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本質?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

陳康喜


事物發展自身規律和外在表現,要認識事物從外在表現一層一層一層剝離,找到本質時你老了。在此期間,你可能被餓死,你可能被氣跑,你可能被遺棄,成功是偉人,不成功魔道。有時是幾代人的努力。


中醫藥10


事物的本質往往通過某種現象來反映,如果用道家的原理來解釋,那麼本質就是“道”,現象就是“德”,“道”是看不見,摸不到的一種形而上的存在,它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外在表現。

本質是指某種思路,政策或者理想是否符合自然規律或社會規律,現象就是這種思路實現後的表現,順應自然和社會規律就是順其自然,當然可以“德”到預期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味地背道而馳,那麼就只能獲“德”失敗。

比如,如果一家公司出現了人才嚴重外流的現象,那麼其本質一定是該公司的用人機制發生了問題,它已經不能為人才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同時,也可以反映出該公司的領導是一個目光短淺之輩,在他的公司內,中高級職位可能全被一些只會溜鬚拍馬的庸碌之輩佔有,真正有能力的人當然會選擇用腳投票。

再比如,今天出現的單身潮問題,一面有大量的未婚女青年,一面又有大量的男青年成不了家,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人的價值導向出了問題,是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改變了人的擇偶觀念,是高啟的生活成本,抑制人的自然本能,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社會問題。


沉醉的文人


什麼是本質?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質就是事物背後所隱藏的真相,就如同我們日常行為一樣,我們要吃飯,其實不是因為飢餓,而是因為我們的肌體需要能量的供養,否則便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在於此。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


堵車的真相其實就是車子多,如果車子少了,那麼不論路有多麼少,有多麼難走,路都不會再堵車的。


物業和業主的根本矛盾,看似是因為業主不想給物業費,物業不想給業主服務,其實根本是因物業完全把小區當做斂財的工具,業主也把物業真當是來服務自己的人了,實際上如果沒有這棟房子做因果,他們就是路人罷了。


你上班或者絕大多數人上班,根本就不是為了老闆上班,也不是為了理想,真正為了理想的狠人很少,大多數人上班的本質或許就是正好能夠掙到錢,而自己也不是太討厭這份工作,就這麼渾渾噩噩的度過了。

每一個喜歡怕馬屁的人,他們根本沒有一個溜鬚拍馬的內心,相反的,他們比你還要討厭自己的老闆,不過不得以,這種拍馬屁能帶來實質利益,本質就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有一天能翻身,我相信馬屁精曾經的老闆會在他的手下死得很慘。


就像每一個犯罪分子他們的本質不是想犯罪,也不是想當個壞人,不過在某一個時間段,慾望正好戰勝了理智,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都有一扇門關住了,他們只是不小心打開罷了。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人真的是想做一些壞事,但是在他們的想法中壞的是受害人。

還有一些女孩子都想嫁給高富帥,丈母孃都想要一個給得起自己孩子房車的人。其實她們的想法是因為社會大環境才會如此,就如同在六十年代的時期,想嫁給一個富二代就是找死。現在的她們絕大多數受了商品社會的影響,以物質來衡量別人,其本質都是被消費主義的化身,各類資本家洗腦了。


還有一些天天看短視頻得人,他們的本質其實也是不想看的,尤其是在深夜裡面不睡覺的耍手機,原來的碎片手機利用已經變成了手機隱了。其本質並不是喜歡玩手機,而是有一個東西剛好吸引住了他們罷了,就像我有電腦,基本可以幾個月不碰手機。


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本質,就像我們的所有為什麼最後都會成為哲學三問一樣,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而人生在世的一切不過是表象罷了。


佛陀有一句名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生活中類似的本質和表象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有一雙慧眼,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是秘密了。







自由史話


現象與本質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是一種研究世界,觀察世界的方法及角度。

現象是本質的外化,本質是現象的內化。

例如蘋果落地與萬有引力。蘋果落地是現象,萬有引力是這個現象的本質。

現象與本質的聯繫靠什麼,靠人的意識。

“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3頁)

人們認識事物,就是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這是一個艱苦、反覆的過程。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對多方面現象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才能實現“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列寧全集》第38卷,第239頁)

這說明了意識是二者的媒介。這也說明,本質會隨著意識的不同而“”因人而異”。不存在唯一的本質。這點應不難理解。

所以,現象與本質只是一種主觀認識手段,類似的,還有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等,這些方法手段統稱為唯物辯證法。辯代表認識,證代表驗證。

這些方法都是認識論,是人類如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與行為模式。把這些認識模式總結的最全的當屬馬克思。

至於說如何從現象看本質,其實就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馬克思的整個著作就是一部認識論,就是在告訴人們如何認識世界。

實際上這是一個圈套,當他告訴你認識世界可以把世界劃分為現象與本質,先看現象,再找本質———這樣就是一種認識方法。結果,你已經這麼做了,你還在問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其實當你一開始就認為有一個本質時,你就已經陷在這個圈套裡了。


格物書畫


本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屬於唯一的一種現象,來判斷他是否是正是假,是好還是壞。例如是一件物品,原本是它自己模樣,大家想辦去改造它,可能不知了?

生活中,大多數都指人的本質的好壞。只要人的本質不壞,一般都較善良吧!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時間長久了會慢慢的瞭解一些人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態度與作風,是溫和?是剛硬?是暴怒?是平和冷靜?是光明或是黑暗。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都是如此?好的——壞的——都是自己。

人的本質或許與家庭,從小教育有關係?不同的環境、不同相處、不同的給予,可能會影響一個人本質吧。

例如一個小孩從小在家喜歡偷偷摸摸的拿家裡的錢,再者,一個小孩重來不拿家裡的錢一樣。這兩者就可以體現出本質了。如果即時能改正,也許會改變?即使這樣,以後也不好說。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難道你站在高山上能看清山低的事物嗎?

