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自從有了孩子,書單君就有個特別強烈的感受:一切對孩子的教育,都始於家長的自我教育。因為想當好父母,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不用細講,相信寶爸寶媽們也都有同感。所以,今天書單君想再為大家推薦一套,我最近讀到的有關家庭教育的好書:《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一、“蒙氏教育”是個啥?

有些“書米”可能對“蒙氏教育”並不陌生,這是一套由意大利女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1870~1952)創立,並以她的姓氏命名的教育方法,是歐美最受歡迎的幼教理論之一。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創立百餘年來,它培養出了眾多的傑出人物。比如,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等世界名人就都曾受益於蒙氏教育。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能培養出這麼多知名大咖,“蒙氏教育”為啥這麼厲害?

其實,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她對“教育”關係的顛覆性理解。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大人教,孩子學,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我們覺得孩子就像一個空瓶子,等著大人往裡灌注知識和技能。

然而蒙臺梭利卻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孩子不是空瓶子,而是有自發的生命力,對周圍環境有很強學習和吸收能力的個體。而且,在特定的年齡段,孩子對某些行為規範或感覺會變得很敏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會事半功倍。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

一是“自發生命力”。它說明相比等待被雕刻的石頭,孩子其實更像植物的萌芽,他們有向上生長、開花結果的天性;

二是“環境”。既然孩子有內在學習驅動力,難道家長和老師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嗎?不是的,但我們的重心應該從雕刻孩子、讓孩子長成我們希望的樣子,轉到當一個

協助者,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讓他吸收到陽光、空氣、水分、養料,長成他自己。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教育理論沒有絕對優劣,但書單君不得不承認,在最初接觸到蒙氏教育的理念時,我就被深深打動了。在我看來,它真正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和自主性,給了孩子發展的自由。

事實上,在傳到中國的十幾年中,蒙氏教育理念已征服了大批的中國家長,許多早教機構、幼兒園也跟風打上了“蒙氏”的旗號。

不過,書單君知道,國內正規的蒙氏園每月學費都至少在7000元以上,每年十幾萬的也很多,以致於很多人以為,蒙氏教育就是貴族教育。

其實,蒙特梭利教育的初衷恰恰是推行“平民化”教育。只不過在國內,蒙氏園大都是私人創辦,因為教育資源偏少,教師培訓週期長費用高,加之需要專門的教具和場地佈置等,成本較大,這才導致收費普遍偏高。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但是,如果“書米”們理解了上文所講的蒙臺梭利教育思想,就會明白蒙氏教育其實不等於“貴族教育”、甚至不等於“幼教”,它是一種方法和理念,應該是一天24小時、一週7天都在進行著的。

早教班會下課,幼兒園也只有3年,那誰才能給孩子不間斷的蒙氏教育?

答案很明顯,就是從孩子出生起便與他朝夕相伴的父母!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套《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它的英文原版書名其實更清楚地表達了同樣的意思:Real Montessori Education Starts at Home 真正的蒙氏教育從家庭開始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二、把“蒙氏教育”帶回家


有“書米”可能會說,聽起來很美好,可我不是老師,也不懂教育,怎麼在家裡給孩子創造蒙氏的環境?

《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此。

這套書完全沒有繁難的理論,而是把日常物品變為幫助孩子感受環境、提升心智水平的遊戲道具,把家庭生活的場景變成了融合蒙氏教育理念的遊戲。

家長無需費心準備,隨時都可以用與孩子游戲的方法寓教於樂;孩子也只會覺得自己在遊戲而不會意識到是在學習,興趣自然大了很多。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舉個栗子

你有沒有想過,和孩子的晚間散步其實就能成為一場遊戲。

比如,吃過晚飯,可以帶孩子到小區的花園或者附近的公園走走,問問他是否發現天黑之後,我們的影子和白天不一樣了?或者,有沒有聞到和白天不同的氣味?又或者,聽到草叢裡窸窸窣窣的聲音了嗎,那裡為什麼會發出這種聲音?

回到家之後,你可以鼓勵孩子把散步時的所想寫成故事,或者畫下來。

在這個遊戲裡,我們引導孩子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環境的過程,就體現了蒙氏教育的特點。而遊戲的用意,是啟發孩子認識世界的方法。因為科學研究不就是發現問題、收集線索、講述故事、得出結論的過程麼?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再舉個栗子

啟蒙孩子的數學思維,一定要用火柴棍或者算盤嗎?未必。家裡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數學遊戲的道具。

比如,當你和孩子回到家,在鞋櫥前換鞋時,你可以說:“鞋子太亂了,我們來整理一下好不好?”鼓勵孩子對鞋子進行歸類,無論尺寸、顏色、樣式,按什麼標準歸類都可以,只要孩子有自己的理由。

