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写好行书,请教?

开一


启功老先生所说的用楷书的笔法写行书,我看这句话是不错的。

既然你已经有了几年的楷书的书写经验,那么向行书过度还是有基础的。像赵孟頫的行楷书字帖《胆巴碑》就是不错的选择。


首先在书写速度上,行书的书写速度要快于楷书。

其次在转折上,楷书的转折多是方转,而行书的转折又增加了圆转。

还有就是行书的笔画之间要有牵丝连接,可以看出书写时的运笔轨迹。

在结体上还要做到中宫收紧,笔画该省减的省减,能变形的变形。


你去看赵孟頫的行书笔画特别有力度,那是中锋行笔的结果。所以说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中锋行笔都特别的重要。


水电工老路书法


行书怎么写好看?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想把行书写好看,办法只有一个,那就要认真学习古人的行书,把古人的行书学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学行书,做到好看还容易些。想把行书写好看,只要认真临习古人的经典碑帖就可以了。而真正达到耐看,这个就难上加难了!如果一个书法家只追求把行书写的好看,那他的追求的目标也太低了点。学行书,追求耐看,追求高雅,才是一个书法家的最高目标!



也有人认为,学行书,为什么要学古人的字?我认为,说出这样话的人是根本不热爱书法,更是不懂书法。对于有些人的说法,我保持沉默。如果自己不想学古人的字,那就自己发明创造几百个行书字体,由出版社出版发行,让别人跟着你的行书字体学,这样不更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又有谁能发明创造出一种比古人写的好的行书字体呢?恐怕一个也没有吧!!!



那么,行书怎么写好看?我认为,只要把王羲之的行书学好,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王羲之的《兰亭序》、 《怀仁集王佑军书圣教序》,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还有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可以学的。以上推荐的行书碑帖里面,有古人的笔法和字法,还有古人的章法和墨法,更重要的是还有古人的书法精神!这些都是值得今人学的。

学行书,不能光说不练(临帖),既然想学,就要付诸行动。学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的临帖。

以上为个人观点,经验之谈,仅供参考。如果题主认为我的观点不对,可弃之!


中州耕牛堂主


由楷入行,是很多书法朋友都要经历的过程。楷书主要用途不在观赏性而在工具性,向书法艺术领域更深入探索,由楷入行入草是必然的。比如中国历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却没有第一楷书,有草圣但没有楷圣。



楷书快写就是行书的观点是荒谬的。楷书有楷书的法度,行书有行书的技巧。像题主这样,有颜欧的底子,再练习行书不能说驾轻就熟、水到渠成,至少比没有基础的人直接练行书,效果上又好又快得多。由楷入行究竟怎么过渡,抱庸结合自身体会,简要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是读在写前。习写之前要阅读一定量的行书法贴。一千多年的行书说到底脱不了二王风味,练行书首先要看二王。然后可以有选择地看一下名家经典,重点是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三人的。个见,最得二王笔法即此三人,尤其是文徵明。行书关键就是起笔行势、俯仰之姿、呼应关系,大体有个直观顺畅的印象,再开始动笔。



二是悟在习中。没有实践的书写,就没有真正的领悟。在习练之初,主要的目标是模仿,主要的方法是补差。楷书习练很久的人,在点画习惯、书写节奏、结字技巧上会有定势,行书习练时要注意克服这些定势,让行书真正的运行起来。书法贵在悟性,也就是领悟能力。之所以说顿悟、大彻大悟、番然醒悟,就是一定要有新的认识,并且寻找到这个新认识与自身书法技法技巧的联系之处,触类而旁通。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三是持久融塑。融塑的过程,就是融汇与转化的过程,把别人的变成自已的,理想状态就是既不失法度,又独具特色。这个过程最艰难、也最漫长,十之七八的书法技艺将终结于此。如果从这个领域能够走出来,放荡不失法度,飘逸有别凡俗,你就真的是成功了。当然,大多数人习书只图陶治性情、寻找乐趣,如果功利心太强,反而适得其反。淡泊最好。