人生無常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遷動了多少人的心……

神速建成的火山醫院,奮戰在一線的同志們辛苦了!願,患者早日康復!疫情儘快結束!

子弟兵和人民心連心,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用戶米貓


管理中抱怨最多的恐怕就是管理者不作為。這就是表象,本質那又是什麼呢?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

我們公司有一種專用工具頻繁報廢,最先反應這個問題的員工,意見最大的就是管理者不作為,六年了損失近百萬。

多次反應問題,就想看到止損了。為什麼止不住?領導不作為是最有可能的結論。2008年,我毛遂自薦在公司開展的精益管理學習中,接手了這個問題為實踐案例。

我跟蹤調查每起工具報廢,發現領導被冤枉了,還真是做了不少工作。但為什麼問題依舊解決不了?管理者權限也是有限的,他們只做權限內的事。恰恰這件事涉及使用者,培訓,庫房管理,計量等四個部門四種崗位,屬於跨部門的問題。公司沒有跨部門問題解決機制,上級領導知道此事,用行政手段根本解決不了。

我分析發現是工作者沒有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培訓源自廠家的資料不完整,計量單位有完整的教材。我把四個崗位關係和資源重新梳理出來,教員主動去找計量單位瞭解情況,然後馬上啟動,管理者負責員工在崗培訓。當年,工具報廢就下降80%。

整件事的本質是什麼?是企業管理中沒有解決組織結構性問題機制。所以,管理者只是在工具管理環節用力,實際是工具頻繁報廢與工具管理沒有實質關係。

調查分析問題是邏輯性很強的學問,絕大部分管理者不具備這種能力。如果,決策者看出這種內在邏輯,只有建立解決組織結構性問題,才能解決這類問題。建立了機制,就能區分結構性和系統執行問題的性質,並可以改變考核機制。管理者關注點就會向下!

本質是決定事物的性質和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秦偉良1


什麼是本質?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質就是事物的本原,實質,該有的真相。

假象與表象容易隱藏真相,掩蓋本來的面貌與本質,使人做出錯誤判斷,例如同時出現兩個熟悉的人站在你面前,開始都不說話,你肯定無法判斷來者何意,他們真實目的有可能一樣或又完全不同,只有通過對話才能明白其真實來意,從而作出正確判斷與應對。

只有表象無法掌握真相,不知真相就無法做出正確抉擇,唯有知本質才能透過現象徹底看清本質。


蒙湘牛


本質就是一個人的本性。也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式方法。人可以裝一時,但是不能裝一世。通過他的所作所為這個現象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和素養。看懂了他的本質,才能徹底的瞭解一個人。有的人很虛偽,有的人很誠懇,其實這都是他本性的體現。不是靠表演和妝伴能體現出來的。也許表演能騙人,但是不能永遠的騙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笑看人生189178


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

  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

  本質和現象相互區別,二者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和矛盾。本質是事物的根本特徵,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東西;現象是事物本質的外部表現,是局部的、個別的。因此,本質比現象深刻、單純,現象則比本質豐富、生動。不同的現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質,同一本質可以表現為千差萬別的現象。地球上已發現的生物有數百萬種,各有其特殊的生命形態,表現為無限複雜多樣的生命現象,但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本質,都是核酸和蛋白質的存在方式。事物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事物的現象是易於變化的。客觀事物在其過程結束之前本質是相對不變的,但它表現出來的現象則隨著過程的展開不斷地改變著具體形態。從人的認識方面看,事物的現象可以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本質,由於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只有藉助於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本質和現象又是統一的

  本質和現象互為事物的裡表,它們是互相依存的。本質決定現象,是現象的根據,總要表現為一定的現象;現象是由本質產生的,總是從不同的側面這樣或那樣地體現著事物的本質,它的存在和變化歸根結底是從屬於本質的。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現象,任何本質都是現象的本質。世界上既沒有離開現象單獨存在的本質,也沒有脫離本質的純粹的現象。

  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

  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是事物的客觀辯證法,透過現象把握本質是認識的主觀辯證法(見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認識是由現象到本質的深化過程。一方面,事物的本質存在於現象之中,離開事物的現象就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事物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提供了科學認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現象又不等於本質,把握了事物的現象,並不等於認識了事物的本質,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決定了認識過程的曲折性和複雜性。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有一個過程,它的本質的暴露也有一個過程,因此,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必然要經歷由片面到全面逐步深入的過程。客觀事物不僅包括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而且本質自身具有層次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現象到本質、由不甚深刻的本質到較深刻的本質的無限深化的過程。人們的認識過程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當人們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質以後,通過抽象和概括可以由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認識各種事物的共同本質。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的把握,又會促進對事物特殊本質的再認識。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本質到共同本質、由初級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這是人類認識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辯證過程。

  與此相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或否認現象和本質的客觀性,或否認其對立統一關係。主觀唯心主義者G.巴克萊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感覺的複合"或"觀念的集合",本質只是一種"虛無",從根本上否定了現象和本質的客觀性。I.康德承認事物本質的存在,但他把本質看作是處於"彼岸"的"自在之物\

蝶戀侗鄉


按照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本質就是類,現象就是類定義的對象;

按照哲學的術語,本質就是本體,現象就是實體;

按照道德經的定義,本質就是道德,現象就是萬物;

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通過對 對象/實體/萬物的調查分析,抓住事物後面的類/本體/道德,掌握其中的道德,從而實現厚德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