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

逆袭互联网


记得我在学校学习马哲的时候,对“形而上学”的解释是:“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但它实际上是后来的引申义。



要想了解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要让我们追根溯源从它诞生时说起。

形而上学的英文是Metaphysics,古希腊文是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拉丁文是metaphysica。

在古希腊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写过很多著作,涉及到哲学、科学等各个学科。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哲学”“物理学”这些现代学术界的分科。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古希腊哲学家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他把前一类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physica),把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也就是拉丁文“metaphysica”,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物理科学之后”。

当文艺复兴产生了实证哲学以后,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开始使用。从此,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物理学也从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致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科学理性的思想被激发。一方面,崇尚理性和证据的科学价值观,对形而上学的不可靠的思维方式产生批判;另一方面,本体论的缺陷使形而上学受到疑难。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衰落。


就是这本书


而“metaphysical”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翻译。(有意思的是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不错就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那个玄学,当然严复翻译为玄学是根据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翻译的,当然研究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这些确实挺玄乎。)


由以上我们知道了“形而上学”来源,而它是研究什么的学问呢?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比如: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本体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玄学)。

至于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作为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形而上学”虽然因为自然科学的崛起和本身的缺陷而衰落,但我想它本身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当然那些人在品论别人的言论时候用这个词肯定不是在夸人。


吴克思


该词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该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古希腊文是,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


雾都夜话吧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两个基本含义



第一种: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形而上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第二种: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这就是辩证法。

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然而,学术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



其实形而上学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含义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如果循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研究存在本身,而不考虑其外在和暂时的表面现象,研究者很容易就会陷入孤立、片面。因为显而易见,离开了人的社会不是社会,离开了社会的人也不是人,任何人想抛开“人”去研究社会的本质,除了陷入孤立、静止、片面(即形而上学的第二种含义),还能得出什么呢?可见马克思当年使用形而上学这一“历史悠久”的定义来描述与辩证法对立的“孤立、静止、片面”是有道理的。

来自网络


tlliqi


知何理解形而上学?

这并不复杂,不要把简单的文字弄复杂。

形可解释为有形与无形,有形就是有样子,有先例,无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称无形。

形而上学是人们常说的,死搬硬套,不变通,通常用形而上学来比例,因任何事物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有差异,不可能一模一样,就像同一样物体,还会有冷缩热涨一样。大体就这个意思。


9紫气東来


形而上学,其字面的意思是形之上的学问。在这里,形代表具体的物体;形之上的学问则表示要透过表面的现象,探讨物质的本质。因而,形而上学的实质,就是借助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远古时期,人的认识是从模仿现象开始的。

比如,模仿成功的狩猎,举行魔法仪式;

比如,模仿植物🌳的生长,进行农业生产;

比如,模仿动物🐶的成长,从事畜牧业。

然而,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单纯地追逐现象,只能获得零散的因果关系,即零散的认识。

于是,人类不满足于模仿现象。开始根据不同现象所具有的共性,来建立统一的因果关系,即用抽象的概念来代表现实的世界。这就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进步意义,在于使人类的认识摆脱了现象的束缚,在超越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因果关系。

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则在于将抽象的概念绝对化。一方面固执地认为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世界的本体,另一方面则又机械地认为抽象概念之间的区别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

由此,使人类的认识由追逐现象转变为追逐本体,使原本有机的世界理解为机械概念的堆砌。

总之,形而上学的观念,使人类的认识由模仿上升到抽象,这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使人类得以用逻辑的推理来思考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的效率。

然而,仅仅是抽象的认识世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当人类认识的范围超出宏观领域时,形而上学机械的世界与现实的有机世界之间的差异便现象了出来。

于是,人类认识还需要由形而上学的抽象转变为构建系统的相互作用。人类需要借助构建有机的同构系统,来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相对认识。

因此,形而上学是人类由平面地模仿自然界到立体地构建自然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过渡理论和方法。