在孩子觀察、觸摸、擺弄鞋子的過程中,鍛鍊的是他把物體分類、發現規律的能力,這是數學的基礎。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除了這些結合場景“順勢而為”的玩法外,書裡還有很多專門設計出的遊戲。

比如

有個角色扮演遊戲叫“變變變”,是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扮演人或物品。

無論演什麼,孩子都要仔細觀察這個人或物品的特徵。尤其在扮演無生命的物品時,必須展開想象、搞清楚物品的工作原理,兩人一起扮演時,還涉及到換位思考的意識。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書單君還特別注意到,家長在這些遊戲裡的作用,完全體現了蒙氏理念的“協助者”角色。

比如孩子給鞋子歸類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奇怪的歸類標準,家長一下子理解不了。

但這個時候不要否定孩子,而是問孩子這麼分類的理由,鼓勵他講出自己的想法。


三、適合中國家長的教育實操書

把日常生活變成教育遊戲,這辦法是不是很實用?

整套《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就是由這樣的200個遊戲組成的。它們被分為數學、探索、溝通、語言四類,幫孩子造就思維力、認知力、合作力、表達力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為什麼是這4種能力?

因為在蒙氏教育理論中,思維、認知、合作、表達就像地基,支撐著更外顯的能力樓層。

思維能力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夠獨立思考,是否有縝密的邏輯幫助他作出判斷和決定;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認知能力是孩子知識學習的基礎,它決定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瞭解程度;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合作能力決定了孩子是否能與其他人很好相處,在這個社會立足,它也是情商的體現;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表達能力則是社交的基礎,它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被他人理解和接納。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在這4種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孩子才能處理好自己與世界、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構建出這樣完備體系的人,就是這套書的作者,被稱為“國際幼教教母”的紐約大學教授白瑪琳夫人。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她是一位有著50年經驗的蒙氏教育工作者,曾擔任美國蒙臺梭利協會(AMS)會長,而且還多次在中國舉辦巡講,介紹真正的蒙臺梭利教育法。

她說:“真正的蒙氏教育發生在家庭中,每一天,每一刻,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我用一生的時間,幫家長理解孩子,讓孩子充分發展,成為完整的人。”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這套《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就是她將實踐半個多世紀的蒙氏教育精髓濃縮,把理論化繁為簡,更適合中國家長。

它可以作為父母引導2—10歲孩子成長學習的實操書,對3—7歲的孩子效果尤佳。

很多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太過調皮,甚至不懂規矩、做事不專注。而蒙氏教育理念強調的規則、秩序、敏感期,恰恰對中國式家庭的任性兒童非常有效。

按照書裡的遊戲指引,我們完全可以在家庭裡給孩子創造出蒙氏教育的環境,讓蒙臺梭利教育像汽車引擎一樣,給予孩子持續一生的內驅力。


✎✎✎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書單君多少是覺得有些慚愧的。

因為工作很忙,平時我能和女兒、兒子一起玩耍的時間並不多。週末、節假日倒是能和他們一起過,但我故事講得不好,遊戲也只會那麼幾樣,所以總髮愁該怎麼和孩子們深度交流。

和我有同樣苦惱的家長,應該不在少數吧?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陪伴”這個說法近兩年比較火,大概就是因為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內心期望。

但這個詞的重點其實不在“陪伴”,而在“高質量”。孩子不僅僅需要你和他待在一個房間,他更需要交流、啟發以及父母用心的引導。

這套《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給了我們許多有意思的示範:

我們可以在等公交車時,和孩子玩“踩影子”的遊戲,讓他注意到光影現象;

我們可以在為孩子換睡衣時,和他聊聊“睡衣有沒有爺爺奶奶”,聊聊過去的人們睡覺時穿什麼,啟蒙他的歷史意識;

我們還可以與孩子一起收拾行李箱,讓孩子體驗不同形狀的空間利用率,建立對立體幾何的感性認識。

……

宅家看書 | 看完這套書,我才知道什麼叫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分每一刻,我們其實都有機會幫他多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大門,多給他一點心靈的啟發。

這一切,全看我們是否用心了。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有段話說得很好——

今日,人們只有受到嚴格的訓練才能成為律師或醫生,然而奇怪的是,他們卻能夠身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以為無需教育就能勝任此項至為重要的工作。

所以書單君一直覺得,在教育孩子之前,最該得到教育的,是孩子的父母。

而且,我們還必須比孩子成長得更快一些,當孩子2歲時,我們要學的是當他四五歲時應該怎麼做,這樣才會遊刃有餘,出現了問題也不會茫然無措。

所以,《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其實是一套給家長的教材,不止適合已經有了孩子的朋友,也適合各位“準爸爸”“準媽媽”。

因為幹好家長這份工作,和其他的職業一樣,你準備得越早,合格和優秀的可能就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