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明末皇帝,不改變祖制的情況下,你如何補救明末三餉這個當時的循環?

用戶6093132260070


第一,三餉。即

遼餉、剿餉與練餉的合稱。遼餉加派是為後金入侵,遼東戰事緊急,軍餉不足而起; 剿餉是為鎮壓農民起義籌措軍費; 練餉為鎮壓農民起義練兵所用。史稱“三大徵”。

第二,明朝祖制。主要是三個方面,廢除丞相制度;創設嚴格社會管制,江南課以重稅,限制海上貿易;八股取士。

如果我是崇禎皇帝,面對遼東後金外患,國內李自成,張獻忠流民起義,朝廷裡面東林黨人推諉誤國我會分四個階段來處理這些問題。

1,確保軍隊的領導權,然後力排眾議和後金效仿漢初和親議和,雙方互市,可以納錢。

招撫國內的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予以封侯拜將,令率軍分別駐紮西北和西南,先不要太過於管制,這一時期安撫為主。

2,戰爭都停止以後,立即廢除遼餉、剿餉,降低練餉至原來十分之一即1釐。同時找由頭大赦天下罪犯,分給其土地,令天下農民各耕其地。

3,上述政策實施完以後,保證軍隊領導權的情況下,大力清除東林黨人,開科取士,增加取科頻率,朝廷進行大換血。朝廷穩定以後,開始從全國到地方整肅吏治,之後進行土地普查,減少土地兼併情況。

4,土地普遍完成以後,實行黃老之政,修養生息五年,同時挑各地精壯士兵五萬,用練餉支持,用於在西北地區練兵,以騎兵為主。其他軍隊裡面大力發展火器,實行有利於養馬政策鼓勵養馬,江南福建地區整編水師5萬,這些練兵全部以精為主,不在多,全部用練餉支持。同時,密切關注後金的局勢,表面和親正常,暗地裡實行分化瓦解政策,扶植自己的代理人。

以上辦法,估計5年以後,國家經濟開始恢復,同時西北地區的騎兵也練成,江南地區水師也練成,國家穩定,可以考慮改變一下當初不合適的祖制,比如開放海禁,廢除八股取士,慢慢發展國力,等待後金衰落以後,在給予致命一擊,收復故土。


渭繚子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挑戰性,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何為三餉,三餉是指田賦加派。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的合稱。遼餉加派是為後金入侵,遼東戰事緊急,軍餉不足而起; 剿餉是為鎮壓農民起義籌措軍費; 練餉為鎮壓農民起義練兵所用。史稱“三大徵”。當初,尚屬臨時加派,事畢即止。及至遼東戰事興起,加派迭增,並且成為經常性的“歲額”。為明末人民的沉重負擔。清初,曾明令廢除明末一切加派,但對明末加派的九釐地畝銀 (即遼餉加派) ,仍然併入田賦正項徵收。

如果我是明末皇帝,首先,我不會繼續任用東林黨人,東林黨誤國這是我們目標基本能達成的共識,舉個例子:崇禎十年,僅浙江一省茶稅就從萬曆、天啟年間地二十萬兩白銀降低到每年十二兩白銀。把萬曆年、天啟年的各項商稅恢復!

開放海禁,靠沿海和東南亞國家通商,補充國庫空虛。

嚴厲禁止以晉商為首的北方商人將各種物資販賣到後金,違者剝皮革草!

對北方的軍事重鎮駐軍進行改革,提高戰鬥力,解決空餉喝兵血的問題。

取消三餉,減少百姓的負擔。

能力有限,目前能想到的就這幾條,望其他朋友補充。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明末皇帝崇禎,是一位特別敬業,勤奮的皇帝。他有一顆重振大明的壯志雄心。

那麼,他怎麼就落了個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場呢?原來,他的先帝天啟皇帝整年整年的不上朝。

宮內宦官爭權,亂搞一氣,到崇被這一朝,竟然迴天無力。所以就有了明朝滅亡,罪在天啟這一說。

為什麼說迴天無力呢?這在崇禎帝掌權後期,明朝軍隊,闖王的武裝,努爾哈赤的騎兵,三股勢力都很強,活該大明不佔天時,讓李自成功進了北京。

崇禎帝除了疑心過重外,他很勤奮刻苦,人們都說三思而後行,他自勉的左右銘為:九思。

另外,他忠於職守,不如色,做不皇帝這一點很重要。

當時皇后很有權力慾。就派了四名絕色美女,渾身散發著一種激發男子性慾的特有的香氣。想誘惑新皇帝上當,掏空崇禎帝的身體。

結果,這一著一眼就被崇禎識破了。

大明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以把責任都記在崇禎頭上。


沂蒙沙2019


明朝的滅亡不在於軍隊沒有戰鬥力。而在於財政和人事。財政方面朝廷沒錢,所以開設三餉。人事方面,中央內鬥不止,地方總督的軍事往往因中央內鬥和皇帝的急功近利而功虧一簣。最終導致匪患不絕,近一步拖累財政,使農民軍經過長期磨鍊壯大,最終壓垮明朝。何為三餉,三餉是指田賦加派。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的合稱。遼餉加派是為後金入侵,遼東戰事緊急,軍餉不足而起; 剿餉是為鎮壓農民起義籌措軍費; 練餉為鎮壓農民起義練兵所用。當初,尚屬臨時加派,事畢即止。及至遼東戰事興起,加派迭增,並且成為經常性的“歲額”。為明末人民的沉重負擔。

所以我如果是明末皇帝,首先要從財政和人事入手。

財政方面首先是停三餉,對陝西等旱情嚴重的地區進行免稅。然後派東廠、錦衣衛將一些品行惡劣的富商抄家,比如山西那幾個通虜的商戶(滿清山西八大皇商)。然後就是在天津、泉州等地設立海事衙門,收取關稅。組織皇親勳貴成立商行進行海貿,皇帝為控股人。成立中央銀行,管控各地錢莊。引進玉米、紅薯等耐旱作物在陝西、河南等乾旱地區推行。

人事方面,以孫承恩為內閣首輔,徐光啟為次輔。以王承恩為秉筆太監,曹化淳提督東廠、毛文龍督錦衣衛。調畢懋康為工部尚書改良火器及工藝,成立科學院以宋應星為科學院院長,進行科學研究。以英國公世子張世澤、鄭芝龍之子鄭森整頓京營。以袁崇煥為薊遼總督,盧象升為宣大總督,以孫元化為登萊巡撫整頓邊防,以守為主。成立海事總督衙門,提調鄭芝龍為總督,以鄭氏為骨幹擴編海上艦隊,在其中適當插入張煌言等忠於大明的人,以培養海事人才,也防止鄭氏勢大難制。以洪承疇為五省總督專事剿滅農民軍,以孫傳庭坐鎮陝西軍務,恢復對陝西的掌控。拓展海外領地,對於投降的農民軍遷移至臺灣等海島。

等到內患滅絕,軍械改良完成,遂海陸並進剿滅外虜。等內患外虜均滅,財務、軍務均掌在手中,可以進一步開發海洋,進行海島開發,將國內矛盾外移,對江南世家大族、各衛所強制遷到海島。同時著手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