家里的钱一样。这两者就可以体现出本质了。如果即时能改正,也许会改变?即使这样,以后也不好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难道你站在高山上能看清山低的事物吗?

人生无常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迁动了多少人的心……

神速建成的火山医院,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辛苦了!愿,患者早日康复!疫情尽快结束!

子弟兵和人民心连心,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用户米猫


管理中抱怨最多的恐怕就是管理者不作为。这就是表象,本质那又是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了。

我们公司有一种专用工具频繁报废,最先反应这个问题的员工,意见最大的就是管理者不作为,六年了损失近百万。

多次反应问题,就想看到止损了。为什么止不住?领导不作为是最有可能的结论。2008年,我毛遂自荐在公司开展的精益管理学习中,接手了这个问题为实践案例。

我跟踪调查每起工具报废,发现领导被冤枉了,还真是做了不少工作。但为什么问题依旧解决不了?管理者权限也是有限的,他们只做权限内的事。恰恰这件事涉及使用者,培训,库房管理,计量等四个部门四种岗位,属于跨部门的问题。公司没有跨部门问题解决机制,上级领导知道此事,用行政手段根本解决不了。

我分析发现是工作者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培训源自厂家的资料不完整,计量单位有完整的教材。我把四个岗位关系和资源重新梳理出来,教员主动去找计量单位了解情况,然后马上启动,管理者负责员工在岗培训。当年,工具报废就下降80%。

整件事的本质是什么?是企业管理中没有解决组织结构性问题机制。所以,管理者只是在工具管理环节用力,实际是工具频繁报废与工具管理没有实质关系。

调查分析问题是逻辑性很强的学问,绝大部分管理者不具备这种能力。如果,决策者看出这种内在逻辑,只有建立解决组织结构性问题,才能解决这类问题。建立了机制,就能区分结构性和系统执行问题的性质,并可以改变考核机制。管理者关注点就会向下!

本质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和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秦伟良1


什么是本质?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就是事物的本原,实质,该有的真相。

假象与表象容易隐藏真相,掩盖本来的面貌与本质,使人做出错误判断,例如同时出现两个熟悉的人站在你面前,开始都不说话,你肯定无法判断来者何意,他们真实目的有可能一样或又完全不同,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明白其真实来意,从而作出正确判断与应对。

只有表象无法掌握真相,不知真相就无法做出正确抉择,唯有知本质才能透过现象彻底看清本质。


蒙湘牛


本质就是一个人的本性。也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人可以装一时,但是不能装一世。通过他的所作所为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和素养。看懂了他的本质,才能彻底的了解一个人。有的人很虚伪,有的人很诚恳,其实这都是他本性的体现。不是靠表演和妆伴能体现出来的。也许表演能骗人,但是不能永远的骗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笑看人生189178


本质,指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本质和现象相互区别,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矛盾。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因此,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地球上已发现的生物有数百万种,各有其特殊的生命形态,表现为无限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本质,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存在方式。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现象是易于变化的。客观事物在其过程结束之前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随着过程的展开不断地改变着具体形态。从人的认识方面看,事物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本质和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它们是互相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底是从属于本质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的客观辩证法,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认识的主观辩证法(见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一方面,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离开事物的现象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象又不等于本质,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决定了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有一个过程,它的本质的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然要经历由片面到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客观事物不仅包括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而且本质自身具有层次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较深刻的本质的无限深化的过程。人们的认识过程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当人们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以后,通过抽象和概括可以由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把握,又会促进对事物特殊本质的再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本质到共同本质、由初级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是人类认识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辩证过程。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或否认现象和本质的客观性,或否认其对立统一关系。主观唯心主义者G.巴克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感觉的复合"或"观念的集合",本质只是一种"虚无",从根本上否定了现象和本质的客观性。I.康德承认事物本质的存在,但他把本质看作是处于"彼岸"的"自在之物\

蝶恋侗乡


按照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本质就是类,现象就是类定义的对象;

按照哲学的术语,本质就是本体,现象就是实体;

按照道德经的定义,本质就是道德,现象就是万物;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通过对 对象/实体/万物的调查分析,抓住事物后面的类/本体/道德,掌握其中的道德,从而实现厚德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