抱庸詩書


很多人一谈到练习书法,就觉得一定要苦练,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是苦练也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有些人学习书法很用功,练习的毛边纸能堆一间房子,可是练习了一辈子也没找到书法的门径,还徘徊在书法大门外面,而有的人练习一两年,甚至三四个月就上路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方法和技巧,方向正确的了,努力才有成果,要不然也是白费功夫。


关于学习行书,如果你有楷书基础的话,很快就能上路,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

1、我觉得学习行书还是要以王羲之的行书为主,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练习一下赵孟頫临的《王羲之圣教序》作为一个过渡,因为赵孟頫的行书是墨迹,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好理解。

2、然后就可以直接去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这个字帖是学习行书最好的范本之一,学习《圣教序》开始一定不要通临,这样很浪费时间,要找出一页或者两页字帖,反复的临摹,还能够写到和字帖一模一样,这两也最好每页都能够写到100遍以上。


听起来很可怕,一页写上100遍,但是算下来也没有多长时间,一天写5遍,20天就写完了,写完这一百遍,你再去通临,这个时候其实你已经入门了,其它的字都很轻松了,刚开始练习行书是一定要下一点功夫的,想练好行书也没有别的办法,华山就这一条路。

3、练习完《圣教序》以后,可以去练习一下王羲之的尺牍作品,可以通过这些作品学习行书的章法,之后可以学习一下宋四家以及明清时期的行书,丰富自己的用笔,开拓自己的眼界。


注意:初学圣教序的时候,不要忘记它是一本行书字帖,一定要注意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写的时候可以很难,但是笔画之间一定要有关系,可以笔断意连,不能把它当楷书写。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


不二斋


行书是一种统称,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行书具有连贯流畅、灵活多变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显得姿态万千,欹正对比让行书更具姿态。



行书不仅仅是楷书的快写,它是有笔画省减的,结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学习方法跟楷书略有不同。关于学好行书有什么秘诀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30多年的学书经历做了一个小结,归纳如下:



一、选好碑帖范本最关键。

古人说:取法乎上 ,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行书应从魏晋南北朝书家的法书入手。先学“二王”可以事半功倍!《圣教序》和《兰亭序》都是很好的学习范本。米芾的《苕溪诗卷》,还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赵孟頫、黄庭坚的很多行书碑帖都可以作为临摹的范本。



二、掌握好行书的基本笔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学习行书首先要从点画入手,从简单的笔法开始,在提、按、顿、挫、收、转等各个笔法上多下功夫,掌握要领,打牢基础。

三、临摹交替练习。

临摹要刻苦,细心读帖,认真体会古人用笔,包括点画粗细、方向,角度,结体、字形等的变化。



四、加强对比性练习。把相同的字,相同的部首放在一起练习,比对,力求神形兼备!

五、小字和大字练习相结合;临摹和创作相结合。



六、力求墨色变化丰富。

同一个字里头,笔画少的那边要写粗一点,独体字墨色要浓,笔画要写得稍粗一些,力求协调,笔画多的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线条要细些,力求稳健而不臃肿!



七、注意点画的呼应、字与字的衔接和连带以及间距的处理。

八、计白当黑,疏密得当。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走马观花,密处密不容针!



九、、中侧锋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十、意在笔先。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十一、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个性、思想、审美、气质的流露,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



十二、力求结体多变 ,对比强烈。大小参差,错落有致!

十三、力求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气势磅礴、神采飞扬!




综上所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好行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事半功倍!