形而上学使人类摆脱了现象,但却矫枉过正,又受困于自己所提出的概念。形而上学是人类有用的,但却是不成熟的观念与方法。


淡漠乾坤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


景波145974430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是两种做人(或做事)的方向,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说,看到一个事物或看到某种现象后,经过思考,领悟到了某种道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悟到了万有引力,更著名的例子就是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思考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正是依此经验,终使他长策宇内,定鼎华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搞形而上学往往行不通,是在务虚,毕竟牛顿毛泽东都是天才,而大多数人都是碌碌之辈,搞得太虚,弄不好老婆孩子也会跟着遭罪。形而下学相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就谓之器了,所谓器,就是实用,看到某种东西就想它的用处,比方说一棵树,木匠看了会想它能做个什么家具,商人看了会考虑它能卖多少钱,而在一个牵牛的牧童眼里,它只是个栓牛的木桩而己。


笼中水


1、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一种方法论,主要有三点:(1)、静止地看问题。比如古代寓言的“刻舟求剑”就是对这种方法最好的比喻,船已经动了,他还以为没有动。(2)、片面地看问题。瞎子摸象是最好的比喻,摸着腿的说大象是圆的,摸到鼻子的说大象是软的,其实都是片面的。(3)、孤立地看问题。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本来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有条件的,研究某一对象,若不考虑这些,就可能犯错误。

2、形而上学看问题的方法与辩证法正好相反,形而上学是错误的方法,而辩证法是正确的方法,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辩证的,即是运动的、系统的和相互联系的。

3、人们最为根本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它与辩证法相结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为重要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哲学理论。


惠舒旅社老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本书叫“形而上学”,这个书名是译作者加上去的,其原名为“物理学之后”,意思是自然科学的后续科学。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而言之,“形而上学”纯属中国用语。

那么,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般人都生活在形而下的直观世界中,要想理解这个世界,一定要建立对这个世界的总结,我们把这种总结叫普遍意识,而这个普遍意识就达成形而上。

用西方哲学术语讲,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关于是或存在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存在的存在物。那么什么是存在呢?举例说明,人是理性动物,这个命题包括主词和谓词,其中“是”为谓语系词,英语表示为is;was ;are,人表示为human 。如果没学过英语,我们根本不知道human 是什么意思。而汉语的人字从甲骨文开始就表达为一个可识别的象形文字,它是一个半抽象描摹符号,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它是什么。相反的语音字母文字就需要概念解释,它是抽象的、逻辑的思维系统。be 是is;was;are的非时态轴心词,它是对事物存在的解释,没有这个解释,我们根本不知道存在的事物是什么。更严重的是be后面加上ing进行时态,表达为明显的追问倾向,这个倾向表示对存在的解释要不断地加以探讨。比如:人是不长毛直立的两足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将被永远追问下去。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形而上学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极力否定的。这是几十年来思想被束缚的结果。今天我们不再为意识形态遮蔽我们的思想而担忧,我们可以开启智慧,让思想自由徜徉。

在形而下的直观世界,我们一般人对世界的感知是某个可见的具体事物,也就是存在者。比如:某个早餐的食物、今天见面的某个人、下班回家走的某一条路、新买的一辆小汽车。除了关注这些具体的存在者,我们很少对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感兴趣,那么谁感兴趣呢?哲学家。哲学家研究存在的存在物,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理学之后,也叫形而上学。

好了,篇幅所限,今天就讲到这儿。


研究与发现


形而上学既然是哲学观点,非长篇大论就难以说清,这是专家教授的业务。作为一名旁观者,只能谈点简约的理解。

记得高中时候的政治老师是这样说的:形而上学,就是小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引得哄堂大笑!但是接下来的解释就使你不能再笑了,她说,形而指刚刚成形,喻指仅仅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孩子,还没达到思维的水平,老师说什么,孩子们就说什么。这只是一个比喻,形而上学的意思是从表面上来看待事物。

形而上学,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是否可以这样:形而的形,物质的形状,引深为事物的表面。而,而已,罢了。上学,上学就要学知识,可以解释为认知,合起来就成了对事物的表面认知罢了。

现在我们可以检验一下。

一位答友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话,说 —“把什么事情看成是绝对的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是形而上学……)。

以上的简单解释是否贴边儿,还请方家评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