广州廖成文


不管是学习哪种书体,方法都基本上是一样的,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步:选帖;选一本自己喜欢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字帖,一定要记住一旦选定就不要轻易更换。

第二步:读帖;认真观察字帖当中的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包括每个笔画的角度长度及起笔收笔位置,线条粗细力度轻重的变化等等,然后自己还要需要思考一下这些笔画细节的体现是怎么用笔的。

第三步:临帖;这一步是比较重要的,是将你观察和思考得来的方法用笔体现到纸上的一个实践过程,初学者书写一定要慢,切记不能着急,对于比较复杂的笔画或者汉字可以适当描红,但是不能多。在这里我建议对临,就是把字帖放一边照着写,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第四步:比较;按要求写完一个字可以跟字帖上的范字进行对照。找出不同的地方,然后再订正,就这样反复读帖,练习,对照,直到写出来的字跟字帖上的一样为止。

第五步:坚持;按照前边四步的方法坚持练习。每天保证一定的时间去练习,直到把字帖上汉字的书写牢记于心,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变成自己的习惯。

以上几点拙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墨悠然硬笔



就爱写写字


初学行书,先识规矩。规矩分为三步 。

第一,先把字写正写均匀 。这是明理的过程。通晓结字之规,用笔之道 。
第二步,明理知法以后,则以加强熟练应笔技巧,加快速度,使字势连贯流畅的练习。字势连贯,字体便生动活泼。如果行笔迟缓,笔滞墨凝,便如土塑木雕,失去生气。


第三步,能纯熟以后,则应守住平和中庸。不能流向狂怪与媚俗。中庸为至道。偏离中庸,便如酒醉巫妖乞丐村汉,胡言乱语颠仆丑陋。
书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字体不狂怪。

又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不枯涩。再加以闲雅,则逸兴神飞,书道可成


子衿书法


这可是个大题目,太大了,简单说说吧。首先,行书不同于楷书,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同,除了字形有点像,字还是那个字,书不是那个书,这是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学习行书要忘记楷书的用笔方法和笔顺,完全是两回事。

第二,学习对象的选择很重要,现在影印技术的发达使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建议选自己喜欢的明代以前的名家学习,一般的顺序是二王、宋四家、元赵孟頫,通过圣教序学行书的书写规则包括笔顺结构字形,通过二王尺牍学笔法,通过宋四家学个性变化,通过赵孟頫尺牍学精致细节。字帖版本最好用彩色影印本,原帖原印原大小,这样可以看清笔顺和细节。

第三是书写工具的使用,笔用中小号兼毫,纸用半生熟宣纸或毛边纸,墨用红星就行,最好不要用一得阁,太浓,要兑水,不然行笔不流畅。总体意思是,墨不能太浓,笔不能太粗太软,纸不能跑墨。

第四临帖的注意事项,字不宜大,一般比字帖原大稍大一点,一寸半左右为好,因为字大了笔法就不对了,行书主要是用笔的前半部分在写,这样线条才有弹性,转折才自然生动。书写的过程中,笔尖要能提的起来按的下去。临帖尽量要像,像了说明笔法字法是对的,不像说明不对,一定要看清笔顺和细节,以前用放大镜,现在可以上网找大图,最好看老师现场写,没有条件的可以上网看名家临帖视频,先临单个字,一般不超过十遍,多了麻木了,然后写上下连笔的两个字,再后选字帖你里最喜欢的一两行,反复写,这个很重要,是练上下关联和局部章法的搭配。总体来说,临帖很重要,是学习的关键,目的不是写,是知道怎么写。还有,对于业余玩玩的来说临帖不可能绝对像,大概有个七八成像也就可以啦,别人一看知道你学的什么帖就行了,其他的就是你自由发挥的地方,你的个性特点就在这里了。

第五对于书法认识的提高,很多人写书法写写感觉提高不了有瓶颈,主要是认识跟不上,一是多交流。二是多看作品,主要是古代名家的作品,看主流专业杂志,大概也就《中国书法》杂志能看,其他的水平参差不齐,不看也罢。三是想参赛的多看展览(看了也没有用,有人才行),可以把握时代潮流,比如江苏现在就玩小行草书大篇幅。四是要听的进去批评。总体来说,取法乎上,把你的字和古人的字放在一起一比就知道差距了,不要和社会上、网上的江湖大师们比,他们是混饭吃的,和卖假药搞传销的一个路数,除非你也是。


张伟评论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的结构、点画近于楷书,而又带有草书笔画连带的特点,比楷书灵活多变,方便快捷,比草书清晰易辨,因此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汉字字体之演变,由篆而隶,由隶而章、楷、行、草,其间隶书担当了承前启后的任务。书体在汉代变化最多,隶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汉代以前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汉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字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我国汉字字体上的一大改革。

汉字自诞生起,一直就向着严谨、整饬和急速、潦草两个方向发展。汉代居正统地位的规范字体是像《礼器碑》、《曹全碑》那样的"碑版体"隶书,蚕头燕尾、一笔不苟、装饰性很强而书写速度极慢,因此汉人不处处用它。他们在竹简、木牍上书写一些日常文书时,便采取一种相对率意的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比简牍体再进一步,运用省略笔画,简化构件的手段,便又形成了当时的草书——"章草"。简牍体和章草,都是隶书的快写体,由于它们的广泛运用,便推动了正统碑版体隶书笔法和形体结构的改革。到魏晋之际,终于改革成了取隶书而代之的新的正统字体——楷书。

与隶变楷同步,沿着简牍体和章草的思路,诞生了楷书的快写体——行书和草书(今草)。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成熟定型,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行、草书却早在魏晋时代就已成熟,这与王羲之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行书成熟虽早于楷书,但从字体的相互关系来说,它是楷书的一种快写体。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者,……即正书之小讹(变化之意)。"因此欲学行书,必先学好楷书,如果初学一上手就临习行书字帖,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一点应引起每个有志于行书书法学习者的重视!

行书的主要特点有:

一、解散楷法。行书是楷书的直接快写,楷书的许多原则,行书仍宗之不变,但它又比楷书自由,对楷书的一些法则进行简化,从而使书写快捷,产生流动感。行书笔法不是另起炉灶,它只是"解散"了楷法,而赢得了时间。

二、省变笔画。行书可以省略、合并楷书的一些笔画或改变某些笔画的形态。

三、放纵体势。楷书字体趋于方正,每字所占面积基本相同,具有端正、庄严之美。而行书则不同,它加大了横画的斜度,字形左低右高,以欹侧取势,不仅在笔法上"解散楷法",在结构上也是"放纵楷体"的。

四、强化联系。楷书的笔画之间、偏旁结构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意"的呼应,而非"迹"的沟通。行书比楷书更重视意的呼应,并经常将这种呼应强化为有迹可察的联系。沟通联系的方法有笔連和牵丝两种。牵丝的连接有一个字中笔画之间的连接和字和字之间的连接。意的连绵比有形的连笔、牵丝更难掌握、层次更高。

学习行书应注意两点:

一是行书起笔露锋居多,但在入纸前仍要凌空取势,即在空中完成逆入藏锋的动作而后着纸,否则将会落笔尖细,入浮滑之途。

二是行书中相当多地保留着楷书的笔法,初学应细读原帖,注意楷行并用,从行楷入手,进而行草,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三是选好字帖。王羲之在行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学行书,从临摹王字入手,才能得到基本方法,不致随流入俗。大王的名帖有:《姨母帖》、《何如.奉橘帖》、《丧乱帖》、《得示帖》、《兰亭序》、《圣教序》等。

《圣教序》是唐代怀仁和尚摹集王羲之墨迹的单字拼合成文的石刻,共有两千四百多字,历来是行书入门的最佳教材,其缺点是行气不如上述诸帖通畅自然。不过对初学而言,应先学好单字再成行结篇,故先学《圣教序》再转其他王帖,是较为合理的程序。王字既熟,还要广泛临习历史上其他名家名作,从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书书法艺